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攀枝花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19:02:53 来源:攀枝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73次

2004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工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发展”等中心工作,团结奋斗,克服了经济运行中资金、能源、运输紧张等困难,圆满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一、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全市紧紧抓住工业发展机遇,认真贯彻中央支农政策,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实现了三次产业全面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0.83亿元,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145.59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44.24亿元,增长11.8%。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43.68亿元,增长24.9%,民营经济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75%,比去年上升2.1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在投资、原材料、食品类价格上涨的拉动下全面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5.5%,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上涨2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9%,房地产价格上涨1.5%。

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再就业服务,就业再就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全年新增就业岗位9760个,安置特困人员就业198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保持在5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鼓励和引导企业开拓对外经济合作业务,支持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出口总额1.78亿美元,增长37.54%,进口总额1.59亿元,增长32.9%。树立招商引资工作新理念,大力开展多层次招商引资活动,不断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服务水平,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当年到位资金43.43亿元,增长29.97%。其中:省外国内资金9.08亿元,增长6.91%;市外省内资金11.24亿元,增长0.35%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市免征农业税,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加快。乡村从业人员29万人,增长了2.5%。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增长6%,其中:农业实现增加值6.55亿元,增长5.1%;林业实现增加值0.66亿元,增长5.7%;牧业实现增加值3.23亿元,增长8%;渔业实现增加值0.37亿元,增长8.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亿元,增长5.4%。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势良好。粮油生产形势喜人,农作物总产量增加,畜牧业稳定发展,畜产品全面增长。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程度继续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3.91万千瓦,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20公顷。排灌机械保有量2133台,机电排灌面积达8050公顷。农村用电量达到8927万千瓦时,增长3.6%。

工业
全市上下积极贯彻省、市工业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工业发展规划纲要》,紧紧抓住钢铁、能源市场供求旺盛的机遇,狠抓组织协调,克服了煤、电、油、运紧张等困难,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加大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力度,工业生产和效益创十年来最好水平。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7.17亿元,增长15.8%。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0.77亿元,增长19.3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3%,拉动GDP增长8.88个百分点。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66.21亿元,增长26.2%,其中,国有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9.16亿元,增长20.1%;集体工业完成25.26亿元,增长35.3%;股份制工业完成72.75亿元,增长37.5%。

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市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主要工业产品热镀铝锌卷、钒氮合金、黄磷、金属硅相继打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全年完成工业出****货值19.25亿元,增长70.9%。出口对工业销售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73%。

新产品开发取得突破。2004年,我市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利用攀钢三期工程等技改项目实施后装备、工艺水平提高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发高速重轨、钒钛制品、三聚磷酸钠、镁基脱硫剂等一批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新产品。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8.82亿元,增长90.7%。

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综合效益指数达150.47,比上年提高24.62点,是十年以来的最高年份;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为19.45亿元,增长107.2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3.21亿元,增长40.05%;利税总额达到43.45亿元,增长43.78%。

主要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因为煤炭、电力供应紧张和冬季能源需求巨大的双重影响,能源供需缺口巨大,产品销路好,煤炭、电力企业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受投资的拉动,钢铁企业增势良好。

固定资产投资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全市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13亿元,增长12.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4.52亿元,增长0.4%;房地产投资9.32亿元,增长0.4%;在以攀钢三期工程为代表的一批技改项目带动下,全市更新改造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1.73亿元,增长13.5%。非国有投资活力增强,投资份额不断提高,多元化投资格局逐步形成。2004年,全市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7.94亿元,增长27.5%,占全市投资额比重为35.3%,比去年提高4.2个百分点。西攀高速公路、攀钢轨梁万能线技改、明珠铝业十万吨电解铝、新渡口大桥、白马铁矿建设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建筑业
全市建设领域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大招投标力度,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业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8.41亿元,增长3.9%。

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发展加快。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56325.4万人公里,增长6.04%,公路货运量1812.1万吨,增长14.37%,货运周转量57394.9万吨公里,增长4.3%;水运客运量26万人,水运货运量12万吨;铁路客运量207.93万人,铁路货运量1825.83万吨,增长6.48%;民航客运量65099人次,货运量35.47吨。

