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南充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5:17:07 来源:南充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37次

2004年,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一年;是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一年;是加快推进“三个转变”,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统筹发展的一年;是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一年。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0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超过全省0.1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达到80年代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83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95.57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111.69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1%、47.4%和35.5%;分别拉动GDP增长2.2个、6.1个和4.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平稳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1.8∶29.7∶38.5调整为32.5∶31.1∶36.4。一产业在农业生产形势好以及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占国民经济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三产业下降2.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35.71亿元,增长18.7%,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42.35亿元,增长9.0%;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52.08亿元,增长30.7%;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41.28亿元,增长14.6%。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1.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上涨。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2%,同比上涨5.2%。在粮食价格上涨25.1%、植物油价格上涨11.1%、猪肉价格上涨32.5%、家禽价格上涨27%、水产品价格上涨27.6%等因素的带动下,食品类消费品价格上涨13.7%,同时,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此外,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3.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2.7%。全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8.6%。

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全年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7.18%,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4.2%,房屋租赁价格上涨0.13%。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乐观,企业生产经营景气在高位运行。2004年4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达到129.34点和132.43点,分别比上年上升6.5点和9.0点,为近6年以来的最高点。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仍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居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工业经济总量不大,效益仍然偏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资金、煤、电、油和运输偏紧;财政增收困难,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物价上涨给城市低收入群体带来较大的生活压力。

二、农业

在“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等有利因素的积极推动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近20年少有的好形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7.76亿元,增长7.4%,在继续深入推进退耕还草还林政策引导下,耕地总面积下降到29.6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4344公顷。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播面扩大。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4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55万公顷,增长5.1%,其中:水稻面积13.9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34万公顷,增长2.5%;小麦播种面积13.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33万公顷,增长2.6%;玉米9.72万公顷,增加0.49万公顷,增长5.3%;油料作物13.36万公顷,减少0.69万公顷,下降4.9%,其中油菜籽面积7.39万公顷。蔬菜12.44万公顷,减少0.85万公顷,下降6.4%。

多数农产品产量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295.68万吨,比上年增长2.4%,成为全省首屈一指的产粮大市,油菜籽产量18.11万吨,增长3.9%;水果产量49.31万吨,增长5.7%,其中柑桔产量28.38万吨,增长7.2%;蔬菜在播种面积减少情况下产量减至275.62万吨,减少3.8%。

畜牧业较快发展,水产品产量增多。全年出栏肉猪651.27万头,增长1.3%,肉牛16.20万头,增长11.7%,山羊222.36万头,增长9.4%,家禽9301.97万只,增长4.3%,肉兔572万只,增长14.2%。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全年肉类总产量70.01万吨,增加2万吨,增长2.9%。其中,猪肉产量50.94万吨,增加0.79万吨,增长1.6%。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73.74%下降到72.76%。禽肉产量12.43万吨,增加0.56万吨,增长4.7%。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7.45%上升为17.75%。禽蛋产量21.99万吨,增长7.4%;牛奶产量23115吨,增长11.3%;蚕茧产量13416吨,下降0.5%。全年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17466万公顷,产量75794吨。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林业发展持续推进。全年完成退耕还林等成片造林24.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3.2%,比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27.94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82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4平方公里,整治山平塘100口,新增蓄水能力597万方。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33.6万千瓦,增长8.3%;农村农林牧渔业用电量89万千瓦小时,增长106.9%。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4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轻纺工业有明显复苏迹象,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部工业增加值66.64亿元,增长21.0%,增长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26.4%提高到35.1%。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在2004年度实现总产值148.72亿元,增长26.4%,实现增加值为44.27亿元,增长28.5%,其中轻工业总产值71.74亿元,增长21.3%,增加值19.64亿元,增长28.1%;重工业总产值76.99亿元,增长27.3%,增加值24.63亿元,增长38.7%。按经济类型分: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8.61亿元,增长34.3%;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35.66亿元,增长27.1%。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34.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6.9%。其中,石油化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9亿元,增长30.7%;机械汽配业完成增加值6.29亿元,增长48.7%;纺织服装业完成增加值5.49亿元,增长31.6%;水电能源制造及供应业完成增加值3.27亿元,增长20.6%;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10.1亿元,增长38.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5.81亿元,增长11.8%;完成新产品产值6.92亿元,增长44.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在统计的61种产品中,有23种产品生产增长,增长面为37.7%。发电量、乳制品、丝织品、汽车生产增势良好。其中,发电量增幅为15.3%,原油加工量增幅为39.2%,汽油增幅为37.0%,丝织品增幅为19.9%,服装增幅为7.4%。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工业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1.35亿元,增长38.2%;盈亏相抵后实现总利润2.93亿元,增长50.2%,全年实现利税8.72亿元,增长36.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7.94,创历史新高,比上年提高22.8点。总资产贡献率为9.9%,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2.4%,比上年提升12.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9.6%,下降2.8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在国家对投资实施宏观调控,全市投资增长速度比上年大幅回落情况下,建筑值增长速度比上年回落7.7个百分点,全市资源等级三级以上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219个,比上年减少1个。其中,亏损企业20个,增加2个。建筑业总产值63.17亿元(不含劳务分包企业),增长3.4%;竣工产值54.1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26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75.81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655.1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38.1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05亿元(新口径),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城镇投资88.0亿元,增长12.7%,城镇非国有投资44.67亿元,增长20.3%,占城镇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7.6%提高到50.8%。

