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资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9:34:06 来源:资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55次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环境兴市“三大战略”,切实推进工业建园区、农业建基地、城市建新区、农村建新村“四建”工作,奋力加快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伐,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谐资阳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300亿元,达到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3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123.6亿元,增长27.9%;第三产业增加值85.2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71.8%和24.8%。人均GDP首次迈上7000元台阶,达到7049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为30.4∶41.2∶28.4。与上年比较,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上升4.8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分别下降4.3、0.5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6.6%,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第一产业38.3亿元,增长9.8%;第二产业72.2亿元,增长31.1%;第三产业43.2亿元,增长11.1%。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1.7%。

二、农业

2006年,全市农村经济经受住了特大旱灾的考验,通过采取大春损失晚秋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种养业损失劳务补、农业损失工商补等有效措施,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全年农村经济继续稳步发展,实现了大灾之年“粮食少减产,农民多增收”目标。

农业发展总体稳定。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8.6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56.1亿元,下降8.3%;林业产值2.8亿元,增长5.0%;牧业产值89.0亿元,增长11.0%;渔业产值8.4亿元,增长8.1%。

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0%。其中,优质小麦面积4.3万公顷,增长27.7%;优质水稻8.5万公顷,增长1.3%;优质玉米6.6万公顷,增长10.5%。全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5万公顷,比上年下降6.5%,其中优质油菜籽5.0万公顷,增长0.5%。

多数农产品因灾减产。受持续干旱影响,全年粮食产量210.8万吨,比上年减产24.1万吨,下降10.3%;油料产量16.5万吨,下降16.2%;甘蔗产量2.7万吨,下降38.4%;棉花产量0.2万吨,下降39.6%;药材产量1.2万吨,增长6.4%;蔬菜产量139.8万吨,增长9.7%;水果产量37.5万吨,下降4.1%。

养殖业较快发展。畜牧业“六方合作”新机制广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出栏生猪670.1万头,比上年增长11.0%;山羊355.2万只,增长3.8%;小家禽6060.0万只,增长7.8%;兔637.0万只,增长0.9%。全年肉类总产量70.7万吨,比上年增长9.6%。全年水产品产量8.9万吨,比上年增长6.2%。

林业生产持续推进。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000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200公顷,荒山造林1332公顷,天保封育2087公顷。天然林保护成果继续巩固,已有23.3万公顷森林资源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

劳务经济进一步增效。采取订单培训、自主培训等形式,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农民工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巩固和建立了一批劳务基地,劳务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33.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5.4亿元,增长24.1%。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6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1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80公顷,整治病险水库25座,新建微型水利3668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5.8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达到1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

文明新村建设扎实推进。按照“五新一好”要求和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思路,整合支农项目,扎实抓好文明新村建设,全市已整村推进100个示范村和45个扶贫新村建设,启动了100个试点村建设。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紧紧围绕“千百亿工程”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扎实推进工业建园区,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求发展,在克服工业制约“瓶颈”中促发展,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2006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34.1%。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不断增多。200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30户,比2005年(293户)增加37户。其中,造车、食品、医药和纺织四大支柱产业的企业已达173户,比2005年净增45户。二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6年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68户,较2005年(41户)增加27户,其中总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4户,比2005年增加1户。三是四大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造车、食品、医药和纺织四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3.1亿元,增长33.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6.1%。其中,车产业增加值37.4亿元,增长27.3%;食品工业增加值24.2亿元,增长37.0%;医药工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41.5%;纺织工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27.4%。四是工业建园区成效明显。近年来,通过规划和不断发展,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园区为载体,突出特色产业布局的工业框架。2006年,全市10个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9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1.6亿元,增长37.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纳入统计的21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15种产品增长,增长面达71.4%,部分产品增速超过40%。其中,公路客车增长176.1%,人造板增长93.2%,鲜冷藏冻肉增长53.9%,配混合饲料增长47.2%,合成氨增长43.2%,水泥增长43.1%,轮胎外胎增长33.5%,食用植物油增长33.4%,铁路机车增长14.6%,丝织品增长2.9%,纱增长1.5%。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2.7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其中,利润总额6.5亿元,增长33.1%。企业亏损面8.5%,下降4.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2亿元,下降21.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63.4,比上年提高13.3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7.5%,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3次,比上年加快0.4次。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3.7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全市有四级及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90个,2006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34.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1%。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抓好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四大重点”,认真落实项目推进机制、部门责任制、业主负责制“三项制度”,形成了新项目不断涌现、引进项目加快建设、建成项目效益显现的良好局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1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9.4亿元,增长17.7%。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39.5亿元,增长31.4%;更新改造投资19.1亿元,增长32.1%;房地产开发投资13.1亿元,增长34.4%。

