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资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9:34:33 来源:资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979次

资阳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资阳调查队

2008年2月22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四川工业强市、现代畜牧经济强市,大力推进工业、畜牧业、投资“三千工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三产业增加值双双突破100亿元,分别达到110.4、101.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2.5亿元。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71.7%、23.8%。人均GDP迈上8000元新台阶,达到8818元。

产业结构继续向好。2007年,全市经济的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工业占GDP比重达到39.4%,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下降0.9、1.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第一产业49.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98.4亿元,增长30.2%;第三产业51.1亿元,增长14.7%。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0%,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07年,农村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66.7亿元,增长3.3%;林业产值3.0亿元,增长6.5%;牧业产值115.9亿元,增长4.8%;渔业产值9.5亿元,增长8.9%。

种植业结构继续小幅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4.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3万公顷,下降2.6%。其中,优质小麦面积4.3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优质水稻7.0万公顷,下降17.1%;优质玉米6.9万公顷,增长4.6%;优质油菜籽5.3万公顷,增长7.2%。

种植业实现恢复性增产。全年粮食产量218.3万吨,比上年增产7.5万吨,增长3.6%。其中,小春粮食产量51.4万吨,大春粮食产量166.9万吨。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多数较上年有所增长,其中油料产量16.9万吨,增长2.4%;甘蔗产量2.8万吨,增长5.2%;蔬菜产量144.1万吨,增长3.1%;水果产量40.1万吨,增长10.7%;药材产量0.8万吨,下降31.9%。

养殖业平稳发展。全市围绕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市,以“千万工程”为载体,以生猪“三级良繁”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六方合作+保险”提质扩面,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出栏生猪710.3万头,比上年增长6.0%;山羊370.9万只,增长4.4%;小家禽6638.4万只,增长9.5%;兔679.4万只,增长6.6%。全年肉类总产量75.1万吨,比上年增长6.2%。全年水产品产量9.5万吨,比上年增长6.7%。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4307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2333公顷。天然林保护成果继续巩固,全年完成天然林资源管护16.3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1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25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6平方公里,整治病险水库21座。至年末,全市有万亩以上灌区19个,水利工程3.4万处,蓄引提水总量14.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0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达到130.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2%。强力推进毗河供水工程,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已通过专家组评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紧紧围绕建设四川工业强市,大力推进工业“千百亿工程”,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企业品牌和信用建设,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2007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4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不断增多,2007年末已达394户。其中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和建材五大支柱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272户。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99户,比上年增加31户,其中总产值上5亿元的企业14户。

五大产业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和建材五大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3.1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85.6%。其中,车产业增加值45.5亿元,增长21.1%;食品工业增加值32.3亿元,增长32.2%;医药工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29.7%;纺织工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41.6%;建材工业增加值16.9亿元,增长59.4%。

工业建园区成效明显。十大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已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户,实现增加值89.3亿元,增长34.8%,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2.1%。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纳入统计的21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15种产品增长,增长面达71.4%,部分产品增速超过40%。其中,人造板增长215.9%,氮肥增长90.4%,丝增长56.6%,塑料制品增长52.2%,轮胎外胎增长48.1%,配混合饲料增长45.1%,改装汽车增长41.4%,丝织品增长30.1%,水泥增长28.0%,中成药增长23.6%,服装增长21.4%。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8.8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其中,利润总额10.6亿元,增长55.4%。企业亏损面8.4%,亏损额1.2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两百点,达到208.5,比上年提高43.6个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60.5%,比上年提高43.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5次,比上年加快0.2次。

