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资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9:33:15 来源:资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61次

2005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和动员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主题,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环境兴市“战略,全力以赴战胜”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5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2.8亿元,增长27.8%;第三产业增加值73.6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7%、67.7%和19.6%。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为34.7:36.4:28.9,与上年比较,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上升4.4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分别下降2.9、1.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类型总体上呈现为”二、一、三“型。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2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34.3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53.9亿元,增长34.1%;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38.3亿元,增长10.2%。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7%。

二、农业

2005年,全市以”十条龙“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围绕生猪、山羊、柠檬等特色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基地标准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建设步伐,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1.4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农业产值59.6亿元,增长2.9%;林业产值2.7亿元,增长8.3%;牧业产值79.4亿元,增长11.5%;渔业产值7.6亿元,增长10.8%。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0.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万公顷,增长2.3%;油料播种面积9.1万公顷,下降0.03万公顷,下降0.3%。其中,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种植优质水稻8.4万公顷,增加0.3万公顷,增长3.4%;优质大豆1.1万公顷,增加0.1万公顷,增长6.5%;优质油菜籽5.0万公顷,增加0.02万公顷,增长0.4%。

多数农产品产量增加。2005年全市粮食产量234.8万吨,比上年增产9.6万吨,增长4.3%;油料产量19.7万吨,增长3.5%;蔬菜产量127.4万吨,增长3.2%;水果产量39.1万吨,增长9.4%;药材产量1.2万吨,增长17.8%;甘蔗产量4.3万吨,下降21.8%;棉花产量0.4万吨,下降16.6%。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继续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狠抓畜禽疫情防控,全面推进”千万工程“提质转型,畜牧业良种繁育及防疫体系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出栏生猪603.5万头,比上年增长13.5%;羊342.1万只,增长4.9%;小家禽5619.9万只,增长13.7%;兔631.0万只,增长9.3%。全年肉类总产量64.5万吨,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猪肉产量48.0万吨,增长13.4%;羊肉产量5.2万吨,增长4.7%。全年水产品产量8.3万吨,比上年增长9.0%。

林业发展取得新成绩。2005年全市继续加速生态城市建设,加大了城区周边绿化力度。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140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2667公顷。天然林保护成果继续巩固,已有23.5万公顷森林资源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森林病虫害防治率95%以上,森林火灾损失率0.079‰。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年新建各类水利工程31处,新增蓄引提水量15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5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29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82公顷,整治病险水库158座。新建集中供水站12处,解决了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完成红层找水打井4.4万口,解决了15.4万人的饮水困难。至年末,全市有水利工程3.4万处,蓄引提水总量14.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5.7万公顷,已建成20个万亩以上灌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达到118.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做大规模,提升效益,增强工业对经济的带动能力,突出产业支撑,着力发展造车、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努力把纺织丝绸业培育成为我市第四大主导产业,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7%,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95.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5.9亿元,同比增长39.1%。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增多。200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上年末的207户发展到292户,净增85户。二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5年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41户,较上年增加14户,其中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3户。三是重点企业支撑有力。全市30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9%。四是支柱产业拉动力强劲。全市造车、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44.9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62.0%。其中,车产业增加值24.0亿元,增长28.3%;食品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69.5%;医药工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68.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统计的2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18种产品增长,增长面达90%。其中:服装增长2.7倍,鲜冷藏冻肉增长77.7%,轮胎外胎增长44.9%,丝制品增长58.3%,水泥增长43.9%,减速电机增长28.8%,氮肥增长24.1%,中成药增长20.6%,纱增长18.3%,布增长6.5%。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利润总额4.9亿元,增长16.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46.7点,比上年提高17.7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5.0%,比上年提高25.0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6次,比上年加快0.3次。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3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市有四级及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93个,2005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2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6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市把”项目带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突出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基本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四大重点“,认真抓项目生成、建设、服务”三个关键“,落实项目领导联系责任制、部门责任制、业主负责制”三项制度“,形成了新项目不断涌现、引进项目加快建设、建成项目效益显现的良好局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城镇投资55.3亿元,增长37.6%。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30.0亿元,增长23.1%;房地产开发投资9.7亿元,增长65.2%;更新改造投资14.5亿元,增长61.9%。

