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泸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44:33 来源:泸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928次

泸州市统计局

2006年3月10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市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完成了2005年和“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一五”期间泸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经济运行中资金、能源紧张,城乡发展不协调,就业形势严峻等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284.9亿元,比上年增加3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1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110.1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102.7亿元,增长1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6754元,比上年增加872元。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5.3%、13.6%和11.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9.9:34.4:35.7调整为2005年的25.3:38.6:36.1。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全市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8.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5%,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涨0.7%,商品零售物价与上年持平,物价指数为100.0。

二、农业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比2000年增长33.3%,年均增长5.9%。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协调发展,产值分别为47.6亿元、3.2亿元、55.9亿元、3.6亿元、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7.5%、13.1%、14.4%、11.6%。

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6.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6.7万公顷,增长1.8%,粮食、油料、蔬菜、烤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水果产量略有下降。

畜牧业加快发展,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全年出栏生猪428.9万头,比上年增长11.2%,猪肉产量33.5万吨,比上年增长12.1%。非猪肉产量达11.1万吨,比上年增长9.4%。畜牧及畜牧服务业产值已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0%。

渔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继续加大江河金属船体网箱养鱼建设项目,规范化稻田养鱼逐步由小规模向公司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5.4万吨,比上年增长18.4%。

农业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增强了防御、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建设新增水利工程15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40公顷,新增保证灌溉面积300公顷,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20万立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建设收到实效,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3万公顷。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机化作业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4.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0%,机耕作业面积4.3万公顷,机播面积6484公顷,机电灌溉作业面积16.1万公顷,机械植保作业面积19.8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105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比2000年增长94.6%,年均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0户,比2000年增加11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年主营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51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1户。

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7.3,比上年提高25.8个点。产品销售收入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实现利润总额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7%;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产品销售率分别比上年提高1.39、17.4、0.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增加0.3次,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9万元/人,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资产负债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2吨标煤、2.3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壮大。化工、食品饮料、煤炭、石油加工行业增势强劲,分别比上年增长21.8%、19.1%、47.2%和127.6%。

建筑业生产规模和利润持续增长。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到194户,比上年增加7户,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5%,竣工面积10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2%。建筑业总产值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实现利润总额1.50亿元,税金总额2.4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3.1亿元,增长40.9%。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煤、电、路、化等重点行业投资得到加强。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8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60.1%,铁路建设增长43.6%,饮料制造业投资增长1.7倍。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计划总投资在5000万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50个,本年完成投资44.5亿元。重点项目中,泸天化大甲醇和煤供热系统竣工投产,川天化1,4-丁二醇项目建成投入试运行,泸纳铁路已经贯通,泸州火电厂、羟乙基纤维素、三聚氰胺项目、纳叙铁路、泸州绕城公路、城南新区主干道杨桥连接线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

房地产开发投资理性回落。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1亿元,比上年下降15.4%。房屋施工面积358.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9%,其中住宅272.1万平方米,下降15.6%。房屋竣工面积137.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1.6%,其中住宅112.5万平方米,下降11.3%。销售商品房面积139.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商品房销售额15.9亿元,下降4.1%。商品房空置面积69.2万平方米,比年初下降27.3%。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91.3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1.9倍,年均增长12.7%,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32.8%上升到2005年的36.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74.1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4倍,年均增长31.3%。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比2000年增长90.4%,年平均增长13.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在各行业中,批发零售业是市场主体,实现零售额86.6亿元,占零售总额的78.8%,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1%,而住宿和餐饮业增势强劲,实现零售额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增幅高居各行业榜首。在各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私营经济仍独占鳌头,比重逐年上升,实现零售额75.0亿元,占消费品零售市场的68.3%,仍然是消费最活跃的、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份。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和外贸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引进市外国内投资项目176个,其中工业项目95个,总投资23.6亿元,协议引资22.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3.7亿元,比上年增长55.3%。新签境外投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988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758万美元。全市进出口总额629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4.8%,其中,出口额为326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0.3%;进口额30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1%。“十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2.7%,累计达2.3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5.8倍,其中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7%,累计达1.7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5.6倍。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路网建设继续加强,交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新增公路732公里,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5489公里,其中二、三、四级公路共5724公里,高速公路75公里。全部乡镇通公路,公路通村率93%。内河港口和机场吞吐能力不断增强,港口经济快速发展。内河港口码头长度7852米,泊位106个,最大泊位1000吨,全年货物吞吐量达到736万吨,比上年增长17.6%,其中煤炭吞吐量423.5万吨,化肥吞吐量87.0万吨。旅客吞吐量为270.2万人。集装箱运输完成2.1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52.0%。空港货物吞吐量264吨,旅客吞吐量2万人。公路、水运、铁路、航空客货运输都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年末城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长度272公里,公共汽车营运车辆568辆,全年客运量15872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30.1%,17.1%,16.7%。年末全市客运出租车营运车辆1503辆。

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43701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15761辆,私人轿车已发展到4924辆。摩托车拥有量83357辆。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市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收入9.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4.7万户,比上年增长21.5%,比2000年增长2倍。其中住宅电话36.3万户,比上年增长19.9%,比2000年增长2倍。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8.4万户,比上年增长21.8%,比2000年增长5倍。

旅游业稳步发展。2005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得成功,进一步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70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7%。接待入境旅游者2467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实现旅游收入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外汇旅游收入39.3万美元。全市有风景名胜区29处,涉外星级饭店宾馆15个。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同口径比较,比2000年增长84.2%,年均增长13%。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3.8%、8.5%、41.8%。财政支出36.8亿元,比上年增长31.6%。