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全年新创国家级品牌5项、省级品牌16项,为建市以来创建品牌数量最多的一年。其中,四海集团的“蜀娇”牌鲜冻分割肉、若男食品的“若男”牌系列挂面被国家质监总局评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国光农化的“国光”牌产品及四海集团的“蜀娇”牌产品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国家级品牌“零”的突破。年末,全市国家免检产品达到4个、中华老字号1个、四川省名牌产品26个、四川著名商标22件。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市四级及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88个,2007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04.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7年,全市不断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投资“千亿工程”为突破口,继续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全面落实项目矩阵式管理机制,呈现出新项目不断涌现,在建设项目不断加快,竣工项目效应显现的良好态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25.2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其中,国有经济投资36.9亿元,增长25.6%。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50.6亿元,增长28.2%;更新改造投资26.9亿元,增长40.6%;房地产开发投资20.0亿元,增长52.3%。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8.7亿元,增长48.2%,占全社会投资的15.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42.6亿元,增长39.0%,占全社会投资的34.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63.9亿元,增长20.9%,占全社会投资的50.9%。

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工业投资完成42.6亿元,增长39.0%,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34.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建材工业五大产业完成投资35.5亿元。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593个,比上年增加22个。其中,全年建成投产项目38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4.6%;新增固定资产63.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81.6%。金德管业集团西南生产基地新型管业生产线、四川顺达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年产5万立方米中纤板项目、资阳市鸿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再生资源生产资料市场建设等已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南骏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四川聚之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0万吨红薯深加工项目及资阳市钢管厂技改项目等重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在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的带动下,全市消费品市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城市市场(含县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4亿元,增长18.9%;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1.1亿元,增长16.2%。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95.4亿元,增长16.7%;餐饮业零售额21.3亿元,增长21.3%。从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看,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64.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4.4%,通讯器材类增长47.6%,汽车类增长27.6%。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全市积极围绕优势产业,着力培植重点出口企业,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007年,全市外贸自营出口创汇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到11470万美元,增长23.9%。其中,冻猪肉、机车、轮胎三类产品出口达到6254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4.5%。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依托“西部车城”、“绿色资阳”两大品牌,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精心组织参加第八届西博会和第四届珠洽会,积极主动赴沿海各地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共新签约引进国内项目422个,协议引进资金额130.2亿元,履约项目713个,到位国内资金额105.9亿元,比上年增长60.6%。全年合同利用外资810.3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28.8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年改建通乡公路162公里,完成通村公路766公里,新建泥碎路228公里,提前三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乡乡通油路(水泥路)”目标。新建乡镇客运站14个,双向港湾式招呼站12个,“路站运一体化”示范线2条,“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线1条,完成渡改人行桥4座。内遂高速公路项目招商成功,成安渝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成简、资眉高速公路已纳入《四川省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9535公里,其中四级以上等级路4703公里。国、省道公路好路率达到80.0%,县道好路率达到70.0%。

交通运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6127.5万人次、货运量3069.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1%、5.8%;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23.0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6.7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9.2%、5.3%。

邮电通信能力不断提高。全年邮电业务收入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到56.1万户,比上年增长2.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9.1万户,增长25.1%;国际互联网注册用户数达到8.3万户,增长14.5%。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加快建设“两湖一山”国际型休闲度假旅游区,着力打造安岳石刻、韩国“普州太后”许黄玉故里国际旅游区,精心塑造陈毅故居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接待国内游客604.5万人次,增长25.6%,国内旅游收入31.2亿元,增长22.5%;接待入境游客3.1万人次,外汇收入1024.5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5.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4.2亿元,增长45.4%,对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民生方面的投入继续加大。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较快。全市围绕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扎实推进信用建设年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创新投融机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改善中小企业贷款服务,信贷支持地方经济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9.8亿元,比年初增长18.8%;各项贷款余额135.7亿元,比年初增长17.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

