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遂宁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5:06:06 来源:遂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035次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规划目标的最后一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深化“三个转变”,国民经济在高位平台上继续走高,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综合

2005年,全市经济增势强劲,发展协调性有所改善。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增长率创建市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下同)20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从生产的角度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92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74.59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66.07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6%、57.7%和25.7%。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需求合力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总投资增长14.9%,最终消费增长12.1%,净出口增长15.0%,总投资和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5%和53.7%,拉动经济增长5.7和7.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为54541户,其中新增11270户;从业人员78317人,注册资金5.04亿元,分别下降11.0%、4.0%、23.8%。私营企业达2959户,其中新增895户;从业人员32448人,注册资金52.77亿元,分别增长38.6%、30.1%、103.6%。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00.56亿元,增长18.4%,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提高到48.7%,比全省高5.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2%。其中,第一产业25.21亿元,增长9.7%;第二产业42.44亿元,增长26.7%;第三产业32.91亿元,增长15.0%。

经营城市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全市经营城市收入7.26亿元,其中土地供应总收益6.51亿元,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性收入0.13亿元,市政公用设施权益收入0.62亿元。土地供应总面积278公顷,招拍挂面积占土地出让面积的53.98%,平均每公顷经营性用地收益329.64万元。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提升。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53.73点和157.52点,分别比上年上升22.1点和27.5点。

财政收入再创佳绩。2005年,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82亿元,增长26.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78亿元,增长20.8%。全年地方财政总支出含中央、省一次性专项补贴 25.65亿元,增长24.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4.02亿元,增长21.6%。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市经济总量不大,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农民增收途径较为单一,难度较大;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农业

2005年是中央出台惠农政策最多的一年,全面停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兑现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形势继续好转,呈现出近年少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初步统计,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农业产值43.06亿元,增长4.4%;林业产值2.56亿元,增长7.6%;牧业产值55.48亿元,增长16.0%;渔业产值3.57亿元,增长12.0%。农林牧渔业结构从2004年43.91.850.92.7调整为40.82.452.73.4。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2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575公顷,增长3.0%,所占比重由上年的71.6%上升为73.2%;油料作物5.34万公顷,减少5230公顷,下降8.9%;棉花1.26万公顷,减少7.6%;药材0.36万公顷,增长10.0%;蔬菜2.23万公顷,增长4.4%;饲料作物1.10万公顷,减少2.3%。优质水稻、优质小麦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继续得到推广。全市国家三级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1.77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6%;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98万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26.1%;“两高双低”优质油菜籽种植面积1.81万公顷,占油菜籽种植面积的33.9%。

多数农产品产量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156.67万吨,比上年增长3.4%;油菜籽产量8.79万吨,减少6.6%;棉花产量1.19万吨,减少16.7%;茶叶产量35吨,增长2倍;水果产量9.46万吨,增长6.6%;药材产量1.34万吨,增长8.69%;蔬菜产量68.04万吨,增长3.1%。

畜牧业在市场行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克服了突发猪链球菌病和禽流感的影响,发展加快。全年生猪出栏达到408.67万头,增加55.00万头,增长15.6%;牛、羊、家禽和兔增长幅度均达到18.8%以上。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全年肉类总产量42.66万吨,增加5.34万吨,增长14.3%。其中,猪肉产量31.93万吨,增加4.36万吨,增长15.8%,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74.8%;牛肉产量1.85万吨,增长23.0%;羊肉产量2.57万吨,增长26.4%;禽肉产量6.97万吨,增长18.7%。全年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7625公顷,增长12.3%;水产品产量3.18万吨,增长12.4%。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林业发展持续推进。全市继续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为重点,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年完成营造林9.07万亩,对158万亩森林资源进行了有效管护。目前,全市共实施两大工程71.2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26.9万亩,配套荒山造林31.4万亩,天保公益林建设12.94万亩。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00.1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达到167.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703.8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3.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农田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2005年末,全市自来水受益村242个,占11.7%;通汽车的村1948个,占93.9%;通电话的村2056个,占99.1%。实有耕地面积15.14万公顷,比上年末减少0.12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2.21万千瓦小时,增长8.8%。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07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2.28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07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0.6万千瓦,增长5.8%。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理念,把工业摆在经济发展的首位,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工业经济增量加速。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9.25亿元,增长23.8%,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49.0%,拉动GDP增长6.6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新增30户,达171户,实现增加值40.19亿元,增长30.1%。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18.61亿元,增长40.5%;轻工业增加值21.58亿元,增长20.1%。按经济成份划分,公有制工业增加值11.57亿元,增长11.5%;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28.62亿元,增长34.7%。纺织、食品、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0.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2%,增长31.8%。其中,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10.44亿元,增长27.8%;纺织工业增加值3.61亿元,增长37.4%;化学工业增加值6.91亿元,增长32.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8.24亿元,下降6.9%;完成新产品产值7.88亿元,增长1倍。

