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绵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57:08 来源:绵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82次

2004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三个转变”,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指导经济工作,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了全市经济平稳发展。

一、综合

整体经济发展平稳。2004年全市经济在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强力支撑下,克服了宏观调控和长虹生产效益下滑的负面影响,确保了全市经济平稳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454.9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0.41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2.65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1.88亿元,增长12.0%。

市场物价继续上扬。2004年,在食品、旅游、汽柴油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4.6%,其中食品类上涨11.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7.2%。工业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类价格上涨8.2%,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1.8%,房地产价格指数上涨3.0%。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企业家对预期生产经营状况信心不足。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综合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分别为114.12和120.28,比上年下降3.3点和9.7点。

科技城建设进展顺利。科技城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2.8亿元,增长9.3%。完成工业增加值60.37亿元,增长2.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48亿元,增长7.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2亿元,增长13.9%。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仍不够稳固,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工业增加值率较低,工业和生产总值增速慢于全省平均水平;资金和煤、电、油、运偏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农民增收结构单一,财政缺口和金融存贷差逐步扩大。

二、农业

农村经济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4年农业生产发展遇到了少有的有利条件: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全面落实粮食直接补贴,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种植业效益提高;三是今年雨水较好、阳光充足,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0亿元,增长7.8%。其中:农业产值72.74亿元,增长6.8%;林业产值5.98亿元,增长1.2%;牧业产值74.03亿元,增长8.8%;渔业产值5.4亿元,增长17.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6亿元,增长7%。

农作物总播面61.1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02%,其中粮食播面40.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3%。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12.84万吨,增长7.8%。其中:小春粮食增产6.8%,大春粮食增产8.2%。稻谷产量92.97万吨,增产6.2%,小麦产量46.35万吨,增产4.4%,玉米产量43.22万吨,增产13.4%。油料产量26.84万吨,增产4%;蔬菜产量128.83万吨,下降2.5%;水果产量16.2万吨,增产13%。

绿化造林成绩显著。全市狠抓以林业“三大工程”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全年国家无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20068万元。全年完成造林2.29万公顷,其中:天然林保护工程造林9501公顷,退耕还林工程造林7734公顷。对全市106万公顷森林实行了依法严格管护。全年油桐籽、棕片、核桃、生漆等大宗林产品产量达到1804吨、2763吨、3789吨和33吨。

畜牧业快速发展。2004年各级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规模养殖,加之猪肉价格上涨,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全年出栏肉猪501.23万头,增长3.8%;期末生猪存栏311.21万头,增长1.9%。出栏大牲畜16.18万头,增长7.4%;期末大牲畜存栏45.8万头,增长1.7%。粮食价格上涨带动了禽、蛋和草食牲畜价格上涨,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小家禽生产,突出发展草食牲畜和奶牛生产,确保了农民养殖效益提高。全市肉类总产量达51.5万吨,比上年增长6.0%;牛奶产量6.15万吨,增长4.7%;禽蛋产量13.49万吨,增长8.1%。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渔业生产积极调整水产品品种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大力推广养殖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全年水产品产量达6.15万吨,比上年增长18.8%。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列入市级的农业产业化项目190个,比上年增加80个。其中:重点龙头企业72个,已列入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8个。全年市级7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64.25亿元,比上年增长44.2%,118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22.34亿元,比上年增长51.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实有水利工程7.36万处,实际供水12.21亿立方米,新增总水量能力2363万立方米。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21.56万公顷,当年新增灌面0.09万公顷,改善灌面1.44万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9.55万千瓦,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8.3万公顷,机收面积1.8万公顷。

三、工业

全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抓住工业发展不放松,依*优势企业群体和县域工业的快速发展,克服了长虹调整产品结构、限产压库对生产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全市工业的发展。2004年末,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13户,实现工业增加值94.03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1.8%。其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4.6亿元,同比增长23.6%;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9.43亿元,同比下降0.6%,重工业的增速比轻工业快24.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之比由2003年的55.5:44.5转变为42:58。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51.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均保持较快发展。2004年,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是:国有企业增长9%、集体企业增长18.7%、股份合作企业增长16.3%、股份制企业增长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3.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54.3%。

