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绵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55:51 来源:绵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85次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开局年,是西部大开发继往开来的一年,也是启动绵阳科技城建设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实践****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中央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历史机遇,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奋力拚搏,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据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9.86亿元,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72.62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1%,第三产业增加值129.24亿元,增长9%。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38.8:39.2,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5、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提高。

2001年全市物价水平稳中渐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5%,房地产价格攀升,比去年上涨1.5%,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都低于去年水平,并且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原材料购进价格还低1.4%,是企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影响我市企业发展。

企业景气状况处于景气区间。

2001年4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1.21点,综合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达到105.04,处于景气区间,表明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趋好的发展迹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工业经济效益不理想,中小企业融资难,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农民增收困难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2001年,农业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了大灾之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1.26亿元,比上年增长0.6%,农业增加值72.6亿元,增长0.5%。

种植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种植业内部粮食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由去年的67.6:32.4调整为66.1:33.9,一批高产、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粮食及经济作物比重提高。大力推广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粮经作物的科技含量。通过抗灾自救和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林业生产很抓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整体绿化水平。

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利用国家到位的3706万元资金,落实专人,对全市1540万亩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实行依法管护。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搞好保障,取信于民,全年完成19.05万亩退一还二荒山造林任务。全年造林面积2.73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7333公顷,天保工程造林面积12380公顷,四旁植树1507万株,封山育林面积1.32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8.9%。全年油桐籽、棕片、核桃、生漆等大宗林产品分别达2024吨、2748吨、3457吨和37吨。

畜牧业生产形势较好。

畜牧业进一步向多元化养殖发展,草食牲畜和小家禽养殖发展较快,种养业比例由上年的56.6:43.4调整为55.2:44.8。畜牧业实现产值48.32亿元,增长9%,成为拉动我市农业增收的主导因素。2001年,生猪生产略有增长,牛、羊及小家禽等生产发展势头较好,禽蛋、牛奶等均有较大增长。

渔业生产发展较快。

渔业生产在抓好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推广落实新品种、新技术,加大特种水产品养殖量,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渔业。全年水产品产量达3.98万吨,增加4061吨,比上年增长11.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市级以下投入资金5.57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资金1634万元修复水毁工程1312处,新建加固一批小型水库,武引前期工程已发挥重要作用。年末实有水利工程7.3万处,水利工程蓄引能力18.45亿立方米,实际供水13.39亿立方米,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321.74万亩,新增3万亩。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农业机械拥有量持续增长,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251万亩,机收面积12.8万亩。农村用电量5.81亿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形势严峻。

2001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指导工业经济的工作力度,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扭亏脱困取得成效,生产和销售小幅增长,但企业效益下滑,支撑工业生产和效益上升的基础不稳定,工业经济总体比较严峻。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1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产值23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实现恢复性增长。产销衔接有所改善,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9%,高于全国标准值,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65.6亿元,比去年下降0.4%。一批扩张型企业稳定发展,在17户扩张型企业中,九洲、双马、东材、方向机总厂、华丰等都保持了较快增长。

工业经济综合效益不理想。2001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4.8亿元,比上年增长0.2%,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2.5亿元,比上年下降68.8%,亏损面为26.9%,比上年扩大1.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3亿元,增亏63.9%。总资产贡献率4.67%,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2%,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下降6.4%,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06.5,比上年下降15.2个百分点。县域工业产销两旺,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都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县域工业净盈利1亿元,比上年增长28.1%,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一大亮点。

