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德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52:06 来源:德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08次

德阳市统计局

2007年2月9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德阳,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快、效益好、运行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39.2亿元,增长14%,增幅创近13年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291.4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9.3%。一、二、三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75.5%和18.8%,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8、10.6和2.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18.7:54:27.3,一、三产业分别下降1.6、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2.8个百分点。全面小康步伐加快,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724元,折合1888美元,增长14.3%。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65.6亿元,增长18.6%,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151.8亿元,增长23.9%;第三产业增加值78.8亿元,增长14.2%。年末全市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为60972户,私营企业9522户,外资企业127户,港澳台企业79户。从业人员26.6万人。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继旌阳、绵竹地区生产总值相继突破100亿元之后,什邡市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旌阳、绵竹、什邡三区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30.6亿元、117.3亿元和106.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1%、14.6%和13.7%。各县市区经济总量增幅均在12%以上。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46.8点,企业景气指数146点,分别比上年上升13.5点和5点。

财政收支增势良好。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70.7亿元,较上年增长23.4%。地方财政收入27.8亿元,增长26.7%;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7亿元,增长16.2%。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五大主体税种共计完成13.1亿元,增长25.1%。全市财政支出52.5亿元,增长31.4%。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3.3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71.1亿元,与上持平;林业产值2.3亿元,增长9.4%;牧业产值81亿元,增长7.6%;渔业产值4.7亿元,增长11%。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2.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万公顷,增长5.7%;油料种植面积6.6万公顷,下降6.5%;蔬菜、瓜果种植面积6.8万公顷,增长1%。受中江、罗江等丘陵地区多年未遇的特大旱灾的影响,粮食总产量有所减少,全年达到189.4万吨,较上年下降0.5%。

畜牧业较快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55.3万吨,增长5.3%。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6%。全市出栏生猪495.5万头,增长1.9%;出栏羊35.1万头,增长2%;出栏家禽10628.6万只,增长11.7%。

林业发展持续推进。全年人工造林面积999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荒山造林666公顷,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造林333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9732公顷,本年新增507公顷,迹地更新26公顷,四旁植树406万株。完成林业投资5133万元,其中:退耕还林3944万元,天然林保护工程805万元。连续18年无森林火灾,森林覆盖林38.23%,比上年升0.8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15亿千瓦小时,增长5.7%。化肥施用量(折纯)17.2万吨,增长5.8%。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1亿元,增长75%。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2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50公顷,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5.2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6.4万千瓦,增长2.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6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0%,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221.3亿元,增长25.7%。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1亿元,增长9%;重工业增加值160.3亿元,增长32.1%。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7户,比上年净增75户。产品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79家,比上年增加17家。其中:60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40-50亿元的企业2户,20-30亿元的企业6户,10-20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全年新产品产值168.8亿元,增长57.8%,新产品产值率25.5%,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利税总额分别为282.9亿元、31.6亿元和3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4%、37.6%和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利税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4.9%、49.8%和38%,分别较上年提高5.5、3、2.6个百分点。

工业效益显著提高。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63.4亿元,增长34.4%。实现利税100.8亿元,增长23.3%。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6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6.1,提高36.7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7.1%,提高17.1点;总资产贡献率14.2%,提高1.3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1.3%,提高0.5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4次,比上年加快0.1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23183元/人,增加25055元。

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7%。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235个,比上年增加1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49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4亿元,增长11.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2亿元,增长6.2%;更新改造投资50.5亿元,增长21.5%;房地产开发投资20.9亿元,下降2.8%。非国有投资89.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为72.8%,与上年持平。

在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亿元,增长43.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0.5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1亿元,增长10%。

全年施工项目1151个,增长22.58%。其中:新开工项目592个。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市的零售额76.1亿元,增长15%;县的零售额18.2亿元,增长16.6%;县以下零售额70.2亿元,增长14.2%。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亿元,增长1%;集体经济实现1.3亿元,增长7.1%;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20.8亿元,增长14.4%,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73.4%,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126.5亿元,增长13.2%;餐饮业零售额38.1亿元,增长20.7%。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快速增长。全年引进内资项目634个,协议引进资金150.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3.2亿元,增长26.1%。到位资金中,制造业37.3亿元,占总额的59.1%;房地产业和建筑业11.6亿元,占18.3%;农、林、牧、渔业1.8亿元,占2.8%。引进省外项目147个,到位资金19亿元。

进出口大幅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1.2亿美元,增长89.2%。其中:进口总额5.7亿美元,增长71.2%;出口总额5.5亿美元,增长1.4倍。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运行良好。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6977公里(含村道)。其中等级公路4982公里,占公路里程总数的71.4%。等级公路中,高等级公路(含一级公路)290公里,高速公路100公里。公路综合好路率86.7%。全年新铺油路(水泥路)347公里。全市实现乡乡通公路,74%的行政村通公路。新建县、乡级汽车站6个。全年公路货运量增长9%,货物周转量增长8%,旅客周转量增长8%。

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73831辆。其中:私人汽车54435辆。私人轿车52065辆。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3亿元,增长7.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87.3万户,增长1.7%;移动电话用户116.9万户,增长20%。全市电话普及率53.3%,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普及率22.8%,提高0.4个百分点。

