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继续实施中央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为主的各项积极政策,紧密结合遵义实际,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积极抢抓机遇,锐意开拓进取,努力加快遵义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扭转了连续两年来增长速度下滑的势头,农业生产又获丰收,工业经济增速加快,经济效益显著好转,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拉动经济明显,财政金融形势正常,物价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稳定。全面完成了“九五”时期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为二十世纪遵义经济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
2000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40.88亿元,比上年增长9.6%,扭转了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来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53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87.54亿元,增长11.3%,其中,工业增加值75.55亿元,增长10.7%,建筑业增加值12.00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68.81亿元,增长12.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3.29亿元,增长1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25.62亿元,增长10.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9.9亿元,增长11.6%。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86元,增长8.6%。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6532元/人。增加170元,增长2.7%。
“九五”时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1%,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已从“九五”初的147.32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40.88亿元,净增93.56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8.71亿元。产业结构从“九五”初的“一、二、三”变化为2000年的“二、一、三”,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
2000年,我市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农业的稳定发展,加大农业投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科技兴农,加强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6.8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总产值83.17亿元,增长2.7%,林业总产值3.96亿元,下降18.4%,牧业总产值38.59亿元,增长6.6%,渔业总产值1.11亿元,增长4.5%。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2000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面积35295公顷,其中,用材林5511公顷,经济林12399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为:生漆301吨,乌桕籽1761吨,五倍籽568吨,棕片1570吨,竹笋片2056吨,板栗683吨。
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
渔业生产发展较快。2000年,全市水域养殖面积7176公顷,(不含稻田养殖)稻田养殖面积6704公顷。全市水产品产量11302吨,比上年增长5.8%。
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2000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7.6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6%。小型拖拉机2275台。2000年,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14.9万吨,增长5.7%。农村用电量34506.78万千瓦小时,下降10.2%。农药施用量2016吨,增长5.9%。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5.2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1万公顷。
“九五”时期,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5.3%,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产值从“九五”初的96.47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26.82亿元,净增30.35亿元,平均每年增加6.07亿元。粮食产量从“九五”初的249.1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330.47万吨,净增81.33万吨,平均每年增加16.27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6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9.61亿元,增长13.3%,其中,国有工业产值60.46亿元,下降7.1%;集体工业产值5.71亿元,下降8.1%;其他经济类型工业43.44亿元,增长65.7%。重工业61.96亿元,增长2.4%;轻工业47.65亿元,增长20.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有所好转,产品销售率逐步提高。从独立核算的242家工业企业来看:亏损企业户数为93户,亏损面为38%,亏损额8882万元,比上年减亏16464万元,减亏幅度达6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产销率为94.0%,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1%,比上年上升3.3个百分点;集体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86.2%,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1.0%,比上年上升0.1百分点。
“九五”时期,全市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5.2%,高出全省4.7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从“九五”初的111.02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60.87亿元,净增49.85亿元,平均每年增加9.9亿元。
建筑业在深化改革中继续发展。2000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22.0%。招投标推行面进一步扩大。建筑企业施工工程个数为1067个,实行招投标的工程数为567个,国有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79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11636元/人,增长57.5%。建筑业完成房屋竣工面积176.65万平方米,增长29.1%。
“九五”时期,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为21.0%,建筑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8.2%,建筑业总产值从“九五”初的8.23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2.94亿元,净增4.71亿元,平均每年增加0.94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0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投资33.07亿元,增长37.6%,集体经济单位投资3.41亿元,增长6.9%,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8.05亿元,增长29.3%,其他经济类型投资5.48亿元,增长14.2%;基本建设投资13.64亿元,增长3.9%,更新改造投资17.78亿元,增长93.8%,房地产投资4.24亿元。增长53.9%。
投资结构有所变化,从农轻重结构看,农林牧渔业投资占3.1%,轻工业投资占6.2%,重工业投资占44.3%,农业投入仍然不足。
2000年,全市主要新增生产能力有:钢丝绳2000吨/年,水泥33.2万吨/年,化肥8000吨/年,新建公路66.7公里,改建公路257公里。
“九五”时期,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91亿元,固定资产平均增长速度为28.35%,固定资产投资从“九五”初的17.23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60.01亿元,净增42.78亿元,平均每年增加8.56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2000年,全市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路保畅工程继续实施,主要干线路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全年旅客周转量152651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1%,其中:公路152050万人公里,水运601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02415万吨公里,增长2.2%,其中:公路90229万吨公里,水运12186万吨公里。
邮电业务总量6.17亿元,邮电业务收入4.39亿元,本地网电话及交换机总容量41万门,已实现了乡乡通程控电话,年末城乡有线电话用户29.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31万户,其中本年新增8.6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3600户,电话普及率为6.0部/百人。
“九五”时期,我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贵遵高等级公路的开通和各县市间的公路保畅工程的实施,以及通讯网络建设的完善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开通,大大地缩短了各地间的时空距离,改善了遵义投资环境。
六、商业、外贸和市场物价
2000年,我市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物价平稳,销量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县城消费品零售额12.60亿元,增长11.28%。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9.04亿元,增长9.1%。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餐饮业6.3亿元,增长39.1%;制造业7.87亿元,下降14.5%;其他行业9.2亿元,下降5.9%。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9.11亿元,增长7.0%。
市场网络建设有新发展。2000年末,全市城乡集贸市场480个,其中:城市52个,农村428个。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30.11亿元,其中:城镇13.52亿元,农村16.59亿元.
