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泸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00:51 来源:泸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09次

泸州市统计局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及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西部化工城的历史机遇,围绕“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目标,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努力发挥泸州经济的比较优势,保持了全市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农村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工业经济改革步伐加快,生产保持增长势头,扩大内需的效果更加明显,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据测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177.9亿元,按可比价格(下同)计算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6.4亿元,比上年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8.1亿元,比上年增长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2:38.4:34.4调整为26.1:38.3:35.6。但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不明显,工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加大等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一、农业

2001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了农村小城镇、中心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7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4%,其中种植业、林业产值分别比上年下降2.7%和2.3%,牧业、渔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6.9%,农林牧渔结构进一步优化,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43.2%上升到45.3%。

种植业   按照稳粮调结构的目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在上年调减17万亩的基础上,2001年再次调减9.5万亩,其中小春6万亩、大春 3.5万亩,扩大了部分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其中油料面积增加1.84%、糖料播种面积增加7.95%,药材增加80.37%,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例(按播面计算)调整为80.8:19.2,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40.0%提升到44%,罗沙贡米、真龙柚、凤羽茶、合江荔枝等优质农产品发展加快,农产品商品率、优质率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经受了播种面积调减和不利气温因素影响后,全年粮食产量仍达19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以上,烤烟生产主要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比上年减产,其他农产品产量普遍增长。

2001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

 2001年产量 比上年增减(±%)

粮食 190.0万吨 -6.85

油料 2.0万吨 0.37

其中:油菜 1.5万吨 1.63

茶叶 0.2万吨 12.20

甘蔗 5.3万吨 26.13

烤烟 1.1万吨 -49.79

水果 6.2万吨 7.50

蔬菜 112.9万吨 4.54

蚕茧 0.3万吨 17.87

林业   林业生产形势良好。“长防林”工程、“天保”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等进展顺利,绿化造林、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得到加强,较好地兼顾了生态建设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9034公顷,退耕还林面积   5067公顷。

畜牧业   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在稳步生猪生产的同时,加大了家禽、草食动物等非猪产品的发展,龙马乌骨鸡、罗汉蛋,古叙的山羊,纳溪的兔子,合江、泸县的小家禽等禽畜产品生产都有新的进展,畜牧业结构继续调整,非猪肉产量增长加快,占肉类总产量比重由上年的20.5%,提升到21.6%,非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36.9%提升到39.0%,各种禽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

主要禽畜产品产量和大牲畜存、出栏数

 2001年 比上年增减(±%

肉类总产量 33.3万吨 5.00

其中:猪肉产量 26.1万吨 3.60

羊肉产量 0.9万吨 12.04

小家禽产量 5.0万吨 8.25

年末生猪出栏头数 340.7万头 2.36

年末生猪存栏头数 308.4万头 1.48

年末大牲畜存栏头数 35.8万头 1.41

禽蛋产量 2.7万吨 5.40

牛奶产量 0.3万吨 18.38

渔业   渔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充分利用水库、池塘、沟河等养殖水面,大力发展稻田、网箱养鱼,保持了水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30553万吨,比上年增长10.6%。

农业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增强了防御、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1年,全市加大了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年共完成农林水利建设投资额11276万元,通过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67公顷,新增旱涝保收面积420公顷,新增保证灌溉面积520公顷,至2001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10.49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7.0万公顷,保证灌溉面积达8.29万公顷。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建设收到实效,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4平方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605.57平方公里。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机作业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5.5万千瓦,比年初增长  5.0%,全年机耕作业面积达3.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8%,机收作业面积达9433公顷,比上年增长7.2%。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83468吨,比上年下降2.04%,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601吨,比上年下降2.0%,农药施用量2571吨,比上年增长0.04%,农村用电量达28561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  4.31%。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全市工业经济围绕“调整结构、提速增效”的目标,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和扭亏脱困工作。全市工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3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8.5%,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实现产值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全年有19户国有企业完成了改制工作,在口径内工业中,国有企业产值由上年的40.3%下降到36.2%,通过改革,激活了企业生产经营机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生产明显加快,分别比上年增长16.2%、158.7%、59.6%。企业产品销售形势稳定,全年口径内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70.1亿元,比上年增长9.2%,产品销售率为95.4%,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5.1亿元,比上年上升8.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2001年产量 比上年增减±%

