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凉山州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9:47:01 来源:凉山州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26次

二○○三年,全州各级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和扩大内需的方针,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攀西资源开发的机遇,积极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三个转变”,带领全州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在战胜非典疫情、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同时,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一、综合

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0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幅提高了1.5个百分点,比全省11.8%的增幅高0.8个百分点,比省政府下达的考核目标快2.6个百分点,完成目标的103.4%。在全省21个市州中,总量指标由上年的11位升至10位,增幅由7位升至6位。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6.63亿元,增长5.6%,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8.32亿元,增长20.8%,增幅提高2.5个百分点;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7.45亿元,增长12.1%,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产业为15.5%,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二产业为53.2%,上升3.2个百分点,三产业为31.3%,下降2.9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4901元,比上年增加541元,增长12.4%。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5.2:31.7:33.1调整为32.9:33.8:33.3,结构类型由“一、三、二”型升级为“二、三、一”型,二、三产业首次超过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全年实现增加值75.6亿元,增长22.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4%,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2%。

市场物价运行平稳。全州物价走出低谷,出现小幅上扬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在分类指数中:食品类、烟酒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分别上升2.0%、2.2%、0.5%、7.3%,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则下降1.0%、1.6%、1.6%、1.5%。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凉山实际出发,以移民、新村、教育、卫生等“四大扶贫”工程为重点,继续实施“百乡千村扶贫工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措扶贫资金,落实扶贫项目的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成效。2003年全州参加定点包户扶贫的各级干部达到1.5万人,“百乡千村扶贫工程”定点乡135个,联乡单位159个,包户建卡贫困户户数13.4万户。完成移民扶贫3420户,实施110个村的新村建设工程,51所乡镇中心校的改扩建工程,40所乡镇卫生院的改造任务。省切块下达我州扶贫资金30379万元,增长31.5%,其中新增财政扶贫资金4878万元,增长7.1%。到年末,全州又有5.1万人越过温饱线。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州在二○○三年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效益明显提高的优异成绩,但仍然面临以下问题: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效应依然存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缓慢,民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城乡居民增收压力增大,失业率上升,就业矛盾加剧。

二、农业

2003年,我州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除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建设外,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一是坚持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绿色食品、优质牲畜等优势品种。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这些措施效果明显,成绩突出,使整个农村经济呈现出四畜兴旺、五谷丰登、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6.6亿元,增长5.6%。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经济作物生产稳定。粮食生产在退耕还林、结构调整,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下功夫,平均亩产由上年的290公斤提高到299公斤,增长3.1%。粮食总产量全年达到176.67万吨,增长2.6%,再创历史新高。油料产量达1.30万吨,增长12.8%;水果产量30.09万吨,增长8.0%;烤烟产量5.81万吨,下降8.2%;甘蔗产量61.20万吨,下降3.7%。

绿化造林工作进展顺利。以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为重点,积极采取协调服务、政策落实兑现、规划技术指导、统一种苗供应等措施,保证了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9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2%,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包括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6.17万公顷,天然林保护造林面积3.10万公顷,群众成片造林0.64万公顷;人工造林面积8.24万公顷,飞播造林面积1.67万公顷。年末全州森林覆盖率30.6%。森林保护工作继续巩固,森林火灾损失控制在0.13%以下,森林病虫害实施监测面积685万亩,有效防治面积90万亩,防治率达到97.8%。

