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宜宾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5:32:56 来源:宜宾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71次

宜宾市统计局

2006年3月9日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深化“三个转变”,打造“活力宜宾、魅力宜宾”,全市国民经济在高位运行的平台上继续保持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注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805元,比上年增加1349元。经济总量在全省各市州中继续保持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1.89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0.48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3.67亿元,增长9.6%。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11.95%下降到11.61%,第二产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63.97%上升到65.72%,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24.09%下降到22.68%。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37%、49.31%和28.32%。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98个百分点。

根据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对历史数据初步调整的结果,“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4%,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年均增长5.6%,二产业年均增长16.7%,三产业年均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7.78:42.34:29.88调整到2005年的22.37:49.31:28.32,一、三产业分别下降5.41和1.56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6.97个百分点。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7.1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7.82%,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7.2%,房屋租赁价格指数为101.1%,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为105.0%。

200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8.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比“九五”末提高6.9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9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总产值完成130.59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84%。“十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55%。

“十五”期间,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畜牧业取代了农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一半。与“九五”期末相比,2005年畜牧业比重达到52.73%,上升10.72个百分点;农业比重为41.24%,下降10.43个百分点;林业比重为2.90%,下降0.76个百分点;渔业比重为3.13%,上升0.47个百分点。

农业。2005年实现农业产值52.94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38%。2005年,谷物及其他作物产值比上年增长0.84%,蔬菜及园艺作物产值增长5.65%,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产值增长14.92%,中药材产值增长10.9%。

林业。2005年实现林业产值3.72亿元,比上年增长6.6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21%。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全国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工程继续在我市实施。2005年共造林8986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5781公顷,荒山造林面积2872公顷,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面积333公顷。2005年末,全市有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3500公顷,自然保护区内各种乔、灌、草植物和动物得到进一步保护。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发挥。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

畜牧业。2005年实现畜牧业产值6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29%。

渔业。2005年实现渔业产值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01%。2005年水产品产量5.79万吨,比上年增长23.45%。

200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780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2.6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7.1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0.98万吨,比上年增长2.61%;农村用电量6.1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31%。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5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4%。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注2(不含省电力系统分摊数,下同)实现增加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13亿元,比上年增长7.78%;实现利税64.05亿元,增长14.5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5.18点,提高8.15点。七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5.78%,增加0.4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4.97%,上升14.9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5.25%,降低2.27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为1.98次/年,增加0.1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2.05%,下降1.5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98846.7元/人,提高16365.02元/人;工业产品销售率99.1%,提高0.7个百分点。

2005年末,具有新资质等级独立核算的建筑企业205个。全年完成建筑业现价总产值28.38亿元(不含分包企业产值),比上年现价产值增长28.1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64万平方米,增长0.2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3.92万平方米,下降3.14%,竣工率50.21%,下降1.2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39%。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完成59.57亿元,增长67.0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31%;非国有单位投资完成88.22亿元,增长7.31%,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59.69%。城镇投资注3完成124.67亿元,增长21.29%;农村投资完成23.12亿元,增长53.33%。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2.45亿元,增长52.20%;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3.06亿元,下降16.1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6.33亿元,增长38.46%。

“十五”期间,全社会累计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9.13亿元,年均增长22.9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3.61亿元,年均增长21.40%;更新改造投资150.68亿元,年均增长15.62%;房地产开发投资73.64亿元,年均增长60.4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5年,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增长79.04%,第二产业增长3.14%,第三产业增长38.42%。一、三产业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二产业投资增长速度减缓。三次产业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分别由2004年的1.98%、50.82%和47.2%变为2005年的2.92%、43.21%和53.87%,一、三产业分别上升0.94和6.67个百分点,二产业下降7.61个百分点。从城镇投资各大行业来看,增长较快的行业有:林业增长256.3%,食品制造业增长71.9%,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36.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125.2%,零售业增长198%,市政公共设施增长205.1%,卫生增长166.2%。

