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成都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18:24:41 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769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宏观调控措施,围绕“三新三最”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在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同时,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年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一、综合

2004年,我市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21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速为10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8.0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22.0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95.7亿元,增长12.5%。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7.7:46.8:45.5。

市场价格总体水平上涨。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9。分项目看,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居住分别上升7.6%、6.0%、4.1%、0.2%和2.8%,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分别下降2.9%和2.0%。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7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00.1万人,增加21.3万人。截止2004年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万人;全市国有企业实有下岗职工8122人,比2003年末净减少260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899.5亿元,增长2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9.3%;第二产业增加值499.3亿元,增长24.6%;第三产业增加值353.6亿元,增长15.4%。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1.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企业家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信心。2004年4季度全市企业景气指数达129.30点;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30.97点。

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煤、电、油、运的供需紧张矛盾较为严重;经济外向度不高;物价上涨及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83.2亿元,增长7.4%。其中种植业产值141.9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3.5%下降为50.1%;牧业实现产值125.9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0.7%上升为44.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76.0万吨,增长4.1%;油料总产量21.4万吨,增长2.6%;肉类总产量95.2万吨,增长9.7%。完成造林面积7795公顷。其它农副产品生产稳定发展(见附表)。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达28.0亿千瓦时,增长7.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35.9万千瓦,增长0.3%;大中型拖拉机9058台,增加662台;农用载重汽车6905辆。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全市有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3个,比上年增加2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的较快增长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25.4亿元,增长23.6%。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74.5亿元,增长20.3%;重工业增加值250.9亿元,增长24.0%。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24.1亿元,增长22.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23.9亿元,增长29.7%;“三资”企业增加值81.5亿元,增长30.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见附表),产销衔接状况较好,全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3%。

工业经济效益创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43.4%,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为61.7%,总资产贡献率为9.2%,全员劳动生产率86200元/人。全年实现利润64.0亿元,增长28.5%;企业亏损面为23.5%。

工业结构有所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68.8亿元,比上年增长54.8%。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06.2亿元,比上年增长50.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31.6亿元,增长24.0%。电子通讯产品、医药、食品、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53.2亿元,增长27.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9.5%。

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初步统计,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664.7亿元,竣工产值440.2亿元。建筑企业施工面积6015.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138.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03.0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占全市总投资的比重达46.3%;更新改造投资184.8亿元,增长41.4%;房地产开发投资291.4亿元,增长18.7%。全年民间资金完成投资55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全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截止2004年末,市级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344.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0.2%。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共完成投资212.0亿元。全市共新增固定资产468.0亿元。

房地产销售保持旺盛。全市含预售在内的商品房销售面积1128.9万平方米,增长16.8%;实现销售额306.3亿元,增长51.2%。全市商品房现房均价为2452元/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5.3亿元,增长13.5%。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77.9亿元,增长14.5%;县的零售额63.8亿元,增长13.0%;县以下零售额233.6亿元,增长11.1%。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83.4亿元,增长12.7%;餐饮业零售额179.4亿元,增长16.2%。股份制经济零售额238.0亿元,增长10.4%;外商及港澳台经济零售额86.0亿元,增长32.5%;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389.4亿元,增长18.1%。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良好。年末共有商品交易市场902个,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31个,其中上10亿元的市场有8个。商业网点不断完善,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欧尚、申诚百货、世纪联华商贸、北京华联等一批国内外商业巨头纷纷在蓉设点和扩建新的分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内对外开放

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出口总额18.7亿美元,增长37.9%;进口总额15.0亿美元,增长28.8%。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额达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8%;服装及衣着出口达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3%;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达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的出口均有较大增长,其中对美国出口2.4亿美元,增长26.5%;对日本出口1.9亿美元,增长20.1%;对香港出口3.1亿美元,增长84.8%。

利用外资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协议利用外资1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6.4%;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增长50.0%。引资项目平均协议外资额达到638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56万美元。全市新批协议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4项。

引进内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到位国内市外资金221.8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其中来自国内省外的资金150.8亿元,增长32.0%;来自省内市外的资金71.0亿元,增长67.0%。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建设取得新成就。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166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8公里;全市100%的村通汽车。年末全市拥有汽车54.3万辆,增长16.8%,其中私人拥有汽车41.7万辆。

