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德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51:44 来源:德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68次

德阳市统计局

二OO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克服困难,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6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幅与上年持平,比全省高1.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6位,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10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36.5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131.57亿元,增长8%。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3%、75.46%、17.7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4、10.34、2.42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0.36:51.17:28.47,与上年比,二产业上升3.56个百分点,一、三产业分别下降1.74、1.8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为5.95万户,从业人员8.8万人;私营企业达8657户,从业人员16.97万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8.89亿元,较上年增长16.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7.36%,较上年的46.08%,提高1.2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52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20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67.37亿元,增长12.4%。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指数上升。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33.3点,企业景气指数141.01点,分别比上年上升6.47点和8.28点。

财政收支增势良好。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5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9%。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69亿元,增长27.54%。其中,增值税增长26.05%;营业税增长39.44%;企业所得税增长20%;城市维护建设税增长20.34%。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证了重点支出需要。财政支出39.94亿元,增长14.87%。其中基本建设支出4.01亿元,教育支出4.58亿元,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支出2.54亿元,社会保障支出6.89亿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较为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二是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农村经济特别是丘区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仍较困难。三是城乡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1.23亿元,比上年增长5.49%。其中农业产值67.75亿元,增长3.42%;林业产值2.05亿元,增长7.61%;牧业产值73.66亿元,增长6.67%;渔业产值4.13亿元,增长14.06%。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标准化进程,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47万公顷,增长3.17%,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61.8%上升到63.5%;油料面积7.08万公顷,下降5.05%,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16.1%下降到15.3%;蔬菜面积6.46万公顷,下降1.26%,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14.16%下降到13.92%。

畜牧业发展加快。全年肉类总产量52.51万吨,增长6.7%,增幅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林业发展持续推进。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834公顷,新封山育林面积3473公顷,四旁植树423万株,完成林业投资5328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14.16亿千瓦小时,增长9.58%。化肥施用量(折纯)16.28万吨,增长2.47%。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2亿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13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880公顷,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5.32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2.8万千瓦,增长3.2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16.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工业占GDP的比重46.82%,较上年提高了3.79个百分点。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164.17亿元,增长27.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52.27亿元,增长20.03%;重工业增加值111.9亿元,增长52.95%。实现工业总产值512.97亿元,增长39.5%。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2个,较上年增加37个。年产品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62家,比上年增加11家。其中:40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30-40亿元的企业2户,20-30亿元的企业4户,10-20亿元以上的企业2户。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07.13亿元,增长87.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89%,较上年提高5.09个百分点。

县及县以下工业快速增长。全市县及县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95.27亿元,增长23.55%,县及县以下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58.03%。六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幅均达20%以上。

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明显。机械、食品和化工三大传统行业快速发展。2005年机械、食品和化工实现工业增加值59.88、43.35、30.78亿元,较上年增长50.83%、13.81%、24.06%。

工业效益显著提高。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8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2.93%。实现利税82.08亿元,增长42.9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7.73亿元,增长67.90%。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6.49点,比上年提高34.07点。总资产贡献率12.64%,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8.54%,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3次,比上年减慢0.0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1.09%,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多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0.1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234个,比上年增加3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14.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55亿元,增长23.1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5.36亿元,增长15.63%;更新改造投资40.3亿元,增长39.03%;房地产开发投资21.52亿元,增长15.63%。非国有投资80.6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由上年的64.35%提高到72.94%,提高8.6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在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6亿元,比上年下降11.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3.72亿元,比上年增长33.4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8%。其中农林牧渔投资(不含小水利行业投资)0.7亿元,下降22.6%;工业投资53.72亿元,增长33.42%;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3.83亿元,下降22%;科学教育投资2.13亿元,增长31.2%。

全年施工项目75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92个,建成投产项目460个。全市新增固定资产55.05亿元,增长25.6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3%,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市的零售额66.77亿元,增长16.04%;县的零售额15.28亿元,增长17.02%;县以下零售额61.26亿元,增长12.56%。