工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30.7亿元,增长40.7%,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31.9%,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车、食品、医药、纺织业四大工业支柱产业投资15.9亿元。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571个,比上年增加156个。其中,全年建成投产项目34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0.4%;新增固定资产47.8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81.6%。资阳机车公司机车分厂总装技术改造项目、四海公司年产1万吨中西式熟肉食品生产线、移动公司G网扩容工程、简阳南环线建设工程、乐至天池藕粉改建工程等已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金德管业集团西南生产基地新型管材生产线已部分竣工投产。中旺方便面生产线、福新鞋业中高档硫化鞋生产线、简阳石桥粮油加工贸易区建设、东方乐渝生产线扩建、国道321简阳段改建、三贤文化公园建设等重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在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等因素影响下,全年消费品市场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城市市场(含县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6.9亿元,增长16.3%;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3.1亿元,增长14.4%。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82.1亿元,增长14.3%;餐饮业零售额17.2亿元,增长19.7%。从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看,通讯器材增长59.8%,化妆品增长54.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3.7%中西药品类增长28.4%,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9.0%,家具类增长15.3%。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全市积极围绕优势产业,着力培植重点出口企业,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006年,全市实现外贸自营出口创汇9258万美元,增长77.6%。其中,冻猪肉、机车、轮胎三类产品出口达到6516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0.4%。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依托“西部车城”、“绿色资阳”两大品牌,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共新签约引进国内项目388个,协议引进资金额102.9亿元,到位引资额66.0亿元,比上年增长90.3%。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617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47万美元。引进项目质量明显提高,金德管业、三贤文化公园、中旺食品等一批投资额上亿元的项目已落户资阳。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加强。2006年完成县通乡油路、水泥路建设138公里,内地通村公路115公里,共建成乡镇客运站13个,完成危桥改造2座,建成简阳“养马—人头石”、安岳“岳新—安龙”两条“站运一体化”示范线,完成国道321资阳雁江至简阳城区段、安大路工程建设。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7889公里,其中四级以上等级路4492公里。国、省道公路好路率达到78.3%,县道好路率达到68.1%。

交通运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量5546万人次、货运量290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4%、19.0%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2.1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5.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21.1%。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6.7亿元,比上年增长8.0%。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到54.6万户,比上年增长14.2%;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1.2万户,增长28.4%;国际互联网注册用户数达到7.2万户,增长21.0%。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加快建设以“两湖一山”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精品旅游区,深入挖掘以安岳石刻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以陈毅故居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5.9亿元,比上年增长75.3%。接待国内游客479.7万人次,增长56.4%,国内旅游收入25.5亿元,增长72.6%;接待入境游客1.6万人次,外汇收入506万美元。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全市扎实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改善中小企业贷款服务,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5.7亿元,比年初增长18.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5.6亿元,比年初增长13.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总收入5.8亿元,其中财产险收入1.2亿元,人身险收入4.6亿元。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1.1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0.8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0.3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重点高中办学水平逐步提高。2006年全市有小学1361所,专任教师13627人,招生5.6万人,在校小学生33.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98.3%;有普通中学326所,专任教师14341人,招生8.7万人,在校学生26.5万人,初中入学率95.7%。共有1.7万人被省内外高校录取,录取率为74%。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有6.7万名贫困生免费得到了教科书,有4.5万名贫困生得到了寄宿生活费补助。

