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绵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56:45 来源:绵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28次

绵阳市统计局

2004年3月1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全年经济总体目标,以科技城建设为主线,奋力推进“三个转变”,努力克服“非典”和美国对彩电进行反倾销调查等对我市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确保了全市经济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工业总量进一步扩大,结构有所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物价指数小幅上扬;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增长,金融运行平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6.6亿元,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6.7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8.8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20.5:39.5:40。

物价指数小幅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去年上涨1.7%;房地产价格指数比去年上涨0.8%;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4.4%。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改善。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综合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分别达到114.8和128.8,分别比上年上升1.6点和3.7点。

科技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科技城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1亿元,增长12.4%,高于全市平均增长幅度2.2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64.28亿元,增长18.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增长10.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5亿元,增长10.6%;实现外贸出口总值7.26亿美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自主性增长能力不足;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就业矛盾仍然突出。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我市各级政府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根本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合理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全年农村经济形势平稳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6.0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58.65亿元,增长3.0%;林业产值5.74亿元,增长9.1%;牧业产值55.91亿元,增长4.8%;渔业产值3.81亿元,增长14.1%。

粮食单产大幅提高,总产量略有下降,经济作物全面增产。2003年全市因经济建设和结构调整减少耕地面积1.02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24万公顷。依*科技,改良物种,扩大优质、高效农产品播种面积,提高了粮经作物单产,其中粮食平均亩产提高57公斤,同比增长18.4%。全年收获粮食总产量197.4万吨,减产1.8%,其中:大春粮食产量144.7万吨,增产0.3%;小春粮食产量52.7万吨,减产7.1%。

绿化造林成绩显著。全年利用国家无偿投入林业“三大工程”资金19127万元。完成公益林建设10186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754公顷,飞播造林8432公顷,封山育林7699公顷。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1334公顷。对全市106.8万公顷森林实行了依法严格管护,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30余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1%,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年油桐籽、棕片、核桃、生漆等大宗林产品产量达到1959吨、2694吨、3961吨和35.5吨。

畜牧业结构日趋合理,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畜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发展思路,提高品种质量和绿色认证,丰富市场,促农增收。草食牲畜、小家禽生产稳定增长,奶产业快速发展,畜产品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

渔业生产发展快。渔业生产积极调整水产品品种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大力推广养殖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全市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5.18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名优水产品产量达1.88万吨,同比增长44.2%。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列入市级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0个,“五专”经营组织50个。建立种类商品基地178.4万亩,被省认定授牌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共37个,面积达82.8万亩。有30个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其中有16个产品被农业部认证为绿色农产品。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实有水利工程7.36万处,水利工程蓄引能力19.55亿立方米,实际供水12.32亿立方米,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21.73万公顷,当年新增灌面0.16万公顷,改善灌面1.73万公顷,新增蓄、引、提水能力约9941万立方米。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8.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6%。农业机械拥有量持续增长,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8.3万公顷,机收面积1.23万公顷。农村用电量6.15亿千瓦小时。

三、工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市工业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千亿工程”提出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努力克服“非典”和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带来的各种困难,保证了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3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8.6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9%,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轻工业实现产值215.77亿元,增长18.9%;重工业实现产值122.84亿元,增长32.9%。国有企业实现产值28.05亿元,增长9.4%;集体企业实现产值3.04亿元,下降10.8%;股份合作企业实现产值2.48亿元,增长11.7%;股份制企业实现产值288.63亿元,增长20.9%;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产值12.45亿元,增长54.1%;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实现产值3.95亿元,增长35.7%。

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巨大。2003年,八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91.5%。其中,电子工业实现177.2亿元,增长19.7%,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6.2%;食品工业实现35.98亿元,增长32.7%;冶金工业实现23.25亿元,增长14.3%;机械工业实现29.85亿元,增长35.4%;建材工业实现15.47亿元,增长23.9%;化学工业实现13.28亿元,增长21%;纺织工业实现产值9.93亿元,增长13.7%;医药工业实现4.8亿元,增长67.5%。