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59.57亿元,增长22.1%;更新改造投资9.74亿元,增长20.2%;房地产开发投资16.16亿元,下降3.3%。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到有保有压,扶优限劣,能源和农副产品加工投资快速增长。其中,电力投资14.05亿元,增长33.3%;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1.37亿元,增长14.4%;农、林、牧、渔业投资2.52亿元,增长105.8%;教育投资4.21亿元,下降15.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1.37亿元,增长43.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投资0.86亿元,增长58.2%。

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嘉陵江梯级开发不断提速,青居、金银台、金溪、新政、小龙门电航工程建设进度加快,沙溪、凤仪电航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交通建设加速,高坪机场建成通航,绕城高速公路东段、南(充)广(安)高速、江东大道、建(兴)盐(亭)路、国道318线打铁垭至青莲段、阆中马哮溪大桥建成通车,绕城高速公路西段进展较快,仪陇“两路一桥”已开工建设。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427个,比上年增加38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20.51亿元,增加51.92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88个,增加29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5.12亿元,下降3.58亿元。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30个,项目建成投产率79.9%,新增固定资产47.78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68.9%。

五、国内贸易

在住房、汽车、餐饮、通讯、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82亿元,增长16.8%。增速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74.87亿元,增长11.9%;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4.95亿元,增长23.0%。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9%;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增势强劲,全年实现零售总额93.96亿元,增长24.5%,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7.2%。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8.54亿元,增长16.7%。其中,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零售额10.41亿元,占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的10.6%。餐饮业零售额25.16亿元,增长28.8%。

六、对外经济

2004年,我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参加川港合作周、北京-四川经贸合作周、四川-澳门合作周、西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协议1400个,认真消化招商引资成果,实际到位资金38.5亿元,履约率46.4%,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10.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位资金13.9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437万美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7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51.7万美元。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024.3万美元,同比增长36%,对外输出劳务1384人次。

2004年我市全方位拓展外贸出口市场,全市有直接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20户,比去年同期增加5户,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新增外贸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外贸经济增长点。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511万美元,增长25%。出口14467万美元,增长26.5%;其中直接出口首次突破5000万美元大关,达到5191万美元,增长47.4%;间接出口9276万美元,增长17.2%。利用外资取得一定成绩,全年引进境外和利用国外资金5437万美元,增长76.9%,其中直接利用外资652万美元,下降27.5%,间接利用外资4785万美元,增长120.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587.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7公里、一级公路158公里、二级公路589公里。2004年累计完成交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5.75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4.1%,地方公路建设共完成5.74亿元,完成水泥路40公里,油路553公里,泥碎路920公里,高坪机场建成通航,南广高速、绕城高速东段、建盐路、马哮溪大桥顺利通车,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全年共完成县通乡公路525.96公里,乡通村公路920.1公里。

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公路方面,全市共有营运载货汽车8500辆,营运载客汽车5714辆,其中班车客运3648辆,出租客车2057辆,全年货物周转量150091万吨公里,货运量1862万吨,客运量12293.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95219.7万人公里;铁路方面:共发送旅客231.92万人次;民航方面:高坪机场在8月实现首次商业通航后,截止12月底,运输进出港人数为12508人次,运输货物11.98吨。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均不含铁通)99488万元,主营业务收入89310万元,固定电话数为79.74万户,其中城市48.61万户,农村31.1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5.25万户。

旅游业全面发展。全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3.15亿元,增长22%。接待国内游客39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外汇收入62.3万美元,增长4.3%;国内旅游收入13.1亿元,增长4.3%。

八、金融、保险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4.93亿元,比年初增长17.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1.9亿元,比年初增长11.1%。各项贷款223.68亿元,比年初增长7.1%。其中,短期贷款141.38亿元,比年初增加1.70亿元,短期工业贷款余额为19.12亿元,比年初减少1.81亿元;中长期贷款78.89亿元,增加15.98亿元,技术改造中长期贷款0.23亿元,比年初减少0.10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80.6亿元,现金支出874.19亿元,现金净回笼86.7亿元,占全省净回笼现金的7.4%。

保险事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人寿保险方面,全年保费总收入43208.6万元,承保人数86.2万人,赔款给付人数30.1万人,赔款给付金额5418.7万元;财产保险方面,承保总额194.10亿元,保费收入14302.3万元,赔款件数27644件,赔款金额11011.5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结构与布局逐步优化。普通高校4所,2004年共招生20345人,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55706人,毕业生16857人。

