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内江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5:09:36 来源:内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542次

内江市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市委提出的“一三七”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奋斗,务实创新,努力克服特大旱灾等困难,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全市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呈现“既好又快”的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上新台阶。全市经济在工业强劲增势的支撑下,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1.29亿元,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1.95亿元,增长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4.49亿元,增长24.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4.85亿元,增长10.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3%。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2:43.9:32.9调整为20.5:48.0:31.5,产业结构保持“二、三、一”模式。

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58.27亿元,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6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82.59亿元,增长28.5%;第三产业增加值51.72亿元,增长10.8%。民营经济占GDP总量的比重达52.5%,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企业家信心不断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26.9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稳中显好,企业景气指数为129.6点。

新增就业人数增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30346人,比上年增加6846人,增长29.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

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在快速增长中后劲不足;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第三产业活力不够;投资项目重点支撑乏力;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结构逐步优化。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0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8%。农林牧渔业结构由上年的45.0:1.5:48.2:5.3调整为42.7:1.5:50.4:5.4;种养业结构由46.7:53.3变为43.3:56.7,养殖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种植面积增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2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3万公顷;油料播种面积4.18万公顷,减少0.02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4.45万公顷,增加 0.62万公顷。

粮食大幅减产。受特大旱灾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140.8万吨,减产9.6%,其中:水稻51.9万吨,减产21.5%,玉米30.1万吨,减产8.1%。主要农产品产量列示如下:

指标 2006年实际 比2005年±%

粮食(万吨) 140.81 -9.6

#小麦(万吨) 23.09 4.9

稻谷(万吨) 51.94 -21.5

玉米(万吨) 30.14 -8.1

豆类(万吨) 4.12 -5.6

油料(万吨) 6.83 -13.9

#油菜籽(万吨) 4.95 2.6

蔬菜(万吨) 127.34 8.1

水果(含果用瓜)(万吨) 17.27 -10.1

畜牧业稳定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列示如下:

指标 2006年实际 比2005年±%

肉类(万吨) 39.39 10.3

#猪肉(万吨) 29.52 10.2

牛肉(万吨) 0.67 9.3

羊肉(万吨) 0.98 6.8

禽蛋(万吨) 5.44 6.6

蚕茧(万吨) 0.21 11.1

出栏肥猪(万头) 396.35 10.2

年末生猪存栏(万头) 276.54 11.8

年末大牲畜存栏(万头) 7.93 3.2

年末羊存栏(万头) 50.39 7.3

渔业生产比较稳定。水产品产量7.06万吨,增长4.2%。

林业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麻竹、经济林果、速生用材林,加大科技投入,强化资源保护,狠抓产业发展。完成造林面积234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133.33公顷,荒山造林733.33公顷,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人工植苗造林466.67公顷,封山育林1006.67公顷。

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新建渠道48.9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万亩,新增节水灌面3.1万亩,新建集中供水站10处,解决引水安全人口达到3.11万人。新建农村沼气池15212口。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28.7亿元,同比增长27.4%,占GDP总量的42.7%,贡献率达7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3.9亿元,增长35.1%,增加值115.3亿元,增长33.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列示如下:

指标 2006实际 比2005年±%

生铁(万吨) 252.24 39.0

成品钢材(万吨) 195.08 5.1

原煤(万吨) 413.13 14.2

发电量(万千瓦小时) 550141 28.0

氮肥(万吨) 3.27 10.9

水泥(万吨) 387.32 26.1

配、混合饲料(万吨) 31.13 4.1

白酒(吨) 1.32 49.3

布(万米) 3133 37.9

丝织品(万米) 296.90 -7.4

工业经济效益改善。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3.0点,比上年提高33.9个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5.3%,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9.56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45万元/人;产品销售收入341.4亿元,增长37.3%;盈亏相抵后的净利润11.42亿元,增长1.8倍;利税总额29.68亿元,增长1.2倍;企业亏损面下降10.1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增长。建筑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5.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对GDP的贡献率为1.9%。全市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146个,实现利税总额2.70亿元,增长38.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74.07万平方米,增加62.2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21.1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4.92亿元,增长31.1%;更新改造投资33.15亿元,增长21.3%;房地产开发投资14.43亿元,增长11.9%。

宏观调控效果明显。国家重点调控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控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下降54.0%,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通用设备制造、食品制造等行业大幅增长,分别增长了3.1倍、1.5倍、1.0倍和1.2倍。

国有投资加速。国有投资36.13亿元,增长速度由上年的47.5%提高到51.7%,提高了4.2个百分点,国有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1.2%上升为39.2%,提高了8.0个百分点。

投资效益显现。全年投产项目557个,建设项目投产率为76.0%,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83.47亿元,增长1.1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90.6%,比上年提高37.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公路建设进程加快。全年完成交通建设项目投资3.52亿元,新改续建公路476.8公里,其中:新改建乡村公路347公里,新铺油路113公里,新建水泥路40.4公里;完成县乡标美路410公里。投资519万元完成15个乡镇客运站的建设。投资526万元新改建23个农村客渡码头。年末,全市公路管养里程达8620.76公里(不含149公里高速公路),其中,等级公路2409.18公里。公路平均好路率国、省道为79.7%,县道为73.1%。

