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攀枝花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18:49:56 来源:攀枝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78次

200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稳步增长,主要社会经济目标基本实现,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切实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加快中小企业民营化进程,推动全市经济健康发展,初步扭转了经济增长率连续两年下滑的局面,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九五”计划和“翻两番”战略目标。

据统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完成114.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1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78.54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28.11亿元,增长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207元,比上年增加500元,居全省第二位。

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1%、68.4%,比上年分别下降0.1和1.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是: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加快,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投资降幅减缓,消费市场稳中趋活,外贸出口大幅上升,物价止跌趋稳,财政增收,金融运行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回升主要受政策性和外部因素影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再度缩小,对全市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下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国有企业脱困任务艰巨,再就业难度加大,部分群众生活仍比较困难。

二、农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坚持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持续增长,农林牧渔业生产取得全面丰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47万公顷,增长13.8%。粮食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22.8万吨,全年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不变价)6.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攀西农业综合开发、世行贷款安宁河流域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村集镇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152公顷,水产品总量4858吨,比上年增产791吨,增长19.5%,其中:网箱养鱼产量719吨,比上年增产84.8%。

林业生产发展良好。认真贯彻中央“西部开发,生态先行”方针,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市区视野区荒山绿化三大工程。全年完成造林2.1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0.57万公顷。完成封山育林0.95万公顷。森林采伐限额消耗控制在16.2万立方米,实现森林资源总生长量大于总消耗量46.4万立方米。森林火情下降48%,受害面积减少92%。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继续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4万千瓦,同比增长9.7%。新增蓄引提水能力265万立万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33公顷。农村用电量达到6787万千瓦时,增长13.1%,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86万吨,下降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0年,围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目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把改革、改造、改组、加强管理相结合,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实行债转股。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攀钢(集团)公司、二滩水电开发公司,川投电冶公司等骨干企业增势强劲。全市工业生产速度明显加快,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89.81亿元,增长20.1%。其中:中央工业完成65.28亿元,增长21.6%;地方工业完成24.53亿元,增长16.2%。国有工业完成62.67亿元,增长17.7%;集体工业完成12.56亿元,下降8.2%;股份制工业完成9.55亿元,增长31.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总产值2.66亿元,增长7.3%;重工业总产值87.15亿元,增长20.5%。

工业结构有所调整。一批不适应市场变化、污染严重、消耗高的“十五小”企业被关停并转。冶金行业总量控制取得积极进展,钢材价格回升,行业利润显著提高。

产销衔接状况明显改善。全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10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独立核算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4.08亿元,增长24.1%。工业企业亏损面23.8%,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8.7%,产成品存货减少13.8%。扣除二滩水电站亏损因素,全市工业实现利润3.34亿元。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66.6%。资金利税率2.32%,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5.28%,比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65次,上升0.39次。全员劳动生产率20728元/人,人均增加3167元。

建筑业生产下降。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8.83亿元,比上年下降22.9%,部分建筑企业经营困难。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由于缺乏大型骨干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缩小。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3.51亿元,比上年减少9.27亿元,下降21.67%。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30.63亿元,下降25.0%;集体经济完成投资1.5亿元,增长61.3%;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完成1.38亿元,增长38%。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9.13亿元,下降42.3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6.37亿元,增长65.0%;房地产开发投资3.22亿元,增长84%;其他投资4.79亿元,增长20.05%。按投资来源划分,中央投资完成17.20亿元,下降45.1%;地方投资16.3亿元,增长42.7%。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我市加快实施城市建设“五大工程”,弄清线、晃桥水库、炳草岗大桥等一批市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人民街改造如期完成,凤凰小区一期工程竣工,炳草岗垃圾处理厂投入使用,民用机场全面进入土石方施工阶段。

住宅建设速度放缓。全市住宅投资完成4.09亿元,下降34.1%,住宅施工面积113.25万平方米,下降12.5%,住宅竣工面积87.96万平方米,增长7.5%。

全市新增固定资产25.33亿元,下降72.33%。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程控交换机安装能力2.06万线/年,城市公交车辆82辆,改建公路50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增加值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提高0.7个百分点。

公路客运量18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6%,客运周转量46200万人公里,增长15.8%。公路货运量1671万吨,比上年增长0.7%,货运周转量56705万吨公里,下降4.7%。铁路客运量15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2%,铁路货运量1466万吨,下降4%。

邮电通讯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7亿元,比上年增长59.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20亿元,增长25%,电信业务总量4.17亿元,增长61.6%。全市邮路总长度1180公里,农村投递线路1423公里。年末电话机用户为14.78万户,比上年增长34.2%。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14.07万户,同比增长33.4%;农村电话用户0.71万户,增长53.5%。移动电话7.97万户,增长98.3%。互联网用户0.48万户,增长1.8倍。

