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攀枝花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18:50:43 来源:攀枝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01次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克服经济和社会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解放思想,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面实施科教兴攀、大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市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2001年,我市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加快中小企业民营化进程,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完成124.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3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84.06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31.7亿元,增长10.5%。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65.1%,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3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993元,比上年增加809元,居全省第二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9:68.6:24.5调整为6.7:67.8:25.5,同上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2和0.8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消费市场稳中趋活,外贸出口下降;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降幅减缓,重点建设继续推进,城市面貌有较大改变;市场物价有所回升,财政增收,金融运行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与后劲不足;经济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质量还需巩固提高;企业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未解决,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对经济运行的服务、协调、监测、调控尚存不足。

二、农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坚持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畜牧业持续增长,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年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5.88%。全年粮食产量达到22.21万吨,减少2.8%,蔬菜产量36.66万吨,增长12.12%,甘蔗产量24.69万吨,减少27.63%,蚕茧产量0.13万吨,增长17.63%,水果产量3.53万吨,增长17.73%,攀西农业综合开发、世行贷款安宁河流域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村集镇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养殖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肉类生产保持稳定,禽蛋奶类快速发展,水产品增势强劲。全年肉类总产量4.73万吨,增长4.33%,禽蛋产量0.18万吨,增长13.67%,牛奶产量0.17万吨,增长27.23%,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249公顷,水产品总量5697吨,比上年增产839吨,增长17.3%。

林业生产得到较好发展。认真贯彻中央“西部开发,生态先行”方针,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市区视野区荒山绿化三大工程。全年完成造林1.87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0.29万公顷。完成封山育林0.57万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继续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4.20万千瓦,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34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66.7公顷。农村用电量达到8018万千瓦时,增长18.1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1年,围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目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把改革、改造、改组、加强管理相结合,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攀钢(集团)公司、二滩水电开发公司,川投电冶公司等骨干企业增势强劲。全市工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68.94亿元,增长8%。其中:中央工业完成134.31亿元,同比增长9.7%;地方工业完成34.63亿元,增长3.8%。国有工业完成112.81亿元,同比增长4.2%;集体工业完成16.93亿元,增长3.6%;股份制工业完成33.71亿元,增长26.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总产值3.18亿元,下降3.2%;重工业总产值165.76亿元,增长8.4%。

工业结构有所调整。一批不适应市场变化、污染严重、消耗高的“十五小”企业被关停。冶金行业总量控制取得积极进展,行业盈利水平显著提高。产销衔接状况改善。全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3%。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独立核算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8.09亿元,下降4.28%。工业企业亏损面16.9%,比上年下降2.8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16.61%,产成品存货减少1.37%。扣除二滩水电站亏损因素,全市工业实现利润6.02亿元。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78.6%,比上年提高11.98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3.1%,比上年上升0.6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6.8%,比上年上升1.63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53次,减少0.1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25854元/人,人均增加3649元。

建筑业生产下降。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8.01亿元,比上年下降1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由于中央大型骨干项目建成投产,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缩小,地方投资高于中央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29.19亿元,比上年下降12.25%。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3.07亿元,下降17.99%,集体经济完成投资1.08亿元,其它经济完成投资3.98亿元,个体经济完成投资1.06亿元;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1.21亿元,下降41.38%,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0.32亿元,增长62.06%,房地产开发投资3.22亿元,增长0.2%,其他投资1.74亿元,下降28.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18亿元,增长20.6%,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0.52亿元,下降2.6%;按投资隶属关系分,中央投资完成11.17亿元,地方投资完成1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中央投资与地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38.3:61.7。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1年,我市继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建设、改造项目陆续竣工投入使用:临江路、江南二路改造如期完成;炳草岗大桥、弄清线竣工通车;竹湖园改造完毕并对市民开放;滨江大道部分通车;炳草岗5万立方米煤气柜建成并投入运用;攀枝花民用机场、天保工程、城市供水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垃圾处理厂、市广电中心、二级邮区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市场继续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22亿元,商品房销售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0.0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4%,个人投资购房成为2001年房地产市场的主流,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83%,个人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2倍。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增加值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提高0.4个百分点。

公路客运量198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0765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652.8万吨,货运周转量60014万吨公里。铁路客运量13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7.4%,铁路货运量1426万吨,下降2.7%。

邮电通讯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90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44亿元,增长3.2%,电信业务总量3.46亿元,增长23.3%。全市邮路总长度825公里,农村投递线路1423公里。年末电话机用户为18.31万户,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17.24万户,增长22.5%;农村电话用户1.07万户,增长48.6%。移动电话19.23万户,增长141.3%。互联网用户0.59万户,增长24.1%。

六、贸易外经和市场物价

在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影响下,全市城乡消费市场渐趋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市区零售额37.3亿元,增长11.5%;县的零售额3.0亿元,增长19.3%;县以下的零售额2.84亿元,增长8.8%。

非公有制经济贸易快速发展,占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个体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13.4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31%。一批超市、连锁店、专卖店陆续登陆攀枝花。住房、汽车、教育、医疗、旅游、电信等依然是消费热点。

