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贵州

安顺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10-17 18:11:25 来源:安顺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62次

安顺市统计局

2001年2月28日

2000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增加投资、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紧抓西部大开发和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向好的机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九五”国民经济计划圆满完成,为新世纪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初步测算: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4571万元,同比增长8.1%,实现了年初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8300万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5792万元,同比增长9.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0479万元,同比增长11.0%。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第一产业贡献为0.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1.29%;第二产业贡献为4.2个百分点,贡献率51.83%;第三产业贡献为3.0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6.88%。第一、二、三产业排序由“八五”期末的“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由“八五”期末的43.4:31.2:25.4变化为“九五”期末的32.2:35.2:32.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2000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排序跃居三次产业的第二位,表明我市在经济发展加快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出现重大变化。

“九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面完成。五年间,全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累计达259.3亿元,年均增长为9.87%,比“八五”期间提高4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1.6和1.2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累计达77.1亿元,年均增长10.4%,比“八五”期间提高2.9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调整还需加大力度;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业增产而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仍较突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改善的基础尚不巩固;市场物价持续走低,消费品市场需求仍然不足,扩大消费尚存难度,等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增长。200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3952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农业产值158807万元,增长1.87%,;林业产值10542万元,下降2.27%;牧业产值82058万元,增长1.98%;渔业产值2545万元,增长0.75%。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主要农产品喜获丰收。由于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农业实用技术,2000年粮食产量再创我市粮食产量的最高记录,是1992年以来我市粮食生产连续丰收的第八个年份。油菜籽产量由于播面扩大和单位产量提高,再攀历史新高。烤烟产量持续增长。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展顺利。造林、护林、育林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工造林面积比上年增长,但由于飞播造林面积、育苗面积、幼林抚育作业面积等其他营林指标以及竹木采伐量下降,产值比上年下降2.27%。

畜牧养殖业保持稳定增长。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水产品产量达3120吨,比上年增长10.91%,水产养殖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达4557公顷,比上年增长4.4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4.0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47%。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87756吨,比上年增长3.23%。

“九五”期间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4.05%;粮食产量连续丰收,粮食平均每年增长3.13%。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由1995年的65.56:4.32:29.42:0.70变化为2000年的62.54:4.15:32.31:1.00,农业、林业比重分别下降3.04和0.17个百分点,牧业、渔业产值分别增长2.89和0.30个百分点。

全市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效。2000年又有5.97万人越过温饱线。至此,我市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98.79万人减少到20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在安顺发电厂、红蝶钡业公司、南风日化公司、金星王啤酒公司、关岭县铁合金等重点企业的拉动下,200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2.9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较快,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7741万元,比上年增长13.7%。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总产值99767万元,增长4.3%,重工业实现总产值137974万元,增长23.2%。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18.9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其他类型工业快速增长,实现总产值81483万元,增长22.52%,成为带动全市工业较快增长的主导因素;国有工业较快增长,实现总产值145185万元,增长10.9%,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工业的发展;集体工业则呈下降趋势,实现总产值11073万元,下降7.1%,是影响我市工业有效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产品产销衔接水平较高,企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市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9929万元,比上年增长11.01%;产销率达98.24%,比上年增加0.5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4522万元,比上年增长30.82%。企业亏损面减少,比上年下降2.82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亏损额大幅度减少,比上年降低19.95%,全面完成了全年调控目标。

在列入统计范围的5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比上年增长的有31种,比去年下降的有25种。轻工业中的粮油、食品制造以及重工业中的电力、冶金、化工等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五”时期,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5.37%。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27125万元,比上年增长18.81%。完成施工面积65.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92%;完成竣工面积34.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37%。全市44家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7247万元,比上年增长39.21%。,实现利润444万元,扭转了建筑企业经营亏损的局面。全年按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32712元/人,比上年增长23.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据初步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6亿元(不含跨区项目),比上年增长50.14%,增幅比上年提高43.7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6.34个百分点。分投资类型看:全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80亿元,比上年增长70.7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78亿元,比上年增长51.81%;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开发投资完成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6%;其他投资完成3.30亿元,比上年下降5.71%。

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农林牧渔业、水利管理业等基础产业和电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得到加强。农林牧渔业投资完成4204万元,比上年增长55.47%;水利管理业投资完成6874万元,增长4.61倍;电力行业投资30719万元,增长3.37倍;邮电通信业投资13948万元,增长57.09%;交通运输业投资5628万元,增长33.59%。

国债项目投资高速增长,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在全市投资建设中,国家财政扶持的项目共完成投资4.12亿元,比上年增加2.35倍,占基本建设投资的56.72%,这是我市基本建设投资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

