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泸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48:18 来源:泸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171次

泸州市统计局

2007年2月15日

2006年,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及部署,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积极构建“和谐泸州”。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泸州经济增长活力显现,亮点纷呈,总体表现为“需求旺、供给足、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效益好”,实现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和谐社会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总量、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GDP)跨上300亿元新台阶,达到33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人均GDP达到7819元,比上年增加了1066元,增长13.2%,人均GDP跨上了1000美元的新台阶(按现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7.800折算)。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5.81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增速比上年高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7.11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39:36调整为23:42:35,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3%,带动经济增长8.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5%,带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65.81亿元,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7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79.62亿元,增长25.9%;第三产业增加值57.72亿元,增长14.2%。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4%。

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涨幅比2005年高1.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7%,涨幅比2005年高1.7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上涨3.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1.4%。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6%,全部原燃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6.8%。房地产市场价格涨幅较大,全年商品房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1%。

企业景气状况稳中趋好,四季度泸州市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8.76点、127.65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了14.65点、6.95点。指数的增加表明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的信心继续增强,企业发展状况稳中趋好。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电气供应紧张、原燃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工业产品销售率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还未缓解,县区发展不平衡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2006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协调发展,产值分别为50.02亿元、3.49亿元、60.03亿元、4.19亿元、2.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4%、7.5%、7.4%、10.3%、8.1%。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5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83万公顷,增长2.3%;油料作物1.7万公顷,增加0.07万公顷,增长4%;药材0.42万公顷,增长9.4%;蔬菜4.94万公顷,增长4.6%。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优质水稻面积8.9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23万公顷,增长2.6%;优质小麦播种面积2.7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38万公顷,增长16%;优质玉米2.3万公顷,增加0.15万公顷,增长7.2%;优质大豆0.81万公顷,增加0.02万公顷,增长2.9%;优质油菜籽面积0.83万公顷,增加0.1万公顷,增长13.4%。

今年夏秋季,泸州遭遇了多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全市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农民积极抗旱减灾,将大春生产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除粮食、甘蔗外,油料、茶叶、烤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畜牧业克服了生猪价格上半年大幅度下降的困难,保持了畜牧生产的稳定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全年出栏肉猪470.0万头,比上年增长9.6%,出栏牛11.0万头,比上年增长8.4%,出栏羊107.7万只,比上年增长9.1%,禽肉产量8.6万吨,比上年增长13.0%,肉类总产量达到49.2万吨,比上年增长10.3%。在肉类产量中非猪肉的比重由去年的25.0%上升到25.5%,肉类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8479公顷,增长1%;水产品产量6.17万吨,增长17.0%。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新增水利工程17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8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79万公顷。年末水利工程达到34935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82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3.46万千瓦,增长9.1%。

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解决力度增大,2006年全市共解决安全饮水困难人口3.64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生产克服煤、电、油、气、运紧张的困难,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4.61亿元,同比增长2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8.2%提高到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90.93亿元,增长26.7%,其中,轻工业增加值43.00亿元,增长28.0%;重工业增加值47.93亿元,增长25.6%。酒业、化工、机械、能源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72.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2%,增长27.1%,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2.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5.18亿元,增长22.4%;完成新产品产值28.4亿元,增长86.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增幅在30%以上的产品有大米、精甲醇、白酒、平板玻璃、水泥、中成药、盐酸、焦炭、人造板、塑料制品、液压原件;增幅在20%-30%之间的产品有起重设备、石油沥青、纸制品、啤酒、发电量;减产的产品有化肥、烧碱、采矿设备、机制纸、饲料、鲜冷藏冻肉等。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1.9,比上年提高39.9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8.89亿元,增长34.9%;实现利税34.48亿元,增长57.1%。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19.38亿元,增长60.9%;亏损企业亏损额6732万元,减亏79.3%;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8.71亿元,增长112.9%。总资产贡献率15.29%、资本保值增值率114.16%、产品销售率96%,流动资产周转率1.91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15533万元/人.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1.58吨标煤,比上年降低4.2%。

建筑业生产和效益稳步增长。2006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193户,比2005年减少1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76.95万平方米,增长1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24.13万平方米,增长5.6%。建筑业总产值91.12亿元,工程结算收入81.6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4.68亿元,增长2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9.16亿元,增长25.4%;更新改造投资24.27亿元,增长85.9%;农户投资15.0亿元,增长15.1%。

