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贵州

贵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20:28:14 来源:贵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86次

贵阳市统计局

2003年3月15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立足于“环境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坚持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总体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实现了“两个高于”的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6.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7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38.51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7.9%、50.9%和41.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分别为2.8%、57.8%和39.4%。从经济总量及发展速度上看,全市经济在持续、快速、健康的轨道上运行,经济总量继续扩大,经济运行总体质量不断提高,为完成“十五”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影响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领域投入产出的效益还不高;就业再就业和“两个确保”压力仍然很大;部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二、农业

全市农业生产继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立足本地资源,依托市场,围绕特色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0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农林牧渔业结构由2001年的60.9:1.7:35.4:2.0调整为58.7:2.2:37.1:2.0,农业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林业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

继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3.7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5%;油料种植面积3.7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9%;蔬菜种植面积3.7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3%。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粮食总产量比上年有所减少,但由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其它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二环林带建设和大树进城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84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0.39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72万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生漆35.00吨,比上年增长33.4%;油桐籽338.07吨,比上年减少1.4%;油茶籽135.23吨,比上年增长2.5%。

畜牧业生产呈现良好增长势头,畜牧业品种改良和引资力度加大,投资新建了“三元”猪繁育基地;水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6.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95万千瓦,增长6.7%;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7.48万千瓦,增长6.7%。全年实现机耕面积1916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7.9%。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1万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7.08万吨,增长6.8%,农村用电量17145.5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全市工业行业中的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橡胶制品等五大行业增势明显,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水平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0%,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76亿元,比上年增长9.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10亿元,增长6.6%,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1亿元,比上年减少6.2%,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产量有增有减。

工业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得到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为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市属扭亏增盈考核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24万元。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3亿元,实现税金总额5.06亿元。全年房屋施工建筑面积1099.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4%,房屋竣工建筑面积449.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6%;施工工程个数4565个,比上年增长6.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7.48亿元,增长39.5%;更新改造投资40.59亿元,增长3.0%;房地产开发投资50.03亿元,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9亿元,比上年增长42.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以金阳新区、旧城改造及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海信工业园、南方汇通、京瓷手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城乡房地产开发增势较快。投资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了建筑、建材、机电、化工等行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市各种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5127.08万吨,比上年增长5.0%。其中:铁路1020.64万吨,增长13.1%;公路4105万吨,增长3.2%;航空1.44万吨,增长66.5%。完成旅客发送量18243.99万人次,增长10.2%,其中:铁路638.92万人次,下降0.4%;公路17518万人次,航空87.07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11.0%。

邮电业发展迅速,新兴业务增势强劲。邮电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年末电话总用户179.67万户,增长37.5%,其中:固定电话用户75.37万户,增长23.3%;移动电话用户93.45万户,增长38.1%。全市电话普及率52.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27.4部/百人,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97.52万门,增长12.1%。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4.43万户,比上年增长61.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全市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提高的作用下,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住房、旅游、教育、汽车、假日经济等新的消费热点发展较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从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2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占零售总额的91.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占零售总额的8.6%。从行业看,餐饮业持续大幅增长,餐饮业零售额完成2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增幅高于批发零售贸易业9.1个百分点,餐饮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8.0%上升为19.5%。

全年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9.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8.9。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2002年,全市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良好。据贵阳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8%,增速提高14.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进口总额1.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在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口1.68亿美元,出口3.10亿美元,分别增长24.4%和15.2%;加工贸易进口0.20亿美元,下降20.6%,出口0.65亿美元,增长5.1%;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为0.1亿美元,增长225.9%。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全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为4.36亿美元,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76.2%。出口产品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全年工业产品出口2.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0%,占全市外贸出口的67.6%;初级产品出口1.21亿美元,增长9.8%,占全市外贸出口的32.4%。

招商引资发展迅速。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1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3%,其中:直接利用外资2918万美元,增长1.4倍。