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6%。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0852人次,增长2.6倍。全市旅游综合收入47.5亿元,增长62.4%。其中:旅游创汇321万美元,增长1.3倍。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521.4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储蓄存款年末余额321.2亿元,增长13.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45.5亿元,增长16.1%。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90.4亿元,支出1112.9亿元,分别增长9.6%和9.3%。现金净投放91.4亿元,较上年增长10.8%。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全面好转,全年营业利润2.4亿元,较上年增加0.8亿元。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19家,全年保费收入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亿元,增长25.5%;人身险保费收入8.8亿元,增长21.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小学405所,在校学生24.1万人;初中学校184所,在校学生13.4万人。高中学校27所,在校学生5.4万人。全市18543名考生参加高考,本科上线(不含艺、体、飞等考生上线)6900人,较上年增加918人,上线率37.2%。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40所,在校学生4.8万人,增长19.7%。全日制高校发展到6所,在校生4.4万人。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成效显著。全年自学考试报名24617人,报考35070科,有416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

全部免除36万学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中央、省和市财政补助杂费7858万元。继续实施“栋梁工程”,使用资金336.8万元,资助2021名贫困大学新生。筹资4436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6.5万平方米。

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全年申报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申报省级重点攻关计划62项,通过省级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户,荣获科技进步奖30项。落实国、省科技计划18项,市级计划101项;完成市级新科技成果登记36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30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示范工程”在全市展开。启动省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的试点工作。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举办了全市首届学术大会,实施金桥工程244项。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年共申请专利418件,其中:发明专利76件,实用新型141件,外观设计217件。专利授权229件。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8件,审理结案8件,结案率10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坚持宏扬时代主旋律,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歌曲《蜀润之歌》、《调元故里酿美酒》获中国第三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金奖,美术《万绿丛中一点红》获中国第七届漫画作品展一等奖,全年有19项作品获得省及省以上奖励。群众性广场文艺表演多姿多彩,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量64万册,文化站123个,博物馆6个。

年末有广播电台7座,节目7套,广播人口覆盖率100%;有电视台7座,节目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8.5%。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6.9万户,比上年增加5.8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29.1%,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改扩建92个乡镇卫生院。什邡、绵竹、广汉、罗江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21.6万人,参合率87%。全市筹集资金4932.9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基金。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56个。其中:综合医院38所,中医院6所,乡镇卫生院156所,妇幼保健院6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拥有卫生机构人员1128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541人,执业医师4521人,注册护士2722人。全市拥有卫生机构床位10610张。其中:医院6226张,乡镇卫生院3759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10项、市级奖励5项,创建国家级训练基地1个,建成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所,有9人入选国家集训队。新建乡镇全民健身路径2条,建成“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1个,建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4个。承办省中小学生跆拳道、四川省第六届残疾人门球和硬地滚球比赛项目2个。组团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22个比赛项目,获得了金牌39枚,名列全省第2,奖牌总数名列全省第5。举办市级中小学生田径、羽毛球等13个比赛项目,参赛人数近1500人。举办了全市首届运动会。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6300亿元,增长53.3%,共筹集公益金378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在监测的6个城市中,有5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80%以上,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有17天,达到二级标准的有350天,大气中的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市区饮用水源地23个监测项目,有20个项目监测结果达标。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49.6分贝,比上年下降0.9分贝;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8.8分贝,比上年下降0.6分贝。

全市68处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已经完成;建立健全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和档案资料。全市共有省级文明生态村2家、市级文明生态村12个,省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9个,省级生态小区13个。有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完成了6家较大的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已建成3所国家级绿色学校,10所省级绿色学校,40所市级绿色学校,8所县级绿色学校,3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市级绿色社区。全市18家省控、12家市控重点污染企业按期完成了治理任务。

十二、人口、社会治安

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市出生人口2.6万人,人口出生率6.7%0;死亡人口2.3万人,人口死亡率5.9%0;人口自然增长率0.8%0。年末总户数127.6万户,总人口38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9万人,农业人口300.9万人;男性人口197.9万人,女性人口185.9万人,性别比为106.4。全市城镇化率3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全年发生交通事故1408次,比上年下降30%;死伤人数1675人,下降34.6%,其中死亡226人,下降16.9%。事故造成损失折款348.7万元,下降39%。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死亡18人。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33元,增长10.6%;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7.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长8.4%,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9%,与上年基本持平。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36.4%;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增长13.5%;基础教育消费下降,人均义务教育学杂费较上年下降46.7%;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28.6%。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906元,较上年增加321元,增长9%。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增长10.8%。其中: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7%,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

加快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27738人,127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435人,失地无地农民再就业2230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全市建立了以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大中专学校、农广校为主,其他专业职能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职业培训体系,举办各类职业培训182期,培训人员8013人,培训后再就业4941人,就业率63.3%。全市共举办创业培训办96期,培训3068人,培训后有1615人成功实现了创业或自谋职业,创业成功率达52.6%。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302人,登记失业率为3%。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到27.5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2.8万人。全市养老保险征缴额9.1亿元,较上年增长3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8.7万人,失业保险征缴额5763万元,增长26.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35.7万人,增长7.2%;基本医疗保险征缴额3.1亿元,增长16.5%。“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均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达13.3万人,保障资金投入9252.2万元。其中城镇7.4万人,投入资金8070.9万元;农村5.9万人,投入资金1181.3万元。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45个,床位4396张,年末在院总人数天数124.3万人天。

注: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德阳统计年鉴-2006》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