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绵阳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55:30 来源:绵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57次

绵阳市统计局

2001年2月25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历史机遇,以“科教兴绵”。“工业强市”为指导,积极推进各项改革,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努力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2000年,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据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71.3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增加值131.13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114.5亿元,增长8.7%。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5:41.4:36.1,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1、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仍属“二、三、一”结构。

市场价格总水平稳中略升。2000年我市物价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下半年逐月有所回升,在上年物价水平下降的基础上,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再次下降2.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下降1.8%。

企业景气状况处于景气区间,2000年4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3.89点,综合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达到139.78,比三季度上升41.21,处于景气区间,出现了逐渐趋好的发展迹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工业经济效益不理想,中小企业融资难,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农民增收困难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9.26亿元,比上年增长4.6%,农业增加值71.39亿元,增长3.9%。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种植业内部粮食、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结构比例由去年的75.6:12.4:12变为67.5:19.8:12.7,结构调整日趋合理。粮经结构调整力度大,在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通过加大科技含量,加强田间管理,单产普遍提高。经济作物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油料、蔬菜、糖料等作物,水果和茶叶也保持较快增长。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以退耕还林为重点,认真落实“天保工程”,造林、抚林工作进一步加强,林业生产发展良好。全年造林面积2.9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3867公顷,零星植树907万株,封山育林2.77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8.9%,森林火灾损失率控制在0.1%。以内,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5%。以内。全年油桐籽、棕片、核桃、生漆等大宗林产品在上年大幅减产后,今年回升10%左右,分别达2075吨、2425吨、3620吨和36吨。

畜牧业生产形势较好。畜牧业进一步向多元化养殖发展,草食牲畜和小家禽养殖发展较快。2000年,生猪生产略有增长,牛、羊小家禽等生产发展势头较好,禽蛋、牛奶等均有较大增长。

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渔业生产在抓好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推广落实新品种、新技术,加大特种水产品养殖量,全年水产品产量达3.57万吨,比上年增长10.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市级以下投入资金5.36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资金2344万元修复水毁工程1000多处,新建加固一批小型水库,武引前期工程已发挥重要作用。年末实有水利工程7.3万处,水利工程蓄引能力18.36亿立方米,实际供水12.14亿立方米,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318.74万亩,新增32.1万亩。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0.8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7.93万吨,农村用电量5.4亿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大了指导工业经济的工作力度,到4月底工业生产实现止滑回升,经济效益亦有所好转。现代企业制度进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扭亏脱困取得成效。2000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3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产值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产销衔接较好,限额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9.3%,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值3.3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一批扩张型企业稳定发展,在17户扩张型企业中,九洲、双马、新华、华润、东材等都保持了较快增长。县域工业产销两旺,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工业企业实现净盈利7963万元,扭转了县域工业近年来净亏损的局面。

2000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5.28亿元,比上年增长7.4%,产成品库存减少29.8%,实现利润总额7.8亿元,比上年下降2%,亏损面25.3%,比上年下降5.1个百分点,亏损额1.6亿元,比上年下降39.6%。总资产贡献率6.81%,比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3.79%,比上年下降0.3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9.7%,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21.7,比上年上升4.7个百分点。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52716元/人,比上年增长14.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38.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01.2万平方米。建筑业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建筑市场逐渐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0年,我市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8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06亿元,增长22.2%,更新改造投资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36.3%,房地产开发投资13.66亿元,增长19.5%。交通通讯、城市市政设施、农网和城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同时加大了旧城改造力度,商品房开发形势较好。面对市场需求,企业注重对技改的投入,更新改造投资增幅较大。骨干、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绵盐公路,三台芦溪大桥竣工通车,武引二期工程,南郊机场,塔子坝污水处理厂,程控电话扩容,三江防洪堤及水利枢纽,沉抗水库,三射路,绵阳外国语学校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度加快,15万吨啤酒扩建,一次无汞碱锰电池,联通绵阳分公司GSM工程,长钢公司零星技改等工程进展顺利。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交通运输发展较快。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5265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0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25.42亿人公里,增长3.8%,水运客运周转量206万人公里,增长13.2%,公路货运周转量12.14亿吨公里,增长12.4%,水运货运周转量169万吨公里,增长33.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99.8%,年末全市电话机用户总数达34.17万户,增长52.4%,其中市话25.08万户,增长47.4%,农话9.09万户,增长68.3%;移动电话用户迅速增加,年末达24.91万户,增长134.96%,全市无线寻呼用户达18.15万户。年内,新开通了无线市话业务,为市民提供了廉价方便的通信服务,开通了ADSL业务,提供了高速的宽带网络,全市网络用户增加较快,年末IP网注册用户达2.45万户,比上年增长469.57%。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01.5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在消费品市场中,农村市场快于城市市场,全年城市市场(市的零售)零售额增长7.8%,农村市场(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增长8.3%。国有、集体、私营经济零售额继续下降,所占市场份额继续缩小,全年国有、集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分别比上年下降1.1%、3.6%、10.4%,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7.4%下降到33.1%,个体经济增长较快,比去年增长11.8%,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8.7%上升到29.7%。餐饮业增幅在各行业中仍居首位,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其他行业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9%、23.2%、10%。