基础教育蓬勃发展。9个县(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全年全市小学4184个校点,招生91776人,在校小学生62273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7.6%,专任教师2525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5%;普通中学549个校点,招生155695人,在校学生442778人,初中净入学率为93.70%,高中一年级入学率为47.15%,普通中学共有专任教师22588人,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6.3%,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61.1%。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中等技术、中等师范、成人中专、职高)学校52个校点,招生15182人,在校学生40039人。其中,中等技术学校6个校点,在校学生11571人。

招生工作稳步推进。我市认真执行国家招生政策,圆满完成各项招生、自考工作任务,全市2004年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人数为30566人,实际参考人数为30281人,录取人数为21033人,占参考人数的69.46%。各类成人高校在我市录取新生7386人,录取率为89%,全年高教自学考试报考人数为1280人,共计26016科次,毕业人数为752人。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取得自然科学研究成果126项,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科技成果进一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年末实有民营科技企业156户,实现产值9.2亿元。科普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市拥有国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户,实现销售收入10.9亿元。年内签订技术合同32份,合同金额459万元。全年培育、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12项。全年共申请专利96件,占全省的1.3%,实施专利54项,实施专利技术实现产值2.5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8个,歌舞剧院1个。全市共创新剧(节)目31个,加工提高杂技节目7个,全年共获国、省艺术比赛大奖33项,专业艺术院团演出近1300场,全市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0余次。歌剧《风雨送春归》荣获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省巴蜀文艺荣誉奖。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南充大剧院已投入使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三馆建设前期工作基本结束。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村村通”工程建设继续巩固,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年末,县级无线广播电台3座,市级无线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2004年数字电视开通后,我市可收数字电视66套,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95.3%;全市有线电视用户92.4万户。新闻出版事业继续繁荣,档案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全市公开出版的地方报纸3种,总发行量3750万份;公开出版的杂志6种,内部资料性图书143个,内部报刊型资料18个,全市印刷企业138个,出版物经营单位231个。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11个,其中专门档案馆1个。共存放案卷728951卷,利用建国前档案8073卷,利用建国后档案38169卷。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完成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项目10个。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21个,床位11755张;从事卫生技术人员13276人,其中,执业医师4473人,执业助理医师1543人,注册护士3046人。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470人;妇幼保健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479人,执业医师207人、执业助理医师30人,注册护士137人;乡镇卫生院上划管理工作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507个,执业医师1524人,执业助理医师1131人,注册护士627人。创建卫生县城、卫生村工作卓有成效,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县城1个,省、市两级卫生村6个,其中省级卫生村2个,2004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村2368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的进步。全年全市举办综合性运动会一次,举办单项运动会270次。2004年我市运动员参加国内比赛54人次,获国家比赛金牌8枚,银牌7枚,铜牌2枚;参加国际比赛5人次,获国际比赛金牌2枚,银牌2枚。在全省体育比赛中,6次获团体第一名,27人次获个人第一名。学校体育运动全面开展,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7.3%。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全年加大了对嘉陵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力度,治污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281人,各级环境监测站7个,环境监测人员116人。烟尘控制区3个,面积49.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3个,面积48.8平方公里。全市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4个、省级4个。

十二、人口和城市建设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低于全省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2.8‰,比上年上升0.12个千分点。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724.77万人,其中男性380.69万人,女性344.0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0.64:100,2004年度全市共出生6.02万人,出生率为8.35‰,共死亡5.16万人,死亡率为7.15‰。全年净增人口7.04万人。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镇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市建成区面积110.57平方公里,其中市辖三区50.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35.5万人,其中市辖三区66.9万人,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2990公顷,建成区绿地率为2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72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97平方米,供水总量15121万立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89平方米,公交车694标台,全市城镇化率25.6%,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南充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迈进大城市行列。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8元,增长11.7%,其中:人均工薪收入4936元,同比增长3.9%,人均经营净收入371元,同比下降14.4%,人均转移性收入2504元,同比增长38.6%;人均消费性支出5701元,增长0.2%,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2575元,增长12.6%;人均衣着类支出为497元,同比下降5.4%;人均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164元,同比增长19.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农民收入增收额创历史最好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45元,增收308元,增长15.1%。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007元,增加101元,增长11.2%;家庭经营收入1172元,增加195元,增长19.9%;财产转移性收入166元,增加12元,增长7.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83元,增长22.6%。其中,食品支出968元,增长31.7%,交通通讯支出108元,增长28.4%,居住支出202元,增长17.8%。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2.77亿元,比年初增长17.2%。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69.67亿元,增长9.8%;定期储蓄存款余额233.10亿元,增长19.6%。

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23.5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29人,在岗职工中,女性28071人,长期职工206163人,专业技术人员83964人。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38606人,其中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23192人,“4050”等救助对象实现再就业732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7万人,登记失业率4.7%。

“两个确保”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全市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14.89万人,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9285.9万元。全年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2050.1万元,代缴社会保险费1784.2万元。全年为8.3万个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4.11亿元,百分之百做到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60404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6770.6万元,征缴率97%,比全省高2.5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9.5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3350万元。全年为7569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1073.26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全市所有县(市、区)都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工伤保险职工48746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47295人。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南充统计年鉴—2005》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价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