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眉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9:16:15 来源:眉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52次

眉山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3日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眉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0.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5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37.09亿元,增长2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52亿元,增长30.9%;第三产业增加值76.2亿元,增长11.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202元,增长13.9%(按现价汇率折算为1180美元)。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9%、70.4%、22.6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5个、9.57个、3.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46:28调整为24:49:27。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7%。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44.45亿元,增长19.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4%,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09%,拉动经济增长13.01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总量偏少,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8亿元,增长6.1%;实现农业增加值67.6亿元,增长3.6%。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实现种植业增加值31.6亿元,增长2.9%。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6万公顷,增长1.5%,其中油料作物4.7万公顷,下降4.4%,占总播种面积的11.0%;药材0.2万公顷,增长17%,占总播种面积的0.5%;蔬菜3.5万公顷,增长9.6%,占总播种面积的8.2%。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15.6万公顷,增长8.3%。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为7.8万公顷,增长5.8%,占总播种面积的66.7%;优质小麦播种面积达到2.7万公顷,增长8.3%,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33.8%;优质油菜籽播种面积3.5万公顷,增长12.3%,占油菜总播种面积的85.4%。

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总产量163.4万吨,减产1.79%;油菜籽产量7.2万吨,减产0.2%;茶叶产量1.05万吨,增长31.3%;水果产量46.1万吨,增长3.6%;蔬菜产量84.9万吨,增长16.8%。

畜牧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30.1亿元,增长8.4%。全年出栏肉猪达369.1万头,增长8.2%;出栏牛7.4万头,增长14.6%;出栏羊140.5万只,增长10.8%;出栏家禽8507.3万只,增长7.9%。优质畜产品出栏大幅度增长。全年出栏优质肉猪达228.3万头,增加28.2万头,增长14.1%,优质品率达61.9%;出栏优质肉羊94.5万只,增加11.6万只,增长14%,优质品率达67.3%;出栏优质肉禽5351.3万只,增加528.9万只,增长11%,优质品率达62.9%。全年肉类总产量47.2万吨,增长8.9%。其中猪肉产量27.1万吨,增长8.1%;牛奶产量12.4万吨,增长5.6%。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实现林产品产量为2303吨,下降4.8%。年末森林面积达23.93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533.4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37.4%,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

渔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渔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12.3%。水产品产量为7.3万吨,增长11.3%,水产品养殖面积1.18万公顷,增长3%。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114.2万亩,建立省级示范区12个,新增绿色食品15个,绿色食品总数达到69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全市专合组织达421个,会员22.5万户,劳动农户52万户。39个新农村示范村产业发展、水利建设、沼气池建设、有线电视入户率等规划全面完成,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民素质逐渐提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63.89%,拉动GDP增长8.6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8.5亿元,增长30.9%。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1.89亿元,增长29%;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6.63亿元,增长31.1%。分所有制看,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6.55亿元,增长12.6%;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64.47亿元,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增加值3.4亿元,下降12.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6.64亿元,增长29.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9.33亿元,下降32.7%;实现新产品产值34.27亿元,增长41%。

工业投入不断加大。全年新上工业项目546个,以千佛岩电站、金象化工、人民水泥厂、申宇木业、金炜矿业等为代表,全年工业生产性固定投资达到92.03亿元,增长22.1%。新建成投产项目218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上年的332户增加到379户,规模以上企业形成了以食品加工、化工、铝业、机械制造四个支柱产业,共计完成增加值56.74亿元,增长27.6%,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8.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4.5%,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脊梁。

主要产品产量增势良好。2006年,在统计的58种重点产品中,有46种产品产量增长,增长面达79.3%。其中,原煤136.22万吨,增长20.7%;配混合饲料72.42万吨,增长24.9%;食用植物油3.44万吨,下降13.4%;饮料酒5687千升,增长33.9%;农用化肥(折纯)14.59万吨,下降0.2%;成品钢材20.5万吨,增长25.6%;铝13.59万吨,增长4.2%;香精和香料4.43万吨,增长2.7倍。

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54.1亿元,增长25.6%。工业产销率99.18%,比上年回落0.39个百分点。工业销售产值251.02亿元,增长18.7%。实现利税21.4亿元,增长72%。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8.37%,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1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2.97亿元,增长75.9%。资产负债率为57.51%,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2.73%,同比提高3.2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全年达到177.55,创历史新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9亿元,增长10.6%。全市具有资质等级四级以上的企业有91个,实现利润1.55亿元,下降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44.50万平方米,增长0.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6.49万平方米,下降27.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72亿元,增长22.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0.05亿元,增长30%;房地产开发投资14.44亿元,增长30%;更新改造投资41.94亿元,增长20.6%。工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92.03亿元,增长22.1%。非国有投资更趋活跃,全年非国有投资116.93亿元,增长25.6%,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1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72.2%上升到73.2%。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4.44亿元,比上年增长30%。土地购置面积74.87万平方米,增长12.3%;土地开发面积61.36万平方米,增长1.4倍;竣工房屋面积99.49万平方米,增长39.2%,其中住宅85.84万平方米,增长44%;商品房销售面积147.7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38.46万平方米,分别增长63.5%和76.5%。

