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德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50:15 来源:德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01次

德阳市统计局

2004年2月12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克服了非典疫情、电力紧张等不利因素的冲击,全市经济呈现持续、快速、稳健增长的良好势头,许多经济指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初步实现了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速创十年新高。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55.3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3%,增速分别比全国(9.1%)、全省(11.8%)高3.2和0.5个百分点,创近十年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2.95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3.18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9.25亿元,增长10.6%。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72%、62.52%、28.76%,拉动GDP增长1.07、7.69、3.54个百分点。

一、二、三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2002年的21.96:43.73:34.31变为2003年的20.53:45.91:33.56,二产业上升2.18个百分点,一、三产业分别比上年下降1.43和0.75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43.87亿元,增长17.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8.5%上升到40.5%,上升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09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3.91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87亿元,增长15.6%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市财政总收入4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78亿元,同口径增长11.33%。其中,增值税2.18亿元,增长15%;营业税1.56亿元,增长17.3%;企业所得税1.44亿元,增长4.84%;城市维护建设税1.52亿元,增长17.19%。地方财政支出28.66亿元,增长14.07%。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77亿元,下降14.03%;教育支出4.16亿元,增长3.85%;工业交通、流通等事业费支出1.34亿元,增长21.07%;社会保障支出5.89亿元,增长22.25%。

宏观经济持续向上运行,处于适度景气区间上部。据全市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六大行业124家企业的景气调查,2003年第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达到135.32%和133.76%。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97万公顷,较上年减少1.09万公顷,减3.74%,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2.51%下降到60.86%,降1.65个百分点;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6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58万公顷,增长8.29%,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5.09%上升16.53%,升1.44个百分点;蔬菜、瓜果播种面积7.03万公顷,增加0.25万公顷,增长3.68%,比重由上年的14.57%上升15.28%,升0.71个百分点。优质农作物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全市优质水稻、优质小麦面积分别为9.62万公顷和2万公顷,比上年有所下降。优质玉米、优质大豆、优质油菜面积分别为1.01、0.39、5.42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17倍、97.57%、8.59%。

多数农产品产量增加。粮食总产量177.8万吨,下降2.77%;油料产量18.19万吨,增长9.52%;蔬菜、瓜果产量224.68万吨,增长1.19%;药材2.06万吨,增长11.1%。

畜牧业发展较快。全年生猪出栏数466.56万头,比上年增长1.04%;出栏大牲畜10.04万头,增长13.51%;出栏羊29.87万只,增长7.75%;出栏家禽7488万只,增长8.39%;出栏兔1067万只,增长13.73%。肉类总产量47.21万吨,增长3.14%;禽蛋产量10.39万吨,增长4.32%;牛奶总产量9126吨,增长23.51%。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612公顷,其中退耕还林6666公顷。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9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7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43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克服非典、电力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提高。全部国有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96.45亿元,增长21.61%,增幅比上年提高2.51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其中,轻工业增加值43.08亿元,增长19.3%;重工业增加值53.37亿元,增长22.93%。完成工业总产值283.69亿元,增长24.01%。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9家,比上年增加7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37家。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8.06亿元,比上年增长80.99%,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94%,比重提高6.32个百分点。

县及县以下工业增势强劲。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县及县以下工业总产值187.12亿元,增长24.13%,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0.12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工业占全市的比重65.96%。六县(市、区)工业总产值增幅均达20%以上。

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78.61亿元,增长18.91%,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2.93%,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76个百分点。基中机械、食品、化工三大行业主要指标居各行业前列。三大行业分别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6.21亿元、74.59亿元、36.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99%、10.64%和21.56%。此外,医药工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67亿元,增长36.71%。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磷矿石426.63万吨,增长20.91%;天然气9.52亿立方米,增长6.27%;白酒7.12万吨,增长18.27%;卷烟222.14万箱,增长3.73%;化肥79.45万吨,增长11.01%;水泥307.67万吨,增长22.51%;电站汽轮机862万千瓦,增长1.03倍;发电设备740.5万千瓦,增长74.4%;成品钢材24.94万吨,增长16.28%;锌9.21万吨,增长24.18%。

