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德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51:09 来源:德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36次

德阳市统计局

2005年2月3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年初市人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速创近十一年新高。2004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424.8亿元,增长13.7%,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创近十一年来新高,增速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比1983年增长6.8倍,年均增速10.9%。人均GDP达到11155元。

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7.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02.5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134.8亿元,增长10.8%。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65.3%、25.7%,分别带动经济增长1.2、9.0和3.5个百分点。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0.6:47.7:31.7。与2003年比,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4.8亿元,增长20.5%,占GDP的比重为43.5%,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1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5.6亿元,增长2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1亿元,增长15.0%。

财政收支增势良好。2004年,我市在降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增加对三线企业退税等各种政策因素的影响下,通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辟新税源,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6亿元,同口径增长14.1%。其中,增值税2.4亿元,增长9.2%;营业税1.8亿元,增长15.0%;企业所得税1.8亿元,增长25.7%;城市维护建设税1.8亿元,增长16.4%。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证了重点支出需要。财政总支出34.8亿元,增长20.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9亿元,增长61.7%;教育支出4.5亿元,增长9.4%;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支出2.7亿元,增长68.2%;社会保障支出7.0亿元,增长21.0%。

二、农业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较上年减少6108万元;兑付粮食直接资金2837万元。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0.1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4.2亿元,增长5.9%;畜牧业总产值67.4亿元,增长6.4%;渔业总产值3.4亿元,增长16.5%。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8.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905公顷,增长2.1%。其中小麦播种面积7.4万公顷,增长1.2%;稻谷播种面积12.3万公顷,增长0.8%。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61.8:38.2。狠抓良种推广,粮油作物基本实现优质化,全年优质稻和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分别达到90%和95%,为高产稳产打下了基础。全年每公顷粮食单产达6445公斤,增长1.4%。其中小麦单产为5500公斤,增长3.3%;稻谷单产8028公斤,增长0.7%。油料单产为2482公斤,增长3.7%。全年粮食总产量184.1万吨,增长3.5%。其中,小麦产量40.9万吨,增长4.6%;稻谷产量98.6万吨,增长1.48%;豆类产量为3.7万吨,增长9.6%。油菜籽总产量15.1万吨,增长1.0%;花生产量3.4万吨,增长4.8%。

畜牧业发展加快。全年生猪出栏474.2万头,增长1.6%;出栏家禽8267.9万只,增长10.4%;肉类总产量49.2万吨,增长4.2%;禽蛋产量10.9万吨,增长5.1%。奶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牛奶产量1.1万吨,增长17.0%。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水产品产量3.8万吨,增长11.2%。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8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333公顷。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亿元,增长17.4%。解决1万人饮水问题。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50公顷,新建堤防1.6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870公顷。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5.2万公顷。

全市机械总动力119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7万台,农用运输车6290辆。农村用电量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2%。

积极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家。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专业协会10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经济效益提高。全部国有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124.6亿元,居全省第二位,较上年增长29.5%,增幅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加值47.6亿元,增长17.3%;重工业增加值77.0亿元,增长50.7%。实现工业总产值380.4亿元,增长38.4%。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年产品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51家。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9户,比上年增加2家;20亿元的企业5户,比上年增加4户。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60.0亿元,增长28.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8%。

县及县以下工业快速增长。全市县及县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74.1亿元,增长25.5%,县及县以下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59.5%。六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幅均达18%以上。

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12.5亿元,增长30.4%,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2.4%,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7.3个百分点。其中机械、食品、化工三大行业主要指标居各行业前列。三大行业分别实现产品增加值45.1亿元、36.7亿元、18.7亿元;分别增长51.3%、15.8%和33.4%。

多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天然气10.3亿立方米,增长6.6%;白酒8.8千升,增长17.9%;卷烟224.9万箱,增长1.3%;化肥93.7万吨,增长19.7%;水泥334.1万吨,增长19.8%;电站汽轮机1477万千瓦,增长71.3%;发电设备1518万千瓦,增长103.5%。国家宏观调控的产品产量有所下降。成品钢材21.4万吨,下降9.7%;锌7.9万吨,下降13.3%。

