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眉山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9:16:40 来源:眉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187次

眉山市统计局

二00八年三月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市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有新提升。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跃上三百亿元台阶,达到343.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55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69.32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89.88亿元,增长12.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340元,增长14.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82%、66.31%、23.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4个、9.4个、3.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1:48.8:27.1调整为24.6:49.3:26.1。

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5.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6%。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83.86亿元,增长19.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71%,拉动经济增长9.76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7.8亿元,增长6.2%;实现农业增加值84.55亿元,增长5.8%。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实现种植业增加值37.7亿元,增长5.1%。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97万公顷,增长1.3%;油料作物4.86万公顷,增长2.6%,占总播种面积的11.3%;药材0.2万公顷,增长12%,占总播种面积的0.5%;蔬菜3.81万公顷,增长8.3%,占总播种面积的8.9%。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15.8万公顷,增长1%。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为7.77万公顷,下降0.2%,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66.8%;优质小麦播种面积达到 2.82万公顷,增长4.8%,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35%;优质油菜籽播种面积3.53万公顷,增长1%,占油菜总播种面积的83.7%。

农产品产量持续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170.08万吨,增加6.7万吨,增长4.1%,实现连续四年增产;油菜籽产量7.46万吨,增长3.7%;茶叶产量1.19万吨,增长13.6%;水果产量50.63万吨,增长10%;蔬菜产量96.8万吨,增长14%。

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40.02亿元,增长6%。全年出栏肉猪达391.6万头,增长6.1%;出栏牛8.25万头,增长12.3%;出栏羊158.55万只,增长12.9%;出栏家禽9074.54万只,增长6.7%。优质畜产品出栏大幅度增长。全年出栏优质肉猪达244.92万头,增加16.6万头,增长7.3%,优质品率达62.5%;出栏优质肉羊104.54万只,增加10.03万只,增长10.6%,优质品率达65.9%;出栏优质肉禽5692.46万只,增加341.14万只,增长6.4%,优质品率达62.7%。全年肉类总产量50.41万吨,增长6.8%,其中猪肉产量28.8万吨,增长5.9%;牛奶产量11.92万吨,下降3.9%。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林业总产值达到25.69亿元,增长68.6%。年末森林面积达26.39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0.27万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38.68%,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

渔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渔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2.5%。水产品产量8.07万吨,增长10.2%,水产品养殖面积1.26万公顷,增长6.2%。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山水林田路气电园房”综合治理。年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7平方公里。完成通乡公路145公里,通村公路1528公里。解决了24.19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红层丘陵找水打井4.4万口。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4万口。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市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6.3亿元,增加2.4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58.02%,拉动GDP增长8.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00.44亿元,增长25.4%。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0.84亿元,增长21.6%;重工业实现增加值69.59亿元,增长26.9%。分所有制看,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4.07亿元,增长12.3%;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20.85亿元,增长21.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增加值5.88亿元,增长37.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8.1亿元,增长20.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6.64亿元,下降28.8%;实现新产品产值50.06亿元,增长55.7%。

工业投入不断加大。全年工业项目677个,工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4.44亿元,增长35.2%。新建成投产项目462个,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上年的332户增加到416户,规模以上企业形成了食品加工、化工、铝业、机械制造四个支柱产业,共计完成增加值79.17亿元,增长29.7%,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2%,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8.85%,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脊梁。

主要产品产量增势良好。2007年,在统计的62种重点产品中,有49种产品产量增长,增长面达79%。其中,原煤148.87万吨,增长13.2%;配混合饲料99.09万吨,增长27.5%;芒硝261.13万吨,增长8.5%;水泥325.16万吨,增长36.5%;农用化肥(折纯)17.3万吨,增长29.1%;成品钢材6.74万吨,增长22.8%;铝18.15万吨,增长33.6%;发电量23.25亿度,增长14.8%。