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年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90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31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4户,年末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4户。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5户,年末民营科技企业达到83户。狠抓科学技术普及,深化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年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培训50.3万人次,组织实施重点校市合作项目56个,专利申请量完成280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地市级第一个五星级电影院——太平洋电影院已在资阳正式营业,简阳市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市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正式开工。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新创作(编排)各类文艺作品(节目)500余件,其中有4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60件在省级刊物发表。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新建成了7个省级农民书社示范点,创建了3个省级文化示范中心。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新申报成功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年末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6个、省级2个。积极开展非物质遗产保护,“临江寺豆瓣制作工艺”和“安岳石刻工艺”已成功被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播电视事业上新台阶。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5.4万户,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到64.7万户,入户率达到53%,有效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巩固,率先在全省创新卫星接收、小片联网村通形式,切实解决了偏远山区及相对分散居住人民群众的收听、收看困难。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加快,建成了数字电视传输交互式平台,节目采编播传完全实现数字化。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37个,床位6552张,卫生技术人员738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推进,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317.2万人,参合率74.7%。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果。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年共举办市级各项体育比赛活动20项次。组队参加全国比赛4项次,获得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6枚;参加省级比赛24项次,获得金牌5枚,银牌2枚,铜牌8枚。学校体育稳步发展,组队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共获得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22枚。能容纳3000—4000人的市体育馆已交付使用。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不断完善。资阳城区总体规划完成修编,沱江新区、城南新区、侯家坪工业园区等13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环卫设施、公共设施等6项专业规划顺利完成,规划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全市以城市建新区为突破口,激活土地、建设、资金三大市场,整体推进老城区、行政新区、工业园区“一城三区”建设,以城市道路建设为重点,配套推进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全年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8.6亿元,新改扩建城市道路面积46.3万平方米。沱江一桥改造、沱江二桥新建和二环路西南段、城区防洪D5段、滨铁路、广厦路延伸段、九曲河综合治理二期等工程先后竣工。资阳城区建成区面积年末扩展到25.6平方公里。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围绕“还沱江一江清水,建生态资阳”战略目标,以整治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省、市控12户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如期达标,沱江资阳段出境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0.8%。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得到加强,已划定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6个,农村建制(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51个。全面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估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到100%。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已达8个,面积211.3平方公里;生态功能保护区2个,面积445.6平方公里。

十一、人口与就业

人口略有增加。据户籍统计:200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0.9‰,比上年上升0.9个千分点;死亡率5.9‰,下降0.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0‰,上升0.6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89.4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全市城镇化率25.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逐步建立,“五清理五落实”成效明显。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积极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全年共为5433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培训,共组织再就业培训8930人,其中免费培训失地农民3437人。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重点抓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2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561人,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180人,帮助487户“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2006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253.7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增长2.5%。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4.7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增长12.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94元,比上年增加973元,增长12.9%;人均消费性支出6985元,比上年增长11.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9元,比上年增加281元,增长9.4%。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314元,增长15.6%,家庭经营收入1786元,增长3.7%;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192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8.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4.9亿元,比年初增加31.0亿元,增长15.2%,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47.8亿元,比年初增长22.3%,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87.0亿元,比年初增长13.5%。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为8.1万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8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7.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0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6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3万人。6.9万名城镇居民、6.5万名农村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3.3万名农村五保老人纳入了保障范围。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积极开展农村医疗救助,资助了12.1万名农村困难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开展城乡救助,共救助了城市贫困对象1.9万人次。继续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全年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1012名;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全年为白内障患者作复明手术1226例。

注: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资阳统计年鉴——2007》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