本年新增固定资产10.34亿元,投资交付使用率达64.78%。本年竣工房屋面积63.72万平方米,竣工房屋价值31078万元。镇宁红蝶钡业有限公司三期技改工程、南风日化前配料技改工程、普定明达水泥厂、贵州科隆多磨料有限公司等一批项目的投产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累计约52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1.02倍,是建国以来投资最大的一个时期,基础产业及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五、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持续发展。全年货物周转量3567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48%;旅客周转量13127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1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4517万元,比上年增长47.14%;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9152万元,比上年增长28.73%。年末全市有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145864门,城乡电话机达94747部,年末电话普及率为3.88部/百人。全市有无线寻呼用户6.7万余户,比上年增长27.15%;移动电话用户44896户,比上年增长179.12%。年末互联网注册拨号用户达2085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稳中有升、稳中趋活的良好势头。200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12144万元,比上年增长7.86%,增幅较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分城乡看,2000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63861万元,比上年增长7.5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8283万元,比上年增长9.08%。农村市场增幅高于城镇市场1.5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餐饮业呈快速增长势头,比上年增长26.48%;批发零售贸易业比上年增长8.01%。

市场物价持续走低。据西秀区城市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西秀区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九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9.27%;市场物价先扬后降,“九五”期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9.4%、103.0%、101.2%、99.1%、99.5%,年均上涨2.37%。

七、对外经济与旅游业

全年完成外贸出口销售总值685.38万元,比上年下降65.45%,整体经济效益欠佳。

全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4个,其中2个正式启动,总投资1254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677万美元,实际到位36万美元;全年签定并实施省外协作项目19个,合同引资数达24041万元,实际到位15536万元;实施省内协作项目1个,合同引资数为2400万元,实际到位800万元。全年引进项目虽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协议资金均高于上年水平。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有三星级宾馆2家,二星级宾馆8家,36家定点涉外单位。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5%,其中海外游客4.8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7%。

八、财政和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2%,高于全省2.8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完成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4%。

金融业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8676万元,比年初增加76838万元,增长14.72%,其中,城乡居民储畜存款328756万元,比年初增加39419万元,增长13.62%;年末辖区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88620万元,比年初增加118380万元,增长25.17%。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市保费收入10442万元,比上年增长0.68%,其中人寿保险收入6122万元,比上年下降2.17%;财产保险收入4320万元,比上年增长5.03%。全年保险赔付金额2600万元,比上年增长3.5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完成科技计划项目29项,其中结转项目10项;在新上的19个项目中,有国家级科技项目2项,省级科技项目4项。项目总投资1765万元,其中科技引导资金157万元,金融部门安排科技贷款956万元,企业和农民自筹652万元。实现新增粮食4万余吨,新增产值6594万元,新增利税826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各类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年普通高校招生700人,在校学生1551人;普通中专招生1573人,在校学生5307人;普通中、小学招生9.73万人,在校学生达43.6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18%。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继续进行,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率为98.2%,非文盲率97.1%。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专业艺术表演场所2个,文化馆6个,群艺馆1个,公共图书馆6个,拥有图书藏量27.60万册。广播电视事业又上新台阶。年末全市有电视发射台、转播台188座,其中新增6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1227座,其中新增512座。目前,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4.98%,广播人口覆盖率达78.95%,分别比上年提高了5.75个和7.32个百分点。全市200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1.40万户。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64个,其中医院38个,卫生院81个。医疗设施、卫生条件不断完善,目前全市有病床4766张,其中医院3281张,卫生院972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13人,其中医生2695人,护师911人,护士585人。乡村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市乡村医疗点覆盖率达65.21%,有乡村医生1038人,卫生员845人,农村接生员114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0年在全省青少年运动会上,安顺获金牌32枚、银牌28枚、铜牌19枚、4—8名58个,获金牌全省排列第三位。

十一、劳动就业与人民生活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的矛盾依然存在。初步统计,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1.58万人,比上年下降0.94%,其中在岗职工11.47万人,比上年增长0.26%。下岗职工人数较上年有所增长。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2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比上年增加0.77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33元,比上年增加547元,增长13.39%;人均消费性支出3596元,比上年增加448元,增长14.23%。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60元,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4.5%。

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居民的消费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表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和提高。

十二、社会福利与环境保护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社会、儿童福利院4个。乡镇办敬老院达59个,收养464人;农村传统救济中,集体供养人数为3907人,集体供给金额达169.4万元。全市有139个城镇社会服务设施。全年优抚5.87万人,优抚总金额达986万元。接受捐赠现金20余万元,衣被74万件。全年救灾29万人,救灾金额932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水平得到基本保障。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重要进展。“2221”重点环保工程取得显着成效,“一控双达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城镇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九五”环保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实行总量控制排放的12种污染物,其中有11种控制在总量指标内,考核的194户工业污染源达标率为96.4%。全市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05万吨/年、废气处理能力8亿标立方米/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消烟除尘率、粉尘去除率分别为71.7%、95.6%、29.5%,比上年分别增加10、2.6、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率6%,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完成了市区“十五”空气质量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市区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前期工作,夜郎湖饮用水源的立法保护已进入省人大的立法程序。2000年全市环境保护投入资金6098万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04%,首次超过1%。

注:1、本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投资部分数据系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00年为人口普查年,人口情况需见人口普查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