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泸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20-04-28 12:30:27 来源:泸州市统计局 作者: 点击:7769次
泸州市统计局
 
2019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狠抓“六稳”【2】工作落实,扎实推进“六大攻坚行动”【3】,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泸州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持续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重大进展。
 
一、综合
 
行政区域。全市下辖三区四县,9个乡、99个镇、23个街道。在9个乡中,少数民族乡8个,其中苗族乡6个、彝族乡2个。2019年12月,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江阳区减少弥陀镇、石寨镇;纳溪区减少渠坝镇、棉花坡镇;龙马潭区减少长安镇;合江县减少合江镇、自怀镇、佛荫镇、五通镇、虎头镇、实录镇、参宝镇、南滩镇、榕右乡,增加荔江镇、符阳街道、临港街道。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江阳区减少张坝街道,龙马潭区减少高坝厂区办事处。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2232.34平方公里【4】。
 
基层政权组织。年末全市有292个居民委员会、2082个居民小组,1335个村民委员会、12884个村民小组。
 
行政区人口。在户籍人口统计年度内,全市公安户籍登记总户数157.59万户,户籍总人口508.5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98.33万人,城镇人口210.20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33%。市辖区【5】户籍人口152.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8.79万人,乡村人口33.57万人。迁入人口2.14万人,迁出人口3.37万人。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2.94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207.84万人,城镇常住人口225.1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00%,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市辖区常住人口150.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3.17万人,乡村人口36.87万人。
 
市场主体。年末全市工商注册登记实有各类企业52277户,其中内资(非私营)企业8030户,其中企业法人4849户;私营企业44027户,其中城镇私营单位34973户;外商投资企业220户,其中法人企业71户;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实有个体工商户22747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756户。
 
经济总量。经四川省统计局统一核算反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2081.26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6.98亿元,比上年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86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842.42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55.7%和40.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4.4、3.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48105元,增长7.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4:49.5:40.1【7】调整为10.4:49.1:40.5。
 
非公经济【8】。全年非公经济增加值1227.42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9】1220.97亿元,增长8.1%。民营经济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5.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4.5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5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1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6.4%,衣着类上涨2.7%,居住类上涨2.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下降1.6%,医疗保健类上涨3.9%,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上涨3.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比上年上涨0.5%。
 
节能降耗【11】。单位GDP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9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68%。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6.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0.4亿千瓦时,增长33.6%;第二产业用电量55.9亿千瓦时,增长9.8%;第三产业用电量16.1亿千瓦时,增长10.7%。其中工业用电量54.1亿千瓦时,增长9.7%。全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4.0亿千瓦时,增长4.3%。
 
就业形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6661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315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6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5%,比上年降低0.8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7%。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1.44亿元,增长2.8%。
 
农作物种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93.46万亩,比上年增长0.2%。经济作物中,油料播种面积74.23万亩,下降0.9%;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14.78万亩,增长1.8%;中草药材播种面积6.60万亩,增长41.9%;烟叶播种面积8.40万亩,下降13.0%。
 
农作物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229.13万吨,比上年下降0.2%。其中稻谷产量108.89万吨,下降0.4%;高粱产量9.13万吨,增长18.1%;玉米产量63.92万吨,下降0.3%。油料产量10.06万吨,与上年持平,其中油菜籽产量8.79万吨,下降0.5%。烟叶产量0.67万吨,下降12.5%。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79.77万吨,增长2.5%。茶叶产量1.54万吨,增长9.0%。水果总产量26.53万吨,增长8.9%。药材产量2.85万吨,增长14.9%。甘蔗产量7.41万吨,增长2.1%。
 
现代农业。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34.34万千瓦,建成标准化产业基地11万亩。年末家庭农场数304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587个。合江带绿荔枝入选全国十大特异资源品种,江阳区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纳溪区创建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泸县创建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林竹业生产。年末森林面积61.2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580万立方米,当年造林面积2530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6220公顷。当年新建竹林基地5.1万亩,改造竹林基地5.3万亩。纳溪区创建为全省首个现代竹产业示范区,古蔺县箭竹林场成功获评“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纳溪区上马镇、古蔺县桂花镇创建为“省级森林小镇”。
 