交通运输全面发展。全年营运性旅客周转量344.3亿人公里,增长26.3%。其中铁路101.0亿人公里,增长16.0%;公路100.5亿人公里,增长23.5%;民航142.8亿人公里,增长37.1%。全年营运性货物周转量485.9亿吨公里,增长9.0%。其中铁路运输435.7亿吨公里,增长9.1%;公路运输47.4亿吨公里,增长6.6%;民航运输2.7亿吨公里,增长23.5%。

邮电通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2%。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97万门,增长9.3%;全市电话用户383.8万户,增长4.7%,其中小灵通用户达到126.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58.1万户,年内净增216.2万户。

旅游业发展较快。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21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1%;国内旅游收入216.8亿元,增长24.5%。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0.9万人次,增长80.5%;旅游外汇收入1.4亿美元,增长39.3%。旅游接待设施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有旅游定点饭店144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饭店74家;旅行社217家。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证券市场继续发展。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71.5亿元,增长16.4%。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59.9亿元,增长12.9%。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99.0亿元,增加73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38.9亿元,增加7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801.7亿元,现金支出7614.1亿元,现金净回笼187.6亿元。2004年推荐2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全年在证券市场融资7.4亿元。

保险业务稳定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9.5亿元,增长0.9%;人身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4.4亿元,增长2.8%。各类保险赔偿与给付支出15.7亿元,增长23.1%。其中,财产保险公司赔付支出9.5亿元,人身保险公司赔付支出6.2亿元,分别增长30.4%和13.4%。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3家。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222项,比上年增长20.5%;年内新上科技项目1067项,其中国家级131项,省级587项。全年科技项目投入资金23.2亿元,增长23.3%;开发新产品77项,获市及市以上科技成果奖292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4家。全年共申请专利4324件,专利授权2636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大中专院校63所,在校学生41.5万人,增长17.6%;中小学校1148所,在校学生142.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4%;幼儿园1760所,在园幼儿25.7万人。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

全市加大了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设施的投入。启动农村卫生建设项目50个,投资总额6664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为70.8%。年末有卫生机构449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56个;各类卫生机构病床床位4.4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6万人;全年总诊疗4496万人次。居民无偿献血11.6万人次。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共完成26项大型文化活动,月平均超过2项,其中既有古蜀文化、诗歌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又有红色文化、网络文化、国际文化等现代文化活动。8个市属专业表演团体共演出1342场,观众达127万人次。年末全市有博物馆23个,公共图书馆20个,馆藏图书347万册。

广播电视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制作节目17套;电视台2座,制作节目26套。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4年,成都籍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2枚,铜牌1枚;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23枚,银牌17枚,铜牌19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市有全民健身路径458条,比上年增加130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达450万人次。

十一、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4年,“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投资8.4亿元,“畅通工程”完成投资15.8亿元,“旧城改造”工程完成投资61.0亿元,“危旧房”拆迁面积达208.6万平方米。年末城市铺装道路长度2279.4公里,铺装道路面积4779.7万平方米。

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公交营运线路网长度1161公里;公交营运汽车4177辆,增长3.1%;全年公交客运量6.5亿人次。出租汽车8804辆。市区天然气供气量26.0亿立方米,年末天然气用气人口346.9万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197.1万立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我市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达309天;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6分贝;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5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84%;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全年完成工业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55项,总投资3.7亿元。

十二、人民生活、社会治安、行政审批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7556元,比上年增长14.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94元,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4072元,增长11.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6.4亿元,增长15.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色电视机147.1台、组合音响46.9套、家用电脑42.1台、空调90.2台、电冰箱98.5台、影碟机84.7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视机125.9台、洗衣机66.3台、电冰箱26.9台、摩托车58.4辆。

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全年发生交通事故6309次,比上年下降44.2%;死伤人数7107人,下降16.0%,其中死亡1149人,下降7.3%;事故造成损失折款1601.5万元,下降29.1%。

市政务服务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44个市政府部门在中心设立了审批办证服务窗口,共派驻窗口工作人员150名,集中公开审理379项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2004年,接待前来办事或咨询的群众60多万人次,累计受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13.0万余件,法定期限内办结率为100%。

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到121.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80.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124.6万人。“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均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达20.0万人,比上年增长40.0%;保障资金投入9942.6万元,增长30.9%。其中城镇10.1万人,资金投入8440.9万元;农村9.9万人,资金投入1501.7万元。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357个,床位1.8万张,年在院总人天数261万人天。全市年末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3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81个。

十三、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5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2万人,出生率为6.8‰;死亡人口6.3万人,死亡率为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7‰;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5.65%。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成都统计年鉴—2005》为准。

2、生产总值、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