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巴中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9:30:53 来源:巴中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89次

巴中市统计局

(二00五年二月一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励精图治,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大力发展“三大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加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创造了巴中国民经济前所未有的最好增长时期,创造了经济增长、民营经济、税收、畜牧、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收入与消费、对外经济八大历史性新高。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2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增速比全省最高速度低1.3个百分点,比最低速度高2.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速度高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首次进入全省前10位。当年新增经济总量24.03亿元,增速比上年快1.0个百分点,比2001年快1.6个百分点,比历史最高增速快0.3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2.87亿元、25.47亿元、46.32亿元,分别增长7.6%、25.4%和13.4%。

“三大经济”规模扩张,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根本。全年绿色经济实现增加值46.01亿元,增长9.8%,占GDP的比重为36.9%,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3.4%。

全年新发展各类民营企业340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512户。年末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不含第一产业)达到14.30万人,增长11.6%;注册资金达到12.52亿元,增长18.7%;全年产值及营业收入达到133.31亿元,增长22.8%;上缴税金1.97亿元,增长20.7%,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4.6%;实现增加值60.30亿元,增长21.2%,增速居全省第7位,首次进入全省前10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4%,居全省第2位,刷新历史第4位的最好记录,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8.6%。

全年旅游业总投入3.14亿元,其中:旅游基础设施投入1.3亿元。年末拥有旅游企业61户、旅游星级住宿设施单位6户、旅游业从业人员7223人。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0亿元,分别增长16.3%和44.5%。全年旅游经济实现增加值1.80亿元,增长35.3%,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4%,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3%。

通过扶持新兴税源,发展潜在税源,壮大骨干税源,税源规模不断扩大,国税、地税收入总量与增幅均创历史新高,使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国税收入1.55亿元,增长22.8%,居全省第8位;实现地税收入2.41亿元(不含农业税附加),增长24.7%,居全省第6位。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4亿元,同口径增长21.3%。

产业结构变化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2.4:20.4:37.2,与上年同口径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上涨,尤其是粮、油、肉类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2%,其中: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7%。全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历史原因形成的经济规模小、经济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落后,财源基础薄弱、资金匮乏、人才资源供给不足,部份城乡居民生活较困难,就业压力大。

二、农业

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2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农业产值33.46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3.42亿元,增长6.0%;畜牧业产值45.90亿元,增长12.7%;渔业产值3.02亿元,增长11.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0亿元,增长7.1%。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增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35.40万亩,增长5.2%,粮食总产量158.29万吨,比去年增长5.0%,其中:小麦产量27.97万吨,增长2.6%;稻谷产量51.19万吨,减产1.8%;玉米产量44.06万吨,增长9.8%。油料产量10.18万吨,增长4.0%。园林水果产量3.51万吨,增长6.8%。

林业资源保护成效显著,全年成片造林26.09万亩,累计退耕还林面积48.0万亩。年末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9.8%,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八百万畜牧工程”的大力实施,促进了畜牧业的大发展。全年出栏生猪442.98万头,增长12.9%,增速创历史新高,居全省第3位;出栏肉用牛25.91万头、羊95.47万只、家禽2265.82万只,分别增长15.3%、29.1%和12.4%。肉类总产量40.48万吨,同比增长13.7%。年末生猪存栏306.86万头、牛存栏66.71万头、羊存栏90.33万只,分别增长6.9%、6.7%、39.1%。国家级名牌南江黄羊的饲养量不断增加,全年出栏79.19万只,增长32.6%,年末存栏76.13万只,增长40.9%。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52.6%。

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水产品产量3.75万吨,增长12.6%。

农业基础建设继续加强,生产条件和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全年投入资金0.42亿元,水利工程完成劳动工日2577万个,当年共动工各类水利工程9974处,完工9974处,新增蓄水能力384万立方米,解决了5.13万人的饮水问题,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1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4.68万千瓦,增长12.0%,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6.0万千瓦,增长10.2%。农村电网改造进程加快,用电成本降低,需求量增加。全年农村用电量1.64亿千瓦时,增长10.4%。