畜牧业。全年生猪出栏323.21万头,比上年下降19.5%;年末生猪存栏203.02万头,下降18.5%;牛出栏7.09万头,增长4.2%;羊出栏51.89万只,增长3.0%;家禽出栏4092.55万只,增长14.0%;兔出栏1003.28万只,增长3.9%。肉类总产量32.70万吨,下降12.1%;其中猪肉产量23.48万吨,下降19.0%;牛肉产量8758吨,增长4.5%;羊肉产量7901吨,增长3.1%。禽蛋产量4.51万吨,增长6.7%。
 
渔业。全年水产养殖面积9415公顷,比上年增加14公顷;投放鱼种量12045吨,比上年增长6.2%。水产品总产量8.90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养殖产量8.74万吨,增长1.7%;捕捞产量0.17万吨,下降14.3%。
 
水利建设【12】。年末全市累计建成水利工程35.2万处,供水能力达到12.1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63.87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55.71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18.76千公顷(其中高效节水灌面22.71千公顷)。
 
截止年底城乡供水工程设计受益人口496.11万人(供水能力),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01.10千公顷,堤防总长度达到169.06公里,其中达标堤防133.85公里。在规模以上工程中,规模以上灌区达到121处,全口径的水库有485座,水利部门管理的水利水库453座。
 
三、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工业生产。全年工业增加值【13】678.0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3%,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664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0%。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0%。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4.5%,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4.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0.2%,私有企业增长9.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15.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11.7%。
 
从重点行业看,传统四大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6%,其中,酒的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0.0%;化工行业增长5.2%;机械行业增长9.7%;能源行业增长2.6%。五大现代产业比上年增长10.6%,医药行业增长7.7%,智能终端行业增长68.4%。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8.9%,其中国有企业下降24.6%。
 
从新动能看,高技术产业【15】加快发展壮大,经测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长38.4%,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28.4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0%。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在78种重点监测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中,有56种产品较上年实现增长。其中,白酒196.8万千升,增长0.4%;钢材132.2万吨,增长65.5%;水泥400.6万吨,增长4.6%;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6322.3万台,增长111.7%。
 
工业经济效益【1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盈利622户,产品销售率96.3%;实现营业收入20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酒的制造业增长13.3%;实现利润总额177.6亿元,增长28.4%;亏损面6.3%,下降0.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4.9亿元,下降19.7%;资产负债率49.4%,上升2.7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22.9%,上升2.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8.9%,上升1.0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78.0元,比上年减少1.2元。
 
建筑业。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在库统计企业377户,有工作量企业373户,从事建筑业活动人员47.25万人。全年资质以上总专包建筑业总产值1709.7亿元,比上年增长35.6%。
 
服务业。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842.4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40.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拉动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3.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3%,金融业增长9.7%,房地产业增长6.6%,其他服务业增长9.6%。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8】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5%,营业利润增长23.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19】。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9%,其中民间投资【20】增长12.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1.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5.6%,其中交通运输投资增长8.9%。
 
从投资结构看,基础设施投资【21】比上年增长16.8%;产业投资增长0.3%;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增长10.9%;其他投资增长2.3%。
 
从国民经济行业看,增速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16.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67.4%。
 
房地产开发。年末有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199户,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99.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住宅投资306.07亿元,增长28.0%。商品房施工面积2392.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712.00万平方米,增长17.4%。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021.8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9%,其中住宅720.02万平方米,增长2.0%。商品房竣工面积470.1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60.95万平方米,下降19.9%。
 
商品房销售【22】。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28.43万平方米,比
 
上年增长10.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20.92万平方米,增长5.9%。商品房销售额577.20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住宅销售额439.99亿元,增长24.9%。
 
五、国内贸易及旅游
 
消费市场【23】。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24.82亿元,增长11.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6.17亿元,增长11.7%。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731.85亿元,增长11.5%;餐饮收入119.14亿元,增长10.7%。
 