对外开放取得一定成绩。受世界经济增幅减缓,国际贸易萎缩的影响,外贸出口下降幅度较大。全年进出口总额1.60亿美元,其中出口1.24亿美元,下降34.7%。外资利用继续保持了一定规模,外商直接投资额136万美元,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102万美元。

旅游业有所发展。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795人次,增长11.2%;旅游创汇48.1万美元,增长36.1%。成功举办首届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节等活动,国内旅游人数激增。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步伐加快,旅游支柱项目正在培育中。

市场物价有所回升,商品供应充足,服务项目增多,消费者选择空间明显增大。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4%。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部门全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全市经济发展。

财政收入状况良好。各级财税部门积极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清缴欠税”的方针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地方财政收入7.52亿元,同比增长9.0%,财政支出充分体现“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保重点”的原则,有力促进全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5.88亿元,同比增长29.4%。

金融部门继续深化体制改革,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秩序保持稳定。年末各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0.03亿元,比年初增长4.0%,各项贷款余额112.74亿元,比年初增长4.1%,全市银行现金净投放2.29亿元,比上年下降3.5%。保险事业加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89亿元,增长24.5%,全年赔款支出1.06亿元。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年末沪深股市开户达7.73万户,增长5.5%,全年成交金额42亿元,下降47.5%。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全市认真实施“科教兴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市共完成各类科技项目353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1项,其中省部级奖14项。科技新增经济效益5.8亿元,17项社会科学研究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加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攀枝花大学经教育部批准由专科层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攀钢职教中心经省政府批准改制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市普通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普通中小学校552所,职业中学校4所,技工学校4所,聋哑学校1所。小学、中学、中专、大学在校学生达14.14万人,毕业学生2.9万人,专任教师0.98万人。

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扫盲教育全面推进。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7%,文盲率由2000年的0.66%降低到0.62%。

成人教育取得一定成绩。年末有成人大中专学校4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78所。社会力量办学65所,教职工470人,在校学生7667人,毕业、结业2908人。

高等教育招生稳步增长。全市被普通大中专院校录取的新生人数3884人,其中:被普通高校专科以上院校录取的新生人数2089人,增长2.1%,录取率72.4%;被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录取的新生人数1795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卫生、广播、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专业艺术有了新的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文化市场、新闻出版规范管理,文化产业有了新的发展,组建了全省市州第一支交响乐团。

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5个,剧场影院9个,展览馆1个。攀枝花影城建成投入使用,公共图书馆3个,藏书50.5万册。专业艺术团体5个,表演202场次,观众29.0万人次,电影放映7300场次,观众150万人次。一批优秀作品入围全国、全省评奖。

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村村通”工程得到巩固。全市拥有卫星地面站3130座,增长11.6%,广播覆盖率92.1%、电视覆盖率93.9%,比上年分别提高0.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城市主干线全部实现了光纤化。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技术、预防保健水平有所提高,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5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8个,卫生防疫站10个,妇幼保健站9个。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5153人,其中:医生2236人,护师、护士1924人。年末实有病床5694张,比上年增加169张。医院门诊总人次为158万人次。全市拥有农村卫生院77所。

体育事业平稳发展。全市广泛开展了群众性体育运动及全民健身活动,竞技体育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年21支青少年运动队参加全省各类比赛共获得奖牌25枚,其中获得金牌5枚。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日益活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继续开展体育“达标”竞赛,达标率97.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十、就业与社会保障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镇职工人数减少。城镇在岗职工人数21.41万人,减少5.8%,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4.89亿元,增长10.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509元,增长18.1%。

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共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0.78万人,实现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0.40万人。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深入。全市城镇已全部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0.83万人。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救济金按时足额发放,共有9.6万人享受困难户社会救济。全市参加养老金社会统筹保险总人数达到28.4万人,增长2.2%。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27处。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1年,全市居民年末总户数29.81万户,增加0.56万户,年末总人口103.91万人,增加0.90万人,计划生育再见成效,人口出生率12.74‰,比上年降低了1.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4.52‰,比上年降低了0.5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8.22‰,比上年降低了0.55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4元,比上年增长1.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758元,下降0.39%。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24元,增长3.5%。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食品性消费比重下降。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3.78亿元,比年初增加7.64亿元,增长10%,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增加7.22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增加0.42亿元。

城市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城市主要交通要道拓宽,绿化面积增加,全市共有公共汽车线路46条,新增公交12路专线1条。

据抽样调查资料,年末城市人均房屋使用面积17.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4平方米。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2001年,全市治理工业污染源项目29个,一批重点工业污染源得到了限期治理,全年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共计4993万元,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工业“三废”排放情况有所好转,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655万吨,较去年减少6.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199吨,较去年减少14%;粉末排放量5733吨,较去年减少4.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5%,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72534吨,较上年增长0.03%;烟尘排放量12951吨,较上年增长0.09%。

注:⑴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⑵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产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⑶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绝对数按新口径计算,相对数按同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