原煤 258.2万吨 -5.6

天然气 62913万立方米 -6.3

鲜、冻畜肉 32163吨 58.0

配混合饲料 94098吨 26.6

白洒 12.55万吨 -5.4

啤酒 20683吨 39.2

合成氨 923635吨 1.9

农用化肥 706307吨 -0.8

烧碱 42988吨 3.7

起重设备 6493吨 2.1

液压元件 99464件 7.5

发电量 44956万千瓦 -16.8

自来水生产量 2825万吨 6.6

建筑业  进一步完善施工项目的招投标制度和规范建筑业市场管理秩序,推行一站式办公,简化了有关项目审批程序,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国有经济完成产值11.2亿元,增长21.7%,其他经济完成产值29.3亿元,增长9.3%,完成房屋竣工面积547.1万平方米,下降2.0%。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实现利税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利润总额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招投标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年实行招投标的项目达1402个,占全部项目的61.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工程质量合格率、优良率稳步提高,竣工工程的合格率达100%,优良工程达528个,占全部竣工工程的30.8%。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我市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西部化工城的机遇,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7.9亿元,比上年增长6.5%,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48亿元,比上年增长5.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3亿元,比上年增长53.2%,城乡集体、私人等民间投资完成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8%。

基础产业、基础行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重点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基本建设施工项目达272个,计划总投资达95.0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达154个,计划总投资26.9亿元,通过争取国债资金和省上补助资金等融资渠道,全年基本建设共到位资金28.3亿元,其中重点项目到位资金23.5亿元,确保了工程建设,全年共完成重点工程建设投资22.0亿元,比年增长19.2%,占基建投资额的78.8%。城市基础建设继续加强,国窖广场、报恩塔广场、影视中心等城市标志性建筑建成投入使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正抓紧建设。通过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新增固定资产17.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8.4%。年内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74公里,变电设备能力15万千伏安,程控交换机2.3万线,长途电缆线路448公里,改建公路189公里,粮食仓库容量2700万公斤,学生席位3.7万个,影剧院座席1138个,医院病床350张,城市日供水能力5万吨,扩建城市道路7公里、化学农药生产能力2500吨。

房地产开投资增势强劲。2001年,全市加快了城北新区、龙马大道、江阳西路北延线、纳溪河东新区等新区建设和迎晖路、水井沟、市府路、小市杜家街等旧城改造力度,促进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速增长,全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3亿元,比上年增长53.2%,施工房屋面积创历史新高,达247.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7.5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2.9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9%,商品房销售额37733万元。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继续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入,规范交通运输秩序,狠抓安全生产,促进交通运输业的稳步发展。全年共投入600多万元进行水上交通隐患治理,农村三级路网建设加快,全年完成281公里,泸叙铁路泸纳段进展顺利,大纳路改造完工,西南出海通道更加顺畅、快捷,泸州港集装箱多用途码头竣工投入使用,确保了各项交通运输业务的稳步发展。全年旅客周转量:公路35338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加40万人公里,水运1575万人公里,航空42419人,全年货物周转量:铁路3537.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7%,公路6691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3%,水运19030万吨公里,航空848吨。

邮电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各项邮电通讯业务保持快速发展,电信宽带接入网联通四县三区,移动通信技术再次升级换代,通信网络在全省市州中率先覆盖全部乡镇。全年电信、移动、联通、邮政4家公司实行邮电主营业务收入57774万元,年末本地电话用户达27.1万部,农村固定话机数达7.3万部,分别比上年末增长34.2%和10.4%,移动电话用户达24.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7.5%,国际互联网用户8575户。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按照扩大内需的方针,2001年我市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的培育和管理,全年新建各类市场20个,新增市场面积15.77万平方米,至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市场341个,同时积极发展连锁店、超市等新型商业网络,不断改善购物环境,充分利用“春节”、“五一”、“十一”等黄金周开展各种商品促销活动,不断引导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消费形式的转变。城乡居民消费质量提高,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分地区看,实现市的零售额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县的零售额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县以下零售额15.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在各行业中,餐饮业零售仍然保持较高幅度增长,全年实现零售额7.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9.5亿元,仍占据零售市场的半壁河山。在市场竞争中,非公有制、股份制经济发展加快,全年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4.5亿元,比上年增长34.0%,股份制经济实现零售额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个体、私营、股份制经济占零售额的比重达到54.6%。

市场物价形势逐步好转,粮食、猪肉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回升势头,但部分工业品、农产品价格仍然偏低、价格总水平仍处于低位运行。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以上年价格为100,下同),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7.9,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14.4,比上年上升14.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9,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7.1,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

