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成都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18:24:02 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628次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前进的第一年,也是我们战胜困难,夺取双胜利的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重要精神,围绕“三新三最”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在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同时,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年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局面,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2003年,由于受到非典的影响,我市经济发展出现一定波动,全市生产总值(GDP)增长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U形曲线。初步统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8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3.2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59.1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8.5亿元,增长11.7%。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8.2:45.9:45.9。

市场价格总体水平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1。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居住分别上升3.0%、0.8%、2.3%、1.2%和6.7%,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下降0.9%,家庭设备及用品下降0.6%。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7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80.5万人,增加13.2万人。全市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和帮助8.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9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3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722.1亿元,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4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372.8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313.9亿元,增长16.5%。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企业家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信心。2003年4季度全市企业景气指数达135.5点;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33.8点。
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足;工业生产受电力不足的制约较为严重;重大产业化项目不多;经济外向度不高;部分群众生活水平仍然困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农业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43.8亿元,增长6.1%。其中种植业产值130.3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4.3%下降为53.5%;牧业实现产值99.1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0.3%上升为40.7%。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7.5万公顷,比上年调减6.3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与各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57.9:42.1改变为54.9:45.1。粮食总产量265.1万吨,下降11.4%;油料总产量20.8万吨,下降1.3%;肉类总产量86.8万吨,增长7.3%。完成造林面积22413公顷,增长18.7%。其它农副产品生产基本稳定(见附表)。

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达26.1亿千瓦时,增长3.0%。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35.3万千瓦,增长3.2%;大中型拖拉机8396台,增加671台;农用载重汽车6819辆。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全市有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83个,比上年增加18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48.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29.8亿元,增长20.4%。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30.9亿元,增长17.9%;重工业增加值198.9亿元,增长21.9%。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39.2亿元,增长14.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27.4亿元,增长2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59.0亿元,增长29.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见附表),产销衔接状况较好,全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2%。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34.4%,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下降1.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上升0.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68565元/人。全年实现利润53.6亿元,增长33.9%;企业亏损面为27.1%。

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0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61.0%。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04.5亿元,增长2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0%。

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初步统计,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541.8亿元,竣工产值402.8亿元。建筑企业施工面积5879.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979.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全市总投资的比重达46.5%;更新改造投资130.6亿元,增长44.1%;房地产开发投资245.4亿元,增长20.7%。民间投资启动成效显著,全年民间资金完成投资45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2.2%。

全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首批9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3亿元。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6.7亿元,全市新增固定资产373.7亿元。

房地产销售势头较好。全市累计销售商品房966.4万平方米,增长18.5%;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02.6亿元,增长24.6%。全市商品房均价为2096元/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1.5亿元,增长13.0%。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04.8亿元,增长14.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66.7亿元,增长10.4%。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06.5亿元,增长13.2%;餐饮业零售额154.4亿元,增长12.4%。股份制经济零售额215.6亿元,增长19.5%;外商及港澳台经济零售额64.9亿元,增长17.6%;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329.8亿元,增长16.9%。

商品交易市场不断规范和发展。年末共有商品交易市场894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556.9亿元。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32个,其中上10亿元的市场有7个。商业网点不断完善,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家乐福、人人乐、欧尚、灿坤等一批国内外商业巨头纷纷在蓉设点和扩建新的分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内对外开放

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出口总额13.5亿美元,增长11.1%;进口总额11.6亿美元,增长35.5%。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额达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5%;服装及衣着出口达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的出口均有较大增长,其中对美国出口1.9亿美元,增长15.2%;对日本出口1.6亿美元,增长23.3%;对欧盟出口1.9亿美元,增长34.7%。

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全年协议利用外资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2%;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3%。引资项目平均协议外资额达到383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34万美元。全市新批协议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4项。新引进项目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的总投资额达37500万美元,成为成都最大的引资项目。

利用内资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际到位国内市外资金156.5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其中来自国内省外的资金93.3亿元,增长27.6%;来自省内市外的资金63.2亿元,增长51.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年完成新、改建公路2986公里,年末公路里程达165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1公里;全市100%的村通汽车。年末,全市拥有汽车46.5万辆,增长18.6%,其中私人拥有汽车34.5万辆。

