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绵阳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20-04-15 16:03:26 来源:绵阳市统计局 作者: 点击:11059次
2019年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9年,全市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实施“六稳”政策,坚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全市经济平稳运行,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三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重大进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经省统计局统一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6.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4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151.34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1402.41亿元,增长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685元,增长7.6%。三次产业结构为10.6:40.3:49.1。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81.59亿元,增长8.2%,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2.4%。
 
科技城。全年科技城实现二三产业增加值2011.61亿元,增长8.6%。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998.80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012.80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7.98亿元,增长11.0%。
 
县域经济。全年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4.50亿元,增长8.3%,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3.89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809.39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221.21亿元,增长9.6%。
 
一核两翼。“一核”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2.42亿元,增长8.3%;“两翼”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01亿元,增长8.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55.8%、29.3%。
 
基本单位。年末全市共有基本单位66051个,比上年增加5938个,增长9.0%。其中,法人单位56354个,比上年增加2832个,增长5.0%。“四上”企业法人单位2932个,分专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8个,资质内建筑业企业479个,限额以上商贸企业684个,房地产企业316个,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05个。
 
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4%。其中:食品烟酒上涨7.9%、医疗保健上涨5.0%、居住上涨3.2%、其它用品和服务上涨2.0%、衣着上涨1.3%、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3%、交通和通信下降3.5%。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1.8%,工业生产购进价格指数(IPI)下降0.2%。
 
二、农业
 
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3.83亿元,增长3.1%。其中:农业增加值174.61亿元,增长6.8%;林业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5.9%;牧业增加值98.16亿元,下降2.5%;渔业增加值13.20亿元,增长5.0%;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1.38亿元,增长10.4%。
 
农产品产量。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6.69万公顷,增长0.7%。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9.99万公顷,下降0.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6.99万公顷,增长1.2%。粮食总产量230.47万吨,增长0.4%,单产5764公斤/公顷,保持稳定。其中:大春粮食产量185.29万吨,增长0.1%;小春粮食产量45.17万吨,增长1.2%。稻谷产量93.27万吨,下降0.2%;小麦产量36.75万吨,增长0.5%。油料作物产量44.48万吨,增长1.9%;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02.87万吨,增长2.4%。
 
畜牧业。全年生猪出栏279.06万头,下降21.7%。年末生猪存栏175.57万头,下降24.2%。猪肉产量20.32万吨,下降20.6%;禽蛋产量15.18万吨,增长7.9%;牛奶产量1.70万吨,下降3.7%。
 
林业。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2465公顷。年末有自然保护区1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0.87万公顷。年末全市森林面积112.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5.4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农田水利。年末实有水利工程6.62万处,水利工程蓄引能力26.30亿立方米,实际供水18.31亿立方米。年末耕地有效灌溉面积22.11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0.2%、重工业增长9.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28.1%、股份制企业增长10.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2%、私有企业增长12.4%。
 
重点产业。全年六大重点产业产值增长10.2%。其中: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29.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增长19.2%、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17.9%、食品产业产值增长10.2%、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增长7.8%、汽车产业产值下降7.7%。
 
主要工业产品。全年重点监测的工业产品中,有108种产量增长,增长面为60.3%,比上年上涨4.7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电视接收机顶盒增长2.6%、粗钢下降5.9%、钢材增长4.0%,彩色电视机下降1.8%;房间空气调节器下降4.4%、发动机下降36.9%。
 
表1:201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增长%
 
饲料
 
万吨
 
198.3
 
17.1
 
鲜、冷藏肉
 
万吨
 
14.9
 
-10.2
 
饮料酒
 
万千升
 
6.4
 
1.1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万千升
 
6.4
 
0
 
 
万吨
 
1.6
 
-30.4
 
 
亿米
 
1.2
 
20.0
 
服装
 
万件
 
709.8
 
-5.4
 
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折纯)
 