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692户,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563户,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129户。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8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466.61亿元,增长18.5%。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中,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5.15亿元,增长64.3%。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4.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3.1%,化妆品类增长22.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9.3%,金银珠宝类增长14.9%,日用品类增长25.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0%,中西药品类增长17.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7.3%,家具类增长18.5%,通讯器材类增长18.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1.7%,汽车类增长8.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7%。
 
旅游发展。古郎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合江尧坝镇、古蔺太平镇入选四川省第一批文旅特色小镇。年末有国家级旅游景区34家,其中4A级景区12家、3A级景区9家、2A级景区13家。年末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旅游扶贫示范区1个、旅游扶贫示范村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5个,四川省旅游经济强县2个。年末有星级旅游饭店1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4家、二星级6家,旅行社33家,其中有出境资质的旅行社4家,旅游汽车运输公司3家,民宿达标户121个。国内旅游人数5546.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接待入境旅游人数0.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6.40亿元,增长16.3%。
 
六、对外经济
 
自贸区。自贸试验区平台不断升级,全年新增注册企业1691家、注册资本153.2亿元,其中金融机构(企业)20家;新形成制度创新成果80项,其中“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经验全国推广。截至年末,《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试验任务推进实施139项,累计形成创新成果274项,3项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推广),1项经验获国家发改委发文表扬,全省推广10项、全市推广83项。
 
进出口贸易【24】。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2.2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5.8%;其中进口额6.26亿美元,增长191.4%;出口额5.94亿美元,下降76.7%。按人民币计算,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84.31亿元,比上年下降54.1%;其中进口额43.33亿元,增长200.7%;出口额40.99亿元,下降75.8%。
 
招商引资。成功引入江苏恒力聚酯新材料生产基地、广东福斯特泸州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北京爱族生物泸州萃能口服液生产、浙江司太立泸州中药制造生产等项目。全市到位市外国内资金508.45亿元;新签约引进工业项目47个,投资总额501.30亿元,其中:新签约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7个,投资总额471亿元。新增注册外资企业12家,累计在册外资企业70家,实际到位外资10.4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国际友城缔结实现新突破,与德国黑尔讷市结为正式国际友好城市,累计与国外2个城市正式建立国际友城;与爱尔兰塔莫尔市结成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累计与国外8个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合作关系。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机动车。年末实有出租汽车3138辆;个人机动车保有量76.10万辆,其中汽车40.82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摩托车35.20万辆;新能源汽车1432辆。年末机动车登记数80.95万辆,其中大型汽车2.34万辆,小型汽车43.12万辆,专用汽车0.20万辆,二轮摩托车35.06万辆。年末实有驾考中心4个,驾校65家,累计核发机动车驾驶证人数96.64万人。
 
公路建设。江习古高速(古习段)、G8515泸荣高速建成通车,“一环七射一横”高速路网主骨架全面建成。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50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09公里,一级公路里程152公里,二级公路里程798公里,三级及以下等级公路里程11709公里。境内国道里程1072公里,省道898公里,县道1868公里,乡道3344公里,专用公路84公里,村道7747公里。
 
公路运输。年末全市公路运输营运车辆数24714辆(不含市内公交和出租车),其中客运车辆2684辆,货运车辆22030辆。客运线路618条,其中跨省线路87条,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全年完成旅客运输5139.89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29.52亿人公里。完成货物运输11572.97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66.02亿吨公里。
 
港口业务。泸州港集装箱码头已建成6个1000吨级(兼顾3000吨级)直立框架式泊位和40万平米集装箱堆场,具备集装箱100万标箱吞吐能力。拥有经营性货运码头17座,生产性泊位47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30个,近洋航线3条,铁水联运班列8条。全年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51.07万吨,比上年下降33.1%,其中出港441.92万吨,下降20.0%。集装箱吞吐量21.36万标箱,下降62.6%。
 
水路运输。内河航道通航里程927公里,其中等级航道里程340公里。年末经营性运输船舶274艘,全年完成货物运输1986.16万吨,比上年增长9.8%;运输周转量227.98亿吨公里,增长13.0%;旅客运输2.06万人次,下降51.8%;旅客运输周转量16.94万人公里,下降40.1%。
 
