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绵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57:56 来源:绵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98次

绵阳市统计局

2007年3月8日

2006年,既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绵阳加快发展,迈上新台阶的一年。一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勇拼搏,围绕“三大要务”,突出“六个重点”,彻底摆脱了近年来发展低迷的状况,绵阳经济开始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一、综     合

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GDP 560.84亿元,增长13.9%,高出“十五”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GDP增长速度在全省各市州中上升3位,排名第八。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6.1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5.34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9.32亿元,增长11.4%。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0.7%,二产业的比重为43.7%,三产业的比重为35.6%,产业构成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4.24亿元,增长18.9%,占GDP的比重为45.3%,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

物价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上涨2.5%,比上年上涨1.6个百分点。工业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类价格上涨1.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4.8%。

企业预期经营形势向好。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55,比上年上升5.84点。综合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140.42,比上年上升20.33点。

科技城实现快速发展。科技城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2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43.51亿元,增长28.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88亿元,增长23.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36亿元,增长14.8%。

二、农   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43亿元,增长6.3%。其中:农业产值81.66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7.36亿元,增长7.1%;牧业产值93.65亿元,增长8.9%;渔业产值9.21亿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5亿元,增长7%。

农作物播面扩大,产量下降。农作物总播面65.6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7%,其中粮食播面43.1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3%。由于干旱,全年粮食总产量210.27万吨,比上年减产3.5%。其中:大春粮食减产7.1%,小春粮食增产5.9%。油料产量27.02万吨,减产1.3%;蔬菜产量158.56万吨,增产16.5%;水果产量30.19万吨,增产1.5%。

绿化造林成绩显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7%。全年国家无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2.03亿元,完成造林面积1.02万公顷。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7个。全年收获大宗林产品1.45万吨,其中:油桐籽2266吨、棕片3676吨、核桃5988吨、生漆42吨。

畜牧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牧业产值93.65亿元,增长8.9%。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比种植业高出6个百分点。全年出栏肉猪586.38万头,增长9.7%;出栏家禽1.08亿只,增长11.5%;期末生猪存栏327.62万头,增长2.7%。肉类总产量达64.22万吨,增长13.3%;牛奶产量2.38万吨,增长8.6%;禽蛋产量16.13万吨,增长8.6%。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积极调整水产品品种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水产品养殖,大力推广养殖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全年水产品产量达8.2万吨,比上年增长9.4%。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新增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户,新增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个。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4.67亿元,增长29.5%。完成劳务培训35.8万人次,劳务输出114.5万人,劳务总收入51.3亿元,增长18.8%。投入扶贫资金1.85亿元,完成1.2万户、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0户,比上年新增14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8.8亿元,增长21.3%;实现工业增加值161.1亿元,增长29%,增加值增速在全省六个主要工业城市中排第一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8.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重点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74户,比上年净增8户。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54.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4.4%,同比增长27.6%。其中:五户创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9%,较上年增长21.3%。

六大产业集群实现较快增长。六大产业集群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90.65亿元,增长17.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5%。其中,建材、纺织、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食品工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增幅均达到20%以上。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9.2,比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7亿元,比上年下降43.9%;实现利税总额23.09亿元,比上年下降14.8%。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有建筑施工企业216户,建筑业完成总产值65.43亿元。房屋施工面积817.2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48.4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1.35亿元,增长25.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3.44亿元,增长30.2%;更新改造投资53.60亿元,增长19.5%;房地产开发投资37.84亿元,增长30.5%。大项目投资占投资总额的67.9%。计划投资在4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74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75.83亿元,占投资完成额的41.8%。

房地产销售市场活跃。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518.33万平方米,增长13.1%;商品房销售面积233.82万平方米,增长17.6%,实现销售额43.15亿元,增长33.4%。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全面繁荣。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7亿元,增长14.9%。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59.09亿元,增长14.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5.03亿元,增长18.4%。

