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云南

曲靖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02:51:03 来源:曲靖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325次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587万多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两大”目标,积极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既快又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据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在上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较快发展,人均GDP达到7582元。其中:第一产业(农业)实现增加值87.6亿元,增长5.8%,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8.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2.3亿元,增长18.4%,工业完成增加值194.4亿元,增长17.8%,拉动GDP增长7.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0.8%。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7.9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1亿元,增长9.2%。经济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0:50:30,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足,人均数较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经济结构依然单一,粗放性增长方式比重较大,自立创新能力较弱;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外向度不高,招商引资有待加强;微观经济活力不够强,部分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难点、热点问题不少。

二、农业

2005年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以“双六”工程为重点,深入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评活动,培育壮大六大主导产业,着力抓好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预计达139亿元,比上年净增加12.4亿元。

林业生产取得较好成绩。全市造林面积1.2万公顷,其中退耕林面积达0.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5.4%。

畜牧业、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65.5万吨,比上年增长14.5%;水产品产量2.97万吨,比上年增长4.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有村委会1551个,自来水受益村1372个,占88.5%;通汽车村1533个,占98.8%,通电话村1312个,占84.6%。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4亿瓦特,比上年增长3.6%,大中小型拖拉机达3.64万台,比上年增加397台。化肥施用量(折纯量)22.9万吨,比上年减少0.5%。农村用电量4.6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9%。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4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实现税金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三、工业

2005年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降低能耗与成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特别是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集中,将优势产业向园区和基地集中,加快曲靖特色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大关。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达46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其中: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3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总产值完成9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重工业总产值完成2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79.4亿元,比上年增长5.9%;集体企业产值完成8.8亿元,比上年增6.2%;股份合作制企业产值完成0.4亿元,比上年增长40.9%;股份制企业产值完成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完成27.4亿元,比上年增长50.7%。

整体工业效益有所提高。500万元以上独立核算的244户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1.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实现利税总额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实现利润总额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2.1亿元,比上年增长8.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生铁、原煤、焦煤和发电量增幅较大,卷烟、黄磷和十种有色金属比上年有所减少。

五大支柱产业全面增长,支撑工业快速发展。五大工业总产值达386.6亿元,比上年净增78.4亿元,其中能源工业完成产值185.8亿元,净增54.7亿元;卷烟制造业完成产值74亿元,净增0.5亿元;化工业完成产值48亿元,净增9.3亿元;矿冶工业完成产值60.2亿元,净增13.7亿元;汽车机械工业完成产值18.6亿元,净增0.2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克服制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不利因素,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7.3亿元,增长58.6%;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1.2亿元,增长12.8%;房地产投资完成13亿元,增长29.1%。

主要行业投资均增长,工业投资完成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71.9%,占全部投资的57.5%,其中采矿业投资30.5亿元,增长38.4%,制造业投资完成45.6亿元,增长102.4%,电力煤气水生产业以及供应完成投资54.3亿元,增长73.5%;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投资30.3亿元,增长91.1%。

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斐然。2005年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项目有34个,比上年增加9个,累计投资121亿元,占总投资53.3%,投资额完成3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有10个,分别是滇东电厂一期工程完成24.7亿元,云南省白龙山煤矿投资完成12.8亿元,昭待高速公路曲靖段完成投资10.4亿元,云南沾化有限责任公司的50万吨合成氨工程投资4.8亿元,云南磷电有限责任公司的磷电一体化工程完成投资4.6亿元,宣威市发电厂的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4.4亿元,宣威市水电办负责的万家口子电站完成投资4亿元,云南省冶金集团总公司曲靖有色基地有色冶炼厂完成投资3.9亿元,富源县雨汪电厂完成投资3.7亿元,云南云维集团有限公司的200万吨/年焦化完成投资3亿元。

五、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信心和消费热点进一步增强,消费行为更趋理性,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明显提升,全市消费品市场相对活跃。2005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城市完成零售额55.8亿元,农村完成零售额35.7亿元;个体私营完成零售额60.2亿元;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3.5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市场物价涨中趋稳。2005年随着中央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居民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趋缓,扭转上年价格上涨较快局面,实现市场价格比较平稳。据宣威调查点反映,居民消费品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2.6%和1.8%。各类物价指数(以上年为100)如下:

对外开放有所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33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出口9504万美元,减10.2%,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46个。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家,实际利用外资1142万美元,启动实施国内合作项目117项,实际引进市外国内资金4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为20.7亿元,增长15.9%。2005年末公路里程达2.56万公里,比上年增加75公里。年末拥有各种车辆36.92万辆,比上年增长28.78%,其中个人拥有29.95万辆,比上年增长36.75%。

邮电通讯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7%,其中: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5亿元,减10.7%;完成邮政业务总量0.68亿元,增长7.9%;完成移动业务总量4.9亿元,增长2.08%。

2005年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户数43.15万户,比上年增长6.22%。拥有移动电话用户达91.67万户,比上年增长37.51%。国际互联网用户达11.74万户。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7.3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15.6部。