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7.0亿元,增长35.2%;利税总额58.5亿元,增长34.2%。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均居全省第二位。实现利润29.4亿元,增长59.9%;亏损企业亏损额1.0亿元,下降22.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0.0%,提高15.4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1.7%,提高0.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7.2%;流动资产周转率1.3次,提高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8.9%,提高1.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72852元/人,增加14538元。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9%,下降0.7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71.0亿元,增长17.9%;竣工产值43.1亿元,增长22.6%;完成施工面积742.7万平方米,增长11.1%。

四、固定资产投资

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6亿元,增长17.5%,增速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

在宏观调控下,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支持能源、交通、通讯、工业等领域的建设,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全年基本建设投资30.5亿元,增长14.8%,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8亿元,增长1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9亿元,增长27.2%。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共完成59.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2.3%,较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18.6亿元,增长25.7%。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9亿元,下降15.9%;第二产业投资39.3亿元,增长31.3%;第三产业投资38.2亿元,增长13.5%。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为1.2:50.1:48.7。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36.6亿元,增长23.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3%;非国有投资59亿元,比重61.7%。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达513.5万平方米,增长17.0%;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16.5万平方米,增长19.0%。

五、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繁荣。2004年,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24.5亿元,增长14.3%,增幅比上年高1.8个百分点。餐饮业发展快于商贸。全市餐饮业收入27.1亿元,增长29.1%;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7.3亿元,增长10.7%,餐饮业比商贸增幅快18.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升级迹象明显。住房消费保持高涨态势,与之相关联的建材、家具消费强劲增长,全市商品房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7.9%,带动家具类、汽车、通讯消费继续迅速增长。

六、对外经济

我市先后参加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四川—澳门合作周、四川—北京经贸合作发展周、第九届中国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年内新引进项目707个,新增资项目199个,到位资金41.3亿元,增长47.3%。其中,引进省外项目194个,到位资金13.3亿元,增长38.5%。优势产业招商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机械、轻工、化工、建材、医药行业到位资金分别为:6.2、4.7、3.8和2亿元,以上行业占到引资总额的47.7%。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2261万美元。全年境外劳务输出人数1076人次,增长65.5%。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合同利用外资12280万美元,增长22.3%;实际到位资金4641万美元,增长16.6%。全年新批三资企业34户。截止年末,与我市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129个,比上年增加11个。

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36010万美元,增长68.1%。其中进口总值为20025万美元,增长96.8%。全市出口商品总额达到15985万美元,增长42.1%。

七、交通、邮电、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7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公里,一级公路178公里,公路综合好路率达87.5%。交通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7亿元,较上年增长1倍。其中:农村公路建设446.5公里,完成投资1.5亿元。广黄公路广汉过境段、德中公路整治工程基本完工,川陕路罗江段、德茂公路旌阳段、罗(江)绵(竹)路改建工程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取得成效,罗江、旌阳、绵竹通过了全省“通村工程”验收。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中继光缆333皮长公里,光缆长度达到3565皮长公里;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5.1万门,总量达到83.6万门。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7707万元,增长11.3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73.5万户,增长18.9%;移动电话用户84.1万户,增长27.7%。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41.4%,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普及率19.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旅游市场繁荣。全市旅游总收入24.1亿元,增长22.1%,接待各类游客518万人次。

八、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2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7.0亿元,增长25.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40.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0%。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8亿元,增长4.3%。短期贷款171.9亿元,中长期贷款45.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89.1亿元,增长16.6%;现金支出913.5亿元,增长16.4%;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24.4亿元,增长10.2%。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保险业收入大幅增加。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12家,全年保费收入9.4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亿元,增长16.1%;人身险保费收入6.9亿元,增长3.4%。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集中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清理了闲置土地,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经营城市总收入12亿元,其中:实现土地收益10.5亿元,市政公用设施权益收入0.3亿元,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性收入1亿元。