铁路运输。全市在建(含启动建设)铁路项目4个,共计227公里。川南城际铁路(泸州段)当年完成投资12.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6.49亿元;叙大铁路已完成全线静态验收工作,具备通车运营能力;渝昆高铁四川段泸州车站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全市铁路运营总里程180公里(含专用线32.4公里)。铁路货物运输量377.69万吨,比上年增长1.2%;货物运输周转量28737.93万吨公里,下降6.8%。
 
航空运输。年末云龙机场开通青岛、济南、乌鲁木齐、汕头等38个通航点。全年起降19414架次,比上年增长737.9%;旅客吞吐量(客运人次)186.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90.8%;货邮吞吐量6645.4吨,比上年增长991.6%。
 
公交运营。年末城镇公交线路149条,其中城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28条;公共交通汽车营运车辆(包括农村班线公交)1921辆,其中城市公共汽车营运车辆1225辆;城市公交汽车运营线路总长度5589.89公里,建成公交专用道路37.2公里。全年公共交通汽车客运总量(包括农村公交)27647.12万人次,其中城市公共汽车客运总量26045.52万人次。
 
邮政业务。年末全市有邮政局(所)251个,快递企业45户(含分支机构)、营业网点832个。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完成业务总量12.55亿元,增长38.5%。邮政服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7.67亿元,同比增长35.5%;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累计完成6228.05万件,同比下降1.6%;邮政寄递服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0.45亿元,同比下降2.5%。
 
通讯发展【25】。全年电信业务总量253.63亿元,比上年增长60.3%;电信业务收入30.44亿元,下降0.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81.65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43.3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69.02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313.66万户。年末移动互联网用户388.87万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363.15万户。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35.85万户,互联网宽带电视用户(IPTV)120.45万户。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6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03.43亿元。税收收入中增值税34.92亿元,企业所得税17.6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3.36亿元,其中教育支出78.95亿元,科学技术支出5.19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8.4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5.10亿元,卫生健康支出52.85亿元,节能环保支出16.66亿元,城乡社区支出41.69亿元,农林水支出54.38亿元,交通运输支出29.26亿元,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5.35亿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1.61亿元,住房保障支出11.42亿元。
 
金融体系。引进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3家,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22.52亿元,比年初增长6.3%。其中住户存款1835.49亿元,比年初增长12.3%;非金融企业存款481.69亿元,比年初下降8.2%;各项贷款余额2001.33亿元,比年初增长16.3%。其中住户贷款余额842.22亿元,比年初增长16.8%;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150.39亿元,比年初增长15.1%。
 
证券交易【26】。年末在泸证券公司9家,所属营业部11个。股票有效账户数44.15万户,比上年增长17.4%;持有股票市值808.51亿元,增长90.4%。全年证券成交总额为4191.24亿元,增长29.5%;其中股票基金成交2040.41亿元,增长40.4%。证券公司营业收入1.43亿元,增长39.6%;利润总额0.74亿元,增长101.5%。
 
保险业务。年末在泸市级保险分支公司40家;全年保费总收入8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寿险保费收入61.86亿元,增长13.5%。全年保险已决赔付25.16亿元,比上年下降0.5%。其中财险已决赔付1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3%;寿险已决赔付10.58亿元,下降13.9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新建公办幼儿园25所。“全面改薄”【27】工程顺利完成,开工建设教师周转房1007套,招收公费定向培养村小教师184名。江阳城建职业学院、泸州高中城西校区(一期)建成投用,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列入省“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
 
学前教育。全市幼儿园【28】732所,在园幼儿13.20万人,专任教师5547人。其中市辖区幼儿园253所,在园幼儿4.49万人,专任教师2496人。公办幼儿园163所,在园幼儿5.83万人,专任教师1531人。其中市辖区公办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1.37万人,专任教师452人。
 
义务教育。全市小学223所,教学点626个,在校学生33.88万人,招生5.23万人,毕业生7.23万人,专任教师1.54万人,教职工1.59万人。初级中学196所,在校学生22.78万人,招生7.37万人,毕业生6.69万人,专任教师1.50万人,教职工1.61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总人数56.65万人。特殊教育(盲聋哑学校)学校7所,专任教师163人,招生101人,在校生931人,毕业生85人。
 