房地产开发投资回升。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97亿元,增长15.2%。房屋施工面积346.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9%,其中住宅270.7万平方米,下降0.4%。房屋竣工面积105.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7%,其中住宅84.3万平方米,下降25.4%。销售商品房面积185.8万平方米,比去年增长8.6%,商品房销售额23.65亿元,增长21.9%。商品房空置面积59万平方米,比年初下降19.0%。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能源、交通等重点行业投资得到加强。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1倍,石油加工、炼焦

业投资增长1.1倍,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46.3%,铁路和公路建设增长73.0%,饮料制造业投资增长57.6%。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54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7.05亿元,其中竣工投产项目9项,完成投资8.88亿元。加快建设项目22项,完成投资24.82亿元,其中泸州电厂一期、硝酸装置清洁生产扩能技改、叙永二矿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KV输变电工程、泸州酒业园区一期工程、石屏一矿、岔角滩矿等重点项目如期开工。

五、国内贸易

2006年全市消费品市场保持了持续活跃、稳步上升的态势,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30亿元,增长15.0%。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5.20亿元,增长15.1%;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1.11亿元,增长14.8%。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6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零售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增长16.0%和14.2%。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8.60亿元,增长13.9%,其中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零售额11.59亿元,增长18.3%;餐饮业零售额24.50亿元,增长20.1%。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看,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44.4%,化妆品类增长71.5%,日用品类增长47.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33.8%。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市新签市外投资项目389个,协议引资87.6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1.2亿元(含续建),比上年增长52.1%,其中省外资金35.38亿元。在新签的项目中,工业项目、大项目多,工业项目210个,占项目总数的54.0%,千万元以上的项目达124个,比上年增长1.6倍。新签境外项目(合同)8个,外商投资企业达42家,实际利用境外资金达1976万美元,同比增长1.6倍。

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583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3%。其中,出口4927万美元,增长51.1%;进口904万美元,下降70.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940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636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公路14.0亿吨公里,增长23.8%;铁路4192万吨公里,下降12.2%,水运27.07亿吨公里,增长1倍;航空货物吞吐量1335吨,增长4.1%。完成旅客周转量:公路45.50人公里,下降5.2%;水运4280万人公里;航空进出港人数10.29万人,增长4倍。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通讯业务收入1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5.53万户,其中住宅电话43.71万户。移动通讯保持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94.42万户,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12.19万户。

优秀旅游城市的成功创建,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06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0.32亿元,同比增长49.7%。接待入境旅游者2960人次,同比增长20%,外汇收入55.36万美元,同比增长40.9%;接待国内游客815.09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0.28亿元,同比增长49.8%。

区域内有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个,全国首批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各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AAA级旅游区3处,国家AA级旅游区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迈上了新的台阶,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收支预算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01亿元,为预算的109.1%,同比增长26.35%。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2.92亿元,为预算的96%,同比增长33.6%。市本级和各区、县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0.9亿元,比年初增加64.3亿元,同比增长21.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8.48亿元,比年初增加18.84亿元,同比增长38.0%。各项贷款余额163.63亿元,比年初增加16.25亿元,增长11.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8.95亿元,增加1.97亿元,增长2.0%;中长期贷款余额57.35亿元,增加11.62亿元,增长25.4%。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67.75亿元,现金支出858.2亿元,货币净回笼9.54亿元。

保险事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全年保费总收入9.8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财产险收入3.02亿元,增长20.3%;人身险收入6.78亿元,增长19.7%。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2.58亿元,增长25.9%。其中,财产险1.78亿元,增长15.5%,人身险0.80亿元,增长19.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6年,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同时,加强了基础薄弱学校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学年初,全市各级各类学校1627所,在校学生76.01万人,教职工3.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13万人。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校4所,招生7949人,比上年增加418人。在校学生2.69万人,增长10.0%,毕业生5964人,比上年增加1916人。

基础教育全面加强。全市小学1370所,招生6.89万人,在校小学生40.58万人,增加0.2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1505人。普通中学220所,招生9.52万人,在校学生26.25万人。全市24378人参加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8159人,上线率33.5%。

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32所,招生2.81万人,比上年增加9153人,在校学生6.09万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6263人。

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073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43.2万人次。全年参加自学考试8332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启动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创新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204项,组织实施了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4项。

创新成果获得重大突破,获省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增加,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量达238件,共获专利授权12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1.5%和79.4%。

