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绵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56:14 来源:绵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91次

绵阳市统计局

2003年3月8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机遇,围绕全年经济总体目标,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完成了2002年的奋斗目标,结束了全市经济增长连续三年低位徘徊,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农业大、小春主要粮经作物全面增产,畜牧业稳步发展;工业生产在长虹集团和部分扩张型企业的拉动下高速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三产业持续发展;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物价平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在第二产业的拉动下,国民经济结束了连续三年低位徘徊,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比计划8%的增长速度高4.5个百分点,比上年3.8%的增幅提高8.7个百分点,比全省10.6%的增速高1.9个百分点,比全国8%的增速高4.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2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9.6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3.9亿元,增长11.9%。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20.6:40.4:39,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同期下降1.1%;房地产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1.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7%,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涨0.4%,二者差距逐年扩大已成为影响企业效益改善的重要因素。

企业景气状况处于景气区间。4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7.36,综合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达到132.26,处于景气区间,表明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趋好的发展迹象。

科技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科技城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2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0.2亿元,增长16%,高于全市平均增长幅度3.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59.2亿元,增长4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亿元,增长13.1%;外贸出口总值7.9亿元,增长4.8倍;绵阳城区居民可支配收入7864元,增长13.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农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工业生产与效益还不够协调,中小企业融资难,下岗、失业人员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过快,农民增收困难等主要问题。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克服2001年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充分调动了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加之气候适宜,风调雨顺,大、小春主要粮经作物全面实现恢复性增产。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6.4%,农业增加值76.2亿元,增长5%。

大小春粮食产量全面增产。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单产提高,加之气候适宜,大小春粮经作物实现恢复性增长。

狠抓林业生产,提高绿化水平。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利用国家到位的5217万元资金,全市实行依法管护森林面积达到102.68万公顷。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全年完成19万亩退一还二荒山造林任务。全年造林面积310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9333公顷,天保工程造林面积8380公顷,四旁植树2121万株,封山育林面积5813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4%。全年油桐籽、棕片、核桃、生漆等大宗林产品分别达1948吨、2629吨、3625吨和38吨。

畜牧业稳定发展,畜产品日益丰富。全市畜牧业以“调整结构促发展,突出重点上水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克服上年特大旱灾造成饲料粮大量减产给今年畜牧养殖带来的困难,强化技术服务,落实工作措施,积极鼓励养殖奶牛,大力发展草食型牲畜,注重提高小家禽的品种和质量,保证了畜牧业稳定发展。

渔业生产发展快。渔业生产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合理调整水产品品种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渔业,大力推广养殖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扩大生产基地和加强渔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全市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43万吨,比上年增长11.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实有水利工程7.34万处,水利工程蓄引能力18.56亿立方米,实际供水12.65亿立方米,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323.59万亩,新增1.85万亩。全市中、低产田改造10.48万亩。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4.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农业机械拥有量持续增长,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276.27万亩,机收面积14.18万亩。农村用电量6.01亿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市上下认真学习江阴工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市委、市政府加大了促进工业快速发展的工作力度,长虹结构调整基本到位,全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8.41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8%,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8.19亿元,比上年增长46.7%;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重点行业的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电子工业完成总产值175.23亿元,增长53.8%;机械工业完成总产值15.34亿元,增长27.6%;食品工业完成总产值26.8亿元,增长25.1%;纺织工业完成总产值8.1亿元,增长10.1%;化学工业完成总产值11.51亿元,增长23.6%;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2.42亿元,增长80.8%;建材工业完成总产值13.98亿元,增长25.5%;冶金工业完成总产值21.15亿元,增长5.9%;其他工业完成总产值23.66亿元,增长23.8%。县域工业发展不平衡,涪城区增长51.6%,高新区增长54.3%,游仙区增长26%,安县增长11.2%,梓潼增长40.2%,三台增长12.6%,平武增长51%,北川增长12.6%,江油增长14.7%,盐亭下降4.1%。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盈利企业的盈利额为8.45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45亿元,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7亿元,比上年增长2.1倍。亏损面为26.8%,比上年降低3.07个百分点,。年末产成品库存50.49亿元,同比下降3.3%,产销率达到103.5%,比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31.66,比上年提高25.2个百分点。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除盐亭、三台下降外,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持续发展。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57302元/人,比上年增长15.3%。房屋施工面积830.9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44.53万平方米。建筑业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建筑市场逐渐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5亿元,增长6.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5.4亿元,下降6.7%,更新改造投资15.6亿元,增长30.2%,房地产开发投资20.3亿元,增长17.5%,城乡集体、城乡私人及其他完成投资17.2亿元,增长8.1%。