劳务输出规模继续扩大,收入总量进一步增大。全年劳务输出77.5万人,增长8.4%,劳务输出收入23.2亿元,增长11.5%。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100%的乡镇和31%的村启动了“三村建设”,全年已建成“三村建设”示范村206个,新建文明村27个。全年共有0.83万户、3.50万人越温脱贫,农村居民总体摆脱贫困。

农村第二、三产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48.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实现了生产、效益的历史性突破。全社会工业实现增加值15.10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27亿元,增长37.2%,增速居全省第6位,创历史新高。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25.1%、铁矿石(原矿量)增长17.3%、发电量增长13.7%、饮料酒增长65.0%、食用植物油增长23.4%、纱增长2.0倍、布增长95.7%。

全年限额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9.6亿元,增长45.4%。企业亏损面呈历史最低点,下降7.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43.5%,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达到3349万元,增长4.6倍,创历史最高记录;实现利税总额1.97亿元,增长35.8%;资产贡献率提高0.4个百分点、资本增值率提高17.1个百分点、资产周转率加快0.08次、费用利润率提高1.3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35.8%,综合效益指数由上年的91.0%上升到111.0%,提升20.0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城乡建设如火如荼,带动了建筑业高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37亿元,比上年增长38.1%。

四、固定资产投资

交通、通信、水利、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三大经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势旺盛。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42.25亿元,增长35.8%,拉动GDP增长6.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4位,投资总量和增速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77亿元,增长12.4%;更新改造投资3.99亿元,增长56.7%;房地产开发投资7.62亿元,增长55.0%;农村投资7.78亿元,增长1.2倍。

五、交通运输、邮政业

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再掀高潮,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41亿元,完成干线公路4条、水稳层铺筑95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39公里,完成县乡油路铺筑139公里、县乡标美路改造159公里,改造桥梁6座共计208延米,新建乡通村道路1319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186公里。其中:二级公路达到600公里,三级公路为723公里,四级公路为1507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1498公里。交通需求量大幅增加,交通工具更新换代加快,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7.52万辆。全年客运、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18.68亿人公里和9.07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0.8%和25.6%。邮政业务总量达4486万元,同比增长12.1%。

六、信息传输业

电信行业竞争加剧,消费者选择机会增多,资费大幅下调,极大的促进了电信消费增长。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移动基站建站密度更大,乡镇网络覆盖率达95%。年末实有移动电话和无线市话用户39.64万户,新增10.04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2.30万户,新增0.44万户,电话普及率上升到6.2部/百人,其中:城市普及率上升到26.2部/百人,农村普及率上升到3.7部/百人。全部乡镇和91.7%的村通程控电话。年末因特网注册用户2.88万户,其中宽带业务用户1.07万户。

七、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

消费需求热力持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66亿元,增长21.9%,拉动GDP增长8.2个百分点,增速呈历史最高点,居全省第1位。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餐饮业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7.9%、78.2%。

对外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72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创历史新高。其中,境外资金实现了上年零的突破,达到75万美元。外贸出口达到6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0%,出口总额与增幅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八、金融业与保险业

金融、保险事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金融机构存款快速攀升,贷款投放增速较缓。年末社会存款余额88.42亿元,比年初增长24.6%;贷款余额77.18亿元,比年初增长2.8%;贷款总量中,中长期贷款23.17亿元,增长7.1%。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75.27亿元,现金支出280.03亿元,同比增长9.0%,货币净投放4.75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各类财产险承保额167.63亿元,保费收入5542万元,增长22.6%,已决赔案1.42万件,赔付金额4299万元。全年新增寿险参保人数174.92万人,参保人口覆盖面从去年的31.7%提高到48.4%;寿险承保额279.64亿元,保费收入8290万元,已决赔案1.72万件,赔付金额1039万元。

