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绵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58:18 来源:绵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607次

绵阳市统计局

绵阳调查队

2008-03-18

2007年,绵阳市委、市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大要务”,全面落实“五个加快推进”,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加速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GDP6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4.6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1.8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7.1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为21.5:44.8:33.7。

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加快。2007年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涪城区2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游仙区61.7亿元,增长15%;三台87.2亿元,增长12.1%;盐亭39亿元,增长11.7%;安县50.7亿元,增长14.3%;梓潼29.2亿元,增长12.2%;北川13.2亿元,增长15.3%;平武16.3亿元,增长14.6%;江油138.4亿元,增长15.4%。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16.7亿元,增长19.8%,占GDP的比重为47%,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2.5%,拉动GDP增长8.9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较大。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5.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粮食价格上涨5.0%,猪肉价格上涨51.7%,油脂价格上涨29.1%;居住类价格上涨4.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4%。

企业预期经营形势向好。2007年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1点,上升8.5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50.7点,上升10.3点,预示全市经济也将保持稳中趋好的上行趋势。

科技城建设实现重大突破。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意见》,成立了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领导小组,赋予科技城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成功组建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科技城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年科技城范围实现GDP426.6亿元,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9.3亿元,增长29.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4.5亿元,增长30.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8亿元,增长17.3%。

二、农   业

农村综合经济加快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46.9亿元,增长7%。其中:种植业实现94.6亿元,增长6%;林业7.9亿元,增长4.3%;畜牧业131.2亿元,增长8.2%;渔业10.4亿元,增长7.3%;农业服务业2.8亿元,增长4.8%。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作物总播面65.6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1%,其中粮食播面43.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5%。全年粮食总产量227.3万吨,增产8.1%。其中大春粮食产量161.7万吨,增长10.4%;小春粮食产量65.7万吨,增长3%。主要农产品中:小麦产量55万吨,增产3.1%;油料作物产量28.4万吨,增产5%;稻谷产量94.4万吨,增产7.5%;蔬菜产量165.5万吨,增长4.4%。

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畜牧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1%,比种植业高出14.8个百分点。全市共出栏生猪627.5万头,增长7%;肉类总产量69.6万吨,增长8.3%;禽蛋产量18.1万吨,增长12.4%;牛奶产量2.6万吨,增长9.7%。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8.8万吨,增长7%。

绿化造林成绩显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7%。全年国家无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2.1亿元,完成造林面积1.1万公顷。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1.2万公顷。全年收获大宗林产品9164吨,其中:油桐籽849吨、棕片915吨、核桃7331吨、生漆69吨。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2007年末,全市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95户,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6个。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5.2亿元,增长26.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经济增速加快。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0户,比上年净增15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94.8亿元,增长32.1%,实现工业增加值205.2亿元,增长29.1%,增速在全省六个主要工业城市中名列第二;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9.3%,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4.3%,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重点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99户,比上年增加24户,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37.5亿元,增长25.7%。其中:五户创百亿大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4.4亿元,占99户亿元企业的62.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8.1%,较上年增长22.8%。

六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2007年,六大产业集群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94.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1.2%,比上年增长28.7%。其中,电子信息完成工业总产值260.3亿元,增长25.5%;冶金完成67亿元,增长35.3%;汽车及零部件完成25.6亿元,增长27.9%;建材完成20.3亿元,增长34.8%;生物医药及食品完成95亿元,增长34.1%;纺织完成26.3亿元,增长23.3%。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1.9亿元,增长40.5%;利润总额为22.7亿元,增长2.9倍;利税总额40.9亿元,增长88.2%。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45.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县域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7年,各县市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平武增长38.1%、北川增长35.4%、游仙增长34.7%、安县增长34.4%、盐亭增长34.1%、涪城增长30.4%、三台增长29.5%、江油增长29.3%、梓潼增长29.1%。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210户,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9.7亿元。房屋施工面积939.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56.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快速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2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93.5亿元,增长27.2%;更新改造完成投资79.1亿元,增长47.5%;房地产开发投资46.5亿元,增长22.9%;其他投资16.1亿元。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2亿元,增长57.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6.7亿元,增长49.5%,其中工业项目投资占99.6%,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0.3亿元,增长16.9%。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7年,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个数为160个,当年新开工56个,完成投资98.9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重点工业项目占60.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商品房供应充足,销售面积减少。2007年,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8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8.9%;商品房销售面积220.3万平方米,减少8.4%,商品房销售额43.5亿元,减少0.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2亿元,增长17.6%,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

城乡销售市场繁荣。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3.2亿元,增长17.3%,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151亿元,增长17.8%。

各行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提速。全市批发贸易业实现25.2亿元,增长17.8%;零售贸易业实现160.1亿元,增长16.1%,住宿餐饮业实现55.2亿元,增长22.4%。

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8亿元,增长10.9%,集体经济实现12.6亿元,增长6.9%,民营经济实现218.8亿元,增长18.7%。民营经济实现的零售额已占到89.6%,成为商贸流通的主力军。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2007年,全市引进内资项目969个,到位资金185亿元,增长22.4%,其中新签约项目677个,到位资金91.1亿元,占总引资额的49.2%;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项目96个,到位资金 58.3亿元,占全市到位资金的31.5 %。