保险、证券加快发展。全市保险机构已发展到17家,设置各类保险产品达到60多种,初步形成了各类保险主体共同参与、寿险财险良性竞争发展的市场格局。全年保费收入达到9.0亿元,其中财险收入2.4亿元,寿险收入6.6亿元;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1.9亿元,比上年增长57.6%。证券业改革稳步推进,市场融资功能有所提升,居民股票账户开户数达1.4万户,交易量117.2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两基”进一步巩固。全市有小学1334所,专任教师13625人,在校小学生32.4万人;有普通中学326所,专任教师14094人,在校学生24.1万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本科批次上线率名列全省第一,共有1.8万人被省内外高校录取,录取率为71.8%。“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6.7万名贫困生免费得到了教科书,有4.5万名贫困生得到了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已建“留守学生之家”281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年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140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41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户,年末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5户。积极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新发展5户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6户省级创新型培育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4户,年末民营科技企业达到83户。科普工作进一步深化,全年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培训67万人次,组织实施重点校市合作项目64个,专利申请量完成185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繁荣。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基层公共文化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年新建农村书社和农家书屋60个,组织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20余次,放映电影1.2万场。文艺创作不断繁荣,新创作(编排)各类文艺作品(节目)40余件,其中有3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8件在省级刊物发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魅力资阳?绿色沱江”大型演唱会、纪念建军80周年文艺演出和“闹元宵大型焰火文艺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扫黄打非”专项治理持续开展,新闻出版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5个、省级12个。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4.2万户,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60.6万户,入户率40.4%,有效覆盖率98.0%。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巩固,新建和恢复行政村通广播534个。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电视用户1.5万户,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平稳推进。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建设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356.7万人,参合率84.2%。年末,全市有医院17个,妇幼保健院(所)5个,乡镇卫生院177个,个体诊所567个,村卫生室4143个,床位6648张,执业医师3451人,注册护士174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热潮涌动,竞技体育不断进步。全年承办全国男子排球联赛四川主场比赛7场次,全国女排大奖赛8场次,四川省“城市杯”男子篮球赛7场次;举办市级各项体育比赛活动24项次;组队参加全国比赛3项次,获得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1枚;组队参加省级比赛15项次,获得金牌25枚,银牌28枚,铜牌21枚。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以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以城市道路建设为重点,配套推进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加强违法建筑专项治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全年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新改扩建城市道路面积41.5万平方米,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1.5平方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厂投入运行。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验收,城市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围绕“还沱江一江清水,建生态资阳”战略目标,以“污染减排、三个整治一个确保”为重点,环境质量、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省、市控12户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如期达标,沱江出境断面水质达Ⅲ类标准。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面取缔了一级保护区排污口9个,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0%。积极开展水葫芦综合治理,水葫芦的蔓延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的综合整治目标。继续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估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到100%。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08.8平方公里;生态功能保护区2个,面积445.6平方公里。

十一、人口与就业

人口略有增加。据公安的户籍统计:2007年全市出生人口6.1万人,人口出生率12.2‰,比上年上升1.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7万人,死亡率5.4‰,下降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8‰,上升1.8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93.2万人,比上年增加3.8万人。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全市常住人口有所减少,2007年末421.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27.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积极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全年共为11086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培训,共组织再就业培训9799人,其中免费培训失地农民3117人。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重点抓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65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221人,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000人,帮助366户“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年末,城乡从业人员257.6万人,比上年增加4.2万人,增长1.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3.5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增长1.6%。

农村劳务输出进一步扩大。通过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农民工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劳务输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42.4万人,增加8.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3.6亿元,增长12.5%。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686元,比上年增加1892元,增长21.5%;人均消费性支出8512元,比上年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46元,比上年增加577元,增长17.6%;人均消费支出2419元,比上年增长10.4%。受猪肉、食用植物油等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达到4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达到60.5%。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7.5亿元,比年初增加32.7亿元,增长13.9%,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58.5亿元,比年初增长22.4%;定期储蓄存款余额209.0亿元,比年初增长11.7%。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9.1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9.4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3万人。7.0万名城镇居民和9.4万名农村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3.3万名农村五保老人纳入了保障范围,1818户家庭得到廉租住房保障。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国有福利机构新增床位数165张。实施农村安居行动,帮助1924户农村特困无房户和受灾群众新建了住房。开展医疗救助行动,共救助城市贫困对象4.6万人次,资助13.0万名农村困难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农村贫困对象4.1万人次,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慈善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共向社会募集资金80余万元,填补了慈善基金的空白。继续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全年组织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20期,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1216名;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全年为白内障患者作复明手术1390例。

注: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资阳统计年鉴—2008》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