邮电通讯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0.46亿元,增长7.96%。电信业务总量6.44亿元,增长30.3%。年末电话机用户为27.02万户,增长12.9%。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25.26万户,增长12.5%,农村电话用户1.77万户,增长18.3%。移动电话42.02万户,增长8.9%。互联网用户6.7万户,增长20.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国内贸易业
2004年,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的带动下,全市消费需求稳中趋旺,消费品市场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51亿元,增长12.4%,其中:市的零售额51.4亿元,增长11.7%;县的零售额4.13亿元,增长14.3%;县以下的零售额3.98亿元,增长19.7%。非公有制贸易快速发展,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多元化流通格局逐步形成。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9.04亿元,增长22.8%,占全市零售额比重由上年的60%增至65.6%,提高了5.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在消费市场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创十年新高,支出结构调整优化。不断巩固发展主体财源,着力构建新兴财源,克服了免征农业税等政策性减收的影响,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资金支出重点向“三农”、困难县、重点社会事业倾斜,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全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51亿元,增长37.39%。地方财政支出26.84亿元,增长31.08%,其中:基本建设支出3.9亿元,增长12.81%;挖潜改造0.86亿元,增长100.85%;农业支出0.86亿元,增长12.79%。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6亿元,比年初增长13.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4.37亿元,比年初增长16.4%;企业存款余额55.99亿元,比年初增长13%;农业存款余额4.11亿元,比年初增长42.7%。

信用投放加快,信贷结构调整。金融机构社会信用投放总量157.49亿元,比年初增长19.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4.89亿元,比年初增长18.6%。贷款投放呈现长期化趋势。金融机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9.74亿元,比年初增长92.6%。中长期贷款余额44.4亿元,比年初增长37.5%。短期贷款余额78.38亿元,比年初增长5%。

保险事业加速发展。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房屋、汽车等财产的增加,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逐步提高,对保险的需求不断扩大。我市2004年保费收入4.96亿元,增长16.3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13亿元,增长39.72%。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83亿元,增长3.36%。

房地产业
随着国家严格土地管理,提高贷款利率等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全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32亿元,增长0.36%。房屋施工面积139.26万平方米,增长18.6%。房屋竣工面积31.27万平方米,比去年下降了47.6%。房屋销售面积39.36万平方米,增长8.4%。商品房屋销售额55630万元,增长5.2%。

旅游业
以增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开发旅游资源,倾力打造四大旅游品牌—“阳光温泉度假之旅”、“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大之线工业探秘之旅”、川滇民族风情之旅“,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经济日趋活跃。全年共接待游客204.86万人次,增长43.73%。全年旅游收入7.55亿元,增长61.34%。

二、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积极开展应用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以国家钒钛新材料基地建设为载体,特色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47.7亿元。全年各项代理专利申请80项,结案50项。当年新上高新技术项目124个,安排高新技术项目166个。各类科技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2项,其中省部级奖9项。科技新增经济效益12.97亿元。社会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形成了省、市、学会、单位课题相结合,以研究市级课题为主的多层次研究体系。

教育事业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普通小学446所,普通中学83所,职业中学1所,聋哑学校1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16万人,毕业学生3.00万人,专任教师0.89万人。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全市按新标准装备教学仪器投入资金141万元,学校装备图书投入资金103万元,投入信息教育技术资金180万元,购置推荐教学软件投入3万元。

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其中女童入学率为98.06%,低于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1.64个百分点。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7%和99.2%。15周岁完成初等教育的完成率为99.1%,17周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率为95.3%,

文化和广电事业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6个,剧场影院12个,公共图书馆3个,藏书51.1万册。一批优秀作品入围全国、全省评奖。大渡口“十三栋”、“大田会议”遗址修缮工作完成,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开通了广播电视。年末,全市广播覆盖率93.6%、电视覆盖率94.7%,分别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
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技术、预防保健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站9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4611人,其中:医生1912人,护师、护士1732人。年末实有病床5668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8.98‰,婴儿死亡率29.42‰。

三、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攀密路、新渡口大桥、攀枝花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建设加快,城市公用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627辆,公共汽车客运总量8651万人次,实有出租汽车1437辆。年末城市供水管道总长度596公里,排水管道总长度441.3公里,水厂综合生产能力54.65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9910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388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96.14%。全年人工煤气供应总量113213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量4324万立方米,用气普及率74.62%。全市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1.2万人,城镇化率为56.39%,城市人口密度为305人/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6.9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交通车辆9.59标台。

城市绿化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加快,山水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1638公顷,比去年增加2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413.06公顷,比去年增加8.22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5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9.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保护与治理随着近年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三废”排放量有所增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2732万吨,较去年增长1.8%,达标率为94.53%;工业废气排放总量9453151万标立方米,增长8%;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452万吨,增长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9.5%,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由于建筑施工影响,空气质量优良率比2003年下降约17个百分点。

四、人民生活

人口
2004年末,全市居民总户数32.06万户,总人口107.06万人,净增人口0.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男性人口分别为57.57万人、55.77万人。人口出生率10.6‰,比上年降低了1.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5‰,比上年提高了0.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2‰,比上年降低了1个千分点。

收入和居住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农业税减免政策的贯彻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87元,增长6.4%。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55元,比上年增加了376元,增长13.54%。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年末城市人均房屋建筑面积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1平方米。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强化,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19.65万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1.49万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基金当年支出6.97亿元,增长10.79%。全市城镇已全部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济总人数4.65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93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39万人。

注:(1)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产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数据为公安年报户籍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