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眉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9:13:08 来源:眉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86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深入贯彻“20字”工作方针,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农业实现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工业生产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消费需求稳中有升;金融运行平稳,物价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明显进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一、综合

2002年,全市上下贯彻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一、二、三次产业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实现了建区以来国民经济的首次两位数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49.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0.8%,比上年增幅高出2.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0.2个和2.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4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86亿元,增长17.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6.07亿元,增长16.5%,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80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24亿元,增长10.4%。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1%、59.5%和30.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1个、6.4个和3.3个百分点。其中二产业中工业和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3%和14.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9个和1.5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9:39:32,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二、农业

2002年全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得到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据初步统计,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08亿元,增长6.9%,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41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业结构从2001年的44:3:50:3调整到43:2:52:3。因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市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减少9471公顷,单产实现357.9公斤,增加22公斤,粮食总产量仍达到了156.5万吨,比上年增加5万吨,增长3.3%,油菜籽产量6.51万吨,增长11.3%,花生产量1.25吨,增长2.7%,水果产量22.75万吨,增长14.9%,茶叶产量3736吨,增长3.3%。

优质农产品迈出新步伐。全市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生产取得了新成绩。全年优质水稻面积为4.5万公顷,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38.1%;优质小麦面积7702公顷,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9.7%;优质油菜籽面积1.7万公顷,占油菜籽总播种面积的39.7%;优质玉米面积6266公顷,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16.2%。

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特色农业。全年生猪出栏300万头,增长5.0%,肉类总产量达到35.11万吨,增长7.8%;蚕茧产量2.3万吨,增长27.5%;禽蛋产量4.8万吨,增长3.8%。全年牧业总产值达到35.6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6%。全面实施畜牧大样板工程,推进西部生态奶业基地建设,全市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增长41%,全年牛奶产量2.84万吨,增长59.6%。

全年渔业产值达到2.20亿元,增长8.2%,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水产品养殖面积1.1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34公顷,水产品总产量3.8万吨,增长11.8%。

2002年全市造林面积达到2万公顷,增长42%;其中经济林3013公顷、防护林13517公顷。森林管护面积19.5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6%,比全省高约8个百分点。经济林木迅速发展,主要林产品产量增加。2002年生漆产量100吨,油桐籽127吨,乌桕籽59吨,核桃129吨,油茶籽67吨,棕片259吨,竹笋干2004吨。

全市累计新增有效灌面1.86万亩,发展节水灌面12.2万亩,完成水稻栽插185.5万亩,解决了3.81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加固江河堤防22.9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8平方公里,水利工程年末蓄水5.768亿立方米,渠道防渗35.74公里。全市301座水库确保在设计洪水标准内安全渡汛。地方电力年发电量约7.4亿千瓦时。

2002年全市认真抓好乡村道路建设、农机提灌建设、农机新机具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全市农机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全市乡村道路总里程达到17638公里,90%的村实现了晴雨通车,村社水泥路总长2474公里,水泥路通村率达34%。全年新修乡村道路523.5公里,硬化道路367公里。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0万千瓦,增长1.4%。实现机耕作业面积243.8万亩。实施节水灌溉面积3075亩。完成提灌机械维修改造2979台37625千瓦,新增提灌机械815台7199千瓦,新增有效灌面1.35万亩,提水261000万立方米,实施节水灌溉3075亩。

三、工业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3%,拉动增长4.9个百分点,在全年gdp增长的10.8%中,工业就贡献了4.9个百分点,工业成为推动眉山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2002年,全市上下加大工业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步伐,强化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大力改善全市工业发展环境,使全市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下同)完成工业总产值75.02亿元,同口径增长26.2%,实现增加值23.38亿元,增长22.8%。其中轻工业实现产值33.44亿元,增长22.7%,重工业实现产值41.57亿元,增长28.9%;国有企业增长26.0%,集体企业下降0.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49.2%,股份制企业增长26.2%。在主要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13.5%,芒硝增长25.0%,农用化肥(折纯)增长9.0%,水泥增长78.5%,机制纸增长69.8%,配混合饲料增长8.6%,塑料制品增长24.5%,发电量增长20.5%,中成药和光通信设备分别下降0.7%和2.6%,货车增长31.6%。