建筑业持续发展。

全社会建筑业完成总产值47.14亿元,比上年增长5.7%,完成增加值11.53亿元,比上年增长4.5%,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49706元/人,比上年增长6.7%。建筑业明星企业不断涌现,优质建筑率逐渐提高,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22.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21.1万平方米。建筑业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建筑市场逐渐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额下降,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2001年,积极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科技城的有利政策,多方筹措资金,争取项目,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但由于续建大项目陆续收尾或相继竣工,新开工大项目较少,技改投入大幅下降,国家投资减弱,地方投资跟进不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略有下降。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83.1亿元,比上年下降4.7%,其中国有投资下降13.3%。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7.97亿元,增长0.2%;更新改造投资11.95亿元,比上年下降40.7%;房地产开发投资17.3亿元,增长18.5%;城乡集体、城乡私人投资15.88亿元,增长8.9%。全年新增固定资产89.05亿元,增长0.8%。交通通讯、城市市政设施、农网、城网和旧城改造等建设力度大,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商品房开发形势较好,房屋竣工面积542.18万平方米,增长1.6%,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都大幅增长。骨干、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75个骨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9.8%。联通绵阳分公司GSM工程,武引二期工程,安县至北川公路,塔子坝污水处理厂,长虹DVD500万台技改,三江水利枢纽,西科大新区教学楼,电业局农网改造,罗浮山嘉来温泉,绵阳移动通讯工程,绵阳电信局和7号窑技改等工程进展顺利。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市场规模扩大9.66亿元。由于开拓农村商品市场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多种经营业态竞相发展,促进市场繁荣,突出专业化、特色化,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共同发展,全年城市市场零售额与农村市场零售额分别达到42.71亿元和68.51亿元,都增长9.5%。国有、集体商业经济零售额继续下降,所占市场份额继续下降,仅为19.9%。全年国有、集体经济零售额分别比上年下降6.9%和13.9%,私营、个体经济增长较快,分别比去年增长28.9%和12.5%,所占比重分别由上年的8.6%、29.7上升到10.2%和30.5%。餐饮业快速发展,增幅居各行业之首,达17.1%,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农业生产者、其他行业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8%、10.2%、0.6%。城乡集市贸易稳定发展,集贸市场成交额比去年增长1.5%。

旅游业快速发展。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23.38万人次,比去年增长6.3%,旅游收入20.85亿元,增长9.7%;接待国际旅游人数4.15万人次,比去年增长5%,国际旅游收入756.4万美元,增长18.4%。三个假日黄金周给我市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经济开发区旅游业较快发展,旅游收入名列全省前茅。全市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评审,为开发世纪旅游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市有星级饭店42家,涉外饭店62家。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态势良好,对外贸易成绩喜人。

2001年是绵阳“招商引资年”,是科技城建设的启动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加大了力度,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引进外资项目12个,增资项目5个,合同直接利用外资6445万美元,间接利用外资567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300万美元。当年合同引进内资项目227个,协议引资59.96亿元,比去年增加26.9亿元,增长81.2%,内资项目到位资金18.9亿元,较去年增加5.6亿元,增长41.5%。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我国外贸出口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我市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1.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4%。“长虹”产品出口突破1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73%。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交通运输发展较快。

2001年5月绵阳南郊机场正式通航,结束了绵阳无空运的历史,全市交通运输水、陆、空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058公里(2001年公路普查数)。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28.4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9%;水运客运周转量323万人公里,增长56.8%;公路货运周转量11.02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9.2%;水运货运周转量170万吨公里,增长0.6%;民用航空货邮运量1040吨,民用航空客运量6.49万人。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

邮电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邮电通讯业务迅猛增长,吉通通讯公司、网络通讯公司等相继加入,继ADSL业务开通后,IP、宽带网等服务项目全面展开,全年主营业务收入8.27亿元,年末全市电话机用户总数达43.27万户,增长26.6%,其中市话31.06万户,增长23.8%,农话12.21万户,增长34.3%;移动电话用户迅速增加,年末达32.29万户,比去年增长29.6%,全市无线寻呼用户4.3万户。网络通讯快速发展,全市网络用户增加较快,年末互联网用户3.03万户,IP网注册用户达3.1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全市财政总收入26.62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2.3%,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1.79亿元,增长3.8%,财政总支出29.1亿元,增长13.1%,一般预算支出27.77亿元,增长13.2%。

金融运行平稳。

2001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9.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2%,比年初增加44.2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3.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4%,比年初增加24.43亿元,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61.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8%,比年初增加18.66亿元,存贷差为68.12亿元,比去年扩大24.42亿元。2001年金融机构货币净投放12.44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