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0亿元,比上年增长50.7%;第二产业投资21.1亿元,增长61.4%;第三产业投资31.2亿元,增长24.1%。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增多。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429个,比上年增加111个。其中,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14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9.9%,新增固定资产23.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51.7%。东方乐渝纺织有限公司技改扩建项目、临江寺豆瓣有限公司5万吨酱油自动化生产线、资阳内燃机车厂径向转向架国产化研制、禾邦制药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及制药GMP生产线、市级机关办公房及服务中心等已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南竣汽车工业园、市一医院迁扩建工程、毗河供水工程、国道321改造、”两湖一山“旅游开发项目、资阳城区防洪工程、九曲河综合治理、四海公司年产1万吨中西式熟肉食品生产线等重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受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等因素影响,全年消费品市场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城市市场(含县城)增长15.1%,农村市场增长14.2%;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71.6亿元,增长14.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14.6亿元,增长15.6%。家用电器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汽车、建筑装潢材料等消费继续保持旺销势头。

外贸转口增加,自营出口下降。2005年全市外贸调供总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69.3%,纺织品类增长83.7%,轻工类增长45.6%,丝织品类增长3.1%,服装类下降26.7%。企业自营出口创汇受”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等影响,全年实现521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6%,其中四海公司出口创汇下降34.2%。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市继续推行”资源招商“、”园区招商“、”以企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办法,进一步突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招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抓好”最后一公里“服务。全年共签约引进国内项目459个,协议引进资金额41.6亿元,到位引资额3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第一产业到位资金4.6亿元;第二产业到位资金20.5亿元;第三产业到位资金9.6亿元。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695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45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加快。2005年完成县通乡油路、水泥路建设114公里,通村公路”通达工程“完成617公里,全市新增11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建成乡镇客运站8个,完成渡改桥4座,整治危桥7座,国道321线雁江段改建基本完工。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626公里,其中四级以上等级路1902公里。国道好路率80.6%,县道好路率63.1%。

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量516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06956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3%、9.8%;公路货运量2437万吨,货运周转量130814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9%、10.0%。

邮政业稳步发展。邮储、函件、报刊发展、集邮等传统业务稳步发展,速递业务健康发展,物流业务迅速发展。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6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5%。

通讯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新增光缆3670芯公里,新增电话交换机容量5.6万门。解决了539个未通电话行政村的移动通信覆盖,率先在全省实现了95%以上的行政村移动通信覆盖。解决了2760多个村的通信问题,”村通“覆盖率达98%以上。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8.5万户,比上年增长20.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5.5万户,增长29.9%;年末国际互联网注册用户数达到5.8万户,增长18.8%。全年电信业务总量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7%。