计划投资在4000万元以上的基建技改建设重点项目74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35.5亿元,占投资完成额的49.8%,一批重大投资项目陆续完成计划投资并投入使用。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8.1亿元,增长12.6%,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75.2亿元,增长9.8%,城市零售额的增长比农村快2.8个百分点。国有集体商业进一步萎缩,全年国有、集体商业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5.5%和6.9%,私营个体商业保持旺盛增长势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5%和20%,所占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0.2%、30.5%上升到12%和33%。餐饮业快速发展,增幅达22.4%。城乡集市贸易稳定发展,集贸市场成交额比上年增长9.2%。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67.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旅游收入24.87亿元,增长19.3%;接待国际旅游人数4.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4%,国际旅游收入828.19万美元,增长9.5%。全市有星级饭店(涉外饭店)40家。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贸易成绩喜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引进外资项目48个,增资项目4个(外资),实际到位外资5167.46万美元。当年合同引进内资项目439个,协议引资102.93亿元,比上年增长71.7%,内资项目到位资金34.52亿元,较上年增长81.9%。2002年绵阳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7.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倍。“长虹”出口7.5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94%。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09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962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29.7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6%;水运客运周转量370万人公里,增长14.6%;公路货运周转量10.5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4.9%;水运货运周转量210万吨公里,增长23.5%;民用航空货邮运量2767.6吨,民用航空客运量11.63万人。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邮电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邮电通讯业务迅猛增长,吉通、网通等通讯公司进入绵阳后运作良好,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0.16亿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总数达58.31万户,增长34.8%,其中市话40.39万户,增长30%,农话17.92万户,增长46.8%;移动电话用户迅速增加,年末达71.54万户,比上年增长1.22倍。网络通讯快速发展,年末互联网用户2.67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各级财税部门加大了增收节支力度,全市财政收支运行基本平衡。全市财政总收入27.04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11.66亿元,下降1.1%,基金收入1.53亿元,增长22.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2.45亿元,增长16.9%,基金支出完成1.62亿元,增长22.9%。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9.68亿元,比年初增长13.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34.17亿元,比年初增长15.1%,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8.56亿元,比年初增长12.8%,存贷差为81.12亿元,比上年扩大13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79.4亿元,增长16.6%,现金支出891.4亿元,增长16.2%,货币净投放12.04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新华、泰康、太平洋保险公司扎根绵阳保险市场,促进全市保险业迅猛发展。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2591.67亿元,比上年增长3.7倍,其中寿险承保额617.30亿元,增长8.9倍,财产险承保额1974.37亿元,增长3倍;各类保险保费收入23.67亿元,增长3.8倍;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2亿元,下降37.3%。财产险增幅较大的原因主要是中国财产保险公司新增了长效险“金牛险”,加上人们保险意识增强,参保企业、个人大幅增加。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果。全年争取国家科技部和省上资金2.15亿元用于支持科技城建设,落实科技部科技攻关计划项目7项,资助资金840万元,“创新基金”项目44项,资助资金2990万元,“863计划”6项,资助资金450万元;省科技厅下达重点科技计划,立项32个,安排科技三项费用330.6万元,“星火计划”安排项目2个,新产品试制计划安排项目5个。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实施专利项目174个,新增加销售收入29.4亿元,申请专利291件,获专利权227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8所,招生数8916人,在校学生总数2.02万人,专任教师760人;普通中学347所,招生数10.8万人,在校学生29.39万人,专任教师1.7万人;职业中学16所,招生数6638人,在校学生1.33万人,专任教师965人;小学2186所,招生数6.79万人,在校学生42.41万人,专任教师1.94万人;幼儿园585所,招生数6.79人,在校生9.19万人,专任教师190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4%,小学巩固率99.1%;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人数1.70万人,比上年增长98.3%,普通中专招生录取7012人,比上年增长25%,职业高中招生录取6528人比上年增长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族艺术节”在绵阳的成功举办,以及全市群众文艺调演,各大节假日庆典,文化下乡活动的积极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83.52万册。文化馆9家,群众艺术馆1家,文化站239个。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加强,乡广播电视站273个,广播覆盖率92.1%,电视覆盖率92.5%。全市公开发行报纸3种,报纸印数2258.98万份,公开刊物15种,印数29.7万份,地方性图书282种,印数32.39万份。

城乡卫生事业得到国家肯定。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3833个,其中医院460个;卫生技术人员1.1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4758人;床位数1.39万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33万张。2002年11月绵阳市被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12月份在全国爱国卫生50周年纪念大会上市长黄学玖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市长奖”。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蓬勃开展,并成功地承办了第二次全国体育大会,全年举办各种运动会37次,参加人数达4.2万人次,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获得金牌32枚,银牌44枚。学校体育达标实施面达到100%,达标率为98.4%。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增强,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全市在继续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的基础上,在环境监察、监测工作和严格依法行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达到要求。据监测:市区空气质量高于二级标准,水域功能区达到三类水域质量标准,市区环境噪声达到二类标准,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市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7831.81万吨,处理工业废水5746万吨,工业用水重复使用量52031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6.9万吨,生活污水处理达标量2397万吨,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5.9%,比上年提高40.6个百分点。环境噪声达标面积39平方公里,用于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达到1654万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为521.75万人,比上年增长0.3%,人口出生率为6.5‰,人口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70.75万人,女性人口251.0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51.89:48.11。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412.88万人,非农业人口108.87万人。2002年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2元,增长12.8%;人均消费性支出5494元,同比增长9.9%。在消费支出中,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衣着支出等方面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广开生产和就业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增长6.3%;农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1712元,增长5.6%。农民在改善居住条件方面支出增长较快。

劳动就业力度加大,“再就业工程”顺利实施。就业服务工作着有成效,年末全市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达到112家,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安置人员2.32万人次。全市指导帮助城镇失业人员2.46万人就业,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累计达18.45万人,当年新增3.41万人。全市劳务输出达66.1万人。

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2.05万人,比上年下降2.9%,其中在岗职工31.23万人,比上年下降3%。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714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市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5.92万人,全年新安置失业人员1.4万人再就业。由于部分企业实行改制、破产、停产、半停产、重组等,下岗职工增多,城镇就业矛盾仍较突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43元/月,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为232.5元/月(市级),失业保险金标准为238.7元/月。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166个,床位数3729张。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38.29万人,其中:已领取退休金的11.3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2.1万人。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