运输业发展较稳定。全年客运量9761.5万人,客运周转量22899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7.1%;货运量3974万吨,货物周转量1585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3.1%和36.8%。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8.50亿元,增长10.3%。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4.63万户,每百户拥有电话46.2部;移动电话用户81.93万户,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19.4部。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流通市场更加活跃。“万村千乡”工程顺利推进,新建农家店303个,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04亿元,增长15.4%。非公有制经济占市场的份额为90.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实现零售额88.32亿元,增长17.4%。

对外贸易形势有好转。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78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9.0%,其中:出口总额91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7%;进口总额162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1.5%。全市获进出口权企业累计171户,其中:新登记获权企业36户;出口品种112个。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户,实际到位外资578万美元,增长12.9%。外经合作取得新的进展。外派劳务1010人次,增长42.9%。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新签引资项目217个,实际到位域外资金45.28亿元,比上年增长60.5%,其中工业生产性项目投资29.44亿元,增长46.3%,引进省外资金31.23亿元,增长57.5%。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税增收。全市地域内财政总收入2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89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7.4%;财政总支出40.11亿元,增长20.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7.33亿元,增长21.7%。国税收入11.79亿元,增长20.1%。地税收入8.09亿元,增长17.1%。

金融运行有序。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9.51亿元,比年初增加33.91亿元,增长13.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4.98亿元,增加1.43亿元,增长6.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3.81亿元,增加25.21亿元,增长12.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7.34亿元,增加11.91亿元,增长8.2%。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各种保险机构保费收入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4亿元,增长16.9%;寿险保费收入6.32亿元,增长28.2%。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成效。全市完成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8项,专利申报154件。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外援科技智力队伍的作用,全年企业与外智人才成功对接项目新增11个。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964所,在校学生56.67万人,教职工3.5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00万人。有小学613所,招生4.48万人,在校生28.60万人。实现了儿童6岁入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比例达100%。有普通中学284所,招生7.46万人,在校生22.22万人,其中,高中招生3.09万人,在校学生8.40万人。“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高考万人本科上线率跃居全省第二。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内江师范学院招生3493人,在校生12463人。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全年招生1512人,比上年增加757人,在校生2451人,比上年增加1445人,均增加1倍多。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有新气象。全市创作剧本、小品5个,歌曲10个。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全年农村电影放映5793场。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承办大型演出4场。抓好文化市场管理,开展“扫黄打非”整治行动,出版物市场和文化市场秩序进一步得到清理和规范。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文化站120个,公共图书馆4个,图书总藏量为402千册(件)。

广播电视事业有新发展。全市有广播电台4座,乡镇广播电视站(广播电视经营站)111个,广播覆盖率为94.4%。电视台1座,电视覆盖率为96.8%。全年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5万户,大力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新发展466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

卫生事业改革有新成效。全面推进农村卫生改革,继续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医疗卫生市场秩序。全市有卫生机构197个,床位7103张,卫生技术人员8182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技术人员269人;妇幼保健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262人;农村卫生院113个,卫生技术人员2466人,救急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9人。

体育事业有新成绩。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周活动;加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购置了一批健身设施和器材,改善了市民的健身环境。积极组织举办各级各类的学校体育竞赛,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广泛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加省级比赛获奖牌88.5枚,其中金牌15枚,银牌33枚,铜牌40.5枚。举办市级比赛40次,承办省级以上比赛3次.

十、市政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全市城镇化率35.8%。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7亿元,其中道路建设完成1.42亿元,城市道路竣工面积为44.59万平方米,新增绿化覆盖面积21公顷,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公顷,公用事业完成投资0.91亿元。实施了市区背街小巷改造工程,东桐路改造,资中城北干道、威远粮丰自来水厂等市政工程建设,改善了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自来水产量3184万吨,天然气供气量5455万立方米。

工业污染限期治理取得重大成果。全市7户限期治理的工业企业中,有1户自然停产,6户停产治理,5户通过验收达标,1户正在施工建设中。全年工业治污共投入资金3亿元,治理废水1327.19万吨,治理废气69946亿立方米,削减烟尘1898吨,削减粉尘1078吨,削减化学需氧量1121吨,削减二氧化硫10332吨。通过工业治污,改善了环境质量,增加了环境容量。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全市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各项方针政策,据计生委统计,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2.34%,人口出生率为9.16‰,人口死亡率为5.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3‰。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22.13万人,比上年净增1.8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92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市中区7711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3265元,比上年增加278元,增长9.3%。

城镇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城镇在岗职工22.36万人,比上年增长2.1%;职工工资总额31.12亿元,增长16.7%,在岗职工年人均货币工资14059元,比上年增长14.5%。

社会保障进展顺利。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0.06万人,基金征缴收入3.61亿元;企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5.46万人,基金征缴收入7.22亿元;农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69万人,基金征缴收入401.03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26.2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12.7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27.26万人。

注:1、本公报各项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所列各类产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