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成都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18:23:38 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455次

2002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保持稳定两大基本任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6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2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758.1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764.9亿元,增长13.0%。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8.4:45.6:46.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239元。

市场价格总体水平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3%。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分别下降1.6%、2.0%、1.0%和0.8%,交通通讯价格持平,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下降1.7%,居住下降0.4%。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6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66.6万人,增加10.0万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和帮助6.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年末国有企业实有下岗职工2.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当前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和再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农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农业

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27.6亿元,增长6.6%。其中种植业产值127.9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4%下降为56.2%;牧业、渔业产值95.4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0.0%上升为42.0%。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3.8万公顷,比上年调减3.9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与各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60.0:40.0改变为57.9:42.1。粮食总产量299.1万吨,下降3.8%;油料总产量21.1万吨,增长2.4%;水果产量64.5万吨,增长8.3%;肉类总产量80.9万吨,增长8.1%。其它农副产品生产基本稳定(见附表)。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达25.4亿千瓦时,增长5.4%。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28.0万千瓦,增长7.9%;大中型拖拉机7725台,增加664台;农用载重汽车6831辆。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0.7万吨。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9万公顷。

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319.5亿元,增长14.2%。全市有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4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5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7.5亿元,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08.3亿元,增长17.3%;重工业增加值169.2亿元,增长15.5%。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20.6亿元,增长9.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24.3亿元,增长20.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47.1亿元,增长10.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见附表),产销衔接状况较好,全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1%。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9.8亿元,比上年增长75.1%。完成新产品产值119.1亿元,增长64.1%。食品、机械、医药、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17.6%。全市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有8家,实现利税过亿元的企业有15户。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25.0%,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下降0.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上升0.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5935元/人。全年实现利润45.1亿元,增长16.1%;企业亏损面为27.6%,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实现增加值1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431.4亿元,竣工产值307.2亿元。建筑企业施工面积489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47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全市总投资的比重达47.8%;更新改造投资90.6亿元,增长39.6%;房地产开发投资203.3亿元,增长19.1%;其他投资72.6亿元,增长11.7%。全年新增固定资产442.4亿元。

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全年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36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占总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0.7%上升到本年的52.7%。

商品住宅购销两旺带动了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2002年我市商品住宅建设投资达148.9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71.9%提高到本年的73.2%。全市累计销售商品房815.6万平方米,增长16.3%;商品房销售额162.5亿元,增长25.3%,其中住宅销售额132.5亿元。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中有升,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成为消费亮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59.5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50.0亿元,增长10.2%。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6.1亿元,增长17.8%;餐饮业零售额137.4亿元,增长13.3%。股份制经济零售额85.4亿元,增长52.2%;外商及港澳台经济零售额56.3亿元,增长34.0%;私营经济零售额92.2亿元,增长18.2%。

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年末共有商品交易市场932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604.1亿元,增长13.5%。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27个,其中上10亿元的市场有6个。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1-11月,实现利润总额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2%,其中批发业增长51.6%,零售业下降5.9%;毛利率为8.1%,其中批发业毛利率为7.2%,零售业毛利率为10.7%。

六、对外开放

进出口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出口总额12.2亿美元,增长36.4%;进口总额8.6亿美元,下降14.3%。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达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3.7%提高到27.3%。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的出口均有较大增长。其中对美国出口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8%;对香港地区出口1.8亿美元,增长87.8%;对日本出口1.3亿美元,增长13.9%;对欧盟出口1.4亿美元,增长12.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利用外资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新签订利用外资合同223项,合同外资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3%;实际利用外资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5%。

对外交流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加强了与我市建立友好关系的10个外国城市的交往和联系。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1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交通运输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40.4万辆,增长20.2%。全年新、改建公路2334公里,增长51.4%;年末公路里程达148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1公里,全市100%的村通汽车。2002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475.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7%,其中铁路运输383.6亿吨公里,增长14.6%;公路运输89.0亿吨公里,增长13.5%;民航2.5亿吨公里,增长16.7%。旅客周转量350.8亿人公里,增长11.3%。其中铁路88.4亿人公里,增长0.3%;公路147.9亿人公里,增长16.0%;民航114.5亿人公里,增长18.8%。