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双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21.61亿元,增长43.8%。工业产销率98.3%,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工业销售产值331.31亿元,增长35.8%。实现利税27.02亿元,增长32.1%。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2.5%,亏损企业亏损额为0.63亿元,下降37.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6.37亿元,增长27.2%。资产负债率为60.74%,比上年提高4.8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2.83%,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全年达到178.93,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7.47亿元,增长14.5%。具有四级以上资质等级的企业有83个,实现利润2.19亿元,增长19.2%。全年房地产开发商品房屋面积414.31万平方米,增长5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7年全市狠抓项目投资,深入开展项目年工作。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65亿元,增长32.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6.92亿元,增长29.8%;房地产开发投资25.56亿元,增长77%;更新改造投资53.72亿元,增长28.1%。工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122.24亿元,增长35.2%。非国有投资活跃,全年非国有投资158.42亿元,增长35.5%,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73.2%上升到74.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5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土地购置面积150.82万平方米,增长101.5%;土地开发面积163.37万平方米,增长1.7倍;房屋竣工面积120.94万平方米,增长21.6%,其中住宅107.24万平方米,增长24.9%;商品房销售面积159.86万平方米,增长8.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49.86万平方米,增长8.2%。

全年规模投资500万以上项目745个,实现投资总额165.71亿元,增长32.2%;本年新开工项目772个,投资107.38亿元,增长18.2%,占在建项目投资额的62.8%;全年建成投产项目695个,项目竣工率71%。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需求趋旺,市场繁荣活跃。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3亿元,增长17.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6.16亿元,增长16.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8.14亿元,增长28%。从销售对象看,市的零售额18.83亿元,增长19.3%,县的零售额35.33亿元,增长21.7%;县以下的零售额45.88亿元,增长14.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2.2亿元,增长11.6%;集体经济零售额3.17亿元,增长2.1%;股份制及其他经济零售额6.39亿元,增长33.3%;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88.2亿元,增长17.7%。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23亿美元,下降2.2%。其中,出口1.15亿美元,增长29.6%;进口777万美元,下降78.9%。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1.8亿元,增长75%,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增长476.6%。

六、交通、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3公里,一级公路101公里,二级公路343公里。全社会客运量7075万人,增长9.7%;全社会旅客周转量185471万人公里,增长10.5%。全社会货运量1576.6万吨,增长9.2%;全社会货运周转量98736万吨公里,增长15.4%。

邮政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5亿元,增长18%。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53.65万户,增长7.2%。移动电话用户73.56万户,增长33.8%。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5.48万户。

旅游业发展迅猛。全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531.82万人次,增长5%。旅游收入达到26.12亿元,增长30%,旅游收入为全市生产总值的7.6%,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大幅增收。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76亿元,同口径增长84.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93亿元,同口径增长39.8%。地方财政支出51.48亿元,同口径增长49.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5.02亿元,同口径增长38.4%。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9.21亿元,比年初增加46.37亿元,增长17.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1.59亿元,比年初增加26.98亿元,增长12.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0.66亿元,比年初增加17.77亿元,增长12.4%,其中农业贷款余额35.84亿元,比年初增加3.91亿元,增长12.2%;中长期贷款余额47.82亿元,比年初增加7.68亿元,增长19.1%。年内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99.94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支出789.51亿元,货币净回笼10.44亿元。

