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云南

昭通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3:01:13 来源:昭通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25次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抢抓发展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胜了严重的干旱、连续两次地震灾害以及“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经济从恢复增长将步入新的一轮加速增长平台,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初步核算,昭通市生产总值(GDP)为121.26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36.1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49.67亿元,增长8.6%。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616万元,比上年增长9.79%,首次达到并突破分税制9年以来的收入水平。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51166万元,比上年增长10.5%。

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食品类上涨3.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涨7.7%,交通及通信上涨1.8%,居住类上涨0.8%,烟酒及制品下降2.4%,衣着类下降8.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5.4%,医疗保健下降1.7%。

就业和再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591796人,比上年增长0.5%。其中:农村从业人员2398841人;国有、城镇集体及其他单位在岗职工152786人;城镇个体从业人员36031人;城镇其他从业人员4138人。2003年末国有单位下岗职工为411人,比上年末减少38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8%,上升1.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仍比较困难;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国有企业改革阻力和障碍较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繁重。

二、农村经济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市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下同)为49.03亿元,比上年增长3.6%。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调减9349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794公顷,粮经饲比从上年的79:17:4调整为78:18:4。粮食总产量为126.04万吨,比上年增产1.74万吨,增长1.4%。水果产量达到6.89万吨,增产7260吨,增长11.8%,,创历史新高。油料产量1.21万吨,比上年减产1.9%;甘蔗产量17.95万吨,比上年减产1.0%;烤烟生产完成了指令性计划。

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建立了优质苹果基地3万亩,实施优质蚕桑基地建设2万亩。以冬洋芋、反季蔬菜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达15.3万亩。

畜牧、水产业生产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以家禽、羊、生猪、肉牛为代表的生态养殖业。全市肉类总产量达21.18万吨,比上年增长3.9%。水产品产量2043吨,比上年增长10.27%。

林业在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加大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力度的情况下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造林3.6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5万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有新的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1599万瓦特,比上年增长10%;拖拉机9553台,增长5.7%;全年农村用电量21513万千瓦小时,增长9.0%,村通公路1094个,村通电话1061个。

农田水利建设也得到继续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49千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14千公顷。年末拥有各种水库155座,库容达52006万立方米,年内解决农村人畜饮水10.42万人、5.62万头,比上年多解决9.07万人和2.56万头。

乡镇企业平稳发展,个私经济增势强劲。全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448089万元,比上年增长9.51%;总产值342205万元,增长10.83%。2003年末,个体工商户达51170户,私营企业1486户,个私经济从业人员14万人,上缴税金14317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全社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4%。实现工业增加值25.78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2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1%。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12.69亿元,下降0.5%;重工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34.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7.15亿元,增长7.6%;集体企业0.13亿元,下降72.3%;其他工业完成3.31亿元,增长49.1%。

经济效益有所改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69.71%,比上年提高3.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9.23%,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12.2亿元,增长6.18%,实现利润2.48亿元,比上年增长23.7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54亿元,比上得增长55.45%;亏损企业亏损额9157万元,比上年减亏503万元。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主要能源、原材料生产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其中:原煤、发电量、水泥、食糖、白酒、化肥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96.53%、2.3%、9.7%、19.12%、16.21%和13.65%;卷烟持平。

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克服自身规模小,建筑资质等级低的不利因素,积极参与全市经济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民用建筑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建筑业签订合同额71939万元,比上年增长2%,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27亿元,比上年下降10.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7.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全市建筑业实行投标承包的单位施工个数360个,比上年增长6.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9.1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7%;建筑企业亏损面13.6%,比上年上升2.9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0.36亿元,下降23.4%;单位工程竣工个数329个,项目投产率达6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7.36亿元,增长17.37%,更新改造完成1.59亿元,下降55.96%,其他投资及房地产投资增长明显,本年分别完成投资3.82亿元和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倍和9.9倍。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建设进度加快。通县油路全长671公里已全面完工,并于2003年6月通过验收交付使用。内昆铁路于2002年5月11日监管运营,2003年10月14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12月1日客运正式开通。溪洛渡电站金沙江右岸各项前期工程顺利推进。