六、贸易外经和市场物价

城乡消费市场稳中趋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亿元,比上年增长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7%。其中:市区零售33.5亿元,增长7.3%;县的零售2.5亿元,增长16.2%;县以下的零售2.6亿元,增长10.7%。

非公有制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个体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16.1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41%,上升3个百分点。一批超市、连锁店、专卖店陆续登陆攀枝花。住房、教育、医疗、旅游、电信等新的消费热点正悄然兴起。

对外开放取得一定成绩。由于国内外经济快速增长以及鼓励出口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外贸出口止跌回稳,并开始恢复性增长。全年出口创汇1.67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利用外资保持了一定规模,直接利用外资669万美元,增长1.3倍,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1505万美元,增长3.4倍。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715人次,旅游创汇35.35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有所增加。一批重点景点建设步伐加快,红格温泉旅游开发区改扩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正式对外营业,旅游支柱项目正在培育中。

市场物价保持较低水平,商品供应充足,消费者选择空间明显增大。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4%,除服务项目上涨22.8%,居住价格持平外,粮食、肉禽及制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工具等价格继续下降。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扭转收入下滑局面,财政收入实现了一定增长。各级财税部门积极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清缴欠税、惩治腐败”方针,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地方财政收入6.90亿元,同比增长9.7%,财政支出充分体现“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保重点”原则,有力促进全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2.10亿元,同比增长3.4%。

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秩序保持稳定。年末各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24.96亿元,比年初增长11.9%,各项贷款余额107.01亿元,比年初增长3.3%,全市银行现金净投放12.66亿元,比上年下降10.1%。保险事业加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85亿元,增长1倍,全年赔款支出0.70亿元。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年末沪深股市开户达15.28万户,增长1.6倍,全年成交金额80亿元,增长77.8%。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全市认真实施“科教兴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行动计划、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科技体制改革四个重点。全市共完成各类科技项目355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39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8项。顺利完成“科教兴攀”双十亿工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加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普通中小学649所,职业中学5所,技工学校5所,工读学校1所,聋哑学校1所。小学、中学、中专、大学在校学生达13.8万人,毕业学生2.6万人,专任教师0.9万人。

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扫盲教育全面推进。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文盲率由1999年的0.8%降低到0.66%。

成人教育取得一定成绩。年末有成人大中专学校4所,在校学生1.8万人,毕业0.4万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77所。社会力量办学50所,比上年增加17所,教职工264人,在校学生3888人,毕业3363人。

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长。全市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的学生3604人,其中:专科以上院校录取2046人,增长32%,中专录取1558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专业艺术进一步繁荣,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文化市场、新闻出版规范管理,具有攀枝花特色的文化艺术体系初步形成。

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5个,剧场影院11个,展览馆1个。湖光剧场建成投入使用,攀枝花影城开工兴建,公共图书馆3个,藏书52万册。专业艺术团体5个,观众30.5万人次,电影观众31.1万人次。一批优秀作品入围全国、全省评奖。

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村村通目标基本完成。全市已拥有卫星地面站2804座,增长25.5%,广播覆盖率91.8%、电视覆盖率93.7%,比上年分别提高1.4%和1.6%。新增CATV用户5千户,城市主干线实现光纤化。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技术、预防保健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60个,其中:医院108个,卫生防疫站9个。妇幼保健站9个。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5306人。其中:医生2280人,护师、护士1991人。年末实有病床5525张,比上年增加97张。全市有农村卫生院77所,乡村医疗点375个。医院门诊总人次为152万人次。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全年21支青少年运动队参加全省各类比赛共获得奖牌21枚。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日益活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继续开展体育“达标”竞赛,达标率96.8%,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十、就业与社会保障

城镇职工人数减少。城镇全部职工人数22.73万人,减少5.8%,全年职工工资总额22.59亿元,增长9.3%。

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共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0.86万人,实现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0.87万人。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深入。全市城镇已全部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面为5%。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救济金按时足额发放,共有16万人次享受困难户社会救济,比上年增加5万人次。全市参加养老金社会统筹保险总人数达到27.8万人,增长5%。农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6.4万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2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32元,比上年增长0.84%,扣除物价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738元,下降1.03%。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食品性消费比重下降。

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39元,增长2.4%,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8%。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6.14亿元,比年初增加4.3亿元,增长6%,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增加4.4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减少0.08亿元。

城市生活条件有所改善。2000年,新增民用燃气用户3600户,新开4条公共汽车线路。

据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年末城市人均居住面积8.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5平方米,5.3万户城市居民户已拥有房屋所有权。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环保投入增大,全年环保投资经费6746万元,增长90%。当年竣工环境污染治理项目58个,对一批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了限期治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845万吨,比上年减少11%,工业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减少6%,排放达标率9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废气处理率83%。

注:⑴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⑵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⑶人口数据待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