面上工业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的重要动力。2004年除长虹以外的412户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7%。面上工业的强势增长,确保了全市工业的稳定增长。

县域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各区、市、县党委、政府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盘活放大存量资产,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域工业总量快速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04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是:平武增长57.8%、盐亭增长46.1%、三台增长30.7%、安县增长26.7%、游仙区增长24.3%、北川增长18.4%、江油增长15.9%、梓潼增长13%、涪城区增长12.4%、经开区增长9.7%、高新区下降9.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优势企业整体呈现较快发展。2004年全市有46户企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比上年增加9户。其中5户企业生产下降,41户企业生产增长。除长虹外的45户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59.73亿元,现价速度同比增长21.4%,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8.7%。攀长钢、九洲、东材、华晨瑞安等都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要工业产品生产情况。全年生产彩电688.54万部,比上年下降23.5%,空调79.43万台,下降15.4%,内燃机563.2万千瓦,下降2.2%,水泥450.09万吨,下降18.2%,卷烟73.88亿支,增长14.1%,钢材63.09万吨,增长34.5%,粗钢55.15万吨,增长24.3%,发电量66.25亿千瓦时,增长4.6%。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2004年,全市413户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7.6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实现利税总额-19.11亿元。全市303户盈利企业盈利额为10.27亿元,110户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为44.66亿元,盈亏相抵后为净亏损34.38亿元,而上年为赢利7亿元。全市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6.6%,比上年上升4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仅为46,除资产负债率(58.8%)、产品销售率(97.4%)和劳动生产率(61782元/人)达国标外,资产贡献率(-3.2%)、资本增值率(79.8%)、资产周转率(1.36次)和成本费用利润率(-9.2%)等指标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值。剔除长虹后,面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2%,实现利税总额21.16亿元,增长31.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市投资继续稳步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2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投资扩大的特点:一是技改投资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全年完成技改投资34.8亿元,比上年增长56.9%,一批重点工业企业的技改力度大,为工业发展增添了后劲;二是基本建设投资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年基建投资完成49.2亿元,比上年增长31.9%;三是房地产开发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明显,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05亿元,比上年下降3.9%。

计划投资在4000万元以上的基建技改建设重点项目131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59.15亿元,占投资完成额的47.6%。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较快,江电四期工程、武引二期工程、水牛家水电站、三江枢纽、自一里水电站、通口电站、移动网基扩建及数据交换互联网、长钢技改、省道302线改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还有一些项目已经完成年计划的90%以上。

建筑业平稳发展。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4.43亿元,比上年增长6.4%。房屋施工面积912.3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76.21万平方米。建筑业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建筑市场逐渐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活跃。消费品市场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特点:一是农村市场增长较快。在消费品零售额中,市的零售额增长13.8%,县的零售额增长14.9%,县以下的零售额增长13.9%,县和县以下的零售额均高于市的增长。二是餐饮业零售增势强劲。2004年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7.1亿元,增长20.1%,比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6.1个百分点。三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的零售保持增长势头,国有经济下降1.5%,集体经济下降4.1%,股份制及其他经济增长9.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增长22.0%,私营个体经济增长21.4%。私营和个体经济已成为消费品流通的主渠道。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7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5.04亿元,增长26.7%;接待国际旅游人数6.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1%,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93.98万美元,增长55.2%。全市旅游总收入36.04亿元,增长27.3%。全市有星级饭店39家。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对外贸易略有下降。全市引进外资项目27个,增资项目9个(外资),实际到位外资3536万美元。当年合同引进内资项目587个,协议引资149.04亿元,内资项目到位资金74.64亿元。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5.2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0%。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道路交通保持良好发展,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繁荣,水运下降。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161.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113.9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30.7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8.6%;公路货运周转量10.4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7%;水运客运周转量153万人公里;水运货运周转量121万吨公里;铁路客运量181万人,比上年增长14.6%;铁路货运量102万吨,比上年下降12.8%;民用航空货邮运量3198吨,比上年增长73.3%,民用航空客运量16.11万人,比上年增长80.9%。