县域工业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工业强县”、“工业富县”,大力发展工业的具体措施,县域工业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县(市、区)工业总产值及增长速度分别为:涪城辖区240.83亿元,增长20.6%;涪城区属11.12亿元,增长30.2%;游仙区16.31亿元,增长27.9%;安县10.56亿元,增长33.3%;江油辖区51.24亿元,增长20.4%;江油市属9.30亿元,增长32.7%;梓潼4.89亿元,增长25.4%;平武1.36亿元,增长40.7%;北川2.78亿元,增长14.6%;三台9.26亿元,增长16.5%;盐亭1.38亿元,增长75.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大。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盈利企业的盈利额为8.9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2.56亿元,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6.34亿元,比上年下降13.3%,实现利税总额21.19亿元,增长33.2%。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5.1%,比上年扩大5.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均有所提高,资产负债率、产品销售率下降,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47.74,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除北川、江油下降外,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03.42亿元,增长16.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7.29亿元,增长5.3%;更新改造投资22.18亿元,增长42.2%;房地产开发投资26.07亿元,增长28.3%;城镇集体、私营投资及其他完成投资17.88亿元,增长4.2%。

计划投资在4000万元以上的基建技改建设重点项目88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44.5亿元,占投资完成额的43%。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较快,三江水利工程、科创区基础设施建设、长虹机芯扩能改造、盐南路、西科大一期工程、绵阳鼎鸿扩建印染车间、长虹电池扩能、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还有一些项目已经完成年计划的90%以上。

建筑业稳步发展。建筑业完成总产值6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61153元/人,比上年增长7.3%。房屋施工面积991.8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01.88万平方米。建筑业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建筑市场逐渐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非典”疫情后,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消费品市场迅速恢复了活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2.41亿元,增长11.3%,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3.28亿元,增长9.3%,城市零售额的增长比农村快2个百分点。全年国有、集体商业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3.6%,私营个体商业增长15.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9.2%,股份制及其他经济增长8.8%。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0.0%,餐饮业增长12.7%,其他行业增长0.8%。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54.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旅游收入27.66亿元,增长11.2%;接待国际旅游人数4.4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1%,国际旅游收入769.56万美元,下降12.4%。全市旅游总收入28.3亿元,增长10.7%。全市有星级饭店42家。2003年12月,国家旅游局发文(旅办发〔2003〕80号)正式命名绵阳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对外贸易完成目标。全市引进外资项目15个,增资项目6个(外资),实际到位外资1234万美元。当年合同引进内资项目462个,协议引资215亿元,内资项目到位资金55.89亿元。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7.5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6%。“长虹”出口6.77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89.8%。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受“非典”影响,交通运输有所下降。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048.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036.8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25.92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2.9%;公路货运周转量9.92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5.3%;水运客运周转量432万人公里,增长16.8%;水运货运周转量194万吨公里,下降7.6%;铁路客运量158万人,比上年下降10.2%;铁路货运量117万吨,比上年增长31.5%;民用航空货邮运量1845.2吨,民用航空客运量8.91万人。