旅游业发展加快。通过举办”资阳人游资阳“暨”资阳市红色旅游启动仪式“、”四川红色旅游北京宣传周“资阳宣传周、隆重庆祝”9.27“世界旅游日暨”绿色资阳游“等系列宣传促销活动,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宣传。陈毅故居已被列入全国100个、全省20个红色旅游经典旅游景区之一。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0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65亿元,增长26.5%;接待入境旅游者1263人次,增长22.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8.5万美元,增长26.3%。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全市积极构建新型的银、政、企互动关系,深入推进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金融机构增大信贷投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40.8亿元,比年初增加2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1.4亿元,比年初增加9.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82.8亿元,比年初增加7.0亿元,中长期贷款17.7亿元,比年初增加2.5亿元。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年底全市已有人保、人寿、太保、泰康、平安等多家保险公司在资阳开拓保险业务。全年保费总收入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赔款及给付1.0亿元,增长7.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重点高中办学水平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力度加大,民间资金投入职业教育成效良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启动。2005年全市有小学1422所,专任教师13363人,招生4.9万人,在校小学生31.6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97.4%;有普通中学333所,专任教师14288人,招生5.1万人,在校学生26.1万人,初中入学率98.5%。共有1.6万人被省内外高校录取,录取率为74%。新创建省级校风示范学校4所,市级校风示范学校9所。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有6.7万名贫困生免费得到了教科书,有6.0万名贫困生免除了”一费制“收费中的杂费,有4125名贫困生得到寄宿生活费补助。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加大了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2005年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62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1项,市级36项。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申报,我市的荣武机具厂、大千药业公司被新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9户。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新发展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1户,省级民营科技企业6户,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达76户。全年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培训44.5万人次,专利申请177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继续开展了出版物市场、音像制品、教育用书、网吧、娱乐场所等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秩序。坚持不懈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积极组织”京龙杯“声乐大赛、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音乐会、”闹元宵“焰火文艺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世纪广场、车城广场和各社区广场为载体的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市2处国家级和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保护,市、县、乡、村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到59.3万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巩固发展,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卫星接受小片联网,切实解决了偏远山区及相对分散居住人民群众的收听、收看困难。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加快,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市县数字电视联网,发展数字电视用户4500多户。改造升级城区光纤主干网,地埋光纤50公里,城区有线光纤全部实现了地埋。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巩固和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在抗击”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中,坚持科学防治,千方百计救治病人,确保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292.1万人。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33个,床位6556张,卫生技术人员772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年共举办了市级各项体育比赛活动23项次。组队参加全国比赛7项次,获得金牌11枚,银牌5枚,铜牌2枚;参加省级比赛6项次,获得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4枚,一等奖和优秀奖各1个。学校体育稳步发展,组队参加四川省青少年田径比赛,共获得金牌12枚,银牌22枚,铜牌25枚。我市排球运动员唐成、赛艇运动员陈鑫正式选调进入国家青年队。体育彩票销售量呈上升趋势,全年销售2000万元。体育场馆建设进程加快,已进入钢网架结构安装和装饰装修阶段,将于2006年2月底竣工。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强力推进以”723“工程为重点的城市片区、跨江大桥和城市道路建设,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吸纳聚集能力。以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规范城市管理,城市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全年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3.9亿元,新、改、扩建城市道路面积28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7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2.2公里,铺设燃气管道26公里。垃圾处理厂已全面竣工并投入试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完工。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全市继续加强了工业污染治理、城镇污染处理、沱江河及其流域的综合治理,沱江出境断面水质有明显好转,达标月份增加到10个月。城区空气质量有较大改善,达标率达到77.2%。饮用水源水质明显好转,水葫芦蔓延泛滥的状况得到基本治理。全面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估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执行率达96.6%。全市”三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保护面积达275.3平方公里,已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

十一、人口与就业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据市公安局统计: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0.0‰,比上年上升1.1个千分点;死亡率5.6‰,下降0.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4‰,上升2.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88.9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培训,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免费职业介绍等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重点抓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共组织再就业培训9612人,其中免费培训失地农民148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8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74人,帮助603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62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

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246.3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增长1.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3.0万人,比上年减少0.1万人,下降0.8%。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1元,比上年增长7.4%;人均消费性支出6287元,比上年下降0.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7%,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89元,比上年增加308元,增长11.5%,其中工资性增收218元,增长23.7%,家庭经营增收63元,增长3.8%;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990元,比上年增长5.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9.2%,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3.9亿元,比年初增加26.1亿元,增长14.7%,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39.1亿元,比年初增长10.5%,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64.8亿元,比年初增长15.7%。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面落实”两个确保“(确保了4.8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和”三条保障线“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城镇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6.4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6万人。6.3万名城镇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3.1万名农村五保老人纳入了保障范围。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及敬老院214个,床位3191张,各类在院人员2621人。城镇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43个,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92个。全面开展了农村医疗救助,3.9万人(次)得到救助。在全省率先开展”五保定居点建设“工程,新建定居点52个,解决了521户五保老人的住房问题。继续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全年安置残疾人就业1119名;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全年为白内障患者作复明手术1273人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资阳统计年鉴──2006》为准。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