高中和中职教育。全市普通高中29所,专任教师7472人,招生3.39万人,在校学生9.16万人,毕业生2.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6所,招生2.11万人,在校学生5.86万人,毕业生2.00万人,专任教师1870人。
 
高等教育。全市有普通高校【29】7所,招生2.17万人,在校学生7.07万人,毕业生1.78万人,专任教师2902人。其中研究生教育招生766人,在读学生2070人,毕业生543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招生1.74万人,在校学生5.28万人,毕业生1.21万人;非全日制本(专)科招生0.49万人,在读学生1.57万人,毕业生0.51万人。全市成人高等学校1所(教学点),专任教师51人,招生1410人,毕业生909人,本专科在校生5545人。
 
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全市共有考生4.08万人,报考普通高等院校考生2.91万人,其中文科考生1.34万人;应届高中毕业生2.55万人,其中城镇应届高中毕业考生0.73万人;普通类往届高中毕业生0.36万人。报考对口高职和职教师考生1.17万人。本科上线1.40万人,其中一本上线0.54万人,一般本科0.87万人。共被普通高校录取3.67万人,录取率89.9%,比去年上升3.5个百分点。
 
社会化考试。全市共有成人高考考生1.65万人,比上年增长7.5%;其中高起专、本考生0.87万人,专升本考生0.78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人数2.05万人,报考4.65万科次。非学历考试中,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2.19万人,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3.29万人,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1.47万人。
 
科学技术。获批组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泸州分中心,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备案省级众创空间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192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16.00亿元,增长27.4%。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48项,合同成交金额10.01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4.92亿元。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2695项,专利授权量193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98项。
 
商标注册。年末全市有效注册商标达25829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件。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健康
 
文化产业【30】。年末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101家,其中文化制造业45家,文化批发零售业22家,文化服务业34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营业利润3.53亿元,增长94.4%。全年电影票房收入10356万元,比上年增加1256万元。
 
文化资源。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238个、艺术表演场馆11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5个。全市图书馆总藏量186.80万册(件),其中图书藏量130.66万册。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211.57万册,少儿文献21.71万册。图书馆总流通人次118.95万人次。全市建成13个城市书房,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免费向市民提供自助图书借阅服务。
 
文化服务。52个村文化室、8座城市书房、13座旅游厕所建成投用。组织开展“千龙千狮闹新春”“百舟竞渡迎端午”“醉美泸州·百姓舞台”等文化惠民活动560余场次。创作文艺作品354件,《乌蒙山脊梁》获全省年度百家“推优工程”编剧和导演两个奖项,主演张晓红荣获四川省“文华奖”,引进民族舞剧《杜甫》《李白》等11部经典剧目。完成“智慧文化旅游”二期建设,实现了“打开手机游泸州”。泸县创建为第一批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
 
文脉传承。14个“非遗”基地入选首批省级“非遗”项目体验基地,建成泸州市对外文化贸易孵化基地,成功举办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泸州分会场。年末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3项。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31】,年末全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
 
广电传播。推进“高清泸州·智慧广电”工程,叙永县、古蔺县建设项目竣工,完成5万户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改造、7400户广播电视“户户通”、20个村级应急广播工程、2个贫困县县级应急广播体系等民生项目建设。推进广电媒体融合,建成8个市、区县融媒体中心。年末全市有线电视实际用户15.58万户,广播电视互联网实际用户5.05万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长度达6407公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6%。
 
体育发展。成功举办ITF国际网球公开赛,年末健身设施场地数量1980个,体育馆10个,体育场7个,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32人。获省级以上比赛奖牌117枚,其中取得金牌32枚。体育彩票销售站点221个,体彩销售收入1.93亿元。
 
医疗设施建设。泸州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工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智能立体车库项目整体竣工,泸州市中医医院城南医院PPP建设项目整体完工,泸州市中心血站迁建项目主体完工,西南医疗康健中心二期、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新院建设项目、泸州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完成了前期相关工作。实施镇、村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工程,新增1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和48个中心村卫生室完成建设,累计已完成28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80个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古蔺县人民医院、合江县中医医院、叙永县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全市三级医院达11家(其中三甲医院5家、三乙医院6家)。
 