结构有所调整。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亿元,较上年增长9.37%;集体经济实现2.41亿元,比上年下降1.74%;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实现98.9亿元,增长13.64%,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9.0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109.54亿元,增长12.3%;餐饮业零售额33.36亿元,增长22.35%。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快速增长。全年引进内资项目866个,协议引进资金111.7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0.13亿元,增长21.52%。其中,制造业投资占总额55.91%,房地产业占10.68%,建筑业占7.32%,农、林、牧、渔业占6.91%。引进省外项目187个,到位资金15.10亿元。

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5.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7%。其中:进口总额3.33亿美元,增长90.2%;出口总额2.29亿美元,增长43.3%。全年向海外输出劳务1272人次,增长18.2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运行良好。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3725公里。在总里程中,等级公路3495公里,占公路里程总数的93.83%。等级公路中,高等级公路(含一级公路)321公里,高速公路100公里。公路综合好路率89.93%。全年新建通村公路501.6公里,新铺油路(水泥路)263公里。新建县、乡级汽车站9个。全年公路货运量增长14.5%,货物周转量增长15.6%,旅客周转量增长17%。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40亿元,增长15.24%。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85.80万户,增长17.19%;移动电话用户97.45万户,增长16.86%。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47.92%,比上年提高6.52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普及率22.44%,比上年提高3.16个百分点。

旅游经济健康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0.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005人次,增长17.47%。其中三星堆75.21万人次,西部惊奇欢乐谷7.11万人次,石刻景区11.34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29.28亿元,增长20.84%。其中:旅游创汇138.64万美元,增长27.15%。年末全市有旅行社27家、星级宾馆10家。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存款增幅较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年末存款余额480.69亿元,比年初增加54.52亿元,增长12.8%。企业存款增长大幅回落,年末余额154.35亿元,比年初增加1.95亿元,同比少增51.46亿元,增幅回落76.0个百分点;储蓄存款稳定增长,年末余额282.52亿元,比年初增加42.54亿元,增长17.7%。贷款有所下降,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年末余额211.48亿元,比年初下降6.01亿元。现金收支持续增长。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95.33亿元,支出1018.55亿元,分别增长11.95%和11.69%。轧差后现金净投放23.21亿元,较上年增长1.64%。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全面好转。不良贷款“双降”取得重大突破,贷款收息率有所提高,全年盈利1.93亿元,增长257.6%,盈利水平居全省第六位。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14家,全年保费收入9.83亿元,比上年增长4.5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6亿元,增长2.08%;人身险保费收入7.39亿元,增长7.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巩固“两基”成果。小学生辍学率为0.01%,初中生辍学率为1.17%。全市有小学444所,在校学生25.09万人,下降4.96%;初中学校167所,在校学生13.6万人,下降6.21%。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高中学校27所,在校学生5.78万人,增长5.09%。全市普通高考录取人数达到11496人,比上年增长2.03%,升学率达67.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市中等专业职业学校25所,在校学生为4.01万人。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成效显著。从1984年到2005年,全市共有9258人获本、专科毕业证。其中:2005年,全市共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专业68个,有548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对3.56万名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1.42万名贫困生免除学杂费。继续实施“栋梁工程”,帮助被大学正式录取1675名贫困新生顺利入学。改造中小学危房6.50万平方米。

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加快。全年共立项各类市级科技计划71项,完成市级新科技成果登记46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3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5项。德阳高科技产业园区新增园区企业265家,什邡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县,广汉市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工作已在全市展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工程。评选20户企业作为“德阳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年共申请专利399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占66%,专利授权256件。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4件,审理结案4件,结案率100%。2005年,有4个项目获得“中国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金奖。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市图书馆建起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市文化馆被文化部授予市级二级文化馆。文艺创作日趋繁荣,歌曲《如歌青春》获第九届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群众性广场文艺表演多姿多彩,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开展了网吧专项整治、歌舞娱乐市场、音像市场整治。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量45万册,文化站153个,博物馆3个。