万吨
 
5
 
-53.7
 
水泥
 
万吨
 
934
 
12
 
商品混凝土
 
万立方米
 
915.4
 
14.6
 
粗钢
 
万吨
 
22.5
 
-5.9
 
钢材
 
万吨
 
56.6
 
4
 
发动机
 
万千瓦
 
1294
 
-36.9
 
矿山专用设备
 
万吨
 
5.3
 
8.2
 
水泥专用设备
 
 
13510
 
16.3
 
汽车
 
万辆
 
0.6
 
-73.9
 
载货汽车
 
万辆
 
0.5
 
-50
 
改装汽车
 
万辆
 
0.4
 
-50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251.7
 
-4.4
 
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
 
万台
 
3.8
 
-82
 
彩色电视机
 
万台
 
469.6
 
-1.8
 
液晶电视机
 
万台
 
469.6
 
-1.8
 
电视接收机顶盒
 
万台
 
978
 
2.6
 
工业经济效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95.59亿元,增长10.4%。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26.24亿元,增长14.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2.17亿元,下降8.5%;股份制企业112.07亿元,增长1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13亿元,增长24.9%。
 
建筑业。全市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79个,其中:有工作量的473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06.38亿元,增长21.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822.24亿元,增长21.6%;安装工程产值58.80亿元,增长18.3%;其他产值25.34亿元,增长12.5%。分控股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66.10亿元,增长14.1%;其他企业完成740.28亿元,增长2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6%。其中:建安工程投资增长7.5%;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37.6%;其他费用投资增长2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8.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3%。
 
房地产。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64.12亿元,增长29.1%。商品房施工面积2396.90万平方米,增长37.6%;商品房竣工面积183.60万平方米,增长18.4%;商品房销售面积712.90万平方米,增长21.0%。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6.53亿元,增长11.1%。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14.56亿元,增长8.9%;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28.87亿元,增长10.9%;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7.08亿元,增长14.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06.02亿元,增长13.9%。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816.70亿元,增长10.6%;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59.83亿元,增长11.9%。
 
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34.51亿元,增长7.1%;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09.47亿元,增长5.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02.26亿元,增长31.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17.48亿元,增长16.3%;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53.40亿元,增长6.7%。
 
旅游。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21.54亿元,增长11.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721.35亿元,增长11.4%;旅游外汇收入277.58万美元,下降26.1%。接待游客7415.55万人次,增长16.2%。其中:国内游客7414.84万人次,增长16.2%;入境游客7121人次,下降16.2%。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招商引资。全年合同引进内资项目243个,国内省外到位资金780.97亿元。
 
对外贸易。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包括转口贸易)30.29亿美元,下降22.6%。其中:进口总额20.08亿美元,下降31.3%;出口总额10.21亿美元,增长3.1%。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019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12公里,铁路营业里程268公里,民航营运航线55条。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21.46亿人公里,下降6.1%;公路货运周转量91.29亿吨公里,增长8.4%;水运客运周转量152.99万人公里,下降9.8%;铁路旅客发送量1078.83万人,增长13.4%;铁路货运发送量116.10万吨,增长33.6%;民用航空客运量415.94万人,增长5.6%;民用航空货邮行运量25960吨,增长8.9%。
 
邮电业务。年末全市共有邮政局(所)447处,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7.08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完成邮政函件业务80.02万件,包件业务3.50万件,特快专递业务973.86万件。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28.42亿元,比上年增长57.0%;固定电话用户108.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76.57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84.30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全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1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0.17亿元,非税收入50.98亿元。
 
注:图中2015年至2018年数据为决算数,2019年为执行数。
 
金融。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457.80亿元,
 
增长15.8%,比年初增加605.7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2524.03亿元,比年初增加278.38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76.18亿元,增长14.3%,比年初增加298.24亿元。其中:住户贷款853.83亿元,比年初增加114.81亿元。
 
保险。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51家,其中:产险公司21家,寿险公司30家。全年各类保险保费收入125.59亿元,增长7.2%。其中:财产险31.34亿元,增长6.0%;人身险94.25亿元,增长7.5%。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35.85亿元,下降1.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67所(不含高校、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在校学生72.33万人,教职工5.5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47万人。
 