在统计的49种重点产品中,有35种产品产量增长,增长面达71.4%。尤其是能源、支农产品、食品、耐用消费品、建材化工生产增势良好。其中,天然气、鲜冷藏冻肉、配混合饲料、家具、铝材等18种产品增长幅度在30%以上。鲜冷藏冻肉增长87.5%、石油沥青增长85.5%、水泥增长41.8%、配混合饲料增长38.6%、原油加工量增长36.0%、天然气增长36.1%、饮料酒增长24.5%、布增长20.2%、合成氨增长4.5%。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工业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净利润6.53亿元,增长20.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3.52亿元,增长21.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9.2点,创历史新高,比上年提高12.6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11.36亿元,增长32.3%;实现利税12.05亿元,增长23.1%。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33个,比上年减少1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33万平方米,减少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91万平方米,增加19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增幅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65.53亿元,增长17.5%。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39.24亿元,增长27.2%;更新改造投资13.40亿元,增长23.3%;房地产开发投资11.55亿元,增长21.0%。城镇非国有投资44.66亿元,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68.2%。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到有保有压,扶优限劣,工业、房地产、卫生和社会保障福利业、交通运输邮政业投资快速增长。其中,工业投资18.55亿元,增长30.3%;交通运输邮政业投资7.01亿元,增长38.0%;房地产业投资11.55亿元,增长21.0%;教育业投资3.24亿元,增长31.7%;卫生和社会保障福利业投资2.43亿元,增长49.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2.63亿元,增长52.4%。

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385个,比上年减少4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05个,减少57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5.54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1.12亿元。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2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0.4%,新增固定资产8.65亿元。年末,滨江路景观工程、银丰国际、建设大楼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完成。38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9.1亿元,同比增长27.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2%。

国内贸易

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的带动下,住房、汽车、通讯服务、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渐形成,消费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增幅创近几年来的新高。其中,县及县以上的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43.30亿元,增长17.9%;县以下的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5.92亿元,增长14.6%。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6%,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增势强劲,增长15.5%。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5.49亿元,增长15.8%。其中,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零售额9.37亿元,增长17.1%。餐饮业零售额15.60亿元,增长24.7%。从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看,25类商品中增幅较大的有:金银珠宝类增长44.3%,家具类增长140.1%,石油及制品类增31.3%。

对外经济

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组团参加了第十届中国重庆投资洽谈暨全球采购会、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分别与成渝两市签订了《经济合作协议书》和《经济社会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引进新加坡宏景投资有限公司在大英县构建世界一流盐浴中心。组团赴辽鲁进行回访,进一步对接前期洽谈的招商项目。外贸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市出口创汇总额1.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0%;外派劳务1442人次,增长5.0%。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引进内资项目610个,到位资金44.70亿元,增长26.8%;引进利用外资到位2656万美元,增长27.0%。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87亿元,其中二级路网建设项目完成投资0.92亿元。大英至乐至改建工程、县道射蓬路射洪至蓬溪改建工程、县道西金路射洪县段改建工程已全部完成。县乡标美路暨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总投资1.20亿元,极大改善了农村交通滞后的面貌。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474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421公里;年末铁路通车里程达78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公路100269万吨公里,增长46.6%;水路2541万吨公里,下降24.8%。完成旅客周转量:公路165664万人公里,增长29.5%;水路1720万人公里,增长23.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3459万元,增长0.6%。年末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用户达到35.91万户,增长13.4%。其中,市话用户11.76万户,农话用户9.92万户。移动通讯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49.15万户,增长29.5%。全市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3.5%。

旅游业坚持改善旅游环境,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开拓客源市场,旅游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旅游收入成倍增长。中国死海全年接待游客94.8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5401万元,今年“五一”旅游黄金周门票收入在全省9个重点景区排名第一。全市共接待游客449.3万人,增长23.6%;旅游总收入16.34亿元,增长32.6%;入境旅游人数由上年的400人增加到3100人。

金融和保险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4.7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42亿元,增长13.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5.03亿元,减少0.78亿元,下降3.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3.46亿元,增加5.13亿元,增长4.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6.48亿元,增加4.71亿元,增长5.8%;中长期贷款余额26.12亿元,增加0.12亿元,增长0.5%。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62.38亿元,现金支出469.40亿元,现金净投放7.03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总收入27746万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财产险收入5438万元,下降4.3%;人身险收入22308万元,增长47.2%。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5021万元,减少5.1%。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388万元,减少17.0%;人身险赔付金额1633万元,增长32.4%。

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5年,紧紧围绕“建教育强市”的奋斗目标,重点抓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质量跃上新台阶。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439所,在校学生63.8万人,教职工3.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88万人。全市小学1057所,招生3.87万人,在校小学生28.5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24%;普通中学175所,招生8.82万人,在校学生26.03万人。幼儿园184所,在园幼儿5.87万人。

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普九”覆盖率保持在100%,初中三年巩固率84.45%,初中毕业生“三年直升率”达80%,“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2%,青壮年非文盲率继续保持在99.6%。