全年售电量55.7亿千瓦时,增长13.7%,其中:生产用电49.5亿千瓦时,增长16.2%。

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213人,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测站人员83人。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7367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5.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3.2%。本年竣工工业污染治理项目42个,新增治理废水能力每日2.7万吨,新增治理废气能力每时11.1万标准立方米。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巩固“两基”成果。小学生辍学率为0.01%,初中生辍学率为1.4%。全市有小学448所,在校学生26.4万人,下降5.3%;初中学校167所,比上年减5所,在校学生14.5万人,下降5.1%。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高中学校28所,在校学生5.5万人,增长15.3%。全市普通高考报名人数13933人,比上年增长33.0%,增长率居全省第一,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全市高考录取11267人,升学率达74%,高出全省4.6个百分点,高考录取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市中等专业职业学校18所,在校学生为2.6万人。从1984年到2004年,全市共有8710人获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专业证。其中:2004年,全市共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专业68个,有646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

全年列入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112项,比上年增加13项。其中: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分别为23项、18项、71项。国家科技项目中列入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攻关计划4项,国家火炬计划3项,国家星火计划8项,国家新产品计划2项,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1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项。获四川省、德阳市科技进步奖分别为12项、34项。其中:达国内先进水平23项。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8家。年末民营科技企业52家。第六届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上,签署协议7项,协议成交金额1.8亿元。全年申请专利330件,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搏览会,4个项目获特别金奖、2个项目获金奖,并获最佳组团奖和最佳布展奖。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稳定发展。文化艺术繁荣,群众文化活跃,成效显著。其中:我市的小品《小老乡》、评书《老先生》、书法《古人题荷花诗二首》获得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我市是本届“群星奖”作品入选四川代表队作品最多,获奖最多的地区。在四川省“星光灿烂”群文美术、书法、摄影大展中,我市篆书《无题》和摄影《乐在其中》均获一等奖,还获得2个二等奖。在共青团中央兴办的首届中国少儿艺术节大赛中,我市节目获1金2银。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德阳市公开出版的报纸2种,出版的杂志3种。光缆传输网络扩大,已拥有用户27.8万户,占全市22.0%的居民户可以收看到38个频道以上的电视节目。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健康城市建设,促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93个。其中,医院58所,卫生院157所,门诊部54所,妇幼保健院(所)5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卫生监督所7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1所。全市拥有医院病床10062张。年末,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307人。其中,执业医师3320人,执业助理医师1201人,注册护士2593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57个,床位3399张,卫生技术人员2659人。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锻炼成为人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全市兴建全民健身路径52条。竞技体育成绩优异。获全国武术锦标赛金、银、铜牌各1枚。有3名德阳籍运动员参加了雅典奥运会。成功举办全国“U-17”俱乐部足球比赛、全国青少年摔跤比赛、全国跆拳道冠军赛、5场全国足球甲级比赛。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人口出生率继续回落。据公安人口统计年报,全市全年出生人口2.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87‰;死亡人口2.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7‰,年末户籍人口为381万人。

城乡居民收支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500元,比上年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219元,同比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3257元,增长467元,增长16.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44元,较上年增长15.1%。

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9.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

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3730人,997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690名。全市确立了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大中专学校、民办培训学校等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全市组织持《再就业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7509人,培训后再就业4795人,再就业率63.9%。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859人,登记失业率为3.6%。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有20.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征收失业保险基金4146.9万元,基金征集率达到98%;22.1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征收养老保险基金5.1亿元;30.6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征收养老保险基金2.2亿元;12.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2.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全市纳入社会化管理的服务退休人员8.2万人,社会化管理覆盖面达98%。

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86家,共收养1123人。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覆盖人数3.6万户,7.1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覆盖人数2.7万户,6.0万人。

说明: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德阳统计年鉴-2005》为准。2、按国家统计局的要求,自2004年1月1月起,各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其核算口径、范围、内容不变。3、公报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