医疗卫生资源。年末全市开业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4711个,其中医院157个、基层卫生机构452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9个、其它卫生机构1个。在医院中,综合医院104个,中医医院18个,专科医院3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健康教育所(站、中心)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急救中心(站)1个,采供血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卫生监督机构8个。基层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8个,卫生院127个,村卫生室3442个,门诊部1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889个。年末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0617人,比上年增加311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953人,比上年增加1147人;注册护士14527人,比上年增加1616人。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4561张,其中医院床位数24750张,基层卫生机构床位数9127张。
 
医疗卫生服务。全年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2324.73万人次,其中门、急诊2216.16万人次,年入院人数116.46万人,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57.32%,县域内就诊率达83.6%。组建家庭医生团队876个,常住人口签约260.88万人,全年健康体检180万人,老年人体检人数39.58万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5.86%,高血压患者管理人数35.55万例,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9.90万例。报告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总体到位率达98.37%,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31家、抗体检测确证实验室4家、快速检测点210家。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7.93/10万、2.75‰、4.76‰,宫颈癌筛查64179人、乳腺癌筛查39335人。
 
人口生育。2019自然年度人口监测共出生45871人,出生率8.9‰,比上年同期下降0.67个千分点;其中,一孩出生24608人,二孩出生19556人。死亡31297人,死亡率为6.07‰,比上年同期下降0.1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83‰,出生人口性别比【32】107.74。育龄妇女106.9万人,已婚育龄妇女85.96万人。
 
十一、城市建设、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两江新城加快建设,沱江新城整体城镇化项目、健康科技城、第二医教园区加快推进,佳乐世纪城下穿隧道竣工通车,长江滨江路小关门至柏木溪段、长江六桥北连接线达到通车条件,长江二桥及连接线工程、二环路全段加快建设,建设海绵城市10平方公里。全年实施市级城建基础设施项目191个,完成投资90亿元。
 
保障性安居工程。2019年,全市完成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开工677户,其中货币化签约627户;发放租赁补贴1702户。制定《“建立两张清单、优化两类配置、健全两个机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全市70个公租房项目、104个小区,共计18775套房源、27404名保障对象信息录入,正式启用公租房管理信息系统。全年农村危房改造开工8095户,实施农村土坯房改造32431户。
 
居住品质。泸州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累计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28座,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累计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560公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开放城市公园1个,新增城市绿地491公顷,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8.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江阳区分水岭镇创建为省级特色小城镇,新增四川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5个【33】,建成省级“宜居乡村”280个。
 
生态环境。2019年,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率92.1%,罗汉街道老鹰坵市政污水溢流口整治得到国家推长办肯定。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优良天数306天,空气质量达标率83.8%。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54.1微克/立方米。降水酸雨频率30%,降水pH值范围为3.57-7.12,总均值为5.41;地表水达标率93.8%,长江泸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总平均值54.7分贝,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70.2分贝。
 
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8.3℃,其中市辖区18.0℃。最高气温40.9℃,其中市辖区38.2℃。最低气温1.6℃,其中市辖区1.6℃。年平均相对湿度82%,其中市辖区85%。全年日照时数1004.3小时,其中市辖区1030.9小时。全年降水量999.5毫米,其中市辖区1036.6毫米。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支。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12元,比上年增长9.5%;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643元,比上年增长10.9%。
 
农村居民。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31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7138元,增长7.8%;人均经营净收入5586元,增长11.4%;人均财产净收入293元,增长4.2%;人均转移净收入3514元,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775元,增长12.1%。其中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5076元,增长8.2%;人均衣着消费支出812元,增长10.4%;人均居住消费支出2548元,增长14.0%;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826元,增长7.5%;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1384元,增长15.9%;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851元,增长22.8%;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984元,增长19.7%;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292元,增长12.8%。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9.73%。
 