旅游业平稳发展。2005年接待国内游客438万人次,比上年增10%,接待海外游客1.4万人,比上年增20%,旅游业总收入达14.1亿元,比上年增1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同步较快增长。2005年辖区内财政总收入9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51.1亿元,增长15.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5亿元,增长24.5%。财政支出完成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增长较快。2005年末,全市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401.1亿元,增长17.5%;其中,储蓄存款212.9亿元,增长18.2%,企业存款130.1亿元,增长7.6%。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298.9亿元,增长21%,其中,工商贷款63.2亿元,增1.9%,农业贷款35.4亿元,增长29.2%。货币净投放44.2亿元,同比增长8.1%。

保险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市承保金额达1931.8亿元,保险费收入达8.2亿元,比上年增加853万元;赔款2.1亿元,给付0.79亿元。

八、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200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数为8.69万人,其中事业单位7.69万人,企业单位1.01万人。全市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职称资格人数0.38万人,中级职称资格人数2.63万人,初级职称资格5.01万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地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重要地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发展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等各项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2005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达13亿元,占总支出的24.4%,比上年增长6.2%。全市有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10837人,增长36.08%;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12758人,比上年减46.04%;职业中学11所,在校学生2.74万人,增长15.64%;普通中学253所,在校学生39.77万人,增长6.11%,其中:高中在校学生9.85万人,增长16.98%,初中在校学生29.91万人,增长2.96%;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2816人,增长26.96%。小学1805所,在校学生64.82万人,增长0.71%;幼儿园348所,在园幼儿12.81万人,增长2.89%。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3%。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5年,全市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1个,总藏书量90万册。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27.27万户,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5.6%,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4.3%。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继续深化城市卫生体制改革,巩固新型农村医疗试点,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提高城乡医疗保健水平,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2005年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达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市有卫生机构208个,其中医院57所,拥有农村卫生院116所,共有病床1.1万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1.9张;卫生人员数1.12万人,其中有卫生技术人员0.94万人。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全市举办综合运动会20次,举办单项比赛110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600次,参加活动41万人。青少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数为86.7万人,达标率为98%。全市获省级以上奖牌233个,其中,获世界比赛2个,获全国比赛26个,获全省比赛205个。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努力加快珠江源大城市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辐射带动能力,把中心城区和重要集镇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点,城市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城市建设共投资11.67亿元,其中,麒麟城区为5.95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107.5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1.7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0.9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4.94平方米。城市公共汽车410辆,出租汽车3090辆。

重视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抓好一批市级自然保护区,继续实施“珠防、长防、天保”退耕还林还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工程。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2005年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355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0个,企业专职环保人员数441人。自然保护区1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267.9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8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36.35%。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87.65%;烟尘排放达标率83.88%。治理环保污染本年完成投资数达3852.2万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全市年末总人口达587.5万人,比上年增长2.05%,其中,非农业人口达73.3万人,增长2.9%;男性308.9万人,增长2.0%,女性278.6万人,增长2.13%,性别比例为111,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达40.9万人,占总人口的7%。少数民族种类有26种以上,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39.8万人,分别是彝族22.2万人,壮族3.1万人,苗族2.8万人,回族7.4万人,瑶族0.23万人,水族0.96万人,布依族3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78元,比上年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78元,比上年增长9.5%,农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3.1个百分点。人均储蓄为3662元,比上年增加492元。

职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2005年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3.4万人,比上年增0.4%,从业人员劳动报酬37.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287元,增长9.7%,其中,企业为18487元,增长14.9%;事业为14278元,增长5.1%;机关为14739元,增长5.1%。

劳动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5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338.82万人,比上年增长2.43%。其中,第一产业为229.33万人,减0.58%;第二产业为41.68万人,增长3.65%;第三产业为67.63万人,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保留关系的职工为1.45万人,比上年减9.4%。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企业在岗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12.87万人,全市企业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9.7万人。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职工人数为31.9万人。全市有5.85万人享受城市低保,共发放低保金5053万元,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

扶贫攻坚取得新成绩。2005年全市完成扶贫项目资金总额2.4亿元,比上年增长30%,解决了5万人的温饱问题。巩固温饱人口10万人。

十一、“十五”期间经济发展主要统计指标完成情况

经济实现加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达441亿,比2000年的217亿元(普查修订数,口径下同)增长一倍多,年均增长10.4%,比“十五”原计划8%的增长速度高2.4个百分点,比“九五”年均增长9.8%,高0.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7582元,比2000年提高3559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45亿元,增长1.1倍多。

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25:42:33调整为20:50:30。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6%提高到44%。以卷烟、能源、化工、矿冶、汽车机械五大支柱工业总产值已达386.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3%。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26亿元,比“九五”期间累计增加370亿元。城镇化率由18.8%提升到27%。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推进。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87.6亿元,年平均增长5.2%,比“九五”年均增长速度提高2个百分点。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78元,年均增长7.1%,超过原计划增长6%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2078元,年均增长7.3%,超过原计划5%的目标。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34亿美元,比2000年0.17亿美元增长6.9倍。实际利用外资达1142万美元,比2000年206万美元增长4.5倍。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大部分为快报数,如有变动,以年报数为准。
2、2005年全市GDP数据是按照国家规定2004年必须使用经济普查测算数为基数进行测算和计算得到的结果。

关闭
关注公众号 获取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