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广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5:57:01 来源:广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18次

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是建市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经受住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考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坚持推进“三个转变”,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初步核算,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经济增长率居全省第1位。高出全省水平1.9个百分点。创10年来的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62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64.81亿元,增长23.0%,第三产业增加值60.92亿元,增长10.7%。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3%;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7%;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7.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9.7:34.3:36.0调整为28.7:36.8:34.5,第二产业上升2.5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逐渐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在增加地方财力、解决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52亿元,同比增长19.9%。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2.8%,较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体制性障碍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城乡居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

二、农业

种植业喜获丰收,畜牧业全面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63亿元,比上年增长7.2%。农业增加值50.62亿元,增长6.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农业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种植业比重下降,林业、渔业比重明显提高。

200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实际     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万吨) 175.96      1.09

#谷物           144.20      0.96

油料(万吨)           8.54     19.86

#花生             2.65     19.02

油菜籽               5.88     20.28

麻类(吨)              741     29.55

水果(万吨)          21.73     17.00

蚕 茧(吨)            4321      2.88

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展顺利。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林业综合效益明显,植树造林和资源保护、病虫害防治进一步得到巩固。全年成片造林2.61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983公顷。林业实现产值 1.89亿元,增长0.75%。零星(四旁)植树19602万株,本年新封山育林面积833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9200公顷,成林抚育面积2667公顷。

畜牧业强劲增长。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推广,畜牧业生产进一步壮大,主要产品产量继续增加。全年牧业产值35.89亿元,增长12.3%。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已提高到47.7%。

主要畜牧产品和牲畜存栏情况如下:

实 际      比上年增长%

猪牛羊肉总产量(万吨)    38.23         10.92

出栏肉猪头数(万头)     439.61          8.17

牛奶产量(吨)             1966         57.15

禽蛋产量(万吨)           5.46          17.1

年末大牲畜存栏数(万头)  16.25          9.93

年末生猪存栏数(万头)   363.92          8.66

年末羊存栏数(万只)      21.56         34.05

渔业生产保持增长势头。水产品品种增多,产量增长,渔业产值3.02亿元,增长30.0%。全年水产品产量4.46万吨,比上年增长21.6%。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8万公顷,其中2003年治理水土流失1.04万公顷。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9.27万公顷,增长0.6%。全年投入农机化资金9474.3万元,比上年增加2458.3万元,增长25.9%。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持续增长,全市拥有排灌动力20397台/124722千瓦。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1.87万千瓦,增长6.0%。农机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机耕作业面积比上年增长1.65%。化肥施用量(折纯)9.44万吨,减少5.46%,农村用电量2.61亿千瓦小时,增长10.9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产销两旺,速效双增。2003年是工业大发展并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工业增长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增强。在第二产业中,全部工业增加值44.00亿元,增长18.8%,比上年加快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19.1%提高到34.5%,带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销售收入分别达到48.69亿元、48.54亿元和45.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99亿元,增长36.4%。产销率达99.69%,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2003年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实 际         比上年增长%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纱(吨)                 1802           -15.79

丝(吨)                  179             6.55

配混合饲料(吨)        80646           141.16

原煤(万吨)            495.7            16.77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50.39            29.27

生铁(万吨)               1.33           -40.84

化肥(万吨)             6.13           117.38

水泥(万吨)           290.48            10.16

企业减亏增盈成效显著,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亏损额0.39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2.09亿元,增长58.0%。利税总额实现5.70亿元,增长30.2%。总资产负债率下降8.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提高68.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0.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6982元,总资产贡献率为 8.35%。

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81亿元,同比增长33.6%。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总产值49.87亿元,其中竣工产值34.78亿元。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91个,其中亏损企业3个;单位工程施工个数1688个,比上年增加170个。实现利润总额2.41亿元,增长78.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63.74万平方米,增加33.2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市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和激发各种积极因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热潮,投资规模和投资额度比上年均有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基础行业投资特别是交通建设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市投资增长的亮点之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35亿元,比上年增长45.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4.14亿元,增长39.9%,占全市总投资的比重达54.9%;更新改造投资4.10亿元,同比增长92.4%;房地产开发投资9.41亿元,增长55.5%。武胜桐子壕航电工程已建成投产,南充至广安高速公路等在建大中型项目进展顺利。