2005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项目中,施工项目471个,建成投产项目212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5.01%,新增固定资产41.9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4.61%。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2005年末,全市村道以上公路里程已达4514公里,其中四级及以上公路2522公里。全年完成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3210万吨,比上年增长26.6%,货运周转量168359万吨公里,增长25.1%;完成客运量10527万人,增长4.3%,客运周转量333058万人公里,增长7.4%。

2005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4.65亿元,比上年增长32.7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3亿元,增长17.71%;电信业务总量23.52亿元,增长33.56%。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99.64万门,当年新增40.94万门。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52.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6.4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70.0万户,增加1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2.9万户,增加15.4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29.50部/百人,增加5部/百人。

“十五”末,全市邮电业务总量是“九五”末的3.79倍,年均增长30.55%;电话用户数是“九五”末的5.84倍,年均增长42.31%;电话普及率比“九五”末增加24.1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于2003年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

六、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分经济类型:国有经济零售额5.93亿元,增长5.8%;集体经济零售额3.33亿元,下降29.1%;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89.47亿元,增长20.7%,股份制及其他内资30.64亿元,增长10.2%。分行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7.06亿元,增长16.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2.89亿元,增长10.5%。

2005年,全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现了宜宾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零的突破,引进了沃尔玛和美国圣达特“速8”酒店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全市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61.86亿元(其中本年新签约到位20.17亿元),比上年增长56.64%,其中:到位省外资金40.81亿元(其中本年新签约到位12.62亿元),增长66.79%。引进省外资金来源于全国24个省(市、区),主要集中在北京、湖北、云南、重庆、山东、广东等6个省(市)。引进资金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能源、房地产、轻工、交通等领域。

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65%,其中,出口总额2.7亿美元,增长23.4%。实际利用外资10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94%。“十五”期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于2002年超过进口总额,二者差距逐年增大。

2005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47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85%;旅游收入25.35亿元,增长23.36%;旅游创汇190.6万美元,增长88.71%,其中,旅游商品创汇54.13万美元,占旅游创汇的28.40%。2005年末,全市有星级饭店26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2296间。

七、财政税收和金融保险

200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为44.15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0.8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92亿元,同口径增长21.9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2.49%。“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收支规模持续扩大,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从收支规模看,2001年以来,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相继跃上25亿元、35亿元和近45亿元的新台阶,"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32%;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相继越过30亿元、40亿元和50亿元大关,"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8.02%。

2005年,各项税收收入44.51亿元(含车购税,上年同期无),比上年增加9.04亿元,增长25.49%。

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6.82亿元,比年初增长18.13%,其中,企业存款99.09亿元,增长18.37%。各项贷款余额178.67亿元,比年初同口径增长6.2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合计76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6%;现金支出合计776.63亿元,增长13.54%;货币净投放6.72亿元,下降20.34%。

2005年,全市保费收入6.03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6亿元,增长20.37%;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42亿元,下降7.31%。保险赔付总额2.08亿元,增长15.5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5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3089所(不含成人中小学、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生93.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生2.95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3.15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6.24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22.21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49.16万人。在园幼儿数9.6万人。“十五”期间,全市以县为单位全面完成了“两基”任务,10个县(区)都已通过3年巩固提高复查,并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两全”工作;组建了“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和“宜宾市商业职业中专学校”,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学前儿童三年入园率达到55%,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由“十五”初的41.6%上升到66.4%,提高24.8个百分点。民办中职教育开始起步,“十五”初还是零,到2005年已有8所民办中职学校,在校生2952人。“十五”期间共补充高、初中教师2657人。

2005年,宜宾市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作为全省唯一市州被国家科技部表彰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市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评选出2004-2005年度宜宾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7项。全市共有14个项目列入国家和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共安排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83项,安排应用技术与开发经费500万元。

