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成都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18:28:02 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791次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狠抓“项目年”的各项工作,在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预期目标,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一、综合

经济运行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3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007.7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1181.0亿元,增长9.6%。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7.7:42.5:49.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59.9%、36.9%。

市场物价总体保持稳定。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0%。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1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76.5万人,增加38.3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4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5%。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32.7万人,比上年增加9.6万人,其中转移出省的21.7万人,增加1.4万人,省内市外23.9万人,增加1.7万人。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084.2亿元,增长21.0%。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5.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企业家对经济增长保持较强信心。2005年4季度全市企业景气指数达132.53点;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30.56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07.8亿元,增长6.7%,其中种植业151.3亿元,畜牧业实现139.1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3万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0.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2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59.9万吨,比上年下降5.8%;油料总产量21.7万吨,比上年增长1.4%;肉类总产量106.9万吨,比上年增长12.3%。完成造林面积6211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347公顷。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0.1%下降为49.2%;畜牧业产值比重由44.5%上升为45.2%。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有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15个,比上年增加1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5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达2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40.8万千瓦,增长2.1%;大中型拖拉机9108台;农用载重汽车6027辆。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757.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7.8亿元,增长23.7%,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6.5%,工业集中区发展步伐加快,工业集中度达到56.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59.8%,比上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为60.8%,总资产贡献率为9.2%。全年实现利润79.5亿元,增长44.3%,企业亏损面为22.8%,在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利润增长。

工业结构有所改善。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77.0亿元,比上年增长64.1%。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60.3亿元,比上年增长46.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2.3亿元,增长2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0%。电子通讯产品、医药、食品饮料及烟草、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334.6亿元,增长25.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2.8%。

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745.0亿元,竣工产值604.4亿元。建筑企业施工面积7141.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992.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7.4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全市投资项目为3694个,增长27.7%,其中当年新开工2883个,增长101.6%。民间资金完成投资799.0亿元,增长42.7%。全年新增固定资产443.1亿元。

全社会投资中,一产业完成投资14.4亿元,增长41.8%;二产业完成投资396.5亿元,增长73.4%,其中工业性投资391.9亿元,增长73.2%,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总额比重为26.9%,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三产业完成投资1046.5亿元,增长30.6%。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市级207个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523.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8.1%。

房地产销售稳定增长。全市含预售在内的商品房销售面积121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5%;实现销售额395.2亿元,增长29.0%。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稳中见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市的零售额676.2亿元,增长17.0%;县的零售额67.2亿元,增长5.3%;县以下零售额255.8亿元,增长9.5%。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80.5亿元,增长14.2%;餐饮业零售额205.4亿元,增长14.5%。股份制经济零售额274.8亿元,增长15.5%;外商及港澳台经济零售额111.8亿元,增长30.0%;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473.8亿元,增长21.7%。

商品交易市场平稳发展。年末共有商品交易市场739个,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29个,其中上10亿元的市场有8个。连锁商业企业15家,实现零售额80.8亿元,增长42.9%。

六、对内对外开放

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出口总额26.8亿美元,增长43.4%;进口总额18.6亿美元,增长24.1%。

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提高。机电产品出口额达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7亿美元,增长48.7%;服装及衣着出口额达3.8亿美元,增长30.5%;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达2.8亿美元,增长32.8%。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密切。其中对美国出口额3.6亿美元,增长49.5%;对日本出口额2.2亿美元,增长15.0%;对香港出口额3.1亿美元,下降1.2%。

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资1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5亿美元,增长65.8%。引资项目平均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485.5万美元。全市新批5000万美元以上协议外资项目13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引进内资步伐加快。全年实际到位国内市外资金425.7亿元,比上年增长91.9%。其中,来自国内省外的资金279.5亿元,增长85.2%;来自省内市外的资金146.2亿元,增长105.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年末公路里程达1667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8公里;全年新改建公路1263公里,比上年增长33.4%;全市100%的村通汽车。年末全市拥有汽车59.5万辆,增长9.0%,其中私人拥有46.6万辆,增长11.8%。

客货运输稳步发展。全年营运性旅客周转量604.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2%。其中铁路323.9亿人公里,增长11.3%;公路108.1亿人公里,增长7.6%;民航172.8亿人公里,增长21.0%。全年营运性货物周转量1187.0亿吨公里,增长2.2%。其中铁路运输1132.8亿吨公里,增长1.9%;公路运输50.9亿吨公里,增长7.3%;民航运输3.3亿吨公里,增长20.1%。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7%。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51.8万门,增长25.9%;全市电话用户428.4万户,增长11.6%,其中小灵通用户137.0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89.9万户,年内净增131.8万户。