五、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全市公路里程已达2419公里,86.9%的村实现通公路。广邻高速公路、广遂公路和广邻高速公路邻水、华蓥、协兴连接线相继建成通车;达渝高速公路邻水段、广南高速公路、广前一级路、邓小平故居保护区东半环公路即将建成;邻垫、南合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顺利,即将开工。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的路网逐步形成,实现了市到县半小时通达。全年完成营运性货物周转量:公路84634万吨公里,增长6.4%;水路19346万吨公里,增长1.4%。完成营运性旅客周转量:公路133753万人公里,下降1.6%;水运1373万人公里,下降2.5%。年末营运汽车10450辆,其中客车2352辆,货车8098辆。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推进。光缆长度达到3199皮长公里;新增长途业务电路4351路;本地电话程控交换机容量达到35.06万门。互联网注册户数25267户,增长32.1%。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15亿元,增长12.7%。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到30.11万户。其中,市话用户16.98万户,农话用户13.31万户。移动通讯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30.93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13.6%。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6.71%。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2170个。邮政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现有邮政局所142处,农村投递线路达到635条,全市电子化储蓄联网网点66处,储蓄市场占有率14.81%。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了稳中趋旺的局面。受“非典”影响,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增幅曾一度回落,但随着“非典”不利因素的消除,消费市场逐步恢复正常。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1亿元,增长14.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消费品零售7.23亿元,增长1.3%,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增大,全年实现零售总额64.38亿元,增长16.1%,占零售额的89.9%。按城乡市场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8.05亿元,同比增长15.5%,农村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43.56亿元,增长13.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0.1亿元,增长24.9%。餐饮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零售额为8.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财政预算执行完成情况较好。2003年各级财税部门强化征管,实现财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731万元,同比增长23.4%。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94904亿元,同比增长13.4%。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3.1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70亿元,增长12.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4.08亿元,增加2.26亿元,增长16.1%。各项贷款余额112.80亿元,增加10.33亿元,增长9.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0.58亿元,增加5.8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7.06亿元,增加2.91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保费收入大幅提高。全年保费总收入22170.5万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财产险收入5811.5万元,增长28.0%;寿险收入16359万元,增长30.9%。全年各项赔付金额4410.4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043.4万元,寿险赔付金额1367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继续增强。“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五区市县全部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先进县,广安农业科技中心基本建成。全年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365万元,财政用于科学支出259万元,其中自然科学支出104万元,科技兴农专项经费投入48万元。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6项,科技兴农计划项目56项,全市实施各类专利技术21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学年初,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579所,在校学生84.23万人,教职工3.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99万人。基础教育稳步前进,全市小学1848所,招生7.75万人,在校小学生46.2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巩固率98.92%;小学毕业率 99.75%。普通中学194所,在校学生29.0万人。初中巩固率96.19%;高中升学率达49.66%。成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3615人;成人初等在校学生2937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员43.53万人次。全年参加自学考试 8526人,获得本(专)科文凭1356人。

九、文化、卫生

卫生事业整体推进。2003年全市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2003年末,全市卫生机构(不含诊所)323个,实有床位5230张;卫生技术人员6310人,其中,执业医师2153人,执业助理医师716人,注册护士1340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341人;妇幼保健机构6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118人,注册护士52人;乡镇卫生院256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 1596人,注册护士409 人。村级卫生室机构2763个,个体诊所达1070个。年末省级卫生村2个。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建成了一批公共文体设施,五区市县全部建成省级以上文化先进县。全市艺术表演团体4个,群众艺术馆5个,文化馆5个,演出336场次,观众达21.1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机构数5个,藏书量26.19万册,文化站168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个。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年内举办县级以上体育比赛126次。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村村通”工程继续巩固,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2003年末,无线广播电台2座,节目2套,本年自制广播节目8123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9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无线电视台2座,节目3套,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系统353座,本年自制电视节目3755小时,电视人口覆盖率96%。全市有线电视用户44.28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5.54%。

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49个。广安五区市县县城均为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39平方公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三废”处理能力提高。2003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8.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8.1%;“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530.6万元。

旅游业渐成亮点。随着邓小平故里品牌的逐渐打响,2003年我市旅游在接待及经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邓小平纪念馆、华蓥山天然大盆景等景区景点对外开放,广安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旅游总收入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2%,占全市GDP的5.79%。旅游接待总数为248.02万人次,其中国内旅客248万人次,同比增长58.97%,海外游客175人次,创汇8.77万美元,旅游商品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25.95%。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出生率继续回落。全年出生人口3.76万人,死亡人口2.4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全市年末总人口448.5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108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0元,增长6.6%;城镇居民用于交通与通讯、医疗保健、居住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76元,比上年增收143元,增长6.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收63.45元,增长6.83%;家庭经营增收106.98元,增长10.2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44元,增长6.6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52%。2003年末全市人均储蓄3710元,比上年增加472元,增长12.7%。

“两个确保”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13万人。城镇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8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职工为6.6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为10.5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0.64万人。2003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 196个,床位达3839张。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417个。全市城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济对象13.7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8.69万人。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广安统计年鉴—2004》为准。

2、公报人口数为公安户籍人口。

3、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