畜牧业发展加快,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在畜牧生产上,大力扩大种草养畜、肉羊圈养规模,积极推广科技运用,提高牲畜出栏率,发展畜牧加工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使我州畜牧生产发展加快。2003年,全州人工种草174万亩,已建立23个无公害肉禽基地,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活畜交易市场136个。全年出栏肉猪398.14万头,增长10.5%,羊出栏220.17万只,增长14.0%。肉类总产量达41.01万吨,增长11.6%,奶类产量达1.05万吨,增长18.4%,蚕茧1.17万吨,增长4.2%。实现畜牧业产值41.91亿元,增长10.2%,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0.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农牧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稳定的财源。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07万公顷,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18万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24万吨,增长1.9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8.24万千瓦小时,增长7.2%;农村用电量为30460万千瓦小时,增长6.2%;全州地方电力已建水电站551座,装机容量达51万千瓦,增长11.0%。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基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优质稻和荞麦、烤烟、蚕茧、甘蔗、水果、蔬菜、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花卉等十大生产基地,利用耕地、林地、水面近400万亩。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44个,带动农户70万户(次),其中龙头企业87家,拥有总资产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创汇350万美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34.22亿元,增长11.7%,实现净利润4.7亿元,增长12.2%,实缴税金3.33亿元,增长6.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坚持实施“工业兴州”战略,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继续深化工业企业体制改革和资产重组,努力培育支柱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新型产业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我州工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3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28.0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实现增加值51.11亿元,增长21.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29.3%提高到42.3%。其中独立核算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54亿元,增长20.4%,增幅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值16.07亿元,增长9.7%,重工业产值49.47亿元,增长25.2%;公有制企业产值23.59亿元,增长10.9%,非公有制企业产值42.0亿元,增长26.5%;支柱产业增长强劲,其中黑色、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25.7%,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增长32.0%,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7.9%,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64.92亿元,增长25.3%,产销率达到99.02%。完成新产品产值3.44亿元,增长57.4%。实现工业增加值29.68亿元,增长21.9%。

在统计的8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7种产品增加,其中生铁增长13.6倍,成品钢材增长78.7%,铁矿石成品矿增长45.0%,原煤增长24.5%,中成药增长35.7%,啤酒饮料增长24.5%,烤烟增长20.6%,炸药增长20.5%,发电量增长17.0%。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企业在深化改革、扭亏增盈方面效果突出。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9.0%,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亏损额下降47.0%,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3.62亿元,增长69.1%,利税总额为11.01亿元,增长29.2%,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7.9,比上年提升17个点;总资产贡献率9.78%,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6.47%,降低2.5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48次,比上年加快0.1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6.29%,提高1.67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7295元,增长14.5%。

建筑业稳步增长。2003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6.22亿元,增长,17.6%。全州资质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77个,施工项目827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0.56万平方米,增加4.5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5.94万平方米,减少3.06万平方米。实现利润总额0.52亿元,增长67.7%;亏损企业15个,增加3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和省级开发、扶贫资金投入继续增加,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逐步升温,有力地推动了我州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9.48亿元,比上年增长30.3%。

国有和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56.87亿元,增长37.3%,其中中央投资增长了8.7倍,国有投资增长14.4%;在投资构成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3.36亿元,增长39.6%,更新改造投资完成8.16亿元,增长22.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05亿元,下降17.7%;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行业。其中电力投资完成14.69亿元,增长106.7%,教育、文化和广电投资完成3.27亿元,增长86.5%,卫生体育社会服务业投资完成1.30亿元,增长83.7%,农林牧渔水利投资完成8.84亿元,增长47.1%,制造业投资完成5.82亿元,增长10.3%。全年基建和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55.56%,新增固定资产29.3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51.55%。

年内随着我州境内溪洛渡、瀑布沟、冶勒、锦屏、官地、三棵树、柳洪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工程陆续开工,以及西攀高速公路、大桥水库东干渠、通县油路扫尾工程、民族地区十年教育行动计划、城网改造、旧城改造、新钢业、凉山矿业技改项目的实施,凉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时期,并且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工程进展顺利,其中投资完成额超过千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就达96个,比上年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额的高速增长不仅改善了我州的基础设施条件,而且还带动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渐明显。

五、国内贸易

今年二季度,由于非典疫情,居民的生活消费受到影响,贸易、餐饮、交通、旅游等服务行业受到一定冲击。州委、州政府积极应对,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减到最低,疫情过后,居民生活恢复正常,消费市场迅速反弹回升。从全年情况看,仍然呈现市场繁荣、购销活跃的局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增长快于农村,城镇市场零售额为37.47亿元,增长20.5%;农村市场零售额为23.94亿元,增长11.8%。

在行业结构中,餐饮业增幅最高,零售额为13.3亿元,增长104.2%;批零贸易业零售额为39.6亿元,增长30.7%。

在经济类型结构中,非国有经济增长迅猛,完成零售额55.08亿元,增长19.7%;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增长28.8%,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7.6%提高到89.7%;国有经济完成零售额6.34亿元,下降2.4%。