邮政、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市有邮政局(所)435所,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08亿元。吉通、网通合并成立四川省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绵阳市分公司,移动、联通、铁通等通讯公司在绵阳运行良好。全部通讯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1.14亿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达76.73万户,增长30.9%,其中市话54.39万户,增长33.9%,农话22.34万户,增长23.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89.64万户,比上年增长28.4%;互联网用户达到2.98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各级财税部门加大增收节支力度,全市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全市财政总收入3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2.28亿元,增长5.3%,基金收入2.55亿元,增长67.3%;财政支出40.04亿元,增长17.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8.24亿元,增长17.9%。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3.37亿元,比年初增长15.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66.46亿元,比年初增长15.3%;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8.79亿元,比年初增长10.4%,存贷差为104.58亿元,比上年扩大23.46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83.21亿元,增长11.8%,现金支出996.71亿元,增长11.8%,货币净投放13.5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新华、泰康、太平洋保险公司进入绵阳保险市场,促进全市保险业迅速发展。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108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寿险承保额512.24亿元,财产险承保额568.94亿元;各类保险保费收入9.33亿元,增长24.3%;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2.08亿元,增长2.4%。人们保险意识增强,参保企业、个人逐年增加。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果。全年争取国家科技部和省上资金(无偿资助)4974.6万元用于支持科技城建设,落实科技部科技攻关计划项目7项,资助资金400万元,“创新基金”项目21项,资助资金1330万元,“863计划”13项,资助资金1313万元;省科技厅下达重点科技计划,立项45个,安排科技三项费用543.6万元,“星火计划”安排项目1个,新产品试制计划安排项目4个。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实施专利项目171个,新增加销售收入32.5亿元,申请专利340件,获专利权250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绵阳教育在全省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外来学龄人口增多,普通高中招生连年飙升,职高招生增长率居全省之冠,高考连年创新高,“本科硬上线率”和“万人上线率”居全省第一,西科大等高校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有普通中学316所,招生数10.8万人,在校学生30.53万人,专任教师1.7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4所,招生数1.89万人,在校学生4.11万人,专任教师1926人;小学1934所,招生数6.27万人,在校学生40.86万人,专任教师1.89万人;幼儿园675所,招生数5.7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6.1%;普通中专招生录取(包括成人中专)8621人,比上年增长22.9%,职业高中招生录取10242人,比上年增长56.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各大节假日庆典,文化下乡活动的积极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85.44万册。文化馆9家,群众艺术馆1家,文化站234个。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加强,乡广播电视站273个,广播覆盖率92.1%,电视覆盖率92.5%。全市公开发行报纸4种,报纸印数2653万份,公开刊物16种,印数46万份,地方性图书342种,印数32万份。

城乡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43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51个;卫生技术人员1.1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3659人;床位数1.3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32万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蓬勃开展,全年举办各种运动会77次,参加人数达150万人次,在参加省以上比赛获得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4枚。其中:参加城市运动会70人,获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2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增强,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全市在继续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的基础上,在环境监察、监测工作和严格依法行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分别于2003年8月和11月通过了四川省和国家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组的验收,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的城市。据监测:市区空气质量高于二级标准,水域功能区及饮用水源地表水水质达到三类水域质量标准,市区环境噪声达到二类标准,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市工业污染治理投入达到1648.8万元。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838.99万吨,工业重复用水量5.86亿吨,重复用水率达到77.7%,工业废水达标率97.6%,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5.99万吨,达标率92.0%,市区生活污水处理量2904万吨,处理率达69.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环境噪声达标面积35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数量小幅增长。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为527.52万人,比上年增长1.1%,人口出生率为9.3‰,人口死亡率为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74.28万人,女性人口253.2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8:100。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410.33万人,非农业人口117.19万人。计划生育率为96.1%。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79元,增长1.9%;人均消费性支出5570元,同比增长1.4%。在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增幅达到29.2%。农民人均纯收入2551元,增长6.3%;农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1863元,增长8.8%。

在岗职工收入增加,安置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1.51万人,比上年下降1.7%,其中在岗职工30.63万人,比上年下降1.9%。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5.21亿元,比上年增长5.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512元,比上年增长7.4%。全市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6.62万人。

年末全市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56家,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安置人员3.43万人次。全市指导帮助城镇失业人员2.93万人就业,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累计达18.54万人,当年新增1.4万人。全市劳务输出达84.9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全年新安置失业人员1.92万人再就业。全市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15万人,其中1.02万人实现再就业。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43元/月,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为232.5元/月(市级),失业保险金标准为238.7元/月。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211个,床位数4875张。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36.46万人,其中:已领取退休金的10.86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4.65万人。

注:1、农业产值、工业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90年可比价格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及分产业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