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建立了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6个、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全市共有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9.27亿元,利税1.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0.6%。1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和市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农业科技重点项目36项,建立省级、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植物新品种保护有突破性进展,在申请国家保护的23件植物新品种中,已有7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授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5年,全市申请专利456件,比上年增长69%,国家授权专利207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全省位居第三,全市申请专利累计已达2680件。全年21家企事业实施转化专利成果928项,当年新增销售收入51.5亿元,新增利税9.2亿元,节约资金2415万元,创汇1.2亿美元。

九、文化、广电、卫生和体育事业

2005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公共图书馆10个(图书总藏量741千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0个,文物保护单位123个,博物馆5个。

2005年末,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94.82%,比上年下降0.21个百分点;电视综合覆盖率95.29%,提高1.75个百分点;有线广播电视用户38.23万户,比上年增长11.07%,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926户,增长1.9%。市级广播电台节目2套,电视节目2套,广播电视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机2部。

2005年末,全市共拥有卫生机构4415个(含村卫生所、个体门诊),其中,医院、卫生院310个,妇幼保健院11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10252张。卫生机构人员19898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8341人。在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4000人,注册护士2316人。乡村医生5779人。

2005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684个(其中体育场6个,体育馆8座);全市体育系统有体育专职教练42人,业余体校9所;年内向省优秀运动队和专业集训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04人,培养等级运动员42人(全为二级);全年参加省级以上单项比赛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比赛共获奖牌98枚,其中金牌25枚,银牌28枚,铜牌45枚;积极施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年举办县城以上运动会和比赛433次(含全民健身活动),全市有全民健身路径23条,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约155万人。

十、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2005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7%,职工年平均工资14191元,增长9.56%。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26元,比上年增加501元,增长7.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085元,增加563元,增长10.2%,其中,用于娱乐文教的支出增长5.79%,用于食品的支出增长7.52%。总消费中食品消费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41.40%,比上年下降1.03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占11.03%,比上年上升0.9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消费占6.02%,上升0.37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消费占8.70%,下降0.51个百分点;居住消费占8.87%,上升0.06个百分点;娱乐文教占14.67%,下降0.61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3068.42元,比上年增加272.61元,增长9.75%。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124.51元,增长16.02%;家庭经营收入增加117.72元,增长6.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8.21元,增加5.36元,增长0.2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5.22%,比上年降低1.98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九五”末的2.58下降为2.49。

2005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09.36亿元,比年初增长18.83%,其中,活期存款67.11亿元,增长21.45%,定期存款142.26亿元,增长17.63%。

2005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全市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统计,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8987万吨,COD3.5万吨/年,与上年相比削减15%;工业二氧化硫13.16万吨/年,与上年相比削减14%;工业固体废弃物26万吨,与上年相比削减13%。

十一、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

2005年末,公安户籍统计全市总人口为519.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44万人,农业人口428.75万人;男性人口272.49万人,女性人口246.70万人。当年出生人口5.2万人,人口出生率10.03‰;当年死亡人口3.3万人,人口死亡率6.36‰;人口自然增长率3.66‰。

全市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28.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7万人,增长3.53%。其中,国有单位比上年末减少0.1万人,集体单位减少0.06万人,其他经济单位增加1.13万人。乡村从业人员257.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5万人。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69%。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98万人。

全市年末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9.67万人,全年城市“低保”资金实际支出6813.5万元。全年共筹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931万元,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542万元,代缴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264万元。全年为12.89万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含补贴)11.77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33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达1696个。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6150万元。

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23.8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7.09亿元,征缴率9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62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28亿元,征缴率9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32.1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15.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职工11.8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9.45万人。

截止2005年底,全市已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单位有2114个,职工14.12万人,缴存住房公积金2.88亿元。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行业产值、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3、城镇投资是指建设地点在城市和县城关镇镇区范围内以及建设地点虽然在农村但项目(单位)隶属于县及县以上的项目投资;

4、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宜宾统计年鉴—2006》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