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数6.75万人次,创汇1908.9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6.9%;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09.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八、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7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08亿元,增长18.3%;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支出结构日趋合理,全年财政总支出46.00亿元,增长26.2%。

金融形势稳定,资金运行趋于活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1.8亿元,比年初增长13.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03.76亿元,增长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8.04亿元,增长20.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95.52亿元,比年初增长22.5%,其中:短期贷款263.21亿元,增长13.9%;中长期贷款281.75亿元,增长28.7%。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58.35亿元,现金支出1230.76亿元,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27.59亿元,比上年少回笼现金7.58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部门的保费收入10.21亿元,增长7.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6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6.45亿元,分别增长6.2%和7.9%。全年共赔付金额2.70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付1.83亿元,人寿保险赔付0.87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8家,股票交易户数为16.67万户,比上年增长8.5%,全年股票交易额为177.29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批科技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贵阳新材料产业园的奠基,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正逐步成为我市技术创新的辐射源,科技进步总体水平正不断提高。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全年研究生招生781人,比上年增长34%,在学研究生1755人,比上年增长40%;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00万人,在校生8.84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99万人,在校生8.37万人;成人中等专业教育招生5489人,在校生2.68万人。普通中学285所,普通高中招生1.83万人,在校生4.21万人;普通初中招生5.90万人,在校生16.47万人;职业中学49所,在校学生1.9万人;普通小学1146所,在校学生36.5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群众艺术馆2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图书馆藏书量308.8万册,比上年增长1.1%。全年图书出版量12838万册,报纸出版量25132.93万份,杂志出版量1334.18万册。全市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9.1%,电视人口覆盖率96.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3.73万户。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医药、卫生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有乡卫生院以上的卫生机构274个,其中:医院116个、卫生院77个、卫生防疫机构14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卫生机构有病床1413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3579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5430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358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床位4.53人和4.15张。

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群众体育意识增强。全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了贵阳市第九届运动会和第七届中国国际风筝节,举办了环城跑、健美表演、围棋赛、乒乓球赛等社会体育活动。全年,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2枚、铜牌1枚;在全国射击系列赛上获得银牌1枚、铜牌1枚;在全国各类群众性比赛中获金牌18枚、银牌23枚和铜牌17枚。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年末市区道路总长度781公里,道路面积609.3万平方米,桥梁117座,其中立交桥12座。公交运营车辆1780辆,折合标准运营车辆2132标台,其中:公共汽车931辆,中巴车849辆。运营线路网长度1162公里,公交客运总量4.36亿人次,城市出租汽车2242辆。

城市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125.7万吨/日,供水管道长度1718公里。全年供水总量26396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353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97.5%。

城市供气能力不断提高。年末有煤气用户22.59万户,液化气用户18万户。全年煤气供气量9239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气5068万立方米;液化气供气量22186吨。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空气质量污染指数降至65;市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为0.10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103毫克/立方米,酸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降水pH值为6.07,连续三年高于5.6的酸雨线。地面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地面水水质达标率为94.44%,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6dB(A)和69.1dB(A)。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加强对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等污染源的治理,新增工业废水处理能力25898吨/日和工业废气处理能力25.98万标立方米/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

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395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138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66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0.9%,绿化覆盖率3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1平方米。

十二、人口与就业

全市人口总量低速增长。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12.9‰,人口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7.1‰。年末全市总人口346.27万人,比上年增加4.98万人,增长1.5%。公安部门户籍人口为340.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33万人。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拓

宽就业渠道。年末全市在岗职工53.96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987元,比上年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2%。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9377人,其中进中心下岗职工再就业225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

十三、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福利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6元,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0.5%。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801元,比上年增长0.5%。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8.1%。农民人均纯收入2352元,比上年增长5.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51.50元,比上年增长1.3%。

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5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7.4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2.28万人。全市城乡各级办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共69个,有床位1872张,年末收养人员1448人;已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34个,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227个;7.92万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国家扶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385人;接受社会捐赠现金46.9万元,捐赠物资衣被价值101.7万元。

注:1、公报中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均为当年价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