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遂宁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5:05:42 来源:遂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89次

2004年,全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三个转变”,注重统筹兼顾,经济运行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国民经济高开高走,呈现出“生产加快发展、需求继续扩大、运行质量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发展注重统筹”的特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2004年,遂宁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稳步增长的势头。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9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12.3%。

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发展速度均有所加快。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10亿元,增长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带动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6.29亿元,增长1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4%,带动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7.13亿元,增长1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6%,带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3年的30.4:33.6:36.0调整为31.0:34.3:34.7。

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初步预计,总投资和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和53.7%,拉动经济增长5.2和7.0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1%,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注重贯彻和落实“五个统筹”的发展思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城乡共融发展进程加快。2004年,狠抓“三农”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3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加较多,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4个百分点,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高出市的增长2.5个百分点。

市区县经济共同发展,同步增长。2004年,射洪、船山、蓬溪、安居、大英GDP分别实现68.87亿元、52.2亿元、25.89亿元、24.76亿元和23.22亿元,分别增长15.2%、14.6%、10.7%、8.4%和12.3%,射洪、船山高于全市增幅。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02万人,有1.48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外出务工增加。实现劳务输出75万人,增长11.9%;实现劳务收入42.7亿元,增长11.3%。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提升。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31.63点,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30点。

2004年,全市经济运行的总体形势是好的,实现了质量、效益、结构的统一,实现了三大产业快速发展、三大需求持续扩大、三大收入稳定增长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经济运行中,我们必须看到,遂宁经济还是在低水平上的快速增长,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然突出,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不足,结构欠优;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整体实力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困难;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

二、农业

“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今年农业生产中的一大亮点。在“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等有利因素的积极推动下,粮食恢复性增产,畜牧业发展加快。初步统计,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农业产值41.7亿元,增长10.2%;林业产值1.68亿元,增长1.7%;牧业产值48.32亿元,增长30.7%;渔业产值2.6亿元,增长21.5%。农林牧渔业结构从2003年的47.7:2.0:46.7:2.8调整为43.9:1.8:50.9:2.7,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4.2个百分点。

粮食总产量实现151.46万吨,比上年增产6万吨,增长4.1%,相当于粮食生产最高年份(1999年)的98%。油料产量12.91万吨,减产2.3%;棉花产量1.43万吨,增产28.8%。优质水稻、优质小麦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继续得到推广。全市国家三级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17952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1.8%;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3995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20.3%;“两高双低”优质油菜籽种植面积13901公顷,占油菜籽种植面积的33.4%。

畜牧业发展加快,草食牲畜得到发展,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全年生猪出栏353.67万头,增加48.9万头,增长16.1%。肉类总产量37.22万吨,增加6.03万吨,增长16.2%,其中猪肉产量27.57万吨,增长16.9%;牛肉产量1.51万吨,增长19.6%;羊肉产量2.04万吨,增长31.2%;禽肉产量5.87万吨,增长10.7%;禽蛋产量5.85万吨,增长9.1%;牛奶产量1249吨,增长19%;水产品产量2.83万吨,增长14.6%。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自然生态得到较好保护。全年成片造林3004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1869公顷。10.57万公顷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管护,连续10年无森林火灾发生。

2004年末,全市自来水受益村229个,通汽车的村2048个,通电话的村2052个,实有耕地面积15.21万公顷,比上年末减少0.28万公顷,减少1.8%。全年农村用电量2.03万千瓦小时,增加13.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6.1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82%。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4年,全市工业战线全面落实省、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遂宁的“三化两基础一先导”的发展思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各部门加强协调和配合,通力合作,各企业强管理,抓营销,抓技改,抓新产品开发,抓产品结构的调整,抓节能降耗,克服了资金、原然料供应紧缺等诸多矛盾,合理组织工业生产,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高效的良好发展态势。初步统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48.59亿元,增长22.8%,增幅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4.3%提高到56.1%,带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29.76亿元,增长32.8%,增幅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要方面:

轻、重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重工业增加值8.65亿元,增长37.12%;轻工业增加值12.5亿元,增长31.1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各种经济类型均保持了较快增长,非公有制企业增长快,比重提高。全年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亿元,增长48.21%,大大高于公有制工业企业11.1%的速度,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0.6%提高到67.2%。对全市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到79.5%,拉动工业经济增长26.1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在统计的41种重点产品中,有35种产品产量增长,增长面达85%。其中,除饮料酒、发电量、原盐、皮革等传统产品保持了稳定增长外,有15种产品增长幅度在10%以上。产品增势较好,增长较快的有:石油沥青增223%,丝织品增135.9%,化学原料药增123%,原油加工量增99%,收获机械增55%,塑料制品增33%,纸浆增28%,精制茶增30%,天然气增26%,混合饲料增18%。