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6.02亿元,增长22.61%;实现利润18.79亿元,增长28.14%;利税总额44.11亿元,增长20.62%;亏损企业亏损额1.28亿元,增长14.19%。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6.43%,提高11.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1.09%,下降0.3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4.81%,提高14.8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1.97%,提高1.9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6次,提高0.0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7.56%,提高0.2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57160元,增加14959元。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23%,提高0.95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9.78亿元,增长9.4%。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53.44亿元,竣工产值35.15亿元;完成施工面积668.41万平方米,增长10.1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提升,结构趋优的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14亿元,增长20.4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6.61亿元,增长6.9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2.78亿元,增长33.26%;房地产投资完成14.80亿元,增长33.00%。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额的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2.26亿元,增长11.40%;第二产业投资29.87亿元,增长13.90%;第三产业投资32.21亿元,增长29.40%。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3.51:46.43:50.06。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5.86亿元,增长11.1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1.87%,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3.3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55.28亿元,增长25.28%,比重由上年的64.83%上升到68.13%。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达305.10万平方米,增加33.40%;商品房销售面积达97.90万平方米,增加19.10%。商品房空置面积有所下降,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28.80万平方米,下降22.80%。

五、国内贸易

全市商业稳中有升。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08.91亿元,增长12.52%,增幅比全省高1.72个百分点,比上年高0.17个百分点。城市市场消费旺于农村市场。市的零售额49.89亿元,增长13.33%;县的零售额11.36亿元,增长15.34%。城市市场增长13.7%,县及以下(农村市场)的零售47.66亿元,增长11.04%,城市市场增幅高于农村市场2.66个百分点。餐饮业发展快于商贸。全年,全市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8.82%,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1.47%,餐饮业比商贸增幅快7.3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升级迹象明显。住房消费保持高涨局面,与之相关联的建材、家具消费强劲增长,全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2%,带动家具类、汽车、通讯消费继续迅猛增长。

六、对外经济

我市先后赴沿海招商引资、赴重庆开展大规模投资贸易洽谈、参加“四川-香港合作发展周”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年内新引进项目624个,新增资项目108个,到位资金28.04亿元,增长39.89%。其中,引进省外项目到位资金9.6亿元,增长31.5%。引资项目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房地产、教育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3328万美元。全年境外劳务输出人数2546人次,增长43.85%。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实际协议利用外资10041万美元,增长30.81%;实际到位资金3980万美元,增长5.38%。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0户。截止年末,与我市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113个,比上年增加31个。

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21427万美元,增长34.15%。其中进口总值为10174万美元,增长51.88%。

外贸出口在克服“非典”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出口商品总额达到11253万美元,较上年增长21.34%。

七、交通、邮电、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707.6公里,较上年增加2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9.2公里,增长41.7%;一级公路178.7公里,增长13.1%。公路综合好路率达90.3%,较上年上升1.8百分点。年内广黄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广汉过境段及罗江延伸段、德茂公路旌阳段什邡支线完成投资均在5000万元以上。由于受非典影响,全社会营业性旅客周转量10.64亿人公里,下降2.35%;全社会营业性货运周转量11.39亿吨公里,增长7.25%。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新增光缆507皮长公里,光缆长度达到3232皮长公里;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10.92万门,总量达到78.48万门。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7707万元,增长11.3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61.84万户,增长23.73%;移动电话用户65.89万户,增长62.93%。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3.56%,比上年提高9.77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普及率16.25%,比上年提高3.10个百分点。

入境旅游增长,国内旅游繁荣。全年接待海外游客6361人次,同口径计算增长59%;创汇107万美元,同口径增长11.37%。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486万人次,增长2.3%;国内旅游收入19.68亿元,增长11.38%。

八、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6.0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3.97亿元,增长23.5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08.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5%。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2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元。短期贷款174.27亿元,中长期贷款38.61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62.87亿元,现金支出785.00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22.13亿元。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保险业收入大幅增加。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10家,全年保费收入8.73亿元,比上年增长31.5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5亿元,增长7.41%;人身险保费收入6.69亿元,增长41.23%。