保险事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13家,其中财险公司8家,寿险公司5家。全年保费总收入10.81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财产险收入2.25亿元,增长46.3%;人身险收入8.56亿元,增长39.4%。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2.75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15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1.6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组织申报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3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32项,市级46项。申请专利178件(其中国际专利2件)。年内新创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1户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建成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眉山市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农村信息化基地”,三大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眉山市农业科技110建成并投入运行。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有小学235所,初中233所,普通高中36所,中等职业学校21所。在校学生总数48.99万人,其中小学学生23.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2%,初中学生14.81万人,普通高中学生5.7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共有在校生5.26万人。启动了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全市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5.6万平方米。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36.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部分贫困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为4.85万名贫困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对1.59万名农村寄宿制贫困生给予了生活补助。资助了1.26万名贫困学生和1164名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全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27%,高考本科上线7282人,上线率达37.8%,居全省第3位。全市专任教师总数24719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数11531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6682人。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全市有文化馆7个,文化站131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4个,文物保护区447个,剧场、影剧院8个。举办了东坡国际文化节系列文化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发放农业技术类书籍2000余册、各类资料上万册。全市共有体育馆4个,市体育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年内承办了2007年全国女排联赛、全国篮球四强对抗赛、全省中学生篮球联赛、足球比赛等比赛项目。开展万人迎春长跑、球类、棋牌类、健身操(舞)广场体育等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为重点,推进卫生惠民行动,提升卫生队伍素质,优化卫生发展环境。建成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民247.88万人,参合率87.86%,在北京、拉萨设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全年共有20.06万名参合农民报销住院医药费8490.36万元,人均报销419元,补偿比为30.39%。开展大病医疗二次补偿,补偿最高金额达2.4万元。建成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居民22万人。全年健康教育4.23万人次,计划免疫接种1.88万人次,提供上门服务1197人次,慢病管理3919人次。

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线电视总用户达35万户,其中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万户,入户率达35%。建成并开通了数字电视网络。年末全市无线广播电台6座,卫星收转站7座,转播卫星电视节目35套。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实现城市大变样。2007年,中心城区实施“完善老城、繁荣新城、北拓南延、跨江东进、拥江发展”的城市建设思路,城市规模增大、功能增强、人口增多、商气增旺,创省级文明城市先进市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全年城市建设投资37.5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完成了城市水系、绿化、亮化和建筑风貌等一批规划,新建中心城区面积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3.4平方公里。新修市政道路55条,新建公益设施32个。东坡中学、会议中心、体育馆等城市配套设施和岷江东湖饭店、东坡国际大酒店等三产重点项目顺利建成,城市功能明显增强。通惠河得到有效整治,改善了沿岸7.5万人的人居环境,产生了巨大社会效益。城市新增绿地面积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9.7%。全市各县中心城镇和重点小集镇建设顺利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9.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保质量不断改善。全市依法关闭14户高污染企业,调改9户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投资3200万元建设眉山城市污水收集管网10.7公里,收集率达到71%。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年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974.03吨,氨氮排放量2315.19吨。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92.4%,比上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城市环境噪音为49.8分贝,符合国家标准,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十、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持续保持低增长。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年末全市共有人口348.6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02.0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52万人,出生率为7.2%。;死亡人口1.94万人,死亡率为5.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4%。,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0.9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46元,增加151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7042元,增加525元,恩格尔系数48%。农民人均纯收入4139元,增收572 元,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786元,增加395元,恩格尔系数52.4%。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189元,增长14.2%。

助残惠民行动全面落实。全年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446户,资助贫困残疾儿童1467名入学等各项助残惠民行动惠及全市贫困人口8.1万人,其中残疾人2.3万人。

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展“万名公职人员帮扶万名创业者”活动,全市共有5762名公职人员为5337名创业者提供了6322.5万元的小额贷款担保。年内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13204户。

社会就业状况良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再就业培训11.01万人。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和“一对一”帮扶活动,并建立“零就业”动态为零快速反应机制,大力开展“零就业”家庭成员免费技能培训,鼓励企业招用“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和自主创业。社保工作不断加强。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对象和农村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低保。全市农村五保户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集中供养率达到21%。全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年末达到22.9万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04万人,基金征缴5.39亿元;机关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62万人,基金征缴2.18亿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5万人,基金征缴1437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43万人,基金征缴1.299亿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14万人,基金征缴1291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万人,基金征缴190.25万元。

注:1、公报中有的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眉山统计年鉴—2008》为准。

2、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关闭
关注公众号 获取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