九、科学研究业

科学技术稳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75项,取得科技成果25项,申请专利35项,转让50项。新产品新技术覆盖率71.8%,科技扶贫2.13万户。全年科技成果推广产值13.11亿元,科技产业实现产值9.34亿元,科技进步实现产值21.23亿元。

十、环境管理业

全年重点调查单位工业废水达标率达到87.1%,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3.5%,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24.0%,烟尘排放达标率38.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率达到60.4%。

十一、教育事业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年末有幼儿园78所,入园5.29万人,入园率达73.5%。有普通小学335所、教学点2192个,招收新生7.30万人,在校学生41.34万人,毕业学生5.7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有普通中学191所,普通初中招收新生6.12万人,在校学生17.18万人,毕业学生4.86万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2.3%;普通高中招收新生1.93万人,在校学生4.92万人,毕业学生0.97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4所,招收新生181人,在校学生699人,毕业学生137人。有成人中小学156所、注册学生0.80万人,结业学生0.77万人。

职业教育全面推进。年末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3所,其中:职业高中11所,招收新生0.80万人,在校学生2.01万人,毕业学生0.48万人;短期培训在校学生0.56万人,毕业学生1.51万人;其中:职业高中招收新生0.46万人,在校学生1.10万人,毕业学生0.26万人。有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1250所,教学(班)点1628个,注册学生23.40万人,结业学生23.08万人。

办学形式多样化,民营教育成份不断增加。年末有各类社会力量办幼儿园72所,在园幼儿1.20万人;小学102所,在校学生2.76万人;普通中学24所,在校学生0.8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0.42万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3所,注册学生290人。

教育成果显著。全年有1.40万人参加2004年秋季大专高考,被录取9383名,其中本科4883名。年内参加自学大专及以上学历考试人员1.09万人,有776人获大专及以上学历,全国成人高考参考人数3841人,被录取3205人。

十二、文化与体育事业

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文化、娱乐生活日渐丰富。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0.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2%,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36.5万户,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为36.9%,有70.0%的村实现光纤电视联网。城镇居民电脑拥有量12台/百户,影碟机拥有量72台/百户,组合音响拥有量28套/百户,钢琴拥有量5台/百户。农村居民影碟机拥有量17台/百户,组合音响拥有量8套/百户,照相机拥有量3部/百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运动会66次,参赛运动员达3.5万人次,全市获各类奖牌52枚。乡以上学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100%。

十三、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卫生安全应急能力提高,卫生事业有序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903个、病床4985张、卫生技术人员6974人,其中:执业医师2034人、执业助理医师1832人、注册护士1105人、药剂人员681人、检验人员227人、其它人员1095人。在卫生机构中,医院15个、卫生院290个、诊所542个、卫生所(医务室)31个、妇幼保健院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6个、专科疾病防治所6个。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年末实有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61万人,发放养老金3.15亿元;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96万人,发放生育和工伤保险费359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41万人,失业金发放3633人、428万元;年末基本医疗保险覆盖9.50万人,覆盖率达64.0%,发放基本医疗保险金5917万元。城镇享受“低保”人数6.67万人,其中下岗和失业人员2.67万人,“低保”支出3887.9万元。农村定期救济人数1.17万人、医疗救助人数2.05万人,救济支出240.3万元。全年优抚对象2.94万人,优待总金额524.8万元。

十四、人口与劳动就业

年末全市总人口361.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0万人,城镇人口69.7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10‰、人口死亡率为4.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8‰。

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2.21万人,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其中在岗职工11.9万人。全年再就业救助对象有3579人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2526人,全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2.26万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9993人,比年初减少5.5%,登记失业率为3.9%;年末实有下岗职工1.42万人,比年初减少5.0%。

十五、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545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10.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654元,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1元,增加281元,增长18.2%,增加额相当于2002年、2003年两年增加额总和的1.1倍,创历史新高;增速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8.6个百分点,创近十年来的最高增长水平。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73元,增长11.9%。

居民储蓄增势强劲。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06亿元,比年初净增13.58亿元,增长23.6%,比全省增幅高7.8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974元,比上年增加354元。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各行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