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年技术合同登记137项,实现成交金额883万元。

年末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1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个,图书总藏量110.99万册。文化馆8个,博物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处。申报了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完成了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公布工作,新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达80处,成功举办首个文化遗产日宣传周活动并取得了好的社会效益。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1.0万户,其中数字化电视用户9065户,比上年增长76.8%。有线电视入户率为3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8%,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5.3%。

卫生工作继续加强,城乡医疗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94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4个,妇幼保健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实有病床7375张,卫生技术人员923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324人,注册护士2328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样。全市举办各种运动会422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6.08万人。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17枚、银牌35枚、铜牌55枚。有体育场馆6个。

十一、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

2006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和工作措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

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新批建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创建环境优美乡镇7个、文明生态村14个、生态园区4个。全市已建成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11.4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3.2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3.7万公顷。全年成片造林1.15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9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7.4%,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7.7万平方米。

环境监测工作继续加强,城市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城市空气质量优于二级以上天数占总有效天数比例的71%,比上年提高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9分贝,较上年下降0.1分贝;长江泸州段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三类水域水质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未突破省政府下达的指标范围。

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完成了省政府挂牌的3家限期治理企业和市政府挂牌的24家限期治理企业的治理任务,关闭了境内永宁河、赤水河流域的207家土纸厂;建成2个垃圾处理场,1个垃圾处理场开工建设;市政府出台了《泸州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开展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状况摸底调查。

全年共发生火灾531起,火灾死伤人数15人,火灾事故损失额134.2万元。发生交通事故1237件,死伤人数1767人,交通事故损失额231万元。查处治安案件7014件,立案刑事案件8282件,其中重大刑事案件立案数1349件。

2006年安全生产情况良好。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773起,同比上升5.9%,死亡325人,同比下降6.3%。全市杜绝了特大事故的发生,共发生重大事故6起,其中道路交通事故4起、煤矿事故1起、水上事故1起。

十二、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84.1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93万人。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人口出生率9.02‰,人口死亡率6.47‰,人口自然增长率2.55‰。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居住在本市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为423.61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49.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5.21%,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5元,增长10.3%,其中工薪收入增长14.6%,工薪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去年的71.9%上升至74.8%。人均消费性支出7683元,增长7.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6.8%,衣着支出增长12.9%,交通支出增长70.4%,通讯支出增长10.6%。恩格尔系数为38.0%,较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22元,比上年增收257元,增长8.1%。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纯收入增加193.85元,增长15.8%;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52.47元,增长2.9%;财产性纯收入增加3.53元,增长15.1%;转移性纯收入增加6.66元,增长5.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37元,增长4.2%。其中,食品支出增长6.4%,恩格尔系数为54.0%。衣着支出增长7.7%,交通通讯支出增长8.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7.4%。农户家用电器拥有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每百户拥有电冰箱11台,空调机6台,洗衣机51台,彩色电视机92台,影碟机50台,组合音响15台,电风扇227台。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0.41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74.07亿元,增长22.6%;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86.34亿元,增长11.1%。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22.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4630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4484人,其中“4050”等困难对象再就业4686人,现有“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1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768户,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5万人,登记失业率4.5%。

着力夯实救助保障基础,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全年安排各类救灾救济资金1933万元,转移安置灾民7.9万人,灾民生活救济30余万人,恢复因灾倒塌居民住房1642户、5749间,较好地解决了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五保供养应保尽保,及时提高供养标准,符合条件的20974人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人均月供养标准达111元;农村低保整体推进,7个区县都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将符合条件的4.6万户、7.4万人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月人均补助18.91元,全年发放低保金1606.94万元;岩居搬迁全面完成,全市137户岩居群众全部入住新居,结束了岩居历史;城市低保规范深入,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3.4万户、6.3万人已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月人均补差76.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医疗救助城乡并进,6个区县开展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累计救助2012人次,发放救助金72.1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进一步巩固“两个确保成果”,全年全市为9527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和门诊医疗费2078万元;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69460万元,年底发放人数87052人,社会化发放率继续保持在100%。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20.84万人,比上年增加15753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2.35万人,比上年增加3305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23.68万人,比上年增加11651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5.45万人,比上年增加0.23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27个,床位6122张;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81个,社区服务中心21个。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8000余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421.9万元。

注: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泸州统计年鉴—2006》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