邮政、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市有邮政局(所)442所,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07亿元。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通讯公司在绵阳运行良好。通讯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2.14亿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达98.31万户,增长28.1%,其中住宅电话46.4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19.69万户,比上年增长33.5%;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15.4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收支矛盾突出。各级财税部门加大增收节支力度,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04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4.34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4亿元,增长11.2%,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3.63亿元,增长10.0%。财政支出47.98亿元,同比增长20.8%。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差逐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94.27亿元,比年初增加60.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7.32亿元,比年初增加40.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0.73亿元,比年初增加21.9亿元。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加强,处理不良贷款力度加大,存贷差逐步扩大,2004年末存贷差为143.54亿元,比上年扩大38.96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91.4亿元,增长11.0%,现金支出1099.66亿元,增长10.3%,货币净投放8.26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1080亿元,各类保险保费收入9.29亿元,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2.56亿元。人们保险意识增强,参保企业、个人逐年增加。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果。全年共组织申报国省两级科技计划项目502项,申报项目数在全省各市州中名列第一,落实185项,落实资金7274.6万元。2004年绵阳被确定为“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和“全国科普示范城市试点”,举行了三项国家级重大科技活动,并积极争取科技部将绵阳科技城纳入国家中长期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申请专利352件,获专利权212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绵阳教育在全省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教育对绵阳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大。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2622所,在校学生90万人,专任教师4.25万人。

高等教育逐步发展壮大。全市现有普通高校5所,2004年招生1.19万人,在校本(专)科生4.09万人,毕业生8266人,专任教师2424人。

基础教育飞速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明显增多,在校生规模成倍扩大,城区每年吸引近万名外地中小学生。年末全市有小学1641所,招生5.9万人,在校小学生39.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305所,招生10.5万人,在校学生31.2万人。高考连年创新高,2004年本科硬上线率连续第4年夺得全省第一。

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高)学校共40所,2004年招生2.03万人,比上年增加1476人;在校学生4.97万人,比上年增加8580人;专任教师2271人,比上年增加345人。其中:普通中专学校6所,在校生1.8万人。

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全市有成人中专学校17所,高等学校有成人教育学院的4所。成人中专在校学生6487人,专任教师330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各大节假日庆典,文化下乡活动的积极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87.67万册,比上年增加2.23万册。文化馆10家,文化站189个。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加强,乡广播电视站277个,广播覆盖率93.9%,电视覆盖率93.95%。全市公开发行报纸5种,报纸印数2831万份,公开刊物16种,印数45万份,地方性图书402种,印数36万份。

城乡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28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11个;卫生技术人员1.0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4574人,注册护师、护士3072人;床位数1.4万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34万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蓬勃开展,全年举办各种运动会124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477次,其中1000人以上172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达86.16万人次。全市有标准体育场地165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1858个。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增强,污染治理力度加大。2004年,绵阳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西部第一个环保模范城市。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235人,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86人。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56个,完成投资1.1亿元。烟尘控制区面积77.7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57.2平方公里。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7个,县级4个。全市森林覆盖率45.7%,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全市水利工程资金投入1.01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79万公顷,到2004年末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86万公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数量小幅增长。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为529.07万人,比上年增长0.3%,人口出生率为2.21‰,人口死亡率为1.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5‰。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75.67万人,女性人口253.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9:100。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408.72万人,非农业人口120.35万人。计划生育率为96.23%。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8元,增长7.4%;人均消费性支出6047元,同比增长8.6%。在消费支出中,交通和通讯支出增幅最高,达到18.4%。由于粮食增产、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转移增加、特色农业发展良好以及国家对农民实行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和农业税下调等利好因素的影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2元,比上年增收351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2142元,增长14.9%。

在岗职工收入增加,安置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0.73万人,比上年下降2.5%,其中在岗职工29.8万人,比上年下降2.7%。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849元,比上年增长11.6%。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1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累计达19.11万人,当年新增1.8万人。全市劳务输出达93.5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全市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有1.5万人实现再就业。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43元/月,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为232.5元/月(市级),失业保险金标准为308元/月。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159个,床位数3313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数为27.8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数35.86万人。

注:1、农业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90年可比价格计算。

2、工业产值绝对数及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工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上年价计算。

3、生产总值及分产业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