新闻出版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地方报纸出版2种,出版量190万份;杂志出版3种,出版量3.78万册。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良好,有线电视入户工作积极推进。年末,有广播电台7座,节目7套,广播人口覆盖率100%;有电视台7座,节目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8.02%。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1.1万户,比上年增加3.3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24.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农村卫生院危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87个。其中:医院59个,卫生院15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拥有卫生机构人员112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417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4446人,注册护士2652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7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0.69人。全市拥有卫生机构床位10303张。其中:医院6006张,卫生院3454张。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2.7张。重点疾病、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假日体育”推陈出新,“广场体育”生机勃勃,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农村体育初见成效,体育设施日臻完善。全年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8项、市级奖励8项。创建国家级训练基地1个、省级训练基地3个、市级训练基地3个。新建乡镇全民健身路径10条。有1名运动员输送到省优秀专业队,有3人入选国家青年队,建成“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2个。承办全国女子足球、男子篮球、女子举重比赛各1次;省羽毛球、乒乓球、举重比赛各1次;举办市级中小学生体育田径、羽毛球等13个项目比赛,参赛人数近3000人。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4110万元,共筹集公益金250万元。实施健身基础设施建设“211”工程,全市共投入104万元对4个维修改造体育项目实施补助。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经营城市业绩良好。全年实现经营城市收入11.95亿元,其中土地供应总收益11.29亿元,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性收入0.07亿元,市政公用设施权益收入0.51亿元。土地供应总面积559.98公顷。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达153天(全年环境空气监测天数为156天),占98.08%;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50.2分贝,比上年下降1.5分贝;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9.4分贝,比上年上升1.5分贝。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7.49%。据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监测断面8个,水质在Ⅰ至Ⅲ类的监测断面1个。市区饮用水源地除铁、锰、总大肠菌群外,其他17个监测项目监测结果均达标。

全市有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51.8平方公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3.52万公顷;生态示范区3个,面积12.87万公顷。

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乡镇4个,自然保护区2个。全市建成2所国家级绿色学校,5所省级绿色学校,35所市级绿色学校,3个市级绿色社区,5家企业通过ISO14001认证。

十二、人口、社会治安

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市出生人口2.61万人,人口出生率6.85‰;死亡人口2.39万人,人口死亡率6.27‰;人口自然增长率0.58‰。年末总户数126.95万户,总人口382.4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75万人,农业人口300.66万人;男性人口197.23万人,女性人口185.18万人,性别比为106.51。全市城镇化率35.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交通事故发生率有所上升。全年发生交通事故2011次,比上年上升6.62%;死伤人数2562人,上升8.97%,其中死亡272人,下降2.86%。事故造成损失折款571.13万元,下降1.35%。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0.23元,增长7.65%;人均消费性支出7577.61元,增长5.00%。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932.54元,增长4.94%,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8.7%,与上年持平。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384.47元,下降5.85%;交通通讯消费支出809.92元,增长13.08%;教育、娱乐、文化服务消费支出1284.49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平方米,增长1.01%。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585元,较上年增加328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944元,增加400元,增长15.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449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9.2%,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4.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平方米,增长5.5%。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推进。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5300人,增长6.6%;9324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95名。全市确立了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大中专学校、民办培训学校等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全市组织持《再就业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7839人,培训后再就业5299人,再就业率67.6%。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233人,登记失业率为3.25%。

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到33.17万人,较上年增长7.9%,养老保险征缴额6.96亿元,较上年增长28.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0.38万人,较上年增长10.16%,失业保险征缴额4560万元,较上年增长14%;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33.29万人,较上年增长6.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征缴额2.66亿元,较上年增长6.1%。“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均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达12.82万人,保障资金投入5762.9万元。其中城镇7.07万人,投入资金4936.12万元;农村5.74万人,投入资金826.78万元。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57个,床位3674张,年末在院总人数天数95.79万人天。

注:公报中的GDP、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