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南充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5:18:15 来源:南充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435次

南充市统计局

2007年3月8日

2006年,全市以庆祝朱德诞辰120周年、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南充和推进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突出“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经济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重点,经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进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但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单一,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突出,工业基础仍显薄弱,节能降耗面临较大压力。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成绩可喜。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3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长速度比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71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154.37亿元,增长26.3%;第三产业增加值131.38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32.0:33.7:34.3调整为27.9:38.9:33.2,第二产业比重跃居首位,比重比去年增加5.2个百分点。实现了二产超一产、超三产的历史性跨越。近六年,南充市GDP年均增长12.3%。分年度GDP及增长情况见图一。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01.87亿元,增长19.2%,高于GDP增速5.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44.42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95.98亿元,增长29.9%;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61.47亿元,增长13.5%。民营经济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9.0%;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0.9%,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首次过半。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1%。其他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情况见表1。

表1: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情况

单位:%

指标城镇农村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2.52.3

食品3.03.5

烟酒及用品0.10.3

衣着1.62.8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4.31.6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01.2

交通和通信0.62.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11.4

居住5.92.0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信心乐观。2006年第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141.15点,比上年同期提升6.64点。企业景气指数139.31点,比上年同期提升8.51点;其中企业生产景气指数133.06点,企业利润景气指数129.45点,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126.74点,分别比上年同期提升了1.98点、12.44点和4.00点。

二、农    业

农业稳步发展,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1.8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2.62万公顷,增长14.8%;油料播种面积13.33万公顷,降低2.6%。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9.65万公顷。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农业产值71.13亿元,同比下降5.8%;牧业产值100.52亿元,同比增长5.9%。

受旱灾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283.61万吨,比上年下降9.1%。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2。

表2: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产量比上年增长%

粮食283.61 -9.1

#小春88.695.2

大春194.92 -14.4

#谷物216.03-11.4

小麦70.59 5.4

油料26.01 -21.2

#油菜籽18.10 -4.5

蔬菜304.68 9.4

水果40.48 -22.9

畜牧业规模养殖快速壮大。全年出栏肉猪724.06万头,增长5.0%,肉牛19.19万头,增长10.2%,肉羊271.49万只,增长12.0%。全年肉类总产量80.68万吨,增长7.1%。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63.69万吨,同比增长6.2%。

林业持续发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扎实推进,嘉陵江流域生态绿化造林工程成绩显著。全年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1.7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7.20万亩,天保工程造林0.90万亩。嘉陵江生态绿化3.60万亩。森林覆盖面积644.28万亩,森林覆盖率34.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6千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7千公顷,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16.32万人。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1.43亿元。全年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10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57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4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企业效益持续好转。全部工业增加值123.49亿元,增长29.3%,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 50.5%提高到55.9%。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工业总产值350.29亿元,增长41.4%;工业增加值101.72亿元,增长33.9%,产品产销率10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类见表3。

表3: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指    标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101.7233.9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28.8836.3

其中:国有企业7.4826.2

集体企业1.2829.0

股份制企业79.9733.9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4015.9

其中:轻工业45.6627.7

重工业56.0639.5

在统计的99种产品中,有74种产品生产量增长,增长面为74.8%,有22种产品产量增长幅度在50%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4。

表4:200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品种单位产量同比增长(±%)

原盐吨43646-46.8

发电量万千瓦时19918727.7

配混合饲料吨10055839.1

乳制品吨3893838.9

饮料酒千升7876112.3

布万米421115.6

丝吨583845.2

丝织品万米632833.1

服装万件350-1.9

原油加工量吨112118842.8

液化石油气吨714743.1

合成氨吨18115520.7

合成洗涤剂吨6530014.3

汽车辆67524.2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利税及利润总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342.14亿元,增长37.0%;利润总额6.16亿元,增长26.3%;利税17.70亿元,增长41.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5.04点,同比提高26.2点。