新产品产值和出****货值大幅度增长。2004年,新产品产值实现4.1亿元,增长67.8%,出****货值实现8.87亿元,增长71.7%。

产销衔接良好,实现工业销售产值88.18亿元,增长39.6%,产销率达97.4%。

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和利税总额增幅均在30%以上,实现了同步增长。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4.52亿元,比上年增长39.8%;实现利润总额5.55亿元,增长39.5%;实现利税总额9.90亿元,增长33.7%;亏损企业亏损额497万元,减少12.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9.2,比上年提高21.7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9.3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4.5%,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03次,比上年加快0.28次;成本费用利润率7.06%,比上年下降0.0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2万元/人,比上年提高2.3万元/人。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71亿元,增长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建筑企业134个,实现利税总额0.61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0.2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口径)6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增速比上年回落7.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20.01亿元,增长7.7%;民间投资41.35亿元,增长15.1%。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30.84亿元,增长14.3%;更新改造投资10.87亿元,增长29.1%;房地产开发投资9.54亿元,增长16.3%;其他投资14.84亿元(含城镇工矿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城镇集体和私营等投资)增长4.7%。

农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国有和其他经济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中,农业投资1.03亿元;制造业投资12.48亿元,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1.65亿元,食品制造业投资0.71亿元,饮料制造业投资0.55亿元,纺织工业投资0.7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投资1.5亿元,其中,电力热力投资0.92亿元。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432个,比上年增加9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62个,增加121个;全年建成投产项目195个。

五、国内贸易

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一系列刺激内需方针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住房、汽车、通讯服务、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渐形成,全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增幅创近几年来的新高。

市城区零售额21.35亿元,增长11.5%;县及县以上的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36.41亿元,增长17.8%;县以下的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0.37亿元,增长14.0%。

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实现零售额7.9亿元和1.9亿元,增长14.1%和23.0%。

在消费品零售中,集体经济零售额增长55.1%,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增长18.2%,国有经济零售额增长0.9%,股份制和其它经济零售额增长7.1%。

重点流通企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市49户重点流通企业实现销售总额28.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实现利润1.18亿元,增长89.1%;实现利税2.68亿元,增长46.4%。

城乡集市贸易稳定.全年实现集市贸易成交额为50.5亿元,增长12.5%。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背景下,2004年商品房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都有所回落,个人住宅购房稳定增长。2004年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达70.24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8.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达57.86万平方米,减少11.6%。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61.01万平方米,减少28.7%,其中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51.07万平方米,减少30.2%;销售给个人的商品房面积60.11万平方米,减少11.6%;销售给个人的住宅面积50.64万平方米,增长14.6%。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市出口创汇总额110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8%,其中自营出口7220万美元,增长112.7%。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全市利用外资2092万美元,增长11.0%;签定国内合作项目541个,履约项目500个,引进到位资金35.24亿元,增长39.0%;外派劳务1375人次。

七、民营经济和经营城市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2004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达61186户,新增1644户,从业人员81517人,新增6079人,注册资金6.62亿元,新增1.63亿元;私营企业达2135户,新增470户,从业人员30528人,新增5252人,注册资金25.92亿元,新增11.23亿元。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79.76亿元,增长17.8%,比GDP增速高4.8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0.0%提高到41.3%。

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在民营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达99.3%;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经济增加值只占0.7%。个体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55.32万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

经营城市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全市经营城市收入6.74亿元,其中土地供应总收益5.59亿元,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性收入0.14亿元,市政公用设施权益收入0.99亿元。土地供应总面积477.24公顷,招拍挂面积占土地出让面积的22.19%,平均每公顷经营性用地收益117.78万元。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3.29亿元,增长12.9%。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86亿元,其中,S205线遂宁至潼南段40.2公里改建工程、G318线遂宁城南立交桥城区过境段改建工程、S304线蓬南至武胜唐家湾改建工程、遂宁涪江三桥等重点路桥项目按计划完成投资1.21亿元,年内全部竣工;农村公路项目完成投资1.54亿元。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4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8公里,一、二级公路421公里。年末铁路通车里程达78公里。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稳定增长。全社会客运量达到3355万人,比上年增长8.4%;旅客周转量129206万人公里,增长10.8%;货运量1251万吨,减少4.8%;货运周转量71757万吨公里,减少4.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通讯业务总量63088万元,增长26.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182万元,增长8.5%。年末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用户达到31.68万户,增长11.8%;移动电话用户37.94万户,增长38.9%。

围绕创建“旅游名市”的目标,旅游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旅游收入成倍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63.4万人次,增长70.9%;国内旅游收入12.32亿元,增长1.45倍;接待入境旅游者402万人次,增长1.68倍;旅游外汇收入6.1万美元,增长1.18倍。

