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统计局
2006年4月5日
2005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年初地区工作会议制定的目标和任务,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呈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毕节地区生产总值为23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4.31亿元,比上年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6.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2.1:38.1:29.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114.22亿元,同比增长7.03%,其中农业产值65.81亿元,增长5.13%,林业产值1.15亿元,减18.04%,牧业产值45.17亿元,增长11.6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8亿元,增长11.99%。农民家庭兼营工业10.95亿元,增长10.54%。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022947公顷,比上年增加15675公顷,增长1.5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3073公顷,增加6472公顷,增长1.04%;油料播种面积65609公顷,增加689公顷,增长1.06%;烤烟播种面积55375公顷,增加4451公顷,增长8.74%。
全区完成造林面积18213公顷,比上年减少4463公顷,下降19.68%。
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大牲畜、猪、羊、家禽的存出栏均保持增长,肉类产量和禽蛋产量也有所增加。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增强。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9.9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5.23%,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53.84万吨,增长3.16%,农村用电量27355.91万千瓦时,增加1414.31万千瓦时。
农村生活环境有所改善。自来水受益村3131个,比上年增加12个;通汽车村3318个,增加8个;通电话村2688个,增加263个;饮用安全卫生水户数983898户,增加82624户;使用沼气的户数38284户,增加15872户。
三、工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区工业增加值73.45亿元,增长2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国有工业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6.84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工业产品产销率98.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65亿元,增长17.2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7.77亿元,下降2.62%;更新改造投资3.65亿元,增长15.2%;房地产投资2.44元,增长4.04%。
投资主要方向是电力和煤炭。电力生产投资48.22亿元,减少10.1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19%。重点电力项目投资完成45.91亿元,其中:大方电厂投资11.6亿元,黔西电厂完成投资13亿元,纳雍二厂完成投资13亿元,洪家渡电站完成投资4.33亿元,引子渡投资0.95亿元,索风营投资3.03亿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31.13亿元,增长323.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8%。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全区公路运输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区公路里程达7286.36公里,旅客运输量达4175.93万人,增长10.41%;客运周转量达167124.92万人公里,增长7.46%。货物运输量达901.36万吨,增长8.03%;货运周转量达105924.81万吨公里,增长9.89%。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通讯条件和通讯质量都有较大提高,使用移动通讯工具的人群增多,互联网用户大幅增长。2005年全区邮电业务收入达到7.95亿元,增长52.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53.91万户,增加17.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数44.97万部,增加7.33万部;互联网用户3.87万户,增加1.08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活,超市和连锁超市成为商业经营的主流。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20.9亿元,增长17.7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18.03亿元,增长16.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为32.39亿元,增长14.37%,餐饮业为4.24亿元,增长20.11%,其它行业2.3亿元,增长62.54%。
物价在正常区间运行。2005年价格上涨主要由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拉动。毕节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3%。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34.81亿元,比上年增长31.9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8%;财政总支出44.4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7%。收入增幅超过支出增幅2.4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12.09亿元,增长27.24%。
金融运行平稳。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0.6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22亿元,增长20.0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97.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4亿元,增长22.74%;各项贷款余额115.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14亿元,增长12.28%,其中短期贷款68.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41亿元,增长16.7%,中长期贷款45.8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5亿元,增长4.91%。
八、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共有幼儿园59所(其中:民办幼儿园30所),在园儿童91879人(其中:学前班82505人),专任教师559人,保健员99人;小学2521所(其中:民办小学73所),在校学生达987480人,专任教师31049人;普通中学422所(其中:民办中学57所),在校生444909人,专任教师19055人。中小学占地1714.77万平方米,校舍面积428.06万平方米,体育场400.9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73亿元,共拥有计算机19214台,图书914.63万册,电子图书32.08万册,101所小学、97所中学先后建设并开通了校园网。
卫生事业:积极搞好疾病预防,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医生执业管理,加强城市“脏、乱、差”治理工作。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07个(其中:乡镇卫生院241个),卫生技术人员6210人,房屋建筑面积48.34万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1080台,总资产4.43亿元;医疗诊所757个(其中:私营诊所754个),从业人员853人,房屋建筑面积2.89万平方米。农村环境卫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区共有村卫生室3159个,执业(助理)医师240人,乡村医生3631人,卫生员971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05年末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发射台及转播台77座,广播发射功率2674千瓦,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1.73%,比上年上升1.33个百分点;拥有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488座,电视发射功率8601千瓦,电视覆盖率83.38%,比上年上升0.61个百分点;乡镇广播电视站248个,广播电视覆盖到全区所有乡镇的3901个村。
200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区环保、科技、文化、体育、民族宗教等各方面也随之得到加强,并取得长足发展。
九、社会保障
继续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2005年促进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29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687人,“4050”人员再就业828人;为2627名下岗职工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614名。劳动保障部门有组织劳务输出11212人。
继续推进养老失业保险的扩面征缴工作,实现“两个确保”,共为15961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10481.93万元,为在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85.97万元,并代扣缴社会保险费76.23万元。
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劳动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
十、人民生活
2005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338元,比上年末增加283元。
毕节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25元,比上年增加1397元,增长23.96%;人均消费性支出5799.5元,增长15.11%。
农民人均纯收入1876元,增加211元,扣除价格增长因素,实际增长9.3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15元,增长25.98%。人均消费性支出1311元,增长12.91%,其中食品支出710元。
全区在岗职工年人均劳动报酬12937元,比上年增加3165元。
十一、人口
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为725.12万人,出生人口11.48万人,出生率为16.7‰;死亡人口5.14万人,死亡率为7.47‰;自然增长6.3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9.23‰。居住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6.14%。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毕节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余价值量指标均按现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