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绵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57:31 来源:绵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15次

绵阳市统计局

2006年3月2日

2005年是实施“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绵阳发展的重要转折之年。在这一年里,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奋力拼搏,紧紧抓住“三大要务”,集中干好“十件大事”,认真办好“十件实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实现了绵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提速升位。全市经济走出了低位徘徊的局面,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实现GDP482.53亿元,同比增长1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高出“十五”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GDP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增长速度在全省排第11位,比上年上升了10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0.44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6.97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5.12亿元,增长9.5%。

物价快速回落。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上涨0.9%,比上年回落3.7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8个百分点。工业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类价格上涨8.2%,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1.8%,房地产价格指数上涨3.0%。

企业家对预期生产经营状况比较乐观。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7.71,比上年上升3.6点。综合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120.09,与上年持平。

科技城建设进展顺利。科技城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8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05.93亿元,增长24.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46亿元,增长21.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93亿元,增长13.1%。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工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金融存贷差继续扩大。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54亿元,增长8.9%。其中:农业产值77.34亿元,增长3.2%;林业产值6.69亿元,增长7.6%;牧业产值84.98亿元,增长12%;渔业产值8.22亿元,增长38.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1亿元,增长5.6%。

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农作物总播面62.0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其中粮食播面41.3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1%。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17.94万吨,增长2.4%。其中:小春粮食增产7.1%,大春粮食增产0.7%。油料产量27.38万吨,增产2%;蔬菜产量136.13万吨,增产5.7%;水果产量29.76万吨,减产1.5%。

绿化造林成绩显著。全市有林业用地121.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7%。全年国家无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20187万元,完成造林面积2.25万公顷。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7个。全年收获油桐籽1132吨、、棕片2234吨、核桃4950吨。

畜牧业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继续扶持和发展规模养殖,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3%,比种植业高出4.2个百分点。全年出栏肉猪534.59万头,增长6.7%;期末生猪存栏318.9万头,增长2.5%。期末大牲畜存栏48.51万头,增长5.9%。肉类总产量达56.67万吨,增长10%;牛奶产量2.19万吨,增长27.3%;禽蛋产量14.86万吨,增长10.1%。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渔业生产积极调整水产品品种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水产品养殖,大力推广养殖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全年水产品产量达7.49万吨,比上年增长21.8%。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年加工经营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7户,比上年新增35户,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88.4亿元,实现利税3.67亿元;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59个,新增41个。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实有水利工程7.36万处,水利工程蓄引能力19.78亿立方米,实际供水17.06亿立方米。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2万公顷。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21.31万公顷,当年新增灌面0.05万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0.63万千瓦,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8.9万公顷,机收面积2.1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全面提速增效。市委、市政府坚持“两个拳头”抓工业,一手抓五户创百亿企业的扩张发展,一手抓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培育;围绕构建六大产业集群,集中精力发展支柱产业,全年工业经济呈现低开高走、逐月攀升、全面提速增效的态势。

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5户,比上年新增9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30.37亿元,增长25.3%;实现工业增加值118.14亿元,增长24.8%,增速在全省六个主要工业城市中排第二位。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7.3%,拉动GDP增长7.4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均保持较快发展。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是:国有企业增长11.5%、集体企业增长22.8%、股份合作企业下降2.9%、股份制企业增长2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5.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19.1%。

县域工业发展较快。各区市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发展速度普遍加快,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是:平武增长63.9%、北川增长45.9%、高新区增长31.3%、游仙增长29.8%、盐亭增长27.7%、梓潼增长27.0%、三台增长26.3%、安县增长26.3%、涪城增长18%、江油增长16.9%。

重点优势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61户重点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2.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9.5%,增长22.2%。其中:五户大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2.3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7%,增长21.4%。40户产值过亿元企业完成总产值100.58亿元,增长15.7%。16户产值创亿元企业完成总产值19.24亿元,户均产值达到1.2亿元,增长95.1%。

主要工业产品生产情况。全年生产彩电781.61万部,比上年增长13.5%;空调145.23万台,增长82.8%;内燃机420.84万千瓦,下降25.3%;水泥374.95万吨,下降9.4%;钢材57.31万吨,下降10.1%;发电量71.22亿千瓦时,增长9.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6.6,比上年上升8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18.66亿元,增长23.7%。实现利润总额12.4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7.23亿元,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0.99%。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58次,比上年加快0.2次,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有建筑施工企业216户,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9.7亿元。房屋施工面积818.8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99.5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委、市政府通过抓在建项目尽快投产、已批项目尽快上马和新项目的储备、立项报批等多项措施确保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32亿元,增长2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4.44亿元,增长10.7%;更新改造投资44.84亿元,增长28.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99亿元,增长15.7%。

城镇投资仍然是投资主体,农村投资增幅快于城镇投资。城镇投资完成130.37亿元,增长17.2%,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86.7%。农村投资完成19.95亿元,增长54.5%,比城镇投资快37.3个百分点。