新华、太康、太平洋保险公司相继进入绵阳保险市场,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553.2亿元,比上年增长51.5%,其中寿险承保额62.1亿元,增长8%,财产险承保额491.1亿元,增长28.1%;各类保险保费收入4.92亿元,增长19.1%;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3.19亿元,增长2.3倍。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启动科技城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2001年,紧紧围绕绵阳科技城建设,把“创新、产业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主题,推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年争取国家科技部和省上资金2.58亿元用于支持科技城建设,落实科技部科技攻关计划项目6项,资助资金1500万元,“创新基金”项目30项,资助资金3000万元,“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建设”3项,资助资金800万元,“863计划”1项,资助资金500万元;省科技厅下达四批重点科技计划,立项24个,安排科技三项费用228万元,“星火计划”二批,安排项目10个,新产品试制计划一批,安排项目2个。科技成果丰硕,全市有11个项目荣获“四川省2001年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实施专利项目64件,新增加销售收入25.36亿元,申请专利221件,获专利权163件。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素质教育逐步推进。

年末,全市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8所,招生数5610人,在校学生总数19904人,专任教师990人;普通中学354所,招生数9.86万人,在校学生27.49万人,专任教师1.6万人;职业中学17所,招生数6214人,在校学生1.22万人,专任教师911人;小学2335所,招生数6.84万人,在校学生43.98万人,专任教师1.96万人;幼儿园708所,招生数6.81人,在校生10万人,专任教师203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6%,小学巩固率99.1%;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人数8585人,比上年增长35%,普通中专招生录取8967人,比上年增长9.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以“抓创作,出精品”为主题,弘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为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鼓劲助威。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82.11万册。文化馆(站)237个,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加强,乡广播电视站272个,广播覆盖率92%,电视覆盖率92%,文化下乡活动逐步开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市公开发行报纸3种,报纸印数2612万份,公开刊物16种,印数26万份,地方性图书289种,印数30万份。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2001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651个,其中医院46个,卫生技术人员1.52万人,其中医生0.74万人,床位数14.3万张,城乡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地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逐步开展了城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妇幼保健覆盖面扩大,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2001年全市体育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年内,圆满成功地承办了四川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开始启动,大力促进了我市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取得了较好成绩,年内举办各种运动会175次,参加人数达6.85万人次,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获得金牌48枚,银牌64枚。学校体育达标实施面达到100%,达标率为98.3%。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增强,污染治理力度加大。

2001年,全市以创建环保模范城为中心,继续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城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0%以上。据监测: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水域功能区达到三类水域质量标准,市区环境噪声达到二类标准,各项环境指标基本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标准。全市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量8685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达到4200万吨,处理工业废水8484万吨,工业废水处理回用量3905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1.3万吨,生活污水处理量1535万吨。环境噪声达标面积40.5平方公里,用于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达到3140万元。

十二、人口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据公安部门统计,2001年末总人口为520.16万人,比上年增长0.35%,人口出生率为7‰,人口死亡率为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70.18万人,女性人口249.9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51.94:48.06。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414.92万人,非农业人口105.23万人。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2001年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6.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十三、生活和保障

劳动就业力度加大,“再就业工程”顺利实施。

劳动者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就业的观念被人们逐渐接受。年末全市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达到279家,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安置人员1.61万人次。全市指导帮助城镇失业人员1.21万人实现就业,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累计达18万人,当年扩面新增2万人。劳动力市场“三优”建设通过省检查组达标检查验收。全市劳务输出达29万人。

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3.1万人,比上年下降0.4%,其中在岗职工32.3万人,比上年下降0.6%。2001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2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877元,比上年增长14.6%,全市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5.45万人,全年新安置失业人员1.21万人再就业。由于部分企业实行改制、破产、停产、半停产、重组等,下岗职工增多,城镇就业矛盾仍较突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43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200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3元,比上年增加320元,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人均消费性支出5000元,同比增长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3%。在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方面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广开生产和就业渠道,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6元,比上年增加59元,增长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8%;农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1621元,比上年增加3元,增长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2%。农民在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等方面支出增幅较大。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和加强。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2001年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43元/月,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为176.8元/月(市级),失业保险金标准为184.8元/月。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7个,床位数985张,各类敬老院78个,敬老院床位数1420张。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27.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9.08万人。

注:⑴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⑵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