“九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速度为10.4%,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九五”初期的32.36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52.97亿元,净增20.61亿元,平均每年增加4.12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200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728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进口总额1673万美元,增长41.5%。出口总额5609万美元,增长43.0%。
市场物价涨幅明显回落。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完成情况较好。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4.1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地方财政收入1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工商税收6.15亿元,增长10.6%,企业所得税0.54亿元,增长34.9%,农业四税098亿元,下降7.8%。财政支出2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支援农业支出0.72亿元,增长0.5%,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7.35亿元,增长24.7%,行政管理费3.68亿元。增长13.7%。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20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6.78亿元,增长11.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1.06亿元,增长10.3%,占银行存款的比重达60.6%,各项贷款余额144.64亿元,增长5.4%,全市累计货币净投放5.95亿元。
保险业继续发展。2000年,全市保费收入22421万元,比上年下降26.2%。其中财产险收入3682万元。人身保险收入18739万元。各种赔款金额10148万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6768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3380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员661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237人,农业技术人员70人,科学研究人员3人,卫生技术人员300人。2000年,全市经过鉴定的重大科技成果达17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10项,软科学及社会发展成果7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项。全市地方财政共投入科技三项费160万元,科技机构6个,人员562人。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2000年末,全市各类学在校生人数1277074人,比上年末增加55996人。其中,高等学校在校生8222人,中等专业学校13520人;技工学校4010人;其中:高级技工在校生380人,普通中学334398人;职业中学11579人;小学905345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8.9%。
2000年,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221个,其中:公共图书馆12个,藏书859768册;博物馆3个。全年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共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比上年上升3.3个百分点,达到64.4%,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共2座(其中,无线1座,有线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比上年上升1.87个百分点,达到83.3%,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为15小时46分,其中,遵义广播电台播出时间为15小时46分,桐梓广播电台播出时间为7小时30分,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为173小时15分,其中,自办节目159小时15分,转播中央电视台节日7小时,转播贵州省电视台节目7小时。
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00年,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81个,病床位10072张,其中:医院病床位6704张;专业卫生人员12318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10268人,护师、护士2721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14.1%,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272人,农村接生员3538人。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展开,2000年,全市共举办县及县以上运动会5748次,参加人数134万人次,观众达150万人次,全市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数58万人,其中:优秀级人员0.48万人,良好17.02万人,及格36.16万人,及格率达到79.4%。
九、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14元,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1722元,实际增长2.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957元,增长5.5%,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252元,增长2.9%。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09台,电冰箱86台,洗衣机91台,家用电脑4台。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49台,拥有收录机15台,拥有电风扇48台,洗衣机25台。
“九五”时期,人民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九五”初期的4203元,到2000年的5214元,净增1011元,平均每年增加20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九五”初期的1124元,到2000年的1722元,净增598元,平均每年增加119.6元。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2000年,全市从业人员376.62万人,其中职工29.95万人,增长3.0%,职工平均工资7021元,增长15.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各种职业介绍所42家,就业训练机构26个,其中,劳动部门办的15个。劳动部门组织劳务输出6.5万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2.5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规规范和发展,2000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3个,床位154张,收养99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749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1个,有18个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优抚医院、光荣院共收养31人,实施保障制度的市(县区)达到14个。其中:保障对象24549人。全市共接受捐助衣服45812件,捐赠物资衣被折合金额46.1万元。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00年,全市共完成限期治理项目279个,关停并转企业91个。新增实际处理废水能力10.45万吨/年,新增实际处理废气能力121162万标立方米/年,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控制面积1.14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0.97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达到1091.98万吨,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4.3%,其中:处理排放达标量484.32万吨,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的32.2%。经过消烟除尘和净化处理的工业废气排放量达到650960万标立方米,占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43.3%,开展环保科研课题5项。
注:1、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3、因2000年是全国人口普查年,人口数应以人口普查办公布的数据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