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贵州

毕节地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22:30:19 来源:毕节地区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98次

毕节地区统计局

2007年3月20日

2006年,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共毕节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全区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质量和效益提高、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为264.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2.99亿元,比上年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32.2%、37.5%和30.3%调整为27.6%、40.9%和31.5%,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历史性地从“二一三”转化到“二三一”,第三产业首次超过一产跃居第二位。自2004年产业结构从“一二三”转化为“二一三”后,仅仅时隔两年再一次发生了跨越。

二、农业

2006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三农”工作取得良好发展,在秋季遭受严重干旱的年景中仍然取得可喜成绩。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0.76亿元,增长6.1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72.99亿元,增长5.2%。

种植业生产稳定。

全年粮食总产量250.52万吨。其中:夏粮647598吨,比上年增长4.62%,秋粮1857639吨,比上年增长0.24%。

种植水平伴随科技兴农力度的加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未受到较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夏收作物,各粮食品种单产全面提高,整个夏粮单产由上年的151公斤/亩增到158公斤/亩,每亩净增了7公斤。油菜籽单产每亩增加了4公斤,蔬菜单产增加了22公斤,达到了732公斤/亩。

林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区林业实现产值1.31亿元,比上年增长8.75%。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14800公顷.主要林产品核桃、板栗增长较快。

畜牧业和渔业保持增长势头。2006年,全省畜牧业实现产值49.58亿元,比上年增长9.88%。肉类总产量38.74万吨,比上年增长10.43%,主要牲畜出栏头数继续增长。渔业规模继续扩大,水产品产量2412吨,比上年增长26.81%。

三、工业

2006年,工业在煤炭、电力等优势产业带动下实现快速发展。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92.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45%。

规模以上工业在依然保持较快增幅的同时较上年涨幅有所回落。大型水火电项目逐步建成投产使规模以上工业基数大增,尽管今年水火电发电量净增额62.43亿度,比上年同期净增额51.09亿度增加了11.34亿度,但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02个百分点。

煤电、两烟仍然是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增加值为34.16亿元,占54.36%,两烟增加值为12.6亿元,占20.05%,煤炭行业增加值为6.1亿元,占9.71%。

产销衔接状况较好。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一直保持比较高的产销率,产销衔接状况比较好,2006年实现销售产值126.3亿元,产销率达98.3%,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

非公有工业比重有所提高。2006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产值为35.9亿元,比上年增加8.3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为27.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煤矿整合,煤炭产量增幅回落。由于对煤矿企业进行整合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原煤产量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增长幅度较小。全年原煤产量实现2870.6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1.54%,较上年同期增幅20.42%回落了8.88个百分点,分县看赫章和威宁还出现了负增长。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多减少。化肥、锌、铁等产品产量有所下跌,原煤、发电量、水泥等所占经济份额较大的产品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首次出现负增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07.81亿元,同比下降3.44%。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型水火电站项目基本接近尾声。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为79.74亿元,同比下降17.84%。在50万元以上项目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04亿元,同比下降7.06%。

大型水火电站项目基本接近尾声。洪家渡电站等“三水三火”项目同比减少投资完成额15.3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今年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全区市场销售比较活跃。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亿元,增长17.9%。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6%,农村(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52亿元,增长53.8%。

毕节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温和上涨。2006年,受食品、衣着、居住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

毕节市2006年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3.91%。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根据交通部门统计,2006年底,全区通车里程1252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2.78公里,二级公路504公里,三级公路1472公里,四级公路4449公里。公路、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11.4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9%,完成旅客周转量21.4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8.52%。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含移动和联通)5.5亿元,比上年增长%。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0.14万户,固定电话用户44.97户,互联网用户3.87户;分别比上年增长%、%和%。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增势强劲。在卷烟、煤炭、电力等重点税源保持较高增长的作用下,全区财政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44.76亿元,增长28.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44亿元,增长27.75%。2006年卷烟实际入库11.61亿元,增收3.26亿元,增长38.95%。煤炭税费完成8.01亿元,增收2.41亿元,增长42.94%。重点工程“两电”税收完成6.09亿元,增收1.41亿元,增长30.21%。煤电和两烟共计完成税收25.71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7.4%。

2006年财政支出达55.44亿元,增长24.83%,支出增幅比收入增幅低3.75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业稳健发展。2006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03.39亿元,增长19.1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6.41亿元,增长19.6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31.3亿元,增长11.09%。。

九、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威宁、赫章最后通过“两基”攻坚达标验收,并获教育部批准,全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建立和完善。

十、文化、卫生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营性文化机构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力度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展顺利,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以“整脏治乱”为重点的文明创建活动初见成效。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卫生建设取得新的成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4个,参加合作医疗人数60.27万人。艾滋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力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督,积极做好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全年未发生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2006年末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和卫生室)312个,床位6505个,卫生技术人员6341人。县(区)诊所437个,从业人员599人。县(区)村卫生室3565个,乡村医生4087人,卫生员1149人。

十一、人口及城镇化

根据全省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2006年年末常住一年人口730.51万人。根据公安年报显示,2006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2.79‰,死亡率为3.9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88‰。

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2006年末城镇化率17.83%,比上年增加1.69个百分点。

十二、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9.63万人,增长1.46%。在岗职工19.61万人,增长1.4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293元,名义工资增长10.48%。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两个确保”实现100%后继续得到巩固,完善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城镇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65584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数266913人。

十三、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了7000元大关,达到7295元,比上年净增加765元,增长11.7%。作为毕节地区中心城市的毕节市达到了797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982元,增长7.8%。

工薪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性净收入的增加也是一大增长点。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5710.82元,比上年净增加719.96元,增长14.43%,占总收入的比重为75.6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736.58元,比上年净增加72.93元,增长10.99%。

分县市看,全区八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有七个县市突破7000元大关。

恩格尔系数下降,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购买食品消费支出1981.24元,增长5.03%。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39.76%,比上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衣着消费支出达770.08元,比上年净增127.35元,增长19.81%。用于食品消费支出元,比上年净增加94.84元。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支出为564.86元,增长19.55%。其中:交通支出187.8元,增长59.67%;通信支出377.05元,增长6.26%。用于居住的支出496.82元,增长14.3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达到257.98元,增长了19.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和医疗保健类支出负增长,分别下降18.4%、0.8%。杂项商品和服务类支出也有较大的增幅,人均增量51.29元,同比增长了33.92%。

农民收入继续增长。2006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3元,比上年增加167元。

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373.02元,增长4.77%。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711.58元,比上年增加1.42元。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54.19%下降到51.83%,下降了2.36个百分点。

在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中,人均居住、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类分别增加了36.22元、12.93元、12.68元、11.05元。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受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的减免影响,比上年人均减少了14.52元。

农村居民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上年的19.46平方米提高到21.01平方米,增加了1.55个平方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分别增加了1.57和0.55个平方米。随着茅草房等其他类住房的改造,其他结构人均减少了0.53个平方米。

年末耐用消费品增多。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摩托车为39.44台、60.14台、10.42辆,分别比上年增加5.64台、3.24台和3.37辆。每百户拥有电话机、移动电话为30.97部、27.64部,分别比上年增加5.06部和5.95部。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