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完成销售总额88.22亿元,增长27.4%,其中:批发额48.58亿元,增长24.8%;零售额39.6亿元,增长30.7%。实现增加值9.85亿元,增长12.0%。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全年共签约引资项目111个,协议引进资金78.09亿元,增长326.8%,实际到位资金12.64亿元,增长97.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个,协议引进外资0.56亿美元;省外投资项目36个,协议引进资金21.27亿元;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有10个。日本丰田集团公司、美国爱维斯公司、香港天利投资公司等外资企业,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四川禾嘉股份有限公司、内江威远钢铁有限公司、温州交通建设集团、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等省内外大企业相继到我州投资开发。投资主要集中于矿产品开采加工、房地产开发、能源、农业等行业。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全年出口创汇1277万元,增长51.8%。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改善,运输生产稳步发展。全州通县油路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营运;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89亿元,新铺油路637公里;公路养护状况良好,国、省道好路率为73.73%。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756公里,增加9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为6380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76659万吨公里,增长8.0%,公路旅客周转量85962万人公里,增长5.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新增光缆929皮长公里,光缆总长度达到8719皮长公里;新增长途业务线路2743路,累计达到12999路;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104万门;年末国际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数2.44万户,增加0.48万户。全年完成邮电主营业务收入54378万元,增长15.0%;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32.35万户,增长28.0%,其中:市话用户20.40万户,农话用户11.9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3.29万户,增长14.2%。全州电话普及率达到15.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7.9%。

旅游市场仍待继续恢复。受非典影响,我州旅游业受到较大冲击。全年共接待旅游者人数1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29亿元,旅游外汇收入3.4万美元。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2003年,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国家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建设,全州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规模同步增长。全社会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0.3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38亿元,增长12.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3.34亿元,增长9.1%。年末各项贷款余额90.91亿元,增加9.76亿元,增长12.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5.30亿元,增长9.1%;中长期贷款余额26.22亿元,增长18.6%。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87.16亿元,现金支出390.94亿元,现金净投放3.79亿元。

证券市场管理加强,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州证券经营机构2个,从业人员57人。全年证券交易量16.55亿元,增长24.5%,日均交易量达到635万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保费收入大幅增加,受惠群体不断扩大。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年内进入我州开展业务。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财产险收入0.77亿元,增长7.2%;人身险收入1.56亿元,增长22.7%。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金额0.84亿元,增长28.5%。其中财产险支付0.44亿元,增长13.9%,人身险支付0.40亿元,增长50.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再谱新曲,全面实现“普初”、“扫盲”目标。教育系统继续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科教兴凉”和“人才强州”战略,全面推进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教育扶贫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我州教育事业的发展。2003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590所,在校学生数65.23万人,比上年增长6.9%,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7.38万人,增长7.4%;教职工人数3.72万人,增长1.9%,其中专任教师3.18万人。

基础教育成绩显著,已全面实现“普九”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州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2%,共有4个县市和105个乡镇普及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为56.5%。小学学校数2383所,在校学生48.38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4.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4.35%,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87.85%,提高2.71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6.99%,上升1.65个百分点。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8.38万人,增加1.50万人,增长12.0%。

中等教育继续扩大。各类高级中学(含技工校)61所,在校学生3.66万人,增加0.40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42万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0.22万人。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2003年,全国各地各类高等院校在我州招生5758人,其中少数民族1355人。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我州四所大专院校合并为本科高等院校—西昌学院,当年招生5005人,增长25.3%;在校学生11166人,增长21.7%,其中少数民族1292人,增长45.3%;输送各类毕业生2537人,增长13.7%。

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全州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0.97万人,成人初等教育在校生人数4.85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人数22.36万人,参加全国统一自学考试的人数1.18万人,参加继续教育人数3.55万人。