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3.5亿元,增长40.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达到62.45亿元,增长40.8%。接待国内旅游者1031.57万人次,增长36.5%。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引进内资项目1020个,到位资金151.11亿元,增长43.9%,其中国内省外资金占51.8%。引进外资1.45亿美元,增长31%。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进口总额2.77亿美元,增长26.2%;出口总额6.11亿美元(含代理出口),增长1.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运量平稳增长。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08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199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35.52亿人公里,增长6.5%;公路货运周转量15.86亿吨公里,增长7.7%;水运客运周转量162.2万人公里,增长3.3%;水运货运周转量71万吨公里,下降55.6%;铁路客运量285.63万人,增长14.5%;铁路货运量251.7万吨,下降0.2%;民用航空客运量14.63万人次,增长12.7%;民用航空货邮运量2754吨,下降4.7%。

邮政、通讯业稳定发展。全市有邮政局(所)426所,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6亿元。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通讯公司在绵阳运行良好。通讯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4.7亿元,增长9.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达116.05万户,增长5.9%,其中住宅电话55.3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60.18万户,增长27.5%;国际互联网用户21.13万户,增长14.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0.1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3.87亿元,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4.58亿元,财政支出70.88亿元。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29.45亿元,比年初增加84.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4.45亿元,比年初增加49.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4.3亿元,比年初增加38.9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3298.4亿元。各类保险保费收入13.99亿元,增长25.2%,其中:人身险10.48亿元,财产险3.51亿元。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3.25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成果显著。全市共组织申报国省两级科技计划项目349项,争取资金5994万元,同比增长35%。“军转民”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共组织30家企业申报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其中14家已经获得认定批准。到目前,我市已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共申请专利667件,专利授权259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2225所,在校学生92.95万人,专任教师4.35万人。

高等教育逐步发展壮大。全市现有普通高校11所。2006年招生2.37万人,在校本(专)科生7.12万人,毕业生1.55万人,专任教师3415人。

基础教育飞速发展。年末全市有小学1171所,在校小学生36.7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303所,在校学生32.02万人。本科硬上线率连续六年全省第一,万人比连续五年全省第一。

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8所,2006年招生2.99万人,在校学生7.17万人,专任教师2485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91.4万册,比上年增加1.8万册。文化馆10家,文化站218个。乡镇广播电视站264个,广播覆盖率95.1%,电视覆盖率95.2%。全市公开发行报纸5种,报纸印数3108万份,公开刊物16种,印数51万份,地方性图书491种,印数44万份。

城乡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有卫生机构12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65个,卫生技术人员1.14万人,执业医师6486人,注册护师、护士4099人,医院床位数1.34万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共举行各级各类运动会125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08次,累计参加人数达131万余人。全年累计销售体育彩票7400万元。承办了“2006年亚太职业体育舞蹈锦标赛”、“全国女子柔道锦标赛”、“全国拳击锦标赛”、“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监管和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全市有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污水处理厂4个,污水日处理能力增至22.6万吨。市区日处理700吨垃圾综合处置中心已投入使用。市区烟尘控制面积81.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面积57.2平方公里。

2006年全市空气质量监测天数为365天,其中优良天数330天,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要求,空气质量良好。城区共布设噪声监测点213个,声级监测覆盖面积34.05平方公里,年度平均声级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Ⅱ级标准。

安全生产继续保持较好的态势。2006全市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2342起,死亡376人,均比上年下降13.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740起,死亡267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3.7%和8.6%;工矿商贸事故57起,死亡58人,比上年下降6.6%和13.4%;火灾489起,死亡8人,分别比上年下降7.6%和27.3%。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数量小幅增长。全市年末总人口为533.3万人,比上年增长0.5%,其中:男性人口277.01万人,女性人口256.3万人;农业人口403.7万人,非农业人口129.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8‰,人口死亡率为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计划生育率为92%。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54元,比上年增加853元,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909元,增长7.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62元,比上年增加283元,增长8.9%;农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2609元,增长6.2%。全市城镇在岗职工30.9万人,比上年增长0.8%;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575元,增长15.8%。

就业状况有所改善。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1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累计达20.2万人,当年新增1.5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全市劳务输出达98.29万人,新增9.61万人。全市2.84万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数44.8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数40.08万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75元/月,有11.2万城镇居民和6.2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失业保险金标准为357元/月。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57个,床位数7419张。

注:

1、《公报》中使用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绵阳统计年鉴2007》为准。

2、农业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

3、工业产值绝对数及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工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生产总值及分产业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