金融运行稳健。全市银行现金收入797.5亿元,比上年增长4.6%,银行现金支出793.8亿元,比上年增长4.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06.6亿元,比年初增加40.2亿元,增长1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28.2亿元,比年初增加33.0亿元,增长16.9%。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47.4亿元,比年初下降0.3%,其中中长期贷款46.1亿元,比年初下降5.3%。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内新增财产保险公司2家,保险机构发展到13家。2005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3亿元,比上年增长5.8%;人身险保费收入5.8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全年赔款、给付金额达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4%。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基础教育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小学1430所,在校生40361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小学毕业升学率98.0%;有初中学校199所,在校生176271人,初中毕业升学率93.5%;有普通高中25所,在校生76005人,全市2.3万人参加高考,升学率61.6%,本科上线率28.0%。有幼儿园340所,在园幼儿88678人。有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908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4所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4469人,成人高等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642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6908人。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2所,毕业生8906人,招生18988人,在校生35310人。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组织实施了各类科技项目6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4项,邦立公司的“大型液压挖掘机研制”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省水稻高粱研究所的科技成果——杂交水稻“泸恢17”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量达181件,共获专利授权6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54.9%和7.9%。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共签定技术合同13项,合同成交金额480万元。年末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比上年增加2家。

九、文化、卫生、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个,图书总藏量109.2万册。文化馆8个,博物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影剧院5个。全市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1.0万户,其中数字化电视用户5127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3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5.0%。

卫生、保健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904个,其中医院43个,妇幼保健院7个,卫生院1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实有病床7014张,卫生技术人员889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296人,注册护士2168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广泛展开。全市举办各种运动会457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61550人。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22枚、银牌25枚、铜牌39枚。有体育场馆6个。承办了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和全国女子足球青年锦标赛等重大赛事。

十、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

2005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和工作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已建成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11.4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2.9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3.7万公顷。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577公顷,其中退耕造林面积4976公顷,全民义务植树1085万株,森林面积3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6.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3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市环境不断完善,国家卫生城市复检顺利通过。2005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6.4亿元,比上年增长5.6%。完成了61条小街小巷的改造和澄溪口至长江大桥段滨江路工程,建设和改造城区供水管网42公里,夜景工程400多个。城区道路实际清扫面积62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7%,年末市容环境卫生从业人员2359人,增长68.4%,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5万立方米/日。

环境监测工作继续加强。城区环境二级以上优良空气质量为254天,占总有效监测天数的71.1%。降水质量较好,降水的PH平均值为5.9,酸雨频率为11.1%。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地表水14个监测断面中有11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要求,长江干流泸州段和赤水河泸州段各断面总体达Ⅱ类水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0分贝,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噪声监测值为72.8分贝。

全年共发生火灾465起,火灾死伤人数15人,火灾事故损失额586.3万元。发生交通事故1114件,死伤人数1402人,交通事故损失额384.5万元。查处治安案件7751件,立案刑事案件8329件,其中重大刑事案件立案数1332件。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79.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5万人。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人口出生率为13.42‰,人口死亡率为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2‰。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2005年11月1日居住在本市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为423.3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44.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4.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3701元,比上年增长1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90元,比上年增长7.2%,比2000年增加2583元,年均增长7.2%;人均消费性支出7016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恩格尔系数)38.2%,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42台,电冰箱91台,微波炉48台,热水器96台,计算机29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19台),空调器85台,移动电话129部。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1平方米。

农民收入增长加快,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65元,比上年增长9.8%,比2000年增加992元,年均增长7.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29元,比上年增长6.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9%,比上年降低了4.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79.9元,比上年增加59.2元,增长18.5%,年末人均住房面积35.3平方米,比年初增加2.6平方米,增长7.9%,其中人均楼房面积20.0平方米,增长21.2%。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话机43部(比上年增长59%),移动电话56部(比上年增长61.2%),彩色电视机85台,影碟机44台,热水器4台,电冰箱9台,洗衣机45台,电风扇216台,抽油烟机3台。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200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5578人,其中,领取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435人,“4050”救助对象实现再就业4498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实现再就业的3638户、3781人,失地无业农民“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212户。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0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4%。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直接组织劳务输出8732人,再就业培训9024人,创业培训1678人。

社会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22.2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5.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2.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为22.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0万人。

城市低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全市共有32309户、58927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低保金4987万元,人均补差达到70元。开展了对“三无对象”、重病重残等的特殊救助,在低保基础上进行补充救助,全年享受补充救助12115人,金额49.7万元,有效地保障了城市特困居民的基本生活。继续做好廉租房工作,按照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减免为辅的救助方式,继续落实462户低保家庭廉租房补贴,发放补助金66万元。

农村五保户应保人数16223人,已保16223人,供养标准平均达75元/人月,完成农村五保户危房改造4585户、10262间。全面建立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已救助25581人(其中,资助农村特困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8469人,大病医疗救助7162人),发放救助金232.1万元(其中,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6.88万元,大病医疗救助195.25万元)。全面启动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生活救助工作,救助农村特困人口3.53万人,发放救助金530.8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19个,床位4414张,全年收养各类人员57.1万人天,康复和医疗门诊17879人次。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02个。农村敬老院124个(其中能容纳40人以上的有67个)。

注:1、公报中泸州市生产总值、增加值、农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据以《泸州统计年鉴2006》为准。

3、按国家统计局要求,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历史数据根据经济普查结果作了相应调整。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独立核算的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为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法人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