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甘孜州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9:42:42 来源:甘孜州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95次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基期年。一年来,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州委八次党代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三个转变,全力做好五篇文章,着力培育六大支柱,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统筹发展,促进了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26.2%;第三产业增加值22.28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55.9%和36.5%。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4.2:29.4:46.4调整为22.1:33.4:44.5,第二产业比重上升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1和1.9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活力彰显。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6.6亿元,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41.7%;第三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9.1%。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9%。

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农牧民增收难度依然较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二、农业

全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各项惠农政策,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农村经济呈现出增产增收、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9.5亿元,增长5.1%。

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主要产品获得丰收。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7582公顷,比上年增加1886公顷,增长2.9%;油料作物847公顷,增加111公顷,增15.1%;蔬菜2288公顷,增加141公顷,增6.6%。全州建成“增粮增收示范工程”11.6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2.7万亩;优质豆薯基地11.7万亩,优质水果基地2.6万亩,优质蚕桑基地2.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8.2万吨,比上年增3.7%;油菜籽产量0.1万吨,增9.0%;水果产量9825吨,增9.2%;蔬菜产量5.3万吨,增4.8%。

畜牧业发展较快。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得到推广,畜牧业生产规模进一步壮大,主要产品产量继续增加。全年各类牲畜出栏124.85万头,增长2.6%,其中,生猪出栏21.78万头,增长7.5%。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全年肉类总产量83987吨,增加3819吨,增长4.8%。其中,牛肉产量61256吨,增加3545吨,增长6.1%;猪肉产量14130吨,增加404吨,增长2.9%。羊毛产量957吨,增长8.9%;牛奶产量113517吨,增长1.3%;蚕茧产量152吨,增长14.3%:水产品产量66吨,增长8.5%。

天然林保护和退牧还草工程进展顺利。全年植树造林8.13万亩,封山育林30.57万亩,飞播造林31.17万亩,退牧还草570万亩。2005年末,全州有各类自然保护区5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6个,州级7个,保护区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26.1%。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成效,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50亩,年末有效灌溉面积35.25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5万千瓦,增长13.6%;农村用电量8535万千瓦小时,增长5.7%。

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继续发展。全州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99亿元,增长12.6%;实现利税总额7648万元,增长21.1%。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州以水电业、矿产业为支撑,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为途径,在量与质的同步提升中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3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4%提高到18.6%,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6%。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95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为近年最高水平。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一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5年工业销售收入上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23户,较上年增加4户,其中工业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4户。二是重点工业县及直综企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全州4个重点工业县及直综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7.0亿元,增长35.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8.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9.9%。三是水电业、矿产业成为工业的主导产业,聚集效应日趋显现。2005年二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7.4亿元,同比增长38.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2.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9.7%。其中,水电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64.4%;矿产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16.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其中:水泥增长54.1%,发电量增长37.5%,中成药增长56.7%,铁矿石原矿量增长4.0%,粗铜增长9.6%。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3亿元,同比增长82.5%。其中利润总额2.9亿元,增长120.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70.4%,比上年提高69.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0.3%,比上年提高个1.9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4%,比上年增加3.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6次,比上年减慢0.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26.7%,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州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17个。其中,有工作量的建筑企业15个。实现利税总额3962万元,增长3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7万平方米,减少3.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8万平方米,减少2.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州以资源开发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争取上力、借助外力、激活内力为手段,千方百计做好各类项目的筛选、包装和推荐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65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非国有单位投资29.1亿元,增长46.3%。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53.18亿元,增长37.6%;更新改造投资0.4亿元,下降52.4%。

在全社会投资中,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和水电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林牧渔业投资3.48亿元,增长31.0%。采掘业投资3.09亿元,增长110.6%;电力业投资25.49亿元,增长52.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575个,比上年减少28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83.92亿元,增加425.61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331个,减少43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0.53亿元,增加37.47亿元。全年建成投产项目322个,项目建成投产率56.0%,新增固定资产2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46.7%。小天都电站首台机组、洪坝、湾二、陇须电站、农村通讯扶贫工程等竣工投产;海竹路、泸石路改造、呷村银多金属矿、金康、仁宗海电站等项目建设加快;康定机场试验段、稻属路、沙坪电站等项目开工;两河口、长河坝、泸定电站以及雀儿山隧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受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者信心增强等因素影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亿元,增长16.8%。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7亿元,增长18.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9亿元,增长12.4%。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经济零售额5.5亿元,增长25.2%;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8.7亿元,增长28.4%。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7亿元,增长19.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6亿元,增长15.0%。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5年,全州继续加大投资软、硬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招商引资呈现出直接投资项目增多、民间投资项目增多、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增多的良好态势。全年共签约引进国内项目150个,协议引进资金额284亿元;到位引资额30.4亿元。其中,水能资源开发项目48个,到位资金22.9亿元;旅游资源开发项目9个,到位资金1.4亿元;矿产资源项目21个,到位资金2.9亿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已达982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837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4639万吨公里,增长25.5%。完成旅客周转量45121万人公里,增长7.0%。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综合通讯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2.3亿元,增长27.2%;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到10.6万户;移动通讯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10.8万户,增长30.7%。全州电话普及率达到23.1%。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1.4%。