九、金融和保险

金融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8.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65亿元,增长14.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5.82亿元,减少1.23亿元,减少4.5%。各项贷款余额112.98亿元,增加9.55亿元,增长9.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5.65亿元,增加5.14亿元,增长6.3%;中长期贷款余额24.55亿元,增加3.71亿元,增长17.5%。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0.69亿元,现金支出15.22亿元,货币净投放1.72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总收入20835万元,比上年减少11.1%。其中,财产险收入5680万元,增长1.7%;寿险收入15155万元,减少16.4%。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5291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4080万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工作围绕“走创新之路,建川中教育强市”的奋斗目标,重点抓好普及9年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工作全面加强,幼教、普高教育稳步发展,成效显著。2004年,全市“普九”人口覆盖率继续保持在100%,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在全省排名第四。

普通高中教育成效显著,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结构与布局逐步优化。2004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达2.95万人,比上年增长8.6%;全市初中升普通高中比例达51.8%;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29万人。

2004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1610所,在校学生59.79万人,教职工3.0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71万人。全市小学1231所,招生4.35万人,在校小学生30.8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普通中学170所,招生9.54人,在校学生26.79万人。幼儿园185所,在园幼儿6.26万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2004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20所,招生10569人,在校学生20847人。

民办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4全市民办教育学校168所,比上年减少11所,在校学生3.12万人,增长11%;民办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占全市在校学生人数的5.2%。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4年全市普通高中高考参考人数15613人,上本科线人数5206人,上线率36.7%;上专科线人数13723人,上线率96.1%;被高等院校录取新生11077人,录取率70.0%。全市成人高校报名参考3215人,录取2730人,录取率85.0%。全年参加自学考试9134万人,合格科次19324人,毕业人数426人。全市高等教育入学率达20.6%。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综合实力继续增强,科技进步取得丰硕成果。全年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41项,其中,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立项11项,项目经费88.5万元。全年实施星火计划6项,到位资金2.09亿元。市级重点科技项目列项13项,项目经费62万元。1项科技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3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

全年共新增申请专利65件,组织专利项目实施新增产值4.9亿元,创利税0.46亿元。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8.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社会性文化服务保持了一定的水平。全年共出版小说和散文集6部,新创作重点剧目10个,小型剧目19个;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全年演出569场次。获四川省第十三届“群星杯”比赛一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进步,完善了光纤信息工程。全市年末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4座,调频转播发射台4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乡镇广播电视站113个,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3.37万户,新增2.56万户。

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力度加大,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稳步推进,大力带动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工作卓有成效。全年共完成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建设。有95所乡镇卫生院进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有74个乡镇实现了乡村一体化管理。

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731个,床位5512张;卫生技术人员6457人,其中,执业医师2583人,执业助理医师866人,注册护士1677人。疾病控制(防疫)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159人;妇幼保健机构5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共达59人,注册护士31人;乡镇卫生院105个,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共达1023人,注册护士323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重大突破。2004年举办市级大中型全民健身活动29次,举办1次国际赛事,3次省级赛事,参加省以上比赛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获全国比赛金牌2枚、银牌1枚;获全省比赛奖牌30枚;遂宁籍运动员米仁容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1029万元,共提取公益金62万元。全市共投入87万元用于社区、健身公园、学校、广场、健身中心的健身场地维修,增添全民健身设施。

十二、环境保护

生态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业污染治理,成功创建市级饮用水源生态功能区一个,建成了日处理医疗废物垃圾处置中心,省控9家限期治理企业治理实现达标排放,治理水土流失127平方公里。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和江河环境质量逐步好转。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水域标准,环境检测标准化建设达二级标准。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2004年,全市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区一个(射洪县),创建生态小区6个,已建成自然保护小区17个,保护面积56公顷,已建立3个森林公园,经营面积20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0.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十三、人口

计划生育政策稳定,措施得力,控制人口成效显著。全市人口计划生育率94.7%。全年出生人口1.76万人,人口出生率4.6‰;死亡人口0.84万人,人口死亡率2.2‰;人口自然增长率2.4‰。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384.47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4.99亿元,增长11.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134元,增长14.7%。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0元,增长9.6%;人均消费性支出4973元,增长9.8%,增幅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175元,增长18.7%,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达43.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522元,增长35.9%;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392元,增长9.8%;医疗保健支出387元,增长42.0%。

农民收入增幅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一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19元,增收333元,增长15.2%,增收额创历史最好水平,增幅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且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5.4个百分点。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898.6元,增长6.14%;家庭经营收入1499.5元,增长20.6%;财产转移性收入14元,增长106.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49.5元,增长18.8%。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120元,增长27.2%;交通通讯支出94.9元,增长10.5%;医疗保健支出104.53元,增长19.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7.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5万人,增长0.9%。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4.9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4万人,减少2.22%。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1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37.1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25万人。2004年,全市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再就业的失业人员3.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

“两个确保”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全市年底城市“低保”人员7.2万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资金5055.14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征缴率不断提高。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87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46亿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61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805万元,征缴率95%。全年为6万名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险待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5.18万人,征收医疗保险费6555万元。参加工伤保险职工2.95万人,征收工伤保险费406.7万元。生育保险职工2.95万人,征收生育保险费286.3万元。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遂宁统计年鉴—2005》为准。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GDP)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总人口按全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