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0.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年末,全市资质等级三级以上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及劳务分包建筑企业 197个,期末从业人员11.28万人。亏损企业4个,比上年减少4个。建筑业总产值(不含劳务分包企业)81.09亿元;竣工产值58.93亿元;利税总额3.00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38.54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698.4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36.07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在国家对房地产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城镇投资128.81亿元,增长26.6%,农村投资38.39亿元,增长27.7%。

从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83亿元,增长18.8%;第二产业投资41.11亿元,增长33.1%;第三产业投资114.25亿元,增长25.6%。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83.07亿元,增长26.8%;更新改造投资20.11亿元,增长62.9%。

房地产开发投资19.79亿元,同比下降3.6%,商品房竣工面积193.6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3%;商品房销售面积228.85万平方米,增长15.4%。

五、国内贸易

内需继续增强,市场交易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45亿元,增长15.6%。从城乡市场看,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90.05亿元,增长15.2%;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74.41亿元,增长16.0%。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经济的零售额12.82亿元,增长9.6%;集体经济的零售额9.94亿元,增长11.9%。公有经济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8%。私营个体经济及股份制经济零售额快速增长,总量分别为111.48亿元和30.06亿元,分别增长15.4%和20.2%。

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2.64亿元,增长16.0%。其中,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零售额15.91亿元,增长25.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6.67亿元,增长16.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和营销方式,服装、纺织品、丝绸等传统产品出口份额大幅提高。有直接出口实绩的企业30个,外贸出口总值2.17亿美元,增长24.4%。其中直接出口0.82亿美元,增长32.4%;间接出口1.35亿美元,增长19.9%。外派劳务2043人次,比上年增加384人次,实现收入1441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8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1%和15.0%。

利用外资成绩明显。全年引进境外和利用外资9149万美元,同比增长37.5%,其中直接利用外资2599万美元,同比增长18.7%,实际到位外资830万美元,同比增长10.5%。间接利用外资6551万美元,同比增长46.7%。

七、交通运输和旅游

交通基础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23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0.4公里,一级公路155公里,二级公路471公里。全年累计完成地方公路建设投资6.49亿元,同比增长11.7%。农村公路建设速度加快,全年共完成县通乡公路202公里,乡通村公路523公里。

交通运输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共有营运载货汽车9969辆,增长0.7%;营运载客汽车4701辆,减少4.4%。公路及水运运输情况见表5。

表5:2006年公路及水运情况

指标公路水运合计比上年增长%

客运量(万人)16082585166675.9

货运量(万吨)227132425952.9

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36674648773716231.2

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19489618782213678-6.3

全年民航行货吞吐量482吨,增长3.9%,旅客吞吐量5.85万人,增长31.2%。

旅游业发展快速推进。2006年我市加快培育旅游产业,全力打造高等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大力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586.36万人,增长24.1%,实现旅游总收入28.14亿元,增长46.3%。

八、金融、保险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00.85亿元,比年初增长16.3%。其中,企业存款56.59亿元,比年初增长18.9%。各项贷款235.86亿元,比年初增长11.0%。其中,短期贷款138.31亿元,比年初增长5.4%,短期工业贷款15.36亿元,比年初下降9.1%;中长期贷款93.86亿元,比年初增长16.1%。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116.58亿元,现金支出1117.58亿元。

保险事业良性发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13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5家,人寿保险公司8家。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全面加强,中、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教学质量快速提高。

基础教育资源继续整合。年末,全市小学校点减少到3053个,减少607个;在校生62.48万人,招生9.75万人,毕业生10.9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6%、9.9%和4.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96%。专任教师2.48万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7.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中学校点542个,比上年减少14个,在校生47.1万人,招生16.5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3.0%。专任教师2.43万人,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2.54%,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74.49%,分别比上年提高1.8个和5.1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校点58个,在校生7.05万人,招生3.73万人。中职专任教师0.22万人,教师学历达标率61.41%。

