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云南

保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3:00:29 来源:保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18次

保山市统计局

2007年1月

2006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一次、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二次全会和市人大二届一次会议提出的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一心,扎实苦干,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的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20.5%,其中:工业增加值26.7亿元,增长22.8%,建筑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53.7亿元,增长1 3.9%。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6:24.5:39.5调整为33.4:27.4:39.2。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58570万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3477万元,比上年增长27.9%。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4%。劳动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40.95万人,比上年增长0.93%。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9.93万人,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3.66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27.3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图一:

2002年。2006年五年GDP及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图二:2005年与20

06年GDP--次产业比重比较

单位:%

0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005年

■2006年

图三:

2002年-2006年五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增长速度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农业总产值(现价)达6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粮食总产量达96.7万吨,比上年增产3.8万吨,增长4.07%;油料产量3.5万吨,比上年增长5.2%;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66:34。烤烟生产完成了指令性计划和提质增效的目标。茶叶产量1.5万吨,比上年增长10.6%;甘蔗产量预计201.9万吨,比上年增35.8万吨,增长2 1.5%。(详见附表1)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8.6万吨,比上年增长9.9%。(详见附表2)

林业有新的发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得到加强,人工造林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共完成造林19.47万亩,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农业生产条件有新的改善。2006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4688万瓦特,比上年末增长1.4%;大、中、小型拖拉机22294台,比上年末增加1419台;农用载重汽车1858辆,比上年末增加40辆;排灌动力机械2575台,比上年增加117台。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45万亩;年末拥有各种水库271座,库容达39976万立方米。

乡镇企业平稳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增势强劲。全年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为824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6%;总产值741600万元,增长25.7%;利税总额55820万元,增长13.2%。2006年末,个体工商户达3941 1户,比上年增加2704户;私营企业1422户,比上年增加1 42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80401人;上缴税金57505万元,比上年增长96.4%,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6.3%。

图四:

2002年-2006年五年农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农业增加值

一增长速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下)5900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20.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产值20350万元,比上年增长63.8%;集体工业产值15950万元,下降15%;股份合作工业产值10606万元,下降9.4%;股份制工业产值401330万元,增长23.4%;“三资”工业产值1 4972万元,下降1.5%;个体私营等其他工业产值126792万元,增长12.9%。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228063万元,比上年增长7.4%;重工业产值361937万元,增长27.1%。工业产品中原煤、电解锌、香料烟、复烤烟叶、精制茶、人造板等增长较快。

(详见附表3)

图五:

2002年。2006年五年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工业增加值

-增长速度(%)

工业经济效益好转。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0%;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80,比上年增长33.3点;资产负债率由上年的65.5%下降为64.5%;亏损企业为30户,比上年增加3户,亏损面由上年的40.5%下降为40%。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3%。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建筑业企业期末从业人员3392 1人,比上年增长15%;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8.3亿元,增长42.4%1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55万平方米,增长3.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3870万元(含保龙高速公路投资),比上年增长31.8%。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城镇建设投资632242万元,比上年增长38.4%;农村非农户投资69443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49200万元,下降29.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547978万元,增长34.8%1其它经济类型投资245892万元,增长25.6%。按投资隶属关系分,中央项目完成投5~41238万元,比上年增长92.4%;地方项目完成投资752632万元,增长48.9%。全市有保龙高速公路、隆阳区金厂河铜铁矿选厂,腾冲驼峰机场进场公路,昌宁县更嘎河三级电站等40项重点项目正在续建。隆阳区北城春天彩蝶家园、腾冲工业硅冶炼厂、保山完善西部地区农网改造工程等40项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现新开工建设,有30项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稳定增长。全年货运量1255万吨,比上年增长4.1%;货物周转量19978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9%;客运量948万人次,增长8.3%;旅客周转量93752万人公里,增长4.1%。到2006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1515公里,比上年增长1579公里,公路中等外公路171.3公里。在公路总里程中,地管公路10249.6公里,省管公路1207公里。全市汽车(含低速汽车)拥有量41 151辆。其中载货载客汽车37536辆,比上年增加1793辆,增长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49880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年末电话用户达229800户,比上年增加26965户。其中市话达(不含小灵通)87490户,农话9 1 270户;移动电话(含小灵通)达到589 100部,比上年增加125744部,增长21.3%。电话普及率达31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267万元,比上年增长l4.4%。其中:城镇277286万元,增长15.4%;农村134981万元,增长12.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65705万元,增长6.9%;集体经济7078万元,增长23.2%;个体私营经济284141万元,增长14.1%。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6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进口总额1 97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8.3%;出口总额86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7%。