全年规模投资500万以上项目792个,增加350个;本年新开工项目830个,增加288个,完成投资90.83亿元,同比增长26.2%,占在建项目投资额的68.8%;全年全市建成投产项目910个,项目竣工率80.7%,比去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市场消费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82亿元,增长15.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5.57亿元,增长14.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11亿元,增长16.9%。从销售对象看,市的零售额实现15.76亿元,增长17.2%,县的零售额实现28.55亿元,增长24.0%;县以下的零售额实现40.5亿元,增长9.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1.89亿元,增长0.1%;集体经济零售额3.11亿元,下降1.3%;股份制及其他经济零售额4.8亿元,增长9.3%;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75.03亿元,增长17.2%。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下降2.6%。其中,出口1.13亿美元,下降8.3%;进口0.37万美元,增长18.6%。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99亿元,增长36.5%,实际利用外资1842万美元,增长0.2%。

六、交通、邮电、旅游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3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73公里,一级公路为101公里,二级公路达到343公里。全社会客运量6451万人,增长10.5%;全社会旅客周转量16.78万人公里,增长10.8%。全社会货运量1444万吨,增长15%;全社会货运周转量85.55万吨公里,增长15.2%。

邮政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8889.6万元,增长26.7%。全年报纸发行数量3111.33万份,减少5.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50.4万户,增长6.4%。其中城镇电话用户24.76万户,增长7.3%;农村电话用户25.64万户,增长20.5%。移动电话用户64.58万户,增长54.3%。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507.68万人次,增长11.9%。旅游收入达到20.04亿元,增长41.1%,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1%。其中接待国际旅游人数4854人次,增长9.46倍;旅游外汇收入169.34万美元,增长7.24倍。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收。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19亿元,同口径增长26.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3亿元,同口径增长20.5%。地方财政支出34.37亿元,增长33.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2.52亿元,增长30.5%。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2.84亿元,比年初增加29.72亿元,增长18.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4.61亿元,比年初增加28.98亿元,增长15.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2.9亿元,比年初增加5.41亿元,增长11.7%,其中农业贷款34.3亿元,较年初增加8.31亿元,增长32%;中长期贷款42.38亿元,较年初增加0.83亿元,增长0.02%。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691.76亿元,现金支出678.84亿元,货币净回笼12.93亿元。

保险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年承保额227.69亿元,增长11.3%;保费收入4.2亿元,增长6.1%;赔款及给付0.63亿元,减少28.4%;人身险保费3.44亿元,增长2.7%。

八、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实施国家奶业科技专项和粮食丰产工程,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69项,申报省级项目66项,国家级项目3项。共有18个项目获国家级、省级立项。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申请专利160件。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有小学237所,中学242所,普通高校2所。在校学生总数50万人,其中小学学生总数2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1%,普通中学学生数10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共有在校生4.3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数5041人。全市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部分贫困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全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3%,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57.05%。本科上线6890人,上线率达35.48%,居全省第4位。全市专任教师总数23745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数11701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4908人。

文化事业发展良好,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全市有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5个,有文化广场21个,阵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全市共有体育馆4个,训练馆6个,室内全民健身中心1个,400米标准田径场6个,网球场2个,老年活动中心17个,门球场47个。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万人迎春长跑、球类、棋牌类、健身操(舞)广场体育等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全市医院卫生院数177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6226张,医院卫生技术人员8429人,医生人数(执业医师)2517人,卫生防疫人员340人,医院门诊人次218万人次,医院病床实际占用总床日数80.24万日。医院病床使用率62.36%,新生儿死亡率6.2‰。全市有市级疾控中心1个,县级疾控中心6个,县级血防站2个。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21.64/10万人。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卫生工作。东坡、彭山、洪雅三个区县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100万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广电事业稳步提高。全市有线电视总用户达32.12万户,其中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89万户,入户率达38.8%。年末全市无线广播电台6座,卫星收转站16座,转播卫星电视节目35套。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力度稳步推进。完成了城西铁环路、三苏大道、城东苏湖路、东坡大道南延线改造和景观建设,新建市政道路14条,改造30条。启动了岷江大道建设、通惠河整治一期工程。金府丽景、凯旋帝景、现代城等一批高档次房产开发项目相继开工,中心城市竣工房产面积达112.6万平方米。完成眉山城区煤改气13302户,城市供气、供排水管网改造进展顺利,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全市各县中心城镇和重点小集镇建设顺利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7.5%。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年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65万吨,氨氮排放量631吨。深入开展工业污染源整治,全市5户企业纳入省控治理,其中1户自然停产,4户完成治理通过验收。眉山城区空气质量达标日占全年天数78.6%;城市环境噪音为53.7分贝,符合国家标准,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十、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持续保持低增长。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年末全市共有人口348.09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04.2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33万人,出生率为6.71‰;死亡人口1.87万人,死亡率为5.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4‰。计划生育率为92.2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54元,增加654元,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5904元,增加512元,恩格尔系数43.3%。农民人均纯收入3567元,增收283元,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407元,增加96元,恩格尔系数54%。全市在岗职工人平均工资14177元,增长8.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7032元,增长15.9%。

居民居住环境持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上年的27.4平方米上升到27.8平方米,增加4.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6平方米,增加0.15平方米。实施助残项目惠及残疾人及其家属36万人次,改造残疾人危房856户。

社会就业状况良好。2006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84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再就业培训10870人。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9万人,新增参保1万人,增长7.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5万人,新增参保0.05万人,增长0.5%;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66万人,新增参保2.01万人,增长15%。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达到3.46万人,发放养老金25372万元,增长38.7%,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社会保险费征缴成绩显著,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32854万元,增收3949万元,增长10.7%,征缴失业保险费1434万元,增收234万元,增长19.5%,征缴医疗保险费9896万元,增收1516万元,增长1%。

注:1、公报中有的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眉山统计年鉴—2007》为准。

2、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