招生考试工作有序进行。全市参加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人数45213人,比上年增长5.0%;实际参考人数44917人,上线人数36346人;录取人数21995人,同比下降18%,占参考人数的48.9%。各类成人高校在我市录取新生5718人。全年高教自学考试报考人数6820人,毕业人数485人。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5416人,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1462人,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37574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全年取得自然科学研究成果146项,比上年增加10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0项。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年末实有民营科技企业168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7户和增长6.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拥有国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户,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利税1.78亿元。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27份,合同金额4813万元。全年培育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38项。专利技术多元化,全年申请专利268件,比上年增加43件;实施专利60项;实施专利技术实现产值3.76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3个,博物馆1个。全年创新剧(节)目52个,共获国、省艺术比赛大奖11项,专业艺术院团演出1099场,全市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05次。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档案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电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有限电视用户106万户,可收数字电视71套,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97.6%。出版物经营单位182个,全年公开出版报纸6种,公开出版杂志4种,内部资料性图书142个,内部报刊性资料16种;全年印刷《南充日报》2195万份,《南充晚报》1924万份。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10个;存放案卷74.02万卷,比上年增长7.4%;利用建国前档案2298卷;利用建国后档案3.11万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数1735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2746张,卫生技术人员14253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86个、176张和558人。全市执业医师5245人,执业助理医师1619人,注册护士3231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乡镇卫生院502个,卫生技术人员4948人,执业医师1522人,执业助理医师1089人,注册护士608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年全市举办各类正规运动会316场,比上年增加30场,参加运动会人数5.39万人,同比增长14.9%。我市运动员参加国内外比赛39场,获取国家级比赛个人奖牌38枚,省级比赛团体奖牌20枚,省级比赛个人奖牌97枚。世界级比赛获奖人数13人次。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嘉陵江流域治污防污工作有序开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机构31个,从业人员315人;烟尘控制区3个,面积52.74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3个,面积43.3平方公里;全市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3个、省级生态示范试点区3个。

十二、人口和城市建设

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733.96万人,比上年增加5.02万人。其中男性384.62万人,女性349.34万人,男女性别比110.1:100,比上年降低了0.8个百分点。农业人口587.60万人,非农业人口146.3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48万人,死亡人口2.6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年末常住人口615.90万人。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镇规模不断扩展。全市建成区面积121.09平方公里,其中市辖三区57.44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扩展5.48平方公里和3.70平方公里。城市居住人口139.31万人,增加0.4万人;市辖三区68.71万人,增加0.2万人。城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445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7.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4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96平方米;公交车746标台,供水总量14331万立方米。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0.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71元,增长11.7%。其中:工薪收入6056元,增长16.1%;转移性收入2730元,同比下降2.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960元,增长12.9%。其中食品支出2717元,增长1.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9.0%,比上年下降4.6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2901元,增收255元,增长9.6%。其中工资性收入1315元,增长14.6%;家庭经营收入1380元,增长5.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3元,增长11.5%。其中,食品支出1188元,增长16.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4.2%,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6.88亿元,比年初增长14.4%。其中,活期储蓄存款103.00亿元,比年初增长26.2%;定期储蓄存款余额303.89亿元,比年初增长10.9%。

城镇就业状况好转。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4.79万人,比上年增加0.38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4.48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从业人员中,女性6.7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32万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6.65万个,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23.4%;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3.08万人,“4050”等救助对象实现再就业707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6%,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推进。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482个,社区服务中心38个。全市城市“低保”家庭8.51万户,人员17.22万人,计划支出城市“低保”资金13435.2万元。农村“低保”家庭5.47万户,人员11.78万人,计划支出农村“低保”资金2525.3万元。全年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1731.7万元,发放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11122.3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8.4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30.7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31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6.1亿元,比上年增长66.8%,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6.05亿元,增长19.2%。参加工伤保险职工8.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4.9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1万人和0.22万人。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南充统计年鉴-2007》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价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