九、城市建设和管理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的决定》后,集中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清理了闲置土地,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经营城市总收入12.21亿元,其中:实现土地收益7.63亿元,市政公用设施权益收入3.77亿元,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性收入0.8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03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1亿元,同比增长1.6倍。文庙广场、青衣江路、庐山路、黄河大桥、昆山街、旌湖景观改造等工程陆续完工,市垃圾处理场、沱江路、松花江路、岷山路等工程建设加快。

全年售电量49.03亿千瓦时,增长13.33%,其中:生产用电42.63亿千瓦时,增长8.82%。

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96人,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测站人员78个。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9个。烟尘控制区3个,面积37.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5个,面积67平方公里。建成龙门山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5.92万公顷;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52万公顷;蓥华山县级自然保护,面积1.06万公顷。生态示范区5个。在全年监测日中,空气污染指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64.2%。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947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75%。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高考录取8805人,升学率达75.2%,比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有22名学生赴新加坡、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丹麦、芬兰留学。全市有高中学校29所,在校学生4.76万人,增长19.71%;初中学校172所,比上年减2所,在校学生15.24万人,下降3.50%;小学1075所,在校学生27.46万人,下降4.48%。中等专业职业学校26所,在校学生为2.73万人。全市共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专业60个,有925人获得毕业考试证书。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列入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99项。其中: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分别为16项、21项、62项。国家科技项目中列入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攻关计划5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国家星火计划6项,国家新产品计划1项。获科技进步奖40项,其中:达国际水平1项,国内首创27项。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4家,较上年增加8家。第五届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上,签署协议8项,成交金额2.08亿元。全年申请专利257件,参加第一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搏览会,2个项目获特别金奖、5个项目获金奖,并获最佳组团奖和最佳布展奖。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活跃,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和作品,其中:我市的篆书条幅获得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我国艺术类最高级别奖之一)金奖、行书作品《晋左师咏史诗》获铜奖。在四川省首届“剑南春杯”群众艺术大赛中,我市小品《回家》和群口快板《老板歌》均获金奖,还获得5个铜奖,1个优秀奖。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德阳市公开出版的报纸2种,出版的杂志3种。光缆传输网络扩大,已拥有用户22.9万户,占全市18.15%的居民户可以收看到28个频道以上的电视节目。

全市食品及社会公共卫生监督、监测覆盖率达98%以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增强,儿童四苗(卡介苗、脊灰疫苗、麻诊疫苗、乙肝疫苗)全程预防接种率为96.6%。孕产妇及儿童系统管理卫生率分别达到90.43%和86%。加强非典防治。全市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开设了35个较为规范的发热门诊,确保了我市无非典病例和凝似病例。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锻炼成为人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全民健身晨晚练活动场所62个,较上年增加6个。竞技体育成绩优异。获全国第十届全球“华人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冠军,有两支健身队获国家体育总局及全国妇联分颁发的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先进集体。获得四川省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团体第二名4个,第三名1个;个人第一名6个,第二名4个。全市有二级裁判员215名,二级以上运动员232名。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人口出生率继续回落。据公安人口统计年报,全市全年出生人口2.5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62‰;死亡人口2.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2‰,全年净增人口0.52万人,年末户籍人口为380.59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7892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9%;农民人均纯收入2790元,增长160元,增长6.0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187元,增长7.88%。

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有所增加;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1平方米。

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54万人,1.4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25万名。全市确立了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大中专学校、民办培训学校等25个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4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9%。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有20.7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费人数18.95万人,参保缴费率达到91%;征收失业保险费用336.16万元,征收率达到9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28.1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

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23家,床位4794张。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覆盖人数3.16万户,6.51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覆盖人数0.24万户,1.70万人。

说明: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德阳统计年鉴-2004》为准。

2、按国家统计局的要求,自2004年1月1月起,各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其核算口径、范围、内容不变。

3、公报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