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贵州

安顺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10-17 18:47:11 来源:安顺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90次

安顺市统计局

2002年3月18日

2001年是新世纪开局第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认真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迎来我市撤地设市后崭新的第一个年头,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全市实现了年初既定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实现9.4%的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经初步测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92亿元,同比增长1.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04亿元,同比增长15.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54亿元,同比增长10.1%。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总体上保持低速增长。据西秀区城市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西秀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较上年仍呈增长态势,增长12.5%;消费品价格指数比上年略降0.9%,食品类中的粮食、油脂、菜、水产品、肉禽等多数商品仍呈下降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投资型经济增长特征显着。2001年全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2.2:35.2:32.6调整为2001年的29.8:36.3:33.9,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达2.4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1.1、1.3个百分点。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第一产业贡献为0.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第二产业贡献为5.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9%,其中工业拉动GDP增长3.0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3%,建筑业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6%;第三产业贡献为3.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5%。

2001年全市经济发展,展现了撤地设市第一年的新风貌新成就,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增长的发展格局,并且体现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初步成效。但在全年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调整还需加大力度;农业基础仍薄弱,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工业经济效益基础不稳、效益不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相当困难;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差距逐年拉大,城乡消费状况仍处于较低水平;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农业产值16.88亿元,增长1.2%;林业产值1.0亿元,下降6.8%;牧业产值8.45亿元,增长2.2%;渔业产值0.25亿元,增长2.5%。结构继续调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农业产值占63.5%,林业产值占3.8%,牧业产值占31.8%,渔业产值占0.9%。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今年以来,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持续向优质化和多样化发展,通过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田间管理的加强,秋粮达到去年的产量并略有增长,弥补了夏季粮油因调减种植面积和旱灾影响造成的减产,实现了以秋补夏。全市粮食产量较上年略增1.6%,2001年全市粮食产量为77.54万吨。油菜籽产量7.07万吨,比上年减产4.2%。烤烟产量0.6万吨,比上年减产28.9%。蔬菜产量24.32万吨,比上年增长10.3%。水果产量1.43万吨,比上年增长8.6%。

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工程取得新进展。2001年完成造林面积19.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为11.85万亩;飞播面积为7.65万亩。由于造林面积减少、主要林产品产量下降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竹木采伐量下降等因素影响,全市林业产值较上年下降6.8%。

畜牧养殖业保持稳定增长。畜牧业生产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其它畜禽产品的生产。畜牧业生产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其它畜禽产品的生产。全市畜牧业产值较上年增长2.2%。年末大牲畜、生猪、家禽存栏数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存栏数分别达到65.87万头、91.84万头和418.21万只。生猪中能繁殖的母畜存栏为7.9万头,比上年增长8.2%。2001年肉类总产量为7.41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其中,猪肉6.13万吨,增长2.9%;牛肉0.55万吨,增长7.3%;羊肉0.05万吨,增长5.9%。禽蛋产量0.58万吨,增长3.5%,奶类产量0.05万吨,增长10.2%。

生态渔业养殖有新发展。2001年,在网箱养鱼、池塘养鱼的基础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有较大的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鱼养殖在一些地方开始起步。2001年水产品产量达到3310吨,比上年增长6.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5.8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0%。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9.06吨,比上年增长1.5%。

全市扶贫工作取得新的成效。2001年实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238个,投入资金3337万元;争取省留扶贫信贷资金项目12个,立项金额达8.81亿元。全年又有4.01万人越过温饱线,我市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98.79万人减少到2001年的15.99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工业在能源工业的强劲拉动以及原料工业、加工工业的快速带动下,呈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3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9.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实现增加值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重工业均以较快增速发展,重工业增速明显高于轻工业。轻工业完成产值1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重工业产值为18.60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增速高出轻工业19.1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非公有制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仍是带动全市工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全年实现总产值13.22亿元,增幅高达39.9%,比上年增幅提高17.4个百分点;而国有工业虽较上年增势有所下滑,但仍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工业的发展,全年实现产值15.14亿元,同比增长5.1%,较上年增幅下降5.8个百分点;集体工业扭转了上年下滑态势,实现产值0.88亿元,同比增长1.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较好,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8%。企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较上年有了明显提高,实现利税总额达4.1亿元,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企业亏损面仍高达44.3%,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在列入统计范围的5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比上年增长的有23种,轻工业中的粮油、食品、制药以及重工业中的电力、冶金、化工等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建筑业继续发展。全年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达42家,实现总产值28541万元,比上年增长5.2%;实现增加值6271万元,比上年下降13.5%。全年施工工程个数698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59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51.4%。完成房屋施工面积73.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1万平方米;完成竣工面积40.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8万平方米。企业效益下滑,42个建筑企业中有9家亏损企业,比上年增加4家。全部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9万元,比上年下降14.6%,实现利税总额467万元,比上年下降27.1%。全年按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32652元/人,比上年下降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全市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十分显着。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6亿元(不含跨区项目),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为7.58亿元,比上年下降2.0%;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10亿元,比上年增长76.6%;其他投资完成3.40亿元,比上年增长4.3%;房地产行业持续增长,累计完成投资2.58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一是邮电通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投资为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1%,其中用于邮电通信业的投资3.32亿元,增长138.3%;二是城乡电网改造投资继续得到加强。城乡电网改造投资3.0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三是水利建设投资高速增长。全年用于水利管理业投资1.25亿元,增长82.3%;四是工业投资大幅回升。全年制造业投资2.86亿元,增长64.9%。