全市有小学406所,招生4.70万人,在校学生28.3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中学215所,招生8.98万人,在校学生25.1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4所,招生2.02万人,在校学生4.20万人;学前教育幼儿园815所,招生3.98万人,在园幼儿14.56万人。
 
全市有高校15所(一所高校已获审批,目前在建,还未开始招生)。招生(含成教全日制生)5.24万人,在校生14.55万人,毕业生4.03万人,专任教师7911人。
 
科学技术。全市已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40家,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全年共申请专利10612件,专利授权638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972件,授权1225件。年底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不含众创空间)33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22个。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137个,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1257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58个,城市社区(街道)文化站19个,博物馆纪念馆15个,美术馆2个。全市广播覆盖率99.74%,电视覆盖率99.73%,城区数字电视转换率100%。全市公开发行报纸5种,公开发行杂志17种。
 
卫生。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4856个(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其中:等级医院43个,卫生人员4.46万人,卫生技术人员3.50万人,执业(助理)医师1.36万人,注册护士1.53万人,卫生机构床位4.03万张。
 
体育事业。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6个,全年共举办各种运动会635次,参加人数245.00万人次。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获奖牌293枚。其中:金牌106枚、银牌118枚。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为抓手,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散乱污”整治等生态环境“9大攻坚战”,进一步明确攻坚点、时间表、路线图。研究制定《绵阳市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三十六条硬措施》,全市污染防治工作的指挥体系、责任体系、工作体系、督导体系、奖惩体系等“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得到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六.五”环境日、“三十佳环保”评选、“守护绵阳蓝.我们在行动”等主题活动,全力引导社会各界深度参与。
 
水环质量。全市7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为100%,13个水功能区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涪江、安昌河、芙蓉溪等8条市级河长制河流共20个监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空气质量。全市城区环境空气有效监测365天,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达标天数比例为89.0%,达标325天,其中优115天,良210天,超标40天,其中轻度污染39天,重度污染1天。全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PM2.5平均浓度值为37.6μg/m3,同比下降6.5%。市区共获降水样96个,其中酸雨22个,酸雨频率22.9%,降水pH均值为5.71。城区、郊区均属非酸雨区。
 
声环境质量。城区1、2、3类功能区昼间、夜间点次达标率均为100%。4a类功能区昼间点次达标率100%,夜间受交通噪声影响点次达标率0%。全市区域环境昼间噪声平均值为56.6dB(A),质量状况等级为三级(一般),与上一年度相比,区域环境昼间噪声平均值下降了0.2dB(A),质量等级保持不变。城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值为69.7dB(A),质量状况等级为二级(较好),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6dB(A),质量等级上升一级。
 
节能减排。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24.23万吨标准煤,增长10.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0.27%安全生产。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8起,下降35.2%,死亡74人,下降28.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26人。其中:工矿商贸事故41起,死亡44人;道路交通事故24起,死亡28人。
 
十二、人口和就业
 
户籍人口。年末全市总户数202.82万户,总人口531.29万人,比上年减少4.9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5.77%,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
 
常住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87.70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4万人,乡村人口223.7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4.13%,比上年末提高1.6个百分点。当年出生人口43555人,死亡人口3685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3‰。
 
就业和再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5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1.2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0%,全市有1.31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支。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54元,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026元,增长9.5%。其中:食品烟酒支出842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92元,增长10.4%。其中:食品烟酒支出5084元。
 
社会保障。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0.7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4.7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5.5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19.7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4.2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4.80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540元/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城镇居民4.88万人,下降20.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350元/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农村居民9.38万人,下降24.3%。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为1320元/月,最低工资标准1650元/月。年末全市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61个,床位3.15万张。
 
注:
 
1.《公报》中使用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绵阳统计年鉴2020》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执行国家统计局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即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行业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10年价格计算,电信业务总量按2015年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