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广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5:58:40 来源:广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93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紧紧抓住国家宏观调控机遇,奋力抗御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委二届三次全会和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1.1亿元,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70.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108.4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102.4亿元,增长12.8%。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5.0:38.5:36.5,比2005年分别回落2.7个百分点、上升1.3个百分点、上升1.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1.2亿元,增长17.9%,增速比GDP高4.9个百分点,比2005年民营经济增幅提高0.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7%,拉动GDP增长8.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2%,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民营经济创造的税收大幅增加。2006年民营经济税收收入8.35亿元,比2005年增长24.7%,占全市税收收入的56.8%。其中,个体工商户上缴税金2.0亿元。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50.2点,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63.9点。其中,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工业等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景气指数分别达到 187.5点、172.7点、154.8点。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结构不优、质量欠佳、 产业互补性较差;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

二、农 业

2006年,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夏季损失秋季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劳务补的“三补”措施,农业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全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16.8亿元,增长2.5%。

受干旱影响全年粮油呈减产趋势。粮食总产量为164.7万吨,比上年减产21.2万吨,减幅为11.4%。其中水稻总产量81.4万吨,减幅为19.3%;玉米总产量26.0万吨 ,减幅为1.2%;小麦总产量21.2万吨,增长1.3%;油料总产量9.4万吨,减幅为3.5%。

畜禽产量较快增长,品质逐渐改良。全年肉类总产量47.7万吨,增长4.0%;禽蛋产量7.5万吨,增长8.4%;牛奶产量0.2万吨,增长6.7%。全年生猪出栏535.8万头,增长2.9%,其中,出栏优质肉猪达302.8万头,占生猪出栏总量的56.5%;羊出栏46.8万只,增长9.1%;家禽出栏5075.6万只,增长8.6%;兔出栏337.1万只,增长7.4%。全年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11562公顷,下降1.1%;水产品产量6.23万吨,增长5.9%。

2006年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25.6万人(次),同比增长2.3%,其中市内转移34.8万人,市外输出90.8万人(含国外输出)。农民工资性收入成为2006年我市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全市实现劳务收入50.2亿元,同比增长10.8%。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成片造林3747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80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2%,比上年提高个1.4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809处,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土石方2306万立方米。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80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92530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5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91.2万千瓦,增长8.0%;农村用电量3.3亿千瓦小时,增长6.8%。

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年,全市选择了50个村作为重点村,采取“点面互动、农工互动、城乡互动、上下互动”的办法,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富民兴村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在新村已发展家畜15.5万头、家禽156.3万只,成片种植优质水果3.5万亩;优质蔬菜1.6万亩;组建专合组织66个。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按照“沼、厨、灶、厕、圈”五配套的思路,实施户办工程7026户,新改建农房1618户,建沼气池3437口;新修和改造村级公路134.5公里,便民路367公里。文明风尚逐渐形成,通过对农民的广泛宣传和培训,逐渐革除陋习,墙上乱画、垃圾乱倒、物品乱堆等不良现象逐渐改进。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77.3亿元,增长23.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2.8%提高到45.4%。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产值133.0亿元,同比增长34.5%,实现增加值50.1亿元,同比增长26.7%。轻工业增加值14.4亿元,同比增长47.1%,重工业增加值35.7亿元,同比增长18.2%,轻重工业比为28.7:71.3,轻工业增速比重工业快28.9个百分点。各种经济类型中,股份制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贡献突出,实现增加值41.0亿元,比上年净增9.2亿元,增长28.9%,拉动限额以上工业增长24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7.8亿元,同比增长31.3%,利润总额6.4亿元,同比增长47.1%,利税总额14.3亿元,同比增长25.9%,亏损企业亏损面下降1.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0.5%,资本保值增值率110.4%,资产负债率68.0%,流动资产周转率3.6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4%,全员劳动生产率106475元/人。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1.1亿元,增长12.6%。全市具有资质等级四级以上的企业90个(不含劳务分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6.7亿元,增长14.0%。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9.1万平方米,下降10.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04.2万平方米,下降1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6.2亿元,同比增长34.0%,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5.2亿元,同比增长61.8%,其他投资完成19.8亿元,同比下降39.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4亿元,同比增长9.6%。

民间投资,逐渐成为投资主体。2006年,广安市民间投资规模达91.0亿元,占全市投资66.6%,比重较同期上升6.3个百分点;投资增幅为25.1%,比2005年增幅提高20.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速快11.7个百分点。

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呈现下降趋势。增速为9.6%,同比下降17.4个百分点,销售面积156.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4%,销售额14.7亿元,同比下降15.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2006年,在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引导下,全市餐饮、商贸、住房等行业持续兴旺,信息、中介、家政、物流配送、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年内成功引进重庆百货集团、国美电器入驻广安,建成乡村便民店54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3.2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70.9亿元,增长12.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2亿元,增长18.9%。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及个体户零售额64.6亿元,同比增长12.5%;住宿和餐饮业及其他行业分别实现零售额16.2亿元和16.0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8.9%和23.8%。