地方重点投资项目进展顺利。随着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地方重点投资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如:王若飞大道、市东路、紫黄公路等陆续建成;安顺铝厂完成投资9268万元、镇宁王二河水库工程完成7233万元、兴伟商贸城完成投资4300万元、镇宁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投资4037万元等;黄果树机场等重点项目也正式启动。

通过投资建设,又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一批新增生产能力和效益。这些新的生产能力有输电线路(11万伏及以上)长度448公里、变电设备(11万伏及以上)能力228万千伏安,移动通信基站107个,电话单机3万部/年,水泥17万吨/年,合成氨5000吨/年,磷肥2000吨/年,城市防洪堤5.2公里等。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市消费品市场继续呈现稳中趋升态势,总体发展状况在上年有所升温的基础上继续向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1547万元,比上年增长9.1%,增幅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市场增长幅度略好于城市市场,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7.1%,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1%。分行业看,餐饮业呈高速发展态势,增幅高达68.6%,批发零售业增幅为10.2%,增幅虽低于餐饮业,但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其比重仍居主导地位。

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13.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8.2%,整体经济效益持续下滑。

外商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家,合同利用外资17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3.7%,实际利用22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84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4.47亿元,比上年增长7.4%。

交通运输稳定发展。全年货物周转量3764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5%;旅客周转量13833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4%。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4534万元,比上年增长28.1%。全市有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186096门,城乡电话机达12.73万部,其中新增电话机3.26万部。年末电话普及率为4.99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11部/百人。全市有移动电话用户达104692户,比上年增长133.2%。年末互联网注册拨号用户达3360户,新增1275户。

旅游业持续发展,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现有三星级宾馆2家,二星级宾馆8家,36家定点涉外单位。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8%,其中海外游客5.01万人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亿元,比上年增长4.7%。实现利润总额2250万元,上缴税金1750万元,好于上年水平。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源建设步伐加快。2001年全市累计财政总收入完成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增收1.2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增收5980万元;全年累计财政总支出11.47亿元,比上年增长31.2%。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合理调整支出结构,预算执行情况正常。市、县两级会计核算中心已正式运行,乡镇财政实行了零户统管。政府采购工作逐步推进。确保了全市工资发放、机构运转及各项重点支出,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业平稳运行。年末全市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68.72亿元,比年初增加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各项贷款余额为69.06亿元,比年初增加1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货币净投放增长34%。财政、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用于重点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以及社会保障的支出和贷款明显增多。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市保费收入10355万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人寿保险收入为6274万元,比上年增长2.5%;财产保险收入为4081万元,比上年下降5.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为704万元。全年保险赔付金额3278万元,比上年增长26.1%。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年普通高校招生944人,在校学生2054人;普通中专招生1166人,在校学生4263人;普通中、小学招生10.31万人,在校学生达44.6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

全年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新上科技计划项目45项,其中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项目13项。项目总投资3635万元,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引导资金306万元。实现新增工农业总产值6712万元,新增税收387万元,新增利润717万元,农民获利1680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专业艺术表演场所1个,文化馆6个,群艺馆1个,公共图书馆6个,拥有图书藏量28.73万册。广播电视事业又上新台阶。年末全市有电视发射台、转播台187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4947座,目前,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7.7%,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1.9%,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8个和2.9个百分点。全市200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2.32万户。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64个,其中医院39个,卫生院81个。医疗设施、卫生条件不断完善,目前全市有病床4676张,其中医院3451张,卫生院963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60人,其中医生2719人,护师964人,护士535人。乡村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市乡村医疗点覆盖率达68.9%,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有乡村医生1027人,卫生员985人,农村接生员852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中,安顺籍赛艇运动员贺安斌获金牌一枚。在参加省的年度比赛中有四项取得较好成绩,共获金牌11枚、银牌5枚、铜牌2枚、四至八名2个。群体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正逐步提高。

十、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较快发展。2001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稳步推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得到落实。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实有人数113人,有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35人。2001年建立市级“青山工业区”,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4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为8.15万公顷。环境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9个,项目总投资263万元。全年老工业污染源治理投入资金750万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2万吨/日、废气处理能力20万标立方米/小时,削减二氧化硫0.4万吨、化学需氧量0.15万吨。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进一步深入,公众环保意识逐年提高。2001年全市投入环境保护资金8491万元,比上年增加2393万元,增长了39.1%,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十一、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9.5‰,自然增长率为12.9‰,计划生育率为80.6%。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20‰和13‰以下。据2001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市年末总人口达255.17万人,比上年净增2.8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1.80万人,女性人口123.37万人;农业人口215.96万人,非农业人口39.21万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国家增资政策的及时落实到位,使职工工资增长较快,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西秀区城市调查资料显示,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39元,比上年增长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8%;人均消费性支出3562元,比上年下降0.9%。恩格尔系数下降,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82元,比上年增收22元,比上年增长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6%。

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居民的消费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表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和提高。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的矛盾未能得到充分缓解。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0.63万人,比上年下降8.2%,其中在岗职工10.48万人,比上年下降8.7%。离开本单位保留关系的职工人数较上年有所减少。2001年促进城镇就业人数7648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1074人。年末全市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4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失业率在省调控目标范围内。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社会、儿童福利院4个,床位数74张,福利院收养人数64人。农村传统救济集体供养2947人,集体供给金额达170万元。全市城镇社会服务设施有183个。全年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931人。接受社会捐赠27.6万元,衣被0.8万件。全年救灾18.77万人次,救灾金额达1146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水平得到基本保障,全市有2.35万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注:1、本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投资部分数据系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