七、对外经济

2000年,我市继续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全市引进外资项目18个,增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1.1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860万美元,占当年引资总额的53.3%。外贸出口大幅增长,机电产品出口所占份额增加,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1.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25.67亿元(新口径),比上年增长4.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28亿元,比去年减少0.2%,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1.34亿元,增长10.1%,财政总支出25.66亿元,增长8%,一般预算支出24.53亿元,增长8.3%。

金融运行平稳。受企业存款增加和基金会余波的影响,存款继续增加,贷款下降,存贷差额增大。2000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6.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9.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4%,各项贷款余额242.59亿元,比上年末下降1.6%,存差43.7亿元。2000年国家银行货币净回笼9.4亿元。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350.6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寿险承保额57.5亿元,增长15.7%,财产险承保额293.14亿元,增长4.3%,各类保险保费收入4.13亿元,增长21.5%,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1.42亿元,增长18.3%。

九、旅游

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02.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2%,旅游总收入达22.68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接待国际旅游人数3.95万人,增长128.3%,国际旅游收入6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4.8%。三个假日黄金周给我市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6个旅游经济开发区旅游业较快发展,旅游收入名列全省前茅。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评审,为开发世纪旅游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年新审批旅行社16家,有星级饭店38家,涉外饭店21家。

十、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增强,力度加大。2000年,全市实施治理达标排放和关停企业265家,达标率99%,按时完成“一控双达标”任务,同时加强了城区烟尘整治。据监测:市区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总悬浮微粒分别比上年下降68.1%、68.9%、72.2%。涪江和安昌江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达到3430万吨,处理工业废水4480万吨,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量1320万吨,工业废水处理回用量2711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34106吨,环境噪声达标面积40.52平方公里,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达到4519.2万元。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0年,我市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绵”战略,确立了未来10年在绵阳建设科技城的宏伟目标,并完成了科技城总体规划。全年组织实施重点科技工程118项,实施星火计划工程5项,取得科技成果72项,其中获得科技成果奖的35项。技术市场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3702.5万元。专利事业继续推进,全年申请国家专利278项,年内获得国家批准的专利229项。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素质教育逐步推进。年末,全市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24所,其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总数2.56万人,专任教师1.3万人;普通中学350所,在校学生25.81万人,增长13.2%,专任教师1.5万人,增长6.3%;职业中学23所,在校学生1.12万人,下降4.4%,专任教师940人,下降3.98%;小学2937所,在校学生45.78万人,下降4%,专任教师1.98万人,下降2.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99.1%;普通中学350所,在校学生25.81万人,增长13.2%,专任教师1.5万人,增长6.3%;幼儿园924所,在园儿童11.36万人,增长5.85%,教师4156人,减少0.5%。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人数6359人,比去年增长56.4%,普通中专招生录取8203人,比去年增长18.1%,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以“抓创作,出精品”为主题,弘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为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鼓经劲助威。全市有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站)237个,乡广播电视站272个,广播覆盖面9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电视覆盖面9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地方性报刊(含内部)37种,总印数11.6万份。

城乡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0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587个,卫生技术人员1.57万人,床位数1.3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生0.73万人,城乡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地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逐步开展了城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妇幼保健覆盖面扩大,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

体育事业向前发展。年内,我市成功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大力促进了我市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我市各级政府还积极推进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取得了较好成绩,年内举办各种运动会700次,参加人数达30万人次,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获得金牌31枚,银牌36枚。学校体育达标实施面达到100%,达标率为98.6%。

十三、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据公安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年末总人口518.36万人,比上年下降0.4%。人口出生率为8.8%。,人口死亡率为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69.18万人,女性人口249.1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51.92:48.08。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416.25万人,非农业人口102.11万人。计划生育继续加强。2000年,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5.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年内,我市还成功地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目前普查登记复核阶段工作已园满结束。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再就业工程”顺利实施。劳动者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就业的观念被人们逐渐接受。年末城区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达到25家,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安置人员2.5万人次左右。

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3.24万人,比上年下降9%,其中在岗职工32.51万人,比上年下降9.3%,离岗职工4.07万人,下降11.8%,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7.97万人,增长7.6%。2000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45元,比上年增长19.2%,全年新安置失业人员1.21万人再就业。由于部分企业实行改制,破产、停产、半停产、重组,下岗职工增多,城镇就业矛盾仍较突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48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23元,比上年增长11.3%,扣除物价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2%;人均消费性支出4844元,同比增长11.6%,扣除物价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2.3%。在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保持旺盛增长势头。农民人均纯收入2187元,比上年增加105元,增长5%,扣除物价下降因素,实际增长6.7%;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618元,增长5.1%,扣除物价下降因素6.8%。农民在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等方面支出增幅较大。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加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年末,全市有各类敬老院161个,社会福利院7个,床位671张。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27.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9.08万人。

注:⑴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⑵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