对外经济持续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先后与北京市海淀区、广东省佛山市、江苏省南通市缔结为友好城市,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一批经贸、教育项目开始启动。招商引资实效增强,年内履约项目867个(其中续建项目403个),引进到位资金51.2亿元,其中引进工业生产性项目194个,到位资金22.4亿元,占总额的43.8%。外经外贸实现突破,实际利用外资207万美元,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出口创汇2410万美元,增长19.5%;外派劳务1400人次,增长29.7%。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6年交通运输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115公里,一级公路为68公里,二级公路达到327公里。全社会客运量5049万人,增长6.6%;公路客运周转量153948万人公里,增长8.8%。公路货运量1844万吨,增长8.0%;公路货运周转量100947万吨公里,增长7.7%。

境内南合、邻垫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襄渝铁路二线桥梁、涵洞等控制性工程全面铺开,国道212线、省道203线改造工程顺利竣工,岳合、华邻县际公路续建工程基本完成,改建通乡公路80公里,新修通村公路384公里。

通信行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1亿元,增长32.4%。年末电信电话用户达到4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7.1万户,增长0.4%。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2.7%。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0%,移动电话普及率12.5%。

2006年通过大力打造旅游特色品牌,旅游经济不断壮大。广安被纳入全省规划的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重点城市,邓小平故里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广安—重庆—遵义—贵阳形成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游”成为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品牌。旅游产业形成链条,现有星级宾馆15家,旅行社13家,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接待游客58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9亿元,人均消费增长16.6%。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稳定增收。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增长2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5.9亿元,增长30.4%。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4.6亿元,比年初增加42.7亿元,增长16.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9.6亿元,比年初增加32.2亿元,增长14.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7.7亿元,比年初增加19.2亿元,增长16.3%;中长期贷款58.0亿元,较年初增加0.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92.9亿元,现金支出594.1亿元,收支品迭后货币投放1.2亿元。

保险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8家,按业务性质分,产险公司5家,寿险公司3家。全年保费总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34.2%,增速居全省第5位。其中,财产险收入1.5亿元;人身险收入4.9亿元。全年处理各项赔款金额1.3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1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0.2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发展,改造中小学危房102所,改扩建面积7.4万平方米。2006学年初,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2521所(含村小),在校学生82.6万人,教职工3.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2万人。

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小学 456所,招生6.7万人,在校小学生43.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普通中学286所,招生40.6万人,在校学生29.5万人。

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人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 1931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员25.0万人次。全年参加自学考试4500人,高考本科上线9675人,增长16%,专科以上万人上线率位居全省第一。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金额5600万元。完成市级科技成果登记41项, 2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省行业科技成果奖8项。全年共申请专利74件,专利授权31件。其中,新增专利实施项目6项,新增产值5300万元。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市场规范有序,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项,武胜县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5个,藏书324千册。年内市档案馆开工建设,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工作全面启动。邓小平图书馆荣获“全国第二届全民阅读活动”十优图书馆称号。

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全面发展,成功举办了广安市首届运动会,全年举办县以上运动会67次。全市共有业余体校运动员936人,专职教练员14人,运动场地3981个。继续实施健身基础设施建设“211”和“1+1”工程,全市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23条,当年新建7条。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农村人口196.1万人。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建设项目6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 142个。年末,全市卫生机构3253个,床位5113张;卫生技术人员0.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2236人,执业助理医师776人,注册护士1333人。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新建大中型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工业污染得到治理,投资2600万元,按期完成了20户省、市挂牌督办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任务。城市环境得到综合整治,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74%、82%;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90%以上。水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嘉陵江、渠江流域广安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依法划定了10个城市和119个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生态建设得到加强。2006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已达12个,保护区面积329.9平方公里。

监察监测能力增强。2006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83人。其中环境监察机构6个,环境监察人员46人;环境监测机构5个,人员84人。市环境监察支队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市环境监测站达国家二级标准。在城区建立了2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在嘉陵江、渠江断面建立了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十一、人 口

按公安户籍统计,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57.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3.0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9‰,死亡率为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年末常住人口376.2万人。全市城镇化率21.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652元,比上年增加1129元,增长7.7%。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1元,增长14.9%,其中,工薪收入5630元,增长15.9%。人均消费性支出5982元,增长8.2%,其中,用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衣着支出增长16.4%;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增长17.4%;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4.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4.9%。

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48元,增收233元,增长8.0%。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347元,增长14.0%;家庭经营收入1613元,增长3.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4元,下降8.9%。其中,衣着支出增长3.7%,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4.0%。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末,全市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企业等单位年末在岗职工1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2人。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员17.0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人,增长13.2%。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5612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4.2%。社会保险参保50.8万人(次),征收基金6.2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 7.5万农村贫困病人获得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参合农民142.5万人,参合率72.7%。全市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74649人,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6664万元。8.6万农村特困人员享受低保,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76个,社区服务中心12个。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4180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