城镇居民。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52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2445元,增长7.1%;人均经营净收入5669元,增长11.9%;人均财产净收入2214元,增长8.0%;人均转移净收入6923元,增长14.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335元,增长10.3%。其中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9229元,增长8.5%;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419元,增长9.6%;人均居住支出4205元,增长5.5%;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890元,增长9.6%;人均交通通信支出2882元,增长12.0%;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207元,增长22.3%;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715元,增长19.1%;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789元,增长9.6%。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42%。
 
养老保险。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5.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4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75.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88万人;参保离退休人数39.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万人。从参保职工类别看,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6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4万人,其中个体经济组织及灵活就业人员44.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万人;参保企业离退休人员36.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2万人,全年人均领取水平达到24606元,比上年末增加1091元,增长4.64%;年末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覆盖面99.4%。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2.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2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3.93万人。参保农民工9.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万人。
 
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196174万元。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征缴收入458804万元,计划内征收418411万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304625万元,比上年末增加46083万元,其中发放养老金109722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91854万元。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20397万元。
 
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85.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67万人,其中享受待遇人数70.1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75万人。全年城乡居保基金总收入104732万元,比上年末增加88万元,其中个人缴费收入16689万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万元;中央财政补助收入71348万元,比上年末减少7602万元;地方各级财政补助收入13749万元,比上年末增加5418万元。基金总支出88191万元,比上年末增加5628万元,其中支付养老金86875万元,比上年末增加6096万元。年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51806万元。
 
失业保险。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29.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万人,其中女性13.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4万人。全市有9234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失业保险参保范围,为7467名城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提供失业保障,农民合同制工人与城镇失业人员享受同等失业保险待遇。人均领取失业保险金水平达到1320元。
 
全市城镇失业保险基金总收入17411.27万元,其中征缴失业保险费15662.58万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3206.3万元,比上年末增加2183.72万元,其中支付失业保险金5477.5万元、支付1635户企业享受稳岗补贴3156.61万元,支付困难企业稳岗返还1188.79万元。年末城镇失业基金累计结余49667.87万元。
 
工伤保险。年末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1.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9万人,其中农民工15.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89万人。全年有3511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比上年末增加569人。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总收入13864万元,比上年末减少2278万元,其中征缴收入13366万元,比上年末减少2427万元,计划内征收12931万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3779万元,比上年末增加2359万元。年末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1800万元。
 
医疗保险。年末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6.17万人,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2.54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423.63万人。
 
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242889万元,比上年增加23578万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96675万元,比上年增加40132万元。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余148536万元。
 
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354898万元,比上年增加17029万元。全年基金总支出324560万元,比上年增加48241万元。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余230428万元。
 
生育保险。年末全市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2.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9万人,其中女性16.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7万人。私营企业职工参加生育保险6.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万人。全年有13500人次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比上年末减少415人次。
 
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13599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764万元。其中征缴收入13535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734万元。全年基金总支出9876万元,比上年末增加217万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7241万元。
 
住房公积金保障。全年全市住房公积金新开户单位392家,实缴单位3742家;新开户职工4.6万人,实缴职工27.04万人;新增缴存39.10亿元,同比增长10.1%,年末缴存余额99.77亿元,缴存总额248.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18.6%。全市住房公积金业务收入3.31亿元,业务支出1.76亿元(其中支付职工利息1.6亿元),实现增值收益1.55亿元,年度增值收益率1.7%。全年提取住房公积金7.90万人次23.57亿元,其中住房消费提取占比78.9%。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0.29万笔8.6亿元,支持职工购建房30.86万平方米。职工贷款笔数中,首次申请贷款占95.7%,中低收入家庭占98.0%。
 
职业培训。年末职业培训机构63个,在校生2.51万人。技工学校4所,招生1246人,在校生2450人,毕业生290人,专任教师364人。专业技术人员11.30万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2285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5.71万人。
 
社会救助。完成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2047张。年末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1.40万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4万人,其中残疾人0.44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11.12万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66万人,其中残疾人3.04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80元/人/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80元/人/月。城乡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760元/人/月,城市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标准600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标准500元/人/月。全年救助农村特困人员2.43万人,救助城市特困人员0.72万人。资助参加医疗保险17.71万人,直接医疗救助40.03万人,直接医疗救助支出1.95亿元。
 