注重规划编制,加大宣传促销,强化行业建设,全州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1%,外汇收入1709万美元,增长11.6%;接待国内游客225.4万人次,增长25.3%,国内旅游收入14.3亿元,增长22.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4.6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增长52.4%。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3亿元,增长39.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增长54.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4亿元,增长21.8%。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亿元,增长18.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2.1亿元,减少1.8亿元,下降7.5%。各项贷款余额27.4亿元,增加2.9亿元,增长11.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2亿元,增加0.9亿元,增长12.1%;中长期贷款余额19.1亿元,增加2.2亿元,增长13.2%。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17.8亿元,现金支出128.4亿元,货币净投放10.6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保费收入有所提高。全年保费总收入4244万元。其中,财产险收入3361万元;人身险收入883万元。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2222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692万元,人身险赔付金额530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977所,在校学生136905人,教职工8900人,其中专任教师7820人。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结构逐步优化。普通高校1所,招生4700人(含成人)。在校本专科学生7832人(含成人),增长10.6%,毕业生961人。

基础教育蓬勃发展。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任务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取得积极进展,“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53.6%。年内,石渠、色达、德格、理塘4县通过了扫盲评估验收。全州小学927所,招生17659人,在校小学生96596人,增加203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7.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普通中学36所,招生10993人,在校学生29936人。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州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学校5所,招生682人,比上年增加53人,在校学生2541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2541人。

成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巩固现代远程教育成果,实现中央、省电大教学资源共享。全年招收本专科学员1302人;参加自学考试2096人,获得本(专)科文凭274人。

“科教兴州”战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推广、中藏药产业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取得成效,科普工作广泛开展,全社会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年科技三项费支出265万元,相当于GDP的0.1%。

服务“三农”,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马铃薯科技产业化开发力度加大,技术培训、品种引进、项目实施等工作圆满完成。

加强中藏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制定、完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开展横向科技合作,搭建中藏药产业发展平台,中藏医药研究工作全面展开,中藏医药研究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继续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月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年举办科普讲座40场,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5564册,接受咨询人数达3.8万余人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面向生活,扎实创作,促进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创作歌舞节目12台,美术作品80件,书法作品120件,摄影作品150件;全州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各级文化单位演出656场次,观众人数达35万余人次;有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19个;博物馆2个。

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年内,开展了对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群等一批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综合考察工作,完成了对州藏博馆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的清理工作,实施了对甘孜白利寺等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作。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建设继续巩固,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州、县广播电视节目双向传输工程全面完成。2005年末,全州有广播电台1座,节目3套,调频转播发射台48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2.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电视台1座,节目2套,电视转播发射台120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3.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州有线电视用户4.29万户,比上年增加750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继续加强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疾控中心19个,建成传染病医院(病区)和急救中心20个,新建和改造乡镇卫生院315个,村级卫生站(室)283个,村级卫生机构覆盖率达44.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稳步提高,受益农牧民达3.05万人;急性传染病、包虫病等重大疾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得到加强,创建卫生城市工作卓有成效。全年新增州级卫生县城2个。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进步,体育产业获得新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方兴未艾,参与人数不断增多,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全年获省级比赛金牌22枚、银牌20枚、铜牌20枚;接待国内外登山团队17支;销售体育彩票300万元,累计筹集公益金达18万元。

十、环境保护

环保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改善。继续强化污染防控工作,年内对30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了污染源综合整治,限期治理了省挂控企业7户,在州、县挂控企业中,19户企业通过验收,11户企业依法关闭;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经监测,全州主要流域出境断水面水质达到Ⅲ级,大气质量总体保持国家1级标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不断加强;环保宣传深入人心,公民环保意识增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一、人口

2005年末,全州总人口91.55万人,比上年增加1138人。总人口中,男性46.53万人,女性45.02万人;农业人口76.74万人,非农业人口14.8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3:100,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5‰。

总人口中,藏族72.23万人,占78.9%;汉族16.14万人,占17.6%;彝族2.56万人,占2.8%;其它民族0.62万人,占0.7%。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216元,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增长3.8%;人均消费性支出6045元,增长3.5%。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10元,比上年增收149元,增长12.8%。其中,工资性收入221.9元,增长13.9%;家庭经营收入987.7元,增长14.6%。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74元,增长16.7%。

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6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5.8亿元,同比增长17.3%;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3.8亿元,同比增长8.6%。

全州年末城乡从业人员5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增长0.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6.1万人,增长0.7%。其中,国有单位减少0.2%,集体单位减少10%。乡村从业人员4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万人,增长1.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98人,登记失业率5%。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1万名城镇低收入人口纳入城市“低保”范围,6.6万名贫困农牧民纳入农村“低保”范围,3793名失地农民得到妥善安置。全年实施新村扶贫工程99个,移民扶贫工程283户,全州有2.79万名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有1.89万名相对贫困人口实现了越温脱贫。全年为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574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征缴率不断提高。全州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25610人,征缴养老保险费9287万元,征缴率96%。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人数40051人,征缴失业保险费665万元,征缴率99%。全年为4221名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县18个,占100%,参保人数77583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15702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12403人。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甘孜统计年鉴—2006》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抽样调查推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