邮电通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5.6亿元,比上年增长3.4%。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60.9万门,增长48.5%;全市电话用户296.2万户,增长34.6%;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06.3万户,年内净增76.2万户。全年发行报刊6982种,发行报纸1.44亿份。

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8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9%;国内旅游收入163亿元,增长14.7%。接待入境旅游者40.1万人次,增长16.1%;旅游外汇收入1.44亿美元,增长24.1%。旅游接待能力有较大提高,年末全市有112家旅游定点饭店和180家旅行社。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运行稳健。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35.6亿元,增长16.8%。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81.8亿元,增长23.8%。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31.6亿元,增加77.5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95.8亿元,增加61.2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6298.1亿元,现金支出6149.5亿元,现金净回笼148.6亿元。

证券市场继续发展。全年推荐1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共筹资2.3亿元。全市年末有境内上市公司32家,证券营业部87家,证券投资者187万人。全年证券成交额1668亿元。

保险业务大幅增长。全年保费收入44.1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6亿元,增长15.0%,人身险保费收入30.5亿元,增长65.3%。各类保险赔偿、给付支出12.2亿元,增长42.8%,其中:财产险赔偿支出6.8亿元,人身险赔偿、给付支出5.4亿元,分别增长29.1%和64.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持续发展。2002年,全市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82项,比上年增长62.3%;年内新上科技项目416项,其中国家级84项,省级105项。全年科技项目投入资金13.0亿元,增长12.0%;开发新产品54项,获市及市以上科技成果奖121项。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5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大中专院校66所,在校学生30.6万人,增长26.5%;成人大中专院校80所,在校学生25.6万人,增长21.5%;中小学校点(含职业高中)2671个,在校学生135.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含外地生源)101.8%;幼儿园1694所,在园幼儿25.1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11个市属专业表演团体共演出1644场,观众达141万人次。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5个,文化馆15个,博物馆10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4个,公共图书馆17个,馆藏图书281万册。

广播电视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制作节目16套;电视台2座,制作节目25套。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17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66个;病床床位4.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1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5万人;全年总诊疗4023万人次。全年有农村卫生建设项目35个,投资总额4703万元,农村医疗网点覆盖率78.0%。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2年,我市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5枚,银牌2枚,铜牌1枚;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24枚,银牌21枚,铜牌23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市100%的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和教学点施行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达标率为98.1%。

十一、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2002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路一桥”工程完成投资6.1亿元,“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投资7.6亿元,“旧城改造”工程投入43.6亿元,危旧房拆迁面积124.2万平方米。年末城市铺装道路长度1413公里,铺装道路面积2811万平方米。

公用事业快速发展。2002年末,全市公交营运线路网长度1025公里;公交营运汽车3407辆,增长34.4%;全年公交客运量6.6亿人次,增长12.9%;出租汽车8703辆。市区天然气供气量23.1亿立方米,年末用气人口347万人,城市气化率79.0%。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195.5万吨。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3分贝;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9%;市区汽车尾气达标率为87.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为10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20项,总投资9004万元。全市新增绿化面积1145万平方米,其中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024万平方米。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02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708元,比上年增长9.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72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3377元,增长6.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26亿元,增长23.2%。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1%和46.2%。城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1平方米。

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色电视机141台、组合音响40套、家用电脑28台、空调49台、电冰箱97台、影碟机72台、移动电话72部、汽车3.7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色电视机88台、洗衣机57台、电冰箱22台、空调3台、影碟机42台、电话机48部、移动电话33部、摩托车49辆。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7.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74.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36.8万人。“两个确保”继续巩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370个,床位1.25万张,收养9186人,比上年分别增长5.1%、14.6%和7.9%。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506个,增长39.4%;其中社区服务中心65个,增长97.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达13.2万人,比上年增长21.9%,保障资金投入5588万元,增长71.1%。其中城镇9.8万人,资金投入5064万元;农村3.4万人,资金投入524万元。

十三、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28.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5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83万人,出生率为6.67‰;死亡人口6.59万人,死亡率为6.44‰;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3‰;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5.6%。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成都统计年鉴—2003》为准。

2、国内生产总值、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市区统计范围包括新都区和温江区。