普通高中教育成效显著。普通高中招生人数2.9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7.89万人,每万人口有普高在校生202人,居全省第一。金华中学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获得成功,全市已建成11所省级以上示范高中。

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29所,市内中职学校招生1.69万人,在校学生4.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3.3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7.36%。

民办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民办教育学校382所,在校学生5.8万人,增长5.6%;民办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占全市在校学生人数的9.2%。

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普通高中高考参考人数19003人,上本科线人数5741人,上线率30.21%;被高等院校录取新生14537人,录取率69.0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全市成人高校录取2412人,全年参加自学考试7262人,计14269科次,合格科次1998人,毕业346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5.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进步取得丰硕成果。全市获得国家和省级计划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4项;省级攻关计划项目7项,招投标项目3项,专利实施计划项目2项。全市2005年安排科技计划项目11项。

获得科技进步奖励项目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建市以来获得的最高科技成果奖励),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4项。

全年推广重大科技成果19项。其中:工业9项,农业9项,社会发展1项。申请专利106件,组织专利实施70件。

截止年底,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到137家,比上年底增加37家,增幅达37.0%。200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8.6%,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

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5年,文化、新闻出版事业全面繁荣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市文化馆建设已全面完成,射洪县“三馆”建设全面启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共出版小说和散文集14部,新创作剧目23个;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对外对内演出569场次,获国际、中、省各类奖项5个。新增文化基础设施6066m2。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1.04万户,其中新增2.60万户;已有2015个村联通了光纤电视,村通率达97%;已通光纤电视的村50%以上建成并开通了共缆传输调频广播;广播电视采编、制作设备数字化达100%。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738个,床位5624张;卫生技术人员6839人,其中,执业医师2386人,执业助理医师735人,注册护士1823人。其中疾病控制(防疫)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163人;妇幼保健机构5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共达56人,注册护士31人;乡镇卫生院101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共达1019人,注册护士348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特色鲜明,竞技体育取得重大突破,体育产业稳步推进。2005年成功举办遂宁市第四届运动会暨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举办市级大中型全民健身活动21次,参加全国比赛取得历史性突破:遂宁籍运动员肖光彩、杨薇、米仁蓉参加全国十运会获2枚金牌和1枚铜牌。备战省十运会成绩显著,资格赛夺取奖牌39枚(其中:金牌11枚,银牌13枚,铜牌15枚),有122名运动员取得了进军2006年省十运会的入场券。全年体育彩票销售达到1500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保护

生态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业污染治理,小流域治理特别是水葫芦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省控18家限期治理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和江河环境质量逐步好转。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域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等级小于55分贝。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达国家二级标准,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国家二级标准。

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区一个(射洪县),创建省级生态小区6个。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2座和大气自动监测站2座。市城南污水处理厂完成中水回用2万t/d,并形成中水供水网络。拆除涪江和渠河的40艘茶船和“乌篷船”,南北堰饮用水源保护区拆除洗衣台5处,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人口

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措施得力,低生育水平稳定,控制人口成效显著。全市年末总人口381.23万人,政策生育率91.16‰。出生人口2.39万人,人口出生率6.42‰;死亡人口1.9万人,死亡率5.11‰;人口自然增长率1.31‰。全市城镇化率31.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7.91亿元,增长19.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479元,增长16.3%,比上年增幅快2.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67元,比上年增加747元,增长12.6%。工薪收入仍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渠道,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4400元,增长13.7%。人均消费性支出5523元,增长15.2%。其中增长较快的支出项目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288元,增长33.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362元,增长30.5%;食品消费支出2676元,增长23.0%;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433元,增长10.5%。

农民收入继续大幅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28元,增收309元,增长12.3%。增长幅度连续两年超过两位数,增加金额连续两年超过300元,第一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03元)。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156元,增加289元,增长27.5%,其中外出务工收入835.1元,增长32.9%;家庭经营收入2565元,增加141元,增长5.8%;财产转移性收入193元,增加17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5元,增长6.9%。其中,食品支出下降1.4%,衣着增长24.8%,交通通讯增长21.1%,其它商品和服务增长14.8%,居住增长14.6%。

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为49.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3.0%。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3.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5%。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39.37亿元,增长13.3%;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34.0亿元,增长16.1%。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8.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4万人,增长6.1%。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5.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4万人,增长4.3%。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从业人员11.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8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39.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7万人。

“两个确保”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确保下岗职工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征缴率不断提高。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9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1亿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5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851万元,征缴率100%。全年为79101名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险待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5.82万人,征收医疗保险费8400万元;参加工伤保险职工3.49万人,征收工伤保险费442万元;参加生育保险职工3.22万人,征收生育保险费390万元。全市农村五保对象2.18万人全部纳入供养,城市低保累计91.37万人次。全市通过各种渠道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8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9%。

2006年2月11日

注:

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遂宁统计年鉴—2006》为准。

2、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总人口按全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相关数据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