2002年,全市工业经济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经济效益持续好转,表现在产品销售收入增加,产成品存货下降,工业利润成倍增长,综合效益指数创历史新高。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23亿元,增长84.6%,工业企业亏损面16.8%,亏损企业亏损额为0.29亿元,实现利税53636万元,同比增长36.2%。资产负债率58.95%,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7.39%,同比提高0.7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6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

2002年,全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使得全市投资持续高位运行,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增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1.15亿元,增长29.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出14.3个百分点。其中基建投资完成25.82亿元,增长70.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23亿元,增长50.0%,房地产开发投资额6.14亿元,增长1.4倍。全年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31亿元,增长1.4倍。

建筑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共77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6.58亿元,单位工程施工个数1194个,单位工程竣工个数1169个,完成竣工产值28.71亿元,增长7.6%,完成房屋施工面积532.11万平方米,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41.08万平方米。全市自有机械设备总台数16756台,下降6.0%,机械总功率254689千瓦,上升1.0%,其中施工机械功率184041千瓦,下降16.0%。全年建筑业实现利润总额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税金总额1.80亿元,同比增长66.2%,亏损企业个数1个。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2002年,交通建设硕果累累,全市运输生产和邮电通讯业持续增长。全年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11.35亿元,增长10.8%。

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客运量平稳上升,货运量有所下滑。省道103线眉山段、省道106线眉洪段、国道213线仁寿段相继建成通车,106线眉仁段基本建成,全市“一横三纵”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二级以上公路占通车总里程19%,分别高出全省、全国9个、6个百分点,继成都、德阳之后,成为全省第三个“半小时”交通市。全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3019万元,增长45.9%。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64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426公里,三级公路446公里。年内改建公路261公里,新增车辆642辆。全社会客运量5148万人,下降0.6%,全社会旅客周转量113452万人公里,增长3.1%,全社会货运量1173万吨,下降0.2%,全社会货运周转量66438万吨公里,增长1.3%。营运性车辆达到10940辆,下降5.2%,其中客车2431辆,增长6.9%,货车8509辆,下降8.2%。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5356万元,国内平常信件260万件,报纸累计份数1812万份,杂志累计份数94万份。电信业务量41689万元,年末电话用户数达到27.46万户,增长22.6%,其中城市电话用户数14.03万户,增长20.5%,农村电话用户数13.43万户,增长24.9%,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9.94万户,增长40.0%。年末互联网拨号用户数4360户。
旅游业蓬勃发展。200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6922万元,增长22.2%;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21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7%。国际游客旅游人数1318人次,其中港澳和台湾同胞275人次,外国人1043人次。全年实现旅游外汇总额32.96万美元。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02年全市消费需求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21亿元,增长10.5%。从销售对象看,市的零售额9.34亿元,同比增长13.0%,县的零售额13.69亿元,同比增长7.5%,县以下的零售额25.18亿元,同比增长11.2%。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29.74亿元,增长11.2%,餐饮业实现销售7.47亿元,制造业实现销售4.08亿元,分别增长13.5%和10.0%。2002年全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全年出口总额13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4%。全年合同外资金额14436万美元,同比增长5.4倍。实际利用外资1570万美元,同比增长39.6%。全市协议引进内资64.81亿元人民币,实际到位内资22.72亿元人民币。

七、财政和金融保险业

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47516万元,同口径比增长13.1%,增幅高出去年同期3.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028万元,增长13.7%,地方财政支出147884万元,增长23.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5218万元,增长24.1%。

2002年,金融形势稳定,呈现出存款增势较强,贷款投向良好的运行态势。全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0.90亿元,比年初增加19.85亿元,增长16.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5.76亿元,比年初增加16.94亿元,增长17.1%。全年各项贷款余额105.55亿元,比年初增加9.53亿元,增长9.7%。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15.54亿元,增长21.0%,金融机构现金支出415.62亿元,增长19.0%,货币净投放767万元。