交通运输业受非典影响,增速有所回落。全年旅客周转量345.8亿人公里,增长3.0%。其中铁路83.1亿人公里,下降6.0%;公路158.5亿人公里,增长7.5%;民航104.2亿人公里,增长4.2%。全年货物周转量499.1亿吨公里,增长5.1%。其中铁路运输399.2亿吨公里,增长4.1%;公路运输97.7亿吨公里,增长9.8%;民航运输2.2亿吨公里,下降0.9%。

邮电通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0.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46万门,增长18.5%;全市电话用户366.5万户,增长23.7%,其中小灵通用户达到102.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41.9万户,年内净增135.6万户。

受非典影响,国际旅游市场有所萎缩,国内旅游市场基本持平。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84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174.1亿元,增长6.7%。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2.7万人次,下降43.5%;旅游外汇收入1.0亿美元,下降30.0%。旅游接待设施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有旅游定点饭店121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饭店65家;旅行社229家。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存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继续改善。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40.8亿元,增长23.1%。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87.9亿元,增长19.2%。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28.2亿元,增加96.6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64.2亿元,增加68.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6781.7亿元,现金支出6658.2亿元,现金净回笼123.5亿元。

证券市场继续发展。2003年推荐1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全年在证券市场融资6.6亿元。年末有证券营业部91家,全年证券成交额2263亿元,比上年增长35.7%。

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全年保费收入62.5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3亿元,增长41.8%;人身险保费收入43.2亿元,增长41.8%。各类保险赔偿与给付支出12.8亿元,增长5.0%。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7.3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5.5亿元,分别增长7.4%和2.1%。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15家。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96项,比上年增长24%;年内新上科技项目565项,其中国家级146项,省级95项。全年科技项目投入资金117亿元,增长14%;开发新产品71项,获市及市以上科技成果奖250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5家。全年共申请专利4169件,专利授权2178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大中专院校60所,在校学生35.3万人,增长15.4%;中小学校1132所,在校学生138.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含外地生源)101.7%;幼儿园1765所,在园幼儿25.8万人。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

卫生战线经受住了非典的考验,确保了非典确诊病例的零记录。全市加大了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设施的投入。启动农村卫生建设项目35个,投资总额3750万元,农村医疗网点覆盖率73.6%。年末有卫生机构772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54个;各类卫生机构病床床位4.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5万人;全年总诊疗4318万人次。居民无偿献血10.7万人次。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交流呈现新气象。全年新创作戏剧作品48部,其中反映抗击非典内容的17部。11个市属专业表演团体共演出1231场,观众达131万人次。“四川——香港合作发展周”四川成都风情大庙会取得圆满成功。年末全市有博物馆11个,公共图书馆17个,馆藏图书278万册。

广播电视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制作节目16套;电视台2座,制作节目26套。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3年,我市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11枚,银牌4枚,铜牌5枚;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33枚,银牌53枚,铜牌36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市有全民健身路径328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达400万人次。

十一、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3年,“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投资15.0亿元,“旧城改造”工程投资43.5亿元,危旧房拆迁面积151.1万平方米。年末城市铺装道路长度1809公里,铺装道路面积3762万平方米。

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公交营运线路网长度1093公里;公交营运汽车4052辆,增长18.9%;全年公交客运量8.3亿人次,增长25.0%。出租汽车8803辆。市区天然气供气量25.2亿立方米,年末用气人口311.0万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184.9万吨。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8分贝;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6%;市区汽车尾气达标率为87.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为10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59项,总投资11536万元。全市新增绿化面积3530万平方米,其中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718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5275元,比上年增长11.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1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3655元,增长8.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94亿元,增长21.9%。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3%和46.0%。城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0平方米。

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色电视机143台、组合音响39套、家用电脑30台、空调55台、电冰箱96台、影碟机72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视机130台、洗衣机61台、电冰箱26台、摩托车53辆。

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全年发生交通事故11343次,比上年下降40.2%;死伤人数8642人,下降10.6%,其中死亡1240人;事故造成损失折款2256万元,下降41.3%。

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3.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74.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5.5万人。“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均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达14.3万人,比上年增长8.1%;保障资金投入7577.9万元,增长35.5%。其中城镇9.7万人,资金投入6699.8万元;农村4.6万人,资金投入878.1万元。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362个,床位1.24万张,年在院总人天数236万人天。全市年末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0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72个。

十三、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4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80万人,出生率为6.6‰;死亡人口6.26万人,死亡率为6.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1‰;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5.4%。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成都统计年鉴—2004》为准。

2、按国家统计局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各省(市、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口径不变。

3、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