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619.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6%;国内旅游收入272.5亿元,增长25.7%;平均每人次旅游消费支出753元,增加79元。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0.0万人次,增长22.4%;旅游外汇收入1.8亿美元,增长25.7%。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有旅游定点饭店204家,增加60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饭店84家,增加10家。旅行社234家,增加17家。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平稳运行。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企业存款1493.7亿元,增长7.9%。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18.7亿元,增长6.8%。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50.3亿元,增长12.9%,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94.1亿元,增长16.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净回笼157.7亿元。年末有证券营业部87个,全年证券交易额为1951.8亿元。

保险业务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2.7亿元,增长16.2%;人身保险公司保费收入52.4亿元,增长17.9%。各类保险赔偿与给付支出17.3亿元,增长10.1%。其中,财产保险公司赔付支出11.4亿元,增长20.3%;人身保险公司赔付支出5.9亿元,下降5.4%。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6家,比上年末增加3家。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660项,比上年增长35.8%;年内新上科技项目438项,其中国家级80项,省级60项。全年科技项目投入资金16.9亿元;科技开发及科技成果实现产值231.4亿元,增长1.5倍,实现利税44.6亿元,增长1.3倍;获市及市以上科技成果奖318项;完成科技成果推广48项,增长4.3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5家。全年共申请专利7241件,增长67.5%,其中发明1630件,实用新型2090件;专利授权3079件,增长16.8%。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中小学校1097所,在校学生141.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幼儿园1797所,在园幼儿25.8万人。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

公共卫生设施投入持续增加,卫生条件不断完善。全年启动农村卫生建设项目57个,投资总额8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为89.4%。年末有卫生机构445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39个;各类卫生机构病床床位4.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7万人;全年总诊疗4375万人次。全年无偿献血13.5万人次。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成功打造了金沙遗址博物馆、中国诗歌文化中心、成都大庙会、“锦里”民俗休闲街。8个市属专业表演团体共演出1405场,观众达149万人次。年末全市有博物馆13个,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20个,馆藏图书382万册。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制作节目18套;电视台2座,制作节目27套;有线电视用户208.4万户,比上年增长14.7%。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成都籍运动员共获得国际和全国性比赛奖牌110枚,比上年增加48枚。其中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3枚;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18枚,银牌20枚,铜牌63枚。全市有全民健身路径625条,比上年增加167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达460万人次。

十一、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功能不断提升。2005年,“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完成投资34.3亿元,“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投资7.2亿元,“天府广场改造”完成投资3.6亿元。年末市区铺装道路长度2493.3公里,铺装道路面积5319.7万平方米。

公用事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年末市区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1709公里;公交营运汽车4643辆,比上年增长11.2%;全年公交客运量8.0亿人次;出租汽车9029辆。年末天然气用气人口381.7万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199.0万立方米。

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工业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32项,总投资1.3亿元。废气治理完成投资0.4亿元,增长2.3倍;废水治理完成投资0.6亿元,增长97.5%;关停并转迁企业141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全年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达293天;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6分贝;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7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69%;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

十二、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9962元,比上年增长13.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9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4485元,增长10.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74.1亿元,增长20.1%。

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色电视机145.8台、组合音响45.5台、家用电脑50.5台、空调103.8台、电冰箱96.5台、移动电话165.3部、汽车8.8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视机124.8台、洗衣机74.5台、电冰箱31.8台、摩托车67.1辆。

全年发生交通事故8802次,比上年上升39.5%;死伤人数8901人,上升25.2%,其中死亡997人,下降13.2%;事故造成损失折款2019万元,上升26.1%。全年火灾死伤36人,比上年下降45.5%,其中死亡18人,下降50.0%。

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到138.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89.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144.6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均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到100%。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4.6万人,比上年增长23.2%;保障资金投入1.24亿元,增长24.8%。其中城镇10.7万人,资金投入1.0亿元;农村14.0万人,资金投入0.2亿元。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324个,拥有床位1.7万张,年在院总人天数317万人天。全市年末共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991处,社区服务中心91个。全年筹集福彩公益金3479.4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三、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8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5万人,出生率为6.97‰;死亡人口5.7万人,死亡率为5.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6‰;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4.61%。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成都统计年鉴—2006》为准。

2、生产总值、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铁路客、货运周转量为合并后的成都铁路局全口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