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取消了一批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一站式”联合办公,进一步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泸州经济发展软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对外开放工作。外贸出口、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3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6%,其中自营出口创汇2229万美元,同比增长90.2%。新批外资企业6家,直接利用外资2874万美元,新批自营出口企业6家。通过西安投资洽谈会、昆明交易会、成都博洽会等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共引进外地企业190家,签约项目168项,协议引资20亿元,已到位资金9亿元。青岛啤酒、芳邻超市、腾王阁房地产、维维豆奶等相继落户泸州。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继续加强旅游业的规划和发展。国家森林公园-佛宝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旅游区,省级风景区-方山、玉蟾被省旅游局评为“AA”旅游区。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收入9.06亿元,比上年增长    15.3%,接待国际旅游者1334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创外汇收入24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9%。

七、金融保险业

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保持了各项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达54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现金支出达5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各项存款余额为190.9亿元,比年初增长13.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34.7亿元,比年初增长12.7%;各项贷款余额135.0亿元,比年初增长12.1%,其中短期贷款增长5.1%,流动资金贷款增长80.6%,中长期贷款增长17.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各项保险业务全面增长。全年各类险承保总额达222.2亿元,其中财产险承保额200.6亿元,人寿险承保额21.6亿元;保费收入32137万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943万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寿险保费收入20194万元,比上年增长35.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8771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5790万元,人寿险赔款2981万元。

八、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继续加强,2001年末,全市共有小学386所,在校学生410845人,教职工15957人,其中专任教师1460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8%;幼儿园242所,在园幼儿94064人;普通中学253所,在校学生人数216148人,其中高中37239人,初中178909人,教职工13584人,其中专任教师11477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全面稳步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2所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在校学生达12359人,有2所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在校学生8915人,有各类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32所,在校学生人数达27093人,有5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395人。

文化事业保持健康发展。继上年“三馆”建成投入使用后,2001年泸州文物陈列馆、蒋兆和艺术馆建成开馆,成功创办了《泸州晚报》,青少年活动中心、广电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文化先进县区、先进乡镇的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个,图书总藏量10.2万册,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得到巩固,全市127个乡镇联通光纤有线电视,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7.17%,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3.29%,2001年末,全市有中短波发射台1座,无线电台1座,无线电视台1座。

卫生保健事业继续加强。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医政、药政管理和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医疗卫生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2001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14个,共有病床6423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5975张,共有卫生机构人员11797人,其中医生4774人,护师、护士2075人,全年县级以上医院门诊人数达155万人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1年我市组织选拨400多名运动员参加28次省级以上比赛,共获得奖牌81枚,其中金牌29枚、银牌26枚、铜牌26枚,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动员6人,我市运动员在全国九运会上获得金、银、铜牌各1枚。全民健身运动日趋活跃,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全年举办各类运动会671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达到77270人,全市568所各类学校开展了体育达标活动,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青少年32.9万人,达标率96.8%。

九、人口与环境保护

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保持了低生育,低增长的人口发展水平。2001年末,全市人口总数为464.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2.27万人,农业人口392.11万人,非农业人口增长首次超过总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61‰,比上年下降0.7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7‰,继续稳定低增长水平。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纲要,把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结合起来,全年共投入治理环境污染资金    525万元,加大空气质量、环境燥声的监测管理力度,城市污水、垃圾的处理和利用程度提高,工业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全市513家工业污染企业有511家实现了达标排放,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3465.8万吨,占总排放量的68.6%。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新建公共绿地面积7万平方米,滨江路环境综合治理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巩固和发展了国家卫生城市成果。

十、人民生活

城市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消费水平提高。2001年,由于机关、企事单位调资,职工工资性收入保持增长,全年全市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8257元,比上年增长17.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077元,比上年增长15.1%,同时继续加强“两个确保”工作,按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费5323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26665万元,城市低保对象由上年的1.67万人扩大到4.88万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6.84万人,新增1.3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8.26万人,新增0.35万人,再就业工程取得成效,有10320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重新获得就业。这些政策和措施确保了城市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56元,比上年增长5.8%。由于收入增加,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448元,比上年增长2.3%,住房、教育、医疗、通信、旅游在居民消费中占有重要位置,健身、娱乐、休闲成为消费时尚,2001年底,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102台,电冰箱85台,彩色电视机113台,家用电脑14台,空调器44台。

农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的全面稳步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68元,比上年增加94元,增长4.3%,其中家庭经营性净收入1309元,比上年增加30元,工资性收入829元,比上年增加64元。随着小城镇建设、小康建设和扶贫工作的开展,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01年全市农村又有3.18万农民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3.9万贫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2001年末,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2平方米,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   104台,收录机13台、影碟机23台、电话机16部、自行车20辆。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工农业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相对数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