科技研究继续深入,科技应用和普及进一步推广。州级直属科研单位6个,全年共承担科研项目39个,其中州级36个;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项。在凉山州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中,共评出151篇优秀论文。年内成功举办了凉山州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昌盛。文化事业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扎实创作,积极开展,促进我州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州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96场次,观众人数达30.3万人次。有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8个,乡镇文化站87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机构8个,2003年,我州又有西昌市高枧汉城遗址等六个项目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举办各种文艺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颁布了第三届凉山州文学艺术创作“山鹰奖”,共有23件作品获奖。表演团体先后参加了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第六届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四川省旅游发展大型文艺晚会等重要演出。获得四川省首届“剑南春”杯曲艺大赛金、铜奖2项,四川省第四届巴蜀文艺奖5项。州电影公司(译制中心)全年译制故事片、科教片31部;放映农村电影1.83万场,观众达400万人次。全州各县、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98场次,观众近100万人次。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加强。2003年末,全州共有卫星地面接收站5215座,比上年增加842座;有线电视用户23.61万户,增加0.64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0.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州县市广播电视台17个,微波站53个,乡镇广播站504个,广播人口覆盖率83.7%。

新闻出版事业持续发展,档案管理、开发力度加强。全州出版地方报纸彝、汉文版2种,发行量1828万份,增加51万份;出版地方杂志彝、汉文版2种,发行量0.68万册。年末全州共有档案馆19个,馆藏档案量51.74万卷,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19.88万卷。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非典期间,地方财政紧急安排815万元专项资金,为防治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为增强疾病防控能力,投入620万元的凉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大楼已经开工。州一医院门诊大楼工程进展顺利。投入400万元,对40所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卫生机构和人员基本稳定,2003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901个,病床位数858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875人,其中医生5197人,护师护士2621人。在卫生机构中,卫生防疫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619人;妇幼保健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418人;乡镇卫生院684个,卫生技术人员3380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凉山共获得2金、3银、3铜8块奖牌,男、女子珍珠球分获第六名、第二名,荣获省体育局少数民族运动会贡献奖。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成功举办了全州篮球运动会,共有28支球队参赛。举办县及县以上运动会63场次,参加的运动员24.29万人次。老年体育活动丰富多样,成绩优秀,获得四川省第五届老年运动会健身球优胜奖,在全省老年乒乓球赛上,女队喜获团体三连冠,男队获第三名。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州业余体校在校学生1811人,为各级体育单位和高校输送体育人才57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全面推进。积极实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地建设,邛海被列为州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草拟了《凉山州泸沽湖保护条例》。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43万平方公里。全州经批准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当年新增4个,总数达到12个,保护区面积21.15万公顷,增加5.04万公顷。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1个,资金投入4284万元;烟尘控制区5个,控制面积14.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工业废水排放量1878万吨,下降12.2%,废水排放达标率为41%,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量1.93万吨,减少0.2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47万吨,减少9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26%。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

2003年全州出生人口62104人,人口出生率15.04‰;死亡人口22632人,人口死亡率5.48‰;人口自然增长率9.56‰,比上年上升1.09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5.04万人,年末总人口415.48万人,增长1.23%。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96.68万人,占总人口的47.4%,彝族人口为181.55万人,占总人口的43.7%。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由于今年国家再次对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普调工资,盐源、甘洛、雷波三县边远艰苦地区高定一档职务工资,使全州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到25.52亿元,增长8.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3297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6元,增长6.6%,人均消费支出4842元。另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80元,比上年净增151元,增长9.3%。增加主要来自畜牧业生产、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分别增加55元和45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稳定增长。2003年末,全州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9.72亿元,增长16.0%。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41.04亿元,增长19.0%;定期储蓄存款余额68.68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储蓄余额89.62亿元,增长17.1%;农村居民储蓄余额20.10亿元,增长11.7%。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广,覆盖面积继续扩大。2003年,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8.40万人,当年新增0.65万人,当期征缴养老保险基金2.16亿元,增长18.7%;为4.5万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93万元,养老金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保持100%。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县、市16个,参保人数21.43万人,当年新增1.9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2.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5万人。全年安置失业人员1.18万人,增加0.27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0.3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29万人,失业率4.3%,上升0.4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36万人,当年新增参保职工0.68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州17个县、市已全部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纳入保障的人数6.42万人,比上年增加0.07万人,发放保障金4248万元,增加1580万元。全年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11.98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4万人,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211人。全州共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47个,床位数1590张,收养人数1039人。

注: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03年凉山州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