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年末全市正常运转的“三资”企业共有24户,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93.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倍。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2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7%;国内旅游收入1 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05%。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全市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4.5亿元,比年初增长19.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0.8亿元,增长19.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1.5亿元。增长1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 18.3亿元,比年初增长14.1%。其中:短期贷款55.6亿元,下降2.4%;中长期贷款62.5亿元,增长35.9%。全年金融机构实现现金收入442.7亿元,现金支出438.4亿元,收支相抵累计回笼现金4.4亿

元。保险机构保费收入较快增长。全年保费收入22278万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1 30.6万元;寿险保费收入13147.4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900.1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53 10.9万元;寿险给付1 589.2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发展。高等院校招生2208人,在校学生8002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招生1505人,在校学生3709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职业高中招生2692人,比上年增长20.1%,在校生6321人;普通高中招生12208人,比上年增长1.9%,在校生33865人;高考录取率53.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普通初中招生37519人,在校生1 10797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42.5%。小学招生38331人,在校生24308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9%。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组织实施省级科技项目7项,安排经费379万元。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2项,安排科技经费182万元;省级科技项目5项,安排科技经费1 97万元。共列入市级科技计划18项,安排科技三项费60万元。其中:新开展科技计划项目1 4项;上年延续项目4项。年末全市拥有独立核算科研机构5个,从业人员206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078人。其中:获得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1162人;中级11528人;初级22388人。有科普专兼职工作人员210人,组织实施省级科普项目3项,安排经费16.5万元:有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400个,会员达8500人;有市级学会21个,会员6642人;有县级学会64个。全年农函大办学58个乡镇,开办了32个专业135个教学班,招收学员5888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保护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6个,文物保护机构6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48.8万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5%,有线电视入户率1 7%。年末有综合档案馆6个。报刊、杂志以及图书出版的发行量不断增加。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条件有新的改善。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37个。其中:医院数(含卫生院)113个;医院床位数4700张;卫生技术人员4600人;每千人有卫生技术1.9人,有医生0.9个,有效控制了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病和蔓延。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举办各种运动会47次,参加人数10万人次,获省级以上奖牌29.5枚。其中:金牌11枚,银牌12枚,铜牌6.5枚。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资金达18134.9万元,比上年增长48.6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68.8%,比上年增加24.68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2%,比上年减少2.5个百分点。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年年末总人口为24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左右。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8元,比上年增长8.05%;农民人均纯收入205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2%。全年解决了3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图七:

2002年一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市有46168名城镇职工和17313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6.22%和2.38%;有71279名职工和24743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16.74%和18.03%。

职工工资增加,再就业工程稳步推进。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47320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500元,增长11.4%。年内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的人员有9267人,比上年增长13.1%。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建成区面积44.96平方公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34平方米,城市绿化面积3.6平方公里,城镇人均绿化面积11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4.9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562张,国家办收养性床位130张。全年民政事业支出10150万元,享受救济人数为64万人次。其中:有31778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注:1、公报中的部分数据为预计数和年快报数,对比

数为上年年报数;

2、生产总值(GDP)绝对数为现价,增幅按可比价格计算。

关闭
关注公众号 获取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