扶贫开发。全年整合各类扶贫资金63.86亿元,实施项目123个大类,建设脱贫产业园334个,就业类扶贫基地、扶贫车间44个,累计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10.5万人。赤水河环线扶贫公路古蔺段建成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1350公里,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运。解决2530万名贫困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卫生室建设全面完成。实现贫困县达标中心校、达标卫生院乡镇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全年实现2.8万人脱贫、1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34】降至0.09%,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35亿元。叙永县、古蔺县顺利摘帽。
 
应急管理。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32起,受伤人数69人,死亡人数137人。发生火灾事故1728起,受伤人数4人,死亡人数8人。全年受灾人口5.27万人,紧急安置人口1396人,因灾发放救济5.8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537.3公顷,绝收面积490.3公顷,倒塌房屋268间,直接经济损失1.23亿元。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泸州统计年鉴—2020》为准。公报中增加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余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分项相加与合计略有误差。本公报中未特别注明基期增减幅度的计算均以2018年同口径数据为基期,个别指标基期数据有修订,增减幅度以此公报为准。
 
[2]“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3]“六大攻坚行动”指开放引领、产业升级、城市提质、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生态环境。
 
[4]行政区域面积来源于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发布时间2017年9月,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
 
[5]市辖区包含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
 
[6]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民营经济增加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7]见注释[6]。
 
[8]非公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民营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9]见注释[6]。
 
[10]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是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居住类价格包括租赁房房租、住房保养维修及管理、水电燃料等价格。
 
[1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按2015年价格计算。
 
[12]水利建设相关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上级部门审定后数据为准。
 
[13]见注释[6]。
 
[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等相关指标按本年在库规模以上企业可比口径进行统计。
 
[15]高技术产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相对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16]见注释[14]。
 
[17]见注释[6]
 
[18]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辖区内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服务业法人单位;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服务业法人单位;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服务业法人单位。
 
[19]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不含农户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农户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2019年按照国家统计局工作要求,省、市、县均不公布投资总量。
 
[20]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21]基础设施投资是指建造或购置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的支出。公报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22]商品房销售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新建商品房销售,不包括二手房交易。
 
[2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单位)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单位)。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主要从事实物商品交易的网上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2019年网上零售额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24]2018-2019年进出口贸易采用市商务会展局口径数据,2013-2017年数据采用海关部门口径。
 
[25]通讯发展2018年相关数据按照在网用户口径统计,2019年按照实际出账用户口径统计。
 
[26]证券相关指标按本年在营业企业、有效账户可比口径进行统计。
 
[27]“全面改薄”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28]幼儿园数量含公办和民办。
 
[29]普通高校包括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成人高等学校。
 
[30]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9个大类。
 
[31]新增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红军长征过石厢子旧址、泸县圆通寺、奇峰渡槽、洞窝水电站、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福宝古建筑群。
 
[32]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出生的男婴总数与女婴总数的比值,用每百名出生女婴数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示。
 
[33]江阳区分水岭镇、纳溪区合面镇、江阳区黄舣镇、合江县尧坝镇、古蔺县双沙镇5个镇通过四川省第一批“百镇建设行动”扩面增量新增试点镇考核验收。
 
[34]贫困发生率是指贫困人口占农村户籍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行政区划、基层政权组织、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户籍人口、机动车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市场主体数据、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就业形势、养老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职业培训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物价水平和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泸州调查队;用电量数据来自国网泸州供电公司;现代农业、渔业等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林竹业生产数据来自市林业竹业局;水利建设数据来自市水务局;旅游、文化及广电传播数据来自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进出口贸易数据来自市商务会展局;自贸区数据来自中国(四川)自由贸易区川南临港片区管理委员会;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市经济合作外事局;公路建设和运输、港口业务、公交运营、航空运输等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通讯发展数据来自市数字经济发展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泸州中心支行、市金融工作局;教育体育数据来自市教育体育局;科学技术数据来自市科技和人才局;卫生健康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住房公积金保障数据来自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城市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数据来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气候数据来自市气象局;扶贫开发数据来自市扶贫开发局;应急管理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