保险业稳定发展。2002年保险业务承保额134亿元,增长29.3%,实现保费收入2.5亿元,增长49.7%,赔款支出累计达到5032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农村信息化和高新技术发展。全市科技系统在国家、省上立项21项,争取无偿项目及其他经费共计490万元,实施市县级科技项目300余项。组织实施新的农业革命行动计划、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攻关计划以及重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002年末,我市全部217个乡镇建立了独立网站,为109个乡镇企业、97个专业大户免费建立了网站。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创办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23家。

2002年,全市有小学1143所,中学243所。全市小学入学率99.7%,初中入学率为98%,全年普通高中招生21012人,比上年增加5997人,初中毕业入学率达48.3%。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共有在校生10399人,共计招收新生9388人,比上年增加1684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全年报考各类普通高校的学生共计9268人,被录取6907人,占报考人数的71.4%,其中重点大学843人,本科2607人,专科2844人,艺术类考生365人,体育类考生196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文化、体育、卫生和广播电视业

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图书馆6个,文化馆6个。

2002年,全市新成立了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和体育舞蹈协会。全市贯彻实施学较体育锻炼标准,共有574所各类学较参与,参加人数到304757人,达标率达98.3%,其中优秀率达17.9%,共有12所学校被评选为全省“锻炼”先进集体。苏祠中学获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称号(田径),彭山业余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全国举重高水平人才基地。全市300多名运动员在省九运会上获得3金5银14铜共22枚奖牌,总分423.5分的较好成绩。2002年,全市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全市医院卫生院数280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324张,医院卫生技术人员6127人,医生人数(职业医生)3024人,医院门诊人次169万人次,医院病床实际占用总床日数49.63万日。医院病床使用率54%,孕产妇死亡率0.37‰,婴儿死亡率6‰。农村饮水累计受益率99%,农村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狠抓广播电视“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事业再上新高。年末有线电视总用户10.51万户,年内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44万户,新开通35个乡镇、10个村的有线电视信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13%。全市有广播电视台6个,乡广播电视站217个。全市217个乡镇均通了广播和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电视发射台6座,卫星地面站95座。

十、人口和计划生育

全市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呈回落状态。全市人口计划生育率93.5%。全年出生人口2.30万人,出生率为6.6‰,死亡人口1.90万人,死亡率为5.5‰。全年迁入人口为26594人,迁入率为7.82‰;迁出人口为32393人,迁出率为9.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5‰。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2002年全市年末总人口346.39万人。

十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2002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4万人,新增参保3469人;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5万人,新增参保3469人;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63万人,新增参保17956人。全市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达到2.20万人,全年发放养老金11208.6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7.4%。社会保险费征缴成绩显著。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7871万元,征缴率达到98.8%。征缴失业保险费754万元,征缴率达到98.2%,征缴医疗保险费3752.6万元,征缴率达到94.5%。

全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共开办了各类培训班91期,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032人。全年全市有8432人办理了求职登记手续,输出劳务6834人,其中境外63人。

十二、环境保护、物价和人民生活

环保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5789.4万吨,工业废水处理排放标量5139.2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8.77%。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10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87%;工业烟尘排放量1.77万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29.26%;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8.2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6.5%。

全年物价略有下降,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100.90,其中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0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38。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9865元,增长15.3%。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9元,增加135元,增长6.2%,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662元,比上年增长9.0%。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5.76亿元,比年初增长17.1%,人均储蓄存款余额3403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2.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0平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48平方米,全市消费结构继续改善,住房、汽车、旅游等新兴消费领域逐步升温,“吃穿用”的消费增长正在逐渐放慢,恩格尔系数在年内降低。而交通和通信、居住、家庭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和医疗保健等消费增长加快,所占比重逐渐提高。

注:1、公报中有的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03年《眉山统计年鉴》为准。
2、国内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