2007年,全市引进外资2.1亿美元,增长45.1%。

2007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进口总额3.7亿美元,增长33.1%;出口(含代理出口)总额7亿美元,增长1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2007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94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881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36亿人公里,增长1.4%;公路货运周转量17.7亿吨公里,增长11.9%;水运客运周转量139万人公里,下降14.2%;水运货运周转量52万吨公里,下降26.8%;铁路客运量285.6万人,增长14.5%;铁路货运量251.7万吨,下降0.2%;民用航空客运量23万人次,增长57.4%;民用航空货邮运量4113吨,增长49.4%。

邮政、通讯业稳定发展。全市有邮政局(所)424所,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99亿元。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通讯公司在绵阳运行良好。通讯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6.4亿元,增长11.4%。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达124.4万户,增长7.2%,其中住宅电话68.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05.2万户,增长28.1%;国际互联网用户26.2万户,增长23.9%。

旅游消费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338.5万人次,增长28.9%,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330.4万人次,增长29%;接待入境旅游游客8.1万人次,增长16.8%。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80.9亿元,增长27.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提速明显。2007年,全市财税系统积极组织财政入库,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71.9亿元,增长43.4%;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1亿元,增长17.8%,财政支出95.7亿元,增长34.7%。

金融存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16.8亿元,比年初增加82.4亿元,增长1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95亿元,比年初增加25.7亿元,增长1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8.3亿元,比年初增加41.1亿元,增长10.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91.1亿元,比年初增加34亿元,增长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7.2亿元,比年初增加29.3亿元,增长14.8%;中长期贷款余额149亿元,比年初增加15.3亿元,增长11.4%。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有保险公司22家,其中:产险公司12家,寿险公司10家。全年各类保险保费收入19.8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其中:人身险14.5亿元,增长38.3%;财产险5.3亿元,增长51.9%。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5.6亿元,增长72.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1914所,在校学生92.2万人,专任教师4.4万人。

高等教育逐步发展壮大。全市现有普通高校11所。2007年招生2.7万人,在校本(专)科生7.5万人,毕业生1.9万人,专任教师4022人。

基础教育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小学919所,在校小学生34.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288所,在校学生31.9万人。本科硬上线率连续七年全省第一,万人比连续六年全省第一。

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6所,2007年招生3.8万人,在校学生8.4万人,专任教师2379人。

科学技术成果丰富。全市共组织申报国、省两级科技计划项目236项,批准立项120项,争取资金9709万元。我市现已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2007年,绵阳推荐的创新基金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批准立项27项,获得四川省创新基金批准立项7项。全年新上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7项,其中产业科技支撑专项19项,应用技术基础研究类项目19项,“军转民”专项12项,县域产业龙头培育专项5项。全年共申请专利793件,专利授权450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93.7万册。文化馆10家,文化站219个。乡广播电视站264个,广播覆盖人口增加3.6万人,覆盖率达95.3%;电视覆盖人口增加5.6万人,覆盖率达95.8%;有线电视用户新增4.6万户,入户率达57.6%;城区数字电视用户15.3万户,城区数字电视转换率61%。全市公开发行报纸5种,报纸印数3418万份,公开刊物16种,印数51.6万份,地方性图书483种,印数46.2万份。

城乡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有卫生机构105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99个,卫生技术人员1.4万人,执业医师5907人,注册护师、护士3749人,医院床位数1.5万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全市共举行各级各类运动会220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10次,累计参加人数达132万余人。全年累计销售体育彩票6300万元。成功举办了“全国女子排球联赛”、“全国乒乓球联赛”和“首届绵阳市民体育健身节”,新增农民健身工程43个。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监管和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全市有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污水处理厂4个,污水日处理能力增至22.6万吨。市区日处理700吨垃圾综合处置中心已投入使用。市区烟尘控制面积81.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面积57.2平方公里。主要污染物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

环境质量稳定改善。2007年全市空气质量监测天数为365天,其中有348天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和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达标率为95.3%,空气质量良好。主要流域涪江三台百顷出境断面水质每月监测1次,12个月均达到和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涪江干流水质状况良好。城区共布设噪声监测点213个,声级监测覆盖面积34.08平方公里,履盖人口54.25万人,年度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统计平均值为53dB(A)。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安全生产继续保持较好的态势。2007全市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853起,死亡345人,分别比上年下降20.9%和8.2%。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329起,死亡253人,分别比上年下降23.6%和5.2%;工矿商贸事故49起,死亡58人;火灾441起,死亡8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数量小幅增长。全市年末总人口为537.95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其中:男性人口278.9万人,女性人口259万人;农业人口404.8万人,非农业人口133.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3‰,人口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计划生育率为92.64%。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3元,较上年增长15.7%,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工资性收入增长11.8%,个体私营业主经营性收入增长46.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804元,增长12.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38.6元,比上年增加577.1元,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增幅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农村居民增收部分中有21.9%来自工资性收入,有66.7%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3048.4元,比上年增长16.9%。

全市城镇在岗职工32.84万人,比上年增长6.4%;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741元,增长19.2%。

就业状况有所改善。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累计达20.2万人,当年新增1.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全市劳务输出达122.6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全市有1.7万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数47.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数44.6万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90元/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城镇居民11.3万人、农村居民9.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59.6%。失业保险金标准为357元/月。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73个,床位数9139张。

注:

1、《公报》中使用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绵阳统计年鉴2008》为准。

2、农业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

3、工业产值绝对数及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工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生产总值及分产业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