计划投资在4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48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66.72亿元,占投资完成额的44.4%。江电四期工程、武引二期工程、水牛家水电站、自一里水电站、阴坪电站、木座电站、绵江快速通道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搞活商贸流通,繁荣城市经济。通过举办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第十三届世界拳击锦标赛会和首届中国西部啤酒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激活了消费品市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7亿元,增长14%。其中:批零贸易业139.4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的77.2%,增长11.5%;餐饮业38.02亿元,增长26.5%。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5.07亿元,增长25.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4.36亿元,增长26.6%。接待国内旅游者755.9万人次,增长7.2%。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招商引资取得突出成绩。2005年,成功举办了中国科技城绵阳投资合作洽谈会暨长虹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合作论坛等大型招商活动,主要领导亲自率团赴江浙、深圳等地推荐绵阳投资环境,洽谈合作项目,参加省内外招商活动,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引进内资项目982个,到位资金105亿元,增长40.7%。引进国内资金投向工业的比重达到51.8%。实际合同利用外资2.08亿美元,增长5%;实际到位外资1.12亿美元,增长23%。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1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9%。其中:进口总额2.15亿美元,下降46.5%;出口总额6.01亿美元(含代理出口),增长15%。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条件显著改善,运量快速增长。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16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090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33.36亿人公里,增长8.5%;公路货运周转量14.72亿吨公里,增长40.3%;水运客运周转量157万人公里,增长2.6%;水运货运周转量160万吨公里,增长32.2%;铁路客运量249.39万人,增长37.8%;铁路货运量252.08万吨,增长147.1%;民用航空客运量12.98万人次,民用航空货邮运量2891吨。

邮政、通讯业稳定发展。全市有邮政局(所)433所,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26亿元。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通讯公司在绵阳运行良好。通讯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3.42亿元,增长11.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达109.58万户,增长11.5%,其中住宅电话50.7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25.68万户,增长5%;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18.4万户,增长19.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通过加大增收节支力度,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0.1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8亿元,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2.45亿元,财政支出55.77亿元。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44.62亿元,比年初增加49.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5.13亿元,比年初增加41.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5.44亿元,比年初减少8.8亿元。年末存贷差为239.18亿元,比上年扩大58.23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2693.39亿元。各类保险保费收入11.17亿元,增长20.2%,其中:人身险8.43亿元,财产险2.74亿元。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3.35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果。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82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9万人。全市共组织申报国省两级科技计划项目250项,申报项目数在全省各市州中名列第一,落实88项。“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科技部正式批准立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申请专利430件,获专利权197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绵阳教育在全省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对绵阳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大。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2476所,在校学生92.6万人,专任教师4.34万人。

高等教育逐步发展壮大。全市现有普通高校7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6所,普通专科学校1所。2005年招生1.61万人,在校本(专)科生5.57万人,毕业生9642人,专任教师2955人。

基础教育飞速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明显增多。年末全市有小学1419所,招生5.41万人,在校小学生38.0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296所,招生10.66万人,在校学生31.69万人。本科硬上线率连续五年全省第一,万人比连续四年全省第一。

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高)学校共49所,2005年招生2.59万人,比上年增加5513人;在校学生6.79万人,比上年增加1.83万人;专任教师2535人,比上年增加264人。

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全市有成人中专学校16所,在校学生1.31万人,专任教师403人。各大高校中成人教育在校学生6598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89.6万册,比上年增加1.9万册。文化馆10家,文化站222个。乡镇广播电视站264个,广播覆盖率94.8%,电视覆盖率94.85%。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2%,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基本完成。全市公开发行报纸5种,报纸印数2960万份,公开刊物15种,印数50万份,地方性图书450种,印数42万份。

城乡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有卫生机构134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28个;卫生技术人员1.13万人,有执业医师6519人,注册护师、护士3650人;床位数1.44万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34万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市共举行各级各类运动会1250次,举办健身展示会14次,累计参加人数达94.2万余人。我市运动员人在省级比赛中夺得金牌15枚,银牌27枚,铜牌29枚。全年累计销售体育彩票4500万元。承办了“第十三届世界拳击锦标赛”和“中美划水对抗比赛”两场国际赛事。承办了全国“连环杯”少儿乒乓赛、四川省青少年篮球赛,四川省“萌芽杯”少儿篮球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监督管理和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全市有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污水处理厂4个,污水日处理能力19.5万吨。市区日处理700吨的垃圾综合处置中心已建成。市区烟尘控制面积81.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面积57.2平方公里。

城区空气质量API污染指数达到Ⅰ、Ⅱ级天数为347天,优良率达到95.3%,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城区年度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为59,污染级别为Ⅱ级,空气质量状况良好。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城区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均值为54.8分贝,比上年下降2.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声级为68.5分贝,与上年持平,达到相应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数量小幅增长。全市年末总人口为530.71万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男性人口275.73万人,女性人口254.98万人;农业人口404.4万人,非农业人口126.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66‰,人口死亡率为5.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1‰。计划生育率为94.7%。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01元,比上年增加493元,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422元,增长6.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79元,比上年增加277元,增长9.6%;农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2456元,增长14.7%。

在岗职工收入增加。全市有在岗职工30.62万人,比上年增长2.8%。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43.55亿元,增长1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416元,增长11%。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5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累计达20.23万人,当年新增1.69万人。全市劳务输出达88.6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全市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有1.57万人实现再就业。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年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数为43.5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数38.36万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60元/月,有10.3万城镇居民和0.6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为232.5元/月(市级),失业保险金标准为280元/月。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28个,床位数3570张。

注:1、《公报》中使用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绵阳统计年鉴2006》为准。

2、农业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90年可比价格计算。

3、工业产值绝对数及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工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生产总值及分产业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