全市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新增中等学校学生席位4120个,小学校学生席位9061个;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7万吨/日;城市道路扩建长度9.52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30.23万平方米;新建公路24.7公里,改建公路40公里;新增水泥生产能力20万吨/年,铅锌原矿处理能力21.9万吨/年,原煤开采50万吨/年,光纤通讯电缆200芯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5亿元,比上年增长8.68%。其中:城市6.55亿元,增长9.0%;农村22.5亿元,增长8.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下降14.3%,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增长3.15%,其它经济类型增长7.48%,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长7.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增长10.5%,餐饮业下降1.51%,其它行业增长3.5%。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完成3.69亿元,比上年增长8.53%。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生产继续较快发展,通信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运输紧张状况有所改善。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1901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38%。其中:公路111646.9万吨公里,增长0.7%;铁路7359万吨公里。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634万吨,比上年增长1.76%;完成旅客周转量116889万人公里,增长4.5%。全市通车里程12453公里。

邮电通信迅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邮政比上年下降6.4%,电信比上年增长7.8%,联通比上年增长64.9%,移动比上年增长4.6%。全市固定电话达194591部,比上年增加10165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73072户,新增35433户,电话普及率为7.3部/百人。报刊发行21.64万份(期发数)。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全年协议引资162.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倍。对外开放和横向经济协作力度加大,一批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昭通。

旅游业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有所增加。全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29.52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214人次,国内旅游者12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648.87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外汇收入54.25万元。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平稳运行,存贷款余额稳定增长,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货币流通性有所增强。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01.6亿元,比上年末净增9.8亿元,增长10.7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3.4亿元,比上年末净增8.5亿元,增长18.97%;企业存款余额26.2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5亿元,减少8.8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8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1亿元,增长15.2%,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59.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9%;现金支出264.4亿元,增长29.99%,全年货币净投放4.88亿元。金融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取得初步成效。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17590万元,比上年增长24.93%。其中,财产保险支付已决案赔款3092万元,增长6.66%;支付人身保险赔款1544万元,增长62.9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全市年末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0.34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0.35万人,比上年下降32.69%;普通高中30所,在校学生3.11万人,比上年增长17.36%;普通初中141所,在校学生20.23万人,比上年增长16%;小学2657所,在校学生77.74万人,下降1%。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65%;小学在校生巩固率98.1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67.72%。全年扫除文盲5.16万人。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和科技推广成效显著。组织实施科技试验、示范推广项目10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9项。科技三项经费达到80万元。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6.07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0.14万人,中级1.72万人,初级3.9万人,年末全市拥有独立核算科研机构2个,人员79人,有科普专兼职工作人员130人,组织实施省级科普项目84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站173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831座,比上年增长0.77%,电视人口覆盖率80.75%,有线电视入户率4.34%,报刊、杂志以及图书出版的发行量不断增加。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就医条件和用药安全有较大改善。全市医院共有病床308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066人,其中职业医师2166人,职业助理医师620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22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举办各种运动会82次,参加人数92500人次。全市运动员参加全省比赛共获奖牌133枚。其中:金牌50枚,银牌48枚,铜牌35枚,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209人,其中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理人员59人。坚决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全市共投入环保经费10847万元,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有所增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人口为5150670人,常住人口5072743人。常住人口中:男性2643463人,占52.1%;女性2429280人,占47.9%。农业人口4680979人,占92.3%,非农业人口391764人,占7.7%。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增长加快,国家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水平和适当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等政策措施的落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97元,比上年增长5.9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310元,比上年增长5.12%;农民人均纯收入1060元,比上年增长5.8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3元,比上年增长7.8%。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5.5%;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9%。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业人数为4.94万人,有5.46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10.98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单位61个,床位875张,收养602人。

注:

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快报统计数,总人口为计生抽样调查推算数,常住人口为公安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项增加值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一、二、三产业按国民经济新行业